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瑟尔谟(Anselmus,又译安瑟伦,约1033~1109),欧洲中世纪经院哲学家、神学家,极端的实在论者,被称为"最后一名教父和第一个经院哲学家"。生于意大利皮埃蒙特的奥斯塔城一贵族家庭。少年时在法国毕尔冈底就学。后加入本笃会柏克隐修院,不久升任副院长及院长,1093年被任命为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曾因拥护教皇权益与英王发生争执,并为争夺主教任命权两次被迫出走。1107年教皇与英王达成协议,安瑟尔谟遂被召回英国继任大主教。
基本资料
中文名:安瑟尔谟
外文名:Anselmus
别名:安瑟伦
出生日期:约1033年
逝世日期:1109年
学术观点
安瑟尔谟力图调和信仰与理性的矛盾,强调必须从信仰出发,运用"辩证的方法",即形而上学,论证基督教正统教义。他同A.奥古斯丁一样主张"信仰而后理解",探索真理首先必须以信仰为根据。同时他也提出:仅有信仰而不诉诸理性,则近于玩忽。他认为神是存在的。在《独白》中,他运用因果律,从事物有不同程度的完善推出必有一个最完善者,即神的存在。在《宣讲》中他提出哲学史上著名的"本体论论证"。他从神的概念直接推出神的存在,认为人们心中有一个神的观念,这个观念本身的意思是一个不可设想更大的最伟大者。但如果它仅仅存在于人们的思想中,则还可以设想一个更伟大者,而这是有矛盾的。所以,神这个不可设想更大的最伟大者不仅存在于人们的思想中,也必存在于现实中。这个论证遭到当时法国马尔穆节隐修院修士高尼罗的驳斥。高尼罗在他所著的《为愚人辩》中指出,存在于心中的未必存在于现实;安瑟尔谟所证明的最伟大的存在不过是"海上仙岛"。安瑟尔谟的本体论论证,后来得到R.笛卡尔、G.W.莱布尼茨、G.W.F.黑格尔等的肯定和修改,但被托马斯·阿奎那、J.洛克、I.康德等所摈弃。安瑟尔谟在早期著作《论信仰》中曾力斥罗瑟林的唯名论,认为一般是独立于个别之外的客观实在,一般高于个别,而越是一般的东西就越有实在性。上帝是最一般的,因此最实在。安瑟尔谟根据这一哲学理论,提出教权高于王权的政治主张,为罗马教会的世界统治进行辩护。
代表论著
《独白》(Monologion,1076)
《宣讲》(Proslogion,1077-1078)
《论语法学家》(Degrammatico,1080-1085)
《论真理》(Deveritate,1080-1085)
《论选择的自由》(Delibertatearbitrii,1080-1085)
《论魔鬼的堕落》(Decasadiaboli,1085-1090)
《书信:论道成肉身》(EpistolaDeIncarnationeVerbi,1094)
《上帝何以化身为人》(CurDeushomom,1094-1098)
《论纯洁受胎和原罪》(DeConceptuVirginalietdeOriginaliPeccato,1099-1100)
《对于人类救赎的沉思》(MeditatioRedemptionisHumanae,1099-1100)
《论圣灵的发出》(DeProcessioneSpiritusSancti,1102)
《书信:论基督宗教的圣事》(EpistoladeSacramentisEcclesiae,1106-1107)
《论上帝的预知、预见、恩典同自由意志的和谐》(DeConcordiaPraescientiaeetPraedestinationisGratiaeDeicumLiberoArbiiro,1107-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