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志刚,男,汉族,1962年10月出生,山东莱阳人,1986年3月入党,1988年6月参加工作,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教授。现任中国海洋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基本资料
中文名:于志刚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62年10月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人物履历
1980年09月—1985年07月清华大学学习;
1985年07月—1988年06月南京化工学院硕士研究生;
1988年06月—2000年07月青岛海洋大学化学系助教、讲师、副教授、系副主任、常务副院长、教授(其间:1993年9月—1999年9月青岛海洋大学攻读博士;1997年9月—1998年4月德国汉堡大学海洋化学与生物地球化学研究所访问学者);
2000年07月—2001年07月青岛海洋大学校长助理、博导(2000年12月);
2001年07月—2003年09月青岛海洋大学(2002年10月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
2003年09月—2009年01月中国海洋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2009年01月—2014年06月中国海洋大学党委书记;
2014年06月—2017年04月中国海洋大学党委常委、校长;
2017年04月—中国海洋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第二届山东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特聘专家。
职务任免
2022年3月,中国海洋大学召开教师干部大会,宣布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任免的决定:任命于志刚为中国海洋大学校长。
在研项目
1.赤潮浮游生物综合测量系统及分析技术(2001.12-2005.12,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2001AA635090,主持)
2.沿海地下卤水的铀系地球化学研究(2003-20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0276026,主持)
3.高混浊河口水域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2002-2006,国家基础研究重大项目(973)中国典型河口-近海陆海相互作用及其环境效应第五课题,2002CB412405,第二负责人)
4.基于生物标志化合物的海洋浮游藻类快速分类方法研究(2004-2006,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030423005,主持)
5.水文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对生态系统结构的影响(2004-200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大型水利工程对长江流域重要生物资源的长期生态学效应”第二课题,30490232,主持)
6.海洋浮游藻化学分类方法研究(2005.01-2005.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0476044,主持)
7.典型水域生源要素循环及浮游植物多样性对海洋物理环境演变的响应(2006-2010,国家基础研究重大项目(973)中国东部陆架边缘海海洋物理环境演变及其环境效应第五课题,2005CB422305,课题骨干)
8.北黄海区块水体环境调查与研究(2006.01-2009.12,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908项目),908-01-ST02,项目组副组长)
社会兼职
中国化学学会永久会员,中国海洋湖沼化学学会理事,中国海洋学会环境科学分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开放研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青岛市现代分析技术及中药标准化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海洋环境科学》副主编,《海洋学报》、《海洋学研究》、《环境科学研究》和《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委。
研究领域
长期从事海洋化学和海洋环境科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海洋生物地球化学,侧重于河流、水库、河口和近海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水生生态系统中化学生物标志物分析与应用、大河及其河口的放射性同位素行为及示踪研究、海洋有害藻、水母分子鉴定和生态学等方面。
主要成果
先后主持完成了863(目标导向)、973(课题)、NSFC重大项目(课题)、NSFC重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和NSFC面上项目等课题20余项;先后在《GeochimicaetCosmochimicaActa》、《GeophysicalResearchLetters》、《FrontiersinMicrobiology》、《LimnologyandOceanography》、《JournalofGeophysicalResearch:Biogeosciences》、《ChemicalGeology》、《MarineChemistry》、《Biogeochemistry》、《HarmfulAlgae》、《中国科学》、《科学通报》、《海洋学报》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260余篇(SCI收录11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22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代表性文章如下:
XiaoyiGuo,BochaoXU*,WilliamCBurnett,ZhigangYu,ShouyeYang,XiangtongHuang,FeifeiWang,HaimingNan,PengYao,FenglinSun.Apotentialproxyforseasonalhypoxia:LA-ICP-MSMn/CaratiosinbenthicforaminiferafromtheYangtzeRiverEstuary.GeochimicaetCosmochimicaActa,2019,245:290-303.
BochaoXu,DisongYang,PengYao,WilliamC.Burnett,XiangbinRan,MatthewCharette,XinyingHuang,SumeiLiu,ZhigangYu*.Anewperspectiveforassessingwatertransportandassociatedretentioneffectsinalargereservoir.GeophysicalResearchLetters.2018,DOI:10.1029/2018GL079687.
HuiHe,YuZhen*,TiezhuMi,LuluFu,ZhigangYu.Ammonia-oxidizingarchaeaandbacteriadifferentiallycontributetoammoniaoxidationinsedimentsfromadjacentwatersofRushanBay,China.FrontiersinMicrobiology,2018,9:116.
XiangbinRan,LexBouwman,ZhigangYu*,ArthurBeusen,HongtaoChen,QingzhenYao.Nitrogentransport,transformationandretentionintheThreeGorgesReservoir:Amassbalanceapproach.LimnologyandOceanography,2017,2323-2337
LiX.,ChenH.,JiangX.,YuZ.,YaoQ.*.ImpactsofhumanactivitiesonnutrienttransportintheYellowRiver:theroleoftheWater-SedimentRegulationScheme.ScienceoftheTotalEnvironment,2017,592:161-170.
BinZhao,PengYao*,ThomasS.Bianchi,YahongXu,HuiLiu,TiezhuMi,XiaohuaZhang,JiwenLiu,ZhigangYu.EarlydiagenesisandauthigenicmineralformationinmobilemudsoftheChangjiangEstuaryandadjacentshelf.JournalofMarineSystems,2017,172:64-74.
BochaoXu,ThomasS.Bianchi,MeadA.Allison,NatashaT.Dimova,HoujieWang,LongjunZhang,ShaoboDiao,XueyanJiang,YuZhen,PengYao,HongtaoChen,QingzhenYao,WenhuaDong,JuanjuanSui,ZhigangYu*.Usingmulti-radiotracertechniquestobetterunderstandsedimentarydynamicsofreworkedmudsintheChangjiangRiverestuaryandinnershelfofEastChinaSea.MarineGeology,2015,370:76-86.
QinshengWei,QingzhenYao,BaodongWang,HuiwuWang,ZhigangYu*.Long-termvariationofnutrientsintheSouthernYellowSea.ContinentalShelfResearch,2015,111:184-196.
XiangbinRan,ZhigangYu*,QingzhenYao,HongtaoChen,HongboGuo.SilicaretentionintheThreeGorgesReservoir.Biogeochemistry,2013,112(1-3):209-228.
YuZhen,TiezhuMi,ZhigangYu*.QuantificationmethodsforAlexandriumcatenella,atoxicdinoflagellate:Comparisonofcompetitive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andsandwichhybridizationintegratedwithanucleaseprotectionassay.HarmfulAlgae,2011,10:58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