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晖玲,女,回族,1966年6月生,甘肃兰州人,1987年7月参加工作。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方向为草业科学-草地植物种质资源及育种,主要从事以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手段改良草地植物品种特性的研究。从业期间主持并参与了国家和省级多项科研项目的研究,发表论文近40篇,教材、专著6部。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两次,甘肃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一等奖两次,甘肃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两次。
基本资料
中文名:马晖玲
国籍:中国
民族:回族
出生日期:1966年6月
出生地:甘肃兰州市
性别:女
人物经历
教育背景
1983年9月-1987年7月,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生物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
1993年9月~1996年7月,在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植物生理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植物激素,获理学硕士学位;
2000年9月-2004年7月,在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攻读草业科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牧草与草坪草种质资源与育种,获农学博士学位;
2006年进入北京林业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
工作经历
1987年-1993年:在甘肃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原基础部)任教。
1996年7月:任教于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承担本科生和研究生主干课程;同时从事草地植物品种改良研究。
2001年-2003年:在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草业研究所从事苜蓿基因工程育种研究;
2008年8月-2009年8月,作为国家公派访问学者,在加拿大圭尔夫大学(UniversityofGuelph)环境生物系从事草坪草抗病性诱导及其机理的研究。
担任职务
第十三、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科研成果
1)2012-2015年:草地早熟禾种间体细胞杂交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人;
2)2010-2013年:利用转基因技术改良匍匐翦股颖抗病性。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留学人员优秀科技项目,主持人;
3)2011-2013年:单宁缩合基因的分离克隆及其对紫花苜蓿的遗传转化。甘肃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主持人;
4)2008-2009年:草坪草抗病性诱导及其机理的研究。加拿大圭尔夫(UniversityofGuelph)大学环境生物系TomHsiang教授主持的项目,合作研究;
5)2007-2010年:紫花苜蓿抗病转基因植株的选育。甘肃省农业生物技术专项,主持人;
6)2007-2009年:草坪型早熟禾原生质体培养及体细胞杂种植株的选育。甘肃省教育厅项目,主持人;
7)2007-2009年:匍匐翦股颖抗病转基因新品种选育的研究。教育部“春晖计划”项目;甘肃省种质资源创新实验室开放项目,主持人;
8)2006-2008年:草地早熟禾、匍匐翦股颖原生质体培养及体细胞杂交技术的研究。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国家级重点学科学术骨干科研项目,主持人;
9)2004-2006年:禾本科牧草根际联合固氮菌生态适应性研究。甘肃省教育厅,副主持;
10)2006-2009年:优质、抗逆、高产专用草新品种选育。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主要完成人;
11)2006-2010年:优质高产多抗苜蓿新品种育种和筛选研究。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奶业重大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技术集成示范(二期资助),国家科技部,主要完成人;
12)2002-2005年: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奶业重大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技术集成示范”项目--“优质高产多抗苜蓿新品种育种和筛选研究”。国家科技部,主要完成人;
13)2001-2005年:国家科技部专项(西部地区转基因林草新品种培育与示范)子课题---抗旱、抗寒冻、耐盐碱转基因苜蓿新品种培育与示范。国家科技部,主要完成人;
14)2003-2005年:禾本科牧草及草坪草根际促生菌研究及其生态菌肥研制。甘肃省科技攻关项目,主要完成人;
15)2003-2005年:中兰1号和甘农系列苜蓿种子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甘肃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参加;
16)1996-1999年:草地早熟禾优良品种的选育研究。农业部畜牧业重点科研项目,参加;
17)1993-1996年:蛋白激酶C(PKC)对植物细胞增殖的调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参加;
18)1993-1996年:猕猴桃原生质体培养及体细胞杂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参加。
获奖记录
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两次,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两次。
1)“优质高产多抗苜蓿新品种育种和筛选研究”——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奶业重大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技术集成示范”项目,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甘肃省人民政府,2008.11
2)“甘农三号”紫花苜蓿新品种选育,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甘肃省人民政府,;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2000.9;
3)禾本科牧草及草坪草根际促生菌研究及其生态菌肥研制,获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甘肃省教育厅,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