章晓联,女,汉族,1965年生,博士后,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免疫系常务副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入选为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以及武汉大学珞珈学者特聘教授。现任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主任、过敏及免疫相关疾病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武汉大学医学部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授、博导,致公党湖北省委会副主委。
基本资料
中文名:章晓联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日期:1965年
毕业院校:武汉大学、香港科技大学
职称:教授
人物经历
学习经历:
1986年获得武汉大学病毒学及分子生物学系学士;1989年获武汉大学病毒学及分子生物学系硕士;1997年获香港科技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1997-2001在美国U.ofMarylandatCollegePark作博士后及研究专家;2001年作为武汉大学引进人才回到武汉大学医学院免疫系聘为教授至今。2004年赴日本福岛医科大学免疫学系作为访问学者。
主要工作经历与任职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入选者,中国青年女科学家提名奖获得者(2005年)。中华医学会微生物及免疫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武汉市微生物及免疫学会副理事长,武汉市免疫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糖复合物专业委员会委员。担任“FrontiersinCellularandInfectionMicrobiology”杂志的revieweditor编委;担任“InfectiousDisorders–DrugTargets'”EditorialBoardMembers,担任“OpenGlycoscience”EditorialBoardMembers,以及《中国病毒学》,《中国生化药物杂志》和《武汉大学学报》英文版杂志编委
1997年获香港科技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
1997年至2001年,在美国U.ofMarylandatcollegePark作为博士后及研究专家。
2004年期间赴日本福岛医科大学免疫学系作为访问学者。
2001年8月,作为武汉大学引进人才回到武汉大学医学院免疫系工作,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医学结构研究中心免疫研究室主任、免疫系常务副主任。
社会任职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致公党湖北省第四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导,中华医学会武汉市微生物及免疫学会副理事长,武汉市免疫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糖复合物专业委员会委员,和《中国病毒学》等杂志编委。
研究方向
章晓联主要从事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免疫与糖生物学研究。主要从事分子及感染免疫研究。开展对胞内病原微生物的分子免疫致病机制、糖蛋白糖基化与感染免疫和新型糖药物研究。
主要贡献
章晓联长期致力于细菌与病毒免疫学以及糖生物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获得了诸多殊荣。
共发表核心期刊物以上论文60篇,SCI论文30篇(总IF:100),如J.Med.Chem.,CancerRes.,J.Am.Chem.Soc.,Antimicrob.AgentsChemother.,Infect.Immun.,Peptide,Gene,Immunobiology等。文章被“Nature”等国际SCI杂志上文章引用112次。申请发明专利12项(已授权3项)。编写教材或著作7部,如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诊断免疫学》和《免疫学双语实验技术指导》等。
主持的科研项目有: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湖北省重点攻关项目、国家教委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湖北省卫生厅项目、武汉大学科技创新博士基金、武汉大学引进人才基金,湖北省留学回国人员择优项目,武汉大学医学院杰出青年基金,还参加过香港研究基金委(HKRGC)基金、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基金(NIH)等。
教学研究项目:湖北省教学研究基金项目,(2003,主持人);武汉大学教学改革研究基金项目(20023086,主持人):免疫学的双语教学研究与实践
代表性论文
ZhangXL*(通讯作者),2006,RolesofGlycansandGlycopeptidesinImmuneSystemandImmune-RelatedDiseases,Curr.Med.Chem.13:1141-1147(IF:4.5);
LiPF,WanQ,FengY,LiuM,WuJG,ChenXW,ZhangXL*(通讯作者),2006,EngineeringofN-glycosylationofHepatitisCVirusEnvelopeProteinE2EnhancesTcellresponsesforDNAimmunization,Vaccine.Inpress;
ZhaoLJ,ZhangXL(章晓联),ZhaoP,CaoJ,CaoMM,ZhuSY,LiuHQ,QiZT.2006.Up-regulationofERKandp38MAPKsignalingpathwaysbyhepatitisCvirusE2envelopeproteininhumanTlymphomacellline.J.LeukocyteBiol.80:424-428.(IF:4.7);
HeHP,ZhouY,LiangF,LiDQ,WuJJ,YangLi,ZhouX*,ZhangXL*(通讯作者)andCaoXP.2006,CombinationofporphyrinsandDNA-alkylationagents:Synthesisandtumorcellapoptosisinduction.Bioorg.Med.Chem.14(4):1068-1077.(IF:2.3);
SongY,WangP,WuJJ,ZhouX*,ZhangXL*(通讯作者),WongL,LiangF.2006,Biologicalstudiesofphotoinduciblephenolquaternaryammoniumderivatives.Bioorg.Med.Chem.Lett.16:1660-1664.(IF:2.5);
YeXS*,SunF,LiuM,LiQ,WangY,ZhangL-H,ZhangXL*(通讯作者),2005,SyntheticIminosugarderivativesasnewpotentialImmunosuppressiveagents,J.Med.Chem.48:3688-3691.(IF:5.5);
PanQ,ZhangXL*(通讯作者),WuH-Y,HeP-W,WangF,ZhangM-S,HuJ-M,XiaB,WuJ,2005,IdentificationofaptamersthatpreferentiallybindthetypeIVBpiliandinhibithumanmonocyticcellinvasionbySalmonellaTyphi,Antimicrob.AgentsChemother.49(10):4052-4060.(IF:4.8);
WuHY,ZhangXL*(通讯作者),PanQ,WuJ.2005,FunctionalselectionofatypeIVpili-bindingpeptidethatspecificallyinhibitsSalmonellaTyphiadhesionto/invasionofhumanmonocyticcells.Peptides26(11):2057-2063.(IF:2.5);
WangF,ZhangXL*(通讯作者),ZhouY,YeL,QiZ,WuJ,2005,TypeIVBpiliatedSalmonellaTyphienhanceIL-6andNF-kBproductioninhumanmonocyticTHP-1cellsthroughactivationofproteinkinaseC,Immunobiology210(5):283-293.(IF:2.5);
ZhangX-L*(通讯作者),LiuM,XieP,WanS,YeJ-T,WuJ,ZhouX,2004,SpecificinhibitioneffectsofN-pentafluorobenzyl-1-deoxynojirimycinonhumanCD4+Tcells,Bioorg.Med.Chem.Lett.14(14):3789-3792(IF:2.5)。
承担课题
1.“十二五”国家重大传染病专项:爱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防治2012ZX10003002-015,负责人;
2.国家群体创新团队2009,细胞抗病毒天然免疫,骨干;
3.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医学病原微生物与感染81025008,(2011-2014)负责人;
4.国家“十一五“重大传染病专项,爱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防治,结核病诊断的分子标识研究(2008ZX10003-005),主持,2008.10-2010.12;
5.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重要传染病基础研究专项:HCV导致APC和T/B细胞免疫耐受的机制研究(编号:2009CB522507)主持人,434万,2008-2013;
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项目,30670098,丙型肝炎病毒包膜糖蛋白糖基化的免疫功能研究,30.00万.2007-2009;
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重点项目(20532020)糖肽的合成及其免疫功能研究,主持人,50万,2005-2008;
8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糖肽的免疫学功能的研究NCET-04-0685,主持人,50万,2004年。
编写著作
章晓联主编之一,2006年《诊断免疫学》科学出版社ISBN7-03-017249-3;
章晓联主编,2004,“免疫学双语实验技术指导”,科学出版社(ISBN7-03-012303-4);
章晓联主译之一,2004,“环境微生物学(上册,下册),科学出版社(ISBN7-03-012161-9);
章晓联副主编,2003,“医学检验专业英语”,武汉大学出版社(ISBN7-307-03806-4);
章晓联编委,2005,《医学免疫学》,高等教育出版社ISBN7-04-019394-9;
章晓联参编,2004《临床免疫学》科学出版社(ISBN7-03-014321-3)。
发明专利
能抑制伤寒杆菌侵入人体细胞的RNA适配子及其制备方法,专利号:ZL200410012977.1,发明人:章晓联,潘勤。(已授权);
能抑制伤寒杆菌侵入人体细胞的多肽及其制备方法,专利号:ZL200510018382.1,发明人:章晓联、吴红艳。(已授权);
一种抑制白细胞介素4,刺激?干扰素的免疫调节剂及制备方法,专利号:ZL200310111254.2,发明人:章晓联、周翔、叶佳涛、刘敏、(已授权);
抗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DNA疫苗,专利申请号:200610124865.4,发明人:章晓联,刘敏;
细胞因子IL-24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应用,专利申请号:200410060813.6,发明人:章晓联、瞿少刚、周翔、吴建国、陈明、李平飞;
染色体上携带病毒基因的减毒伤寒杆菌疫苗及制备方法,专利申请号:200510018480.5,发明人:章晓联、罗风玲、冯勇、吴建国、朱应;
抗结核杆菌感染的小分子核苷酸DNA适配子及其制备方法,专利申请号:200610019671.8,发明人:章晓联、陈凡;
一种细胞因子在抗结核感染中的应用,专利申请号:200610019645.8,发明人:章晓联、马运峰;
一种抑制core1?1-3半乳糖基转移酶的shRNA表达载体的构建方法及应用,专利申请号:200610019901.0,发明人:章晓联、周霞;
一种抑制N-乙酰葡萄糖胺转移酶V的shRNA表达载体的构建方法及应用,专利申请号:200610019800.3,发明人:章晓联、李冬青;
新型氮杂糖类化合物,它们的合成方法,以及作为免疫抑制剂和糖苷酶抑制剂的用途,专利申请号:03156099.7,发明人:叶新山、章晓联、孙芳、张礼和;
一类N-烷基化1,6-双脱氧氮杂糖类化合物,其合成方法及应用,专利申请号:200510109138.6,发明人:叶新山、李艳梅、张礼和、章晓联。
获奖记录
2010年被评选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入选2009年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曾获第二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提名奖(2005年),全国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荣誉(2009年)、武汉市十佳女科技工作者(2009年)等称号、还获得中华医学奖二等奖、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和湖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004年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2003年获得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2002年为湖北省青年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
2005年获第二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提名奖”;2005年获“金绣球学术奖”于第六届伤寒及其它沙门菌病国际学术年会;获GTCbioCytokinesandInflammation国际会议奖2005;中华医学奖2005年;“伤寒杆菌分子致病机制和感染免疫学研究”获湖北省重大科学技术成果,;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2004年;教育部优秀教师资助计划获得者2003年;湖北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2年;武汉大学十大杰出青年;中国免疫学会等优秀论文奖2篇;湖北省第十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特等奖;武汉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2篇等。
(1)2005年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提名奖;
(2)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
(3)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支持计划获得者;
(4)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5)获中华医学奖二等奖(200502205P0706);
(6)获湖北省第十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特等奖;
(7)获“金绣球学术奖”于第六届伤寒及其它沙门菌病国际学术会(2005年);
(8)获GTCbioCytokinesandInflammation国际会议奖(2005年);
(9)获第四届中国免疫学会优秀论文奖(2003年);
(10)获第四届全国青年微生物学会优秀论文奖(2003年);
(11)被评选为武汉大学十大杰出青年;
(12)获武汉大学医学部杰出青年基金;
(13)获武汉大学“珞珈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