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杨仆

杨仆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1264 更新时间:2024/1/4 2:34:22

杨仆,西汉名将,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南湾村(今新安县境内)人,其东移函谷关和南下平叛的壮举,千古流传。汉武帝时,为御史,后为主爵都尉。公元前111年,与伏波将军路博德一起平定了南越国,被封为将梁侯。汉武帝敕责他有五过,让他不要居功自傲,并责令他去平定东越,将功补过。公元前110年,与王温舒、韩说一起平定了东越国。公元前109年,与左将军荀彘一同征讨朝鲜。公元前108年,因配合不力、贻误战机,被荀彘扣押。灭朝鲜后,汉武帝知道是二将争功,于是诛杀荀彘,杨仆当诛,赎为庶人。后病死。

基本资料

本名:杨仆

出生地: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

主要成就:平定南越、东越,征伐朝鲜

国籍:西汉

民族:汉族

背景介绍

西汉初年,关东诸王,屡谋与朝廷抗争,地方豪强也企图乘机割据称霸,对西汉中央政权构成严重威胁。为加强中央集权,朝廷在中央常备军中,除增设八校尉、期门军、羽林军之外,还专设楼船军(水军)。汉武帝因杨仆战功赫赫,且熟悉关东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而任其为楼船将军,前往关东监督。关东是相对关中而言的,秦、西汉等定都今关中(含今陕西西安、渭南、咸阳、宝鸡的地区)的王朝,称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为关东。为拉拢人心,汉武帝把关中的土地分给了当朝有功之臣,唯独没有杨仆的份。汉武帝对他说,关内的土地分完了,你就做一个关外侯吧。老家在关东的杨仆并不情愿做一个让人耻笑的“关外侯”。他上书汉武帝,要求将函谷关东移至今新安县境。为扩大关中地盘,加强对关东的控制,汉武帝同意了他的请求。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楼船将军杨仆带领他的部下及门人,将函谷关东移至三百里外的今新安县境,称其为新关,“旧关”也因此而改置弘农县,南湾村就此归入了关中的地盘。

人物经历

杨仆在关东监督期间,因治军有方深受汉武帝赏识,任其为主爵都尉。此时,恰逢南越发生叛乱事件,汉武帝命杨仆率兵南下平叛。其进军路线是:出豫章(今南昌)、下浈水,会师番禺(今广州)。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杨仆按规定路线到达豫章后,溯赣江而上,经南康至南安,为大庾岭所阻,全师只得弃舟登岸,从陆路越过大庾岭,来到浈、凌两江交汇处,伐木造船,再建楼船师。有资料说:“(楼船)高十余丈,旗帜加其上,甚壮。”西汉时一丈约合2.3米,说明楼船高大雄伟,威武壮观,可见当时的造船技术已相当高超。杨仆南下平叛历时一年有余,足迹踏遍了今天的广州、香港、珠海、深圳和海南岛等大片土地,为打击叛乱势力,维护民族大融合的太平局面作出了积极贡献。《史记》、《汉书》都记载了楼船将军杨仆平南越之乱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唐朝著名诗人杜甫有诗曰:“卫青开幕府,杨仆将楼船;汉节梅花外,春城海水边。”至今南雄一带仍有“杨历岩”、“楼船水”等地名,表现了后人对杨仆的思念。但是,后人在评价杨仆南下平叛事件时,也有不同的看法。如太史公司马迁对他的评价是“楼船纵欲,怠傲失惑”。

平叛战争取得胜利后,杨仆还受命带兵参加了另外两次大的战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杨仆与横海将军韩说、中尉王温舒合力剿灭东越。《汉书·鲜鲜传》载,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秋,杨仆受命率兵五万横渡渤海,与左将军荀彘共征朝鲜。因指挥不力、战术陈旧、士卒死伤过多而被汉武帝治罪,后贬为庶人。

武帝时,约于元朔五年(前124)左右,奉命整理军事类图书,根据当时掌握的图书文献,将兵部图书编辑为《兵录》,是我国目录学史上最早的一部目录书,早佚。

附:《汉书》卷九十《酷吏传》

杨仆,宜阳人也。以千夫为吏。河南守举为御史,使督盗贼关东,治放尹齐,以敢击行。稍迁至主爵都尉,上以为能。南越反,拜为楼船将军,有功,封将梁侯。东越反,上欲复使将,为其伐前劳,以书敕责之曰:“将军之功,独有先破石门、寻狭,非有斩将骞旗之实也,乌足以骄人哉!前破番禺,捕降者以为虏,掘死人以为获,是一过也。建德、吕嘉逆罪不容于天下,将军拥精兵不穷追,超然以东越为援,是二过也。士卒暴露连岁,为朝会不置酒,将军不念其勤劳,而造佞巧,请乘传行塞,因用归家,怀银黄,垂三组,夸乡里,是三过也。失期内顾,以道恶为解,失尊尊之序,是四过也。欲请蜀刀,问君贾几何,对曰率数百,武库日出兵而阳不知,挟伪干君,是五过也。受诏不至兰池宫,明日又不对。假令将军之吏问之不对,令之不从,其罪何如?推此心以在外,江海之间可得信乎!今东越深入,将军能率众以掩过不?”仆惶恐,对曰:“愿尽死赎罪!”与王温舒俱破东越。后复与左将军荀彘俱击朝鲜,为彘所缚,语在《朝鲜传》。还,免为庶人,病死。

汉末酷吏

酷吏是君主专制政治的产物,也是其牺牲品,皇帝用酷吏,是为了维护专制政治之威;杀酷吏,也是为了维护专制政治。酷吏的好处:首先,酷吏专门和豪强做对,用今天的词就是热衷“打黑”。第二,酷吏的政绩大都相当突出,尤其是善于强化治安。第三,酷吏不仅“能干”,而且大多相当清廉。因为替主子出头卖命,酷吏的官运一般都相当好,经常越级升迁,深得皇帝喜爱。说白了,就是一种政治投机罢了。不过,酷吏投机,这条路也不是那么好走的,虽然他们在官场常能平步青云,但最终的结局往往很悲惨。皇帝主子经常要把他们抛掉,来假装好人。

汉武帝时代的十个酷吏,即宁成、周阳由、赵禹、张汤、义纵、王温舒、尹齐、杨仆、减宣、杜周

标签: 杨仆

更多文章

  • 咸宣

    名人大全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咸宣

    咸宣(?—前102)西汉河东杨(今山西洪洞东南)人。初为河东佐史,办事干练,武帝征为厩丞,迁御史及御史中丞。在职近二十年,屡治大狱,常杜杀无辜,号称“敢决疑”。后为左内史,事必亲躬,用法苛重。继为右扶风,因追捕属吏射中上林苑门,坐罪诛。本名:咸宣别名:敢决疑所处时代:西汉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河东杨

  • 杜周

    名人大全编辑:胖次标签:杜周

    杜周(?—前95年),字长孺,西汉南阳郡杜衍县(今河南南阳市卧龙区)人。西汉大臣,杜延年的父亲。出身南阳(义纵)郡吏,甚有能名。推荐给廷尉史张汤,授御史。受命查办沿边郡县因匈奴侵扰而损失的人畜、甲兵、仓廪问题。他在查办过程中,严格追究造成损失的责任。执法严峻,奏事称旨,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加以重用,累

  • 朱家

    名人大全编辑:君莫笑标签:朱家

    朱家,秦汉之际的游侠。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以任侠闻名。大量藏匿豪士及亡命之人。季布被刘邦追捕,他通过夏侯婴向刘邦进言,得赦免。以助人之急而闻名于关东。本名:朱家所处时代:秦汉之际民族族群:华夏人出生地:鲁国(今山东曲阜)鲁国的朱家与高祖是同一时代的人。鲁国人都喜欢搞儒家思想的教育,而朱家却因为是侠

  • 剧孟

    名人大全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剧孟

    剧孟,洛阳人,西汉著名游侠,誉满诸侯。吴楚叛乱时,周亚夫由京城去河南,得剧孟,十分喜悦,认为剧孟的能力可顶一个侯国,后因用其事为喻大将能威之典。本名:剧孟所处时代:西汉民族族群:汉人出生地:洛阳剧孟是雒阳(今河南洛阳)一带有名的豪侠。他的行为同朱家的行为大致相同,爱打抱不平,扶弱济贫,藏活豪士,不求

  • 郭解

    名人大全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郭解

    郭解(jiě),字翁伯,河内郡轵县(今河南省济源市轵城镇)人,西汉时期游侠,女相士许负的外孙。少时劫盗作奸,铸钱掘冢,不可胜数。及年长,折节为俭,好客厚施。武帝时徙豪杰于茂陵,大将军卫青曾为之说情。武帝不从,说:“解布衣,权至使将军为之言,此其家不贫。”徙时诸公送者出钱千余万。及入关,关中豪杰争为交

  • 邓通

    名人大全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邓通

    邓通,男,蜀郡南安(今四川省乐山市)人,汉文帝宠臣,凭借与汉文帝的亲密关系,开铜矿,制“邓通钱”,富甲天下,官至上大夫。汉景帝时被免官,坐罪下狱,落魄而死。本名:邓通所处时代:西汉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蜀郡南安主要成就:制邓通钱,富甲天下邓通,是蜀郡南安县人,因会持棹摇船在宫中当“黄头郎”(管理船的

  • 淳于髡

    名人大全编辑:君莫笑标签:淳于髡

    淳于髡(约前386年—前310年),齐国黄县(今山东省龙口市)人,战国时期齐国政治家、思想家,齐之赘婿,齐威王拜其为政卿大夫。淳于髡身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度出使诸侯,未尝屈辱。其中,齐威王八年,楚发兵伐齐。齐王使淳于髡至赵国请救兵,赵王与之精兵十万,革车千乘,楚国闻之退兵。淳于髡博学多才、善于辩

  • 优孟

    名人大全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优孟

    生卒年待考。春秋时期楚国宫廷艺人。以优伶为业,名孟,故得名。荆州人。从小善辩,擅长表演,常谈笑讽谏时事。本名:优孟别名:名孟所处时代:春秋时期民族族群:荆州人性别:男职业:宫廷艺人擅长:善辩,擅长表演,常谈笑讽谏时事哭马楚庄王有一匹好马,楚庄王非常喜欢它,经常给马穿上绫罗绸缎,把它安置在华丽的宫殿里

  • 优旃

    名人大全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优旃

    优旃是秦国的一位歌舞艺人,善于说笑话,但他的话有深刻的道理;个子非常矮小。他擅常说笑话且都能合乎大道理;悲天悯人,看到侍卫受风寒,就想办法使他们能以轮职减班来减轻工作份量。看清前瞻,指示秦王不宜扩大猎场造成国力损耗;反对剥削民脂民膏,说服秦二世油漆长城的计划;由此可见优旃是个懂得观察人民的人并适时对

  • 东方朔

    名人大全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东方朔

    东方朔(约前161年—前93年?),字曼倩,平原郡厌次县(今山东德州陵县神头镇)人,西汉时期著名文学家、辞赋家。东方朔博学广识,能言善辩,善于以诙谐的语言和方式,陈说国政大事,甚得汉武帝赏识。其事迹在《史记》《汉书》中均有记载。汉武帝即位,征辟四方士人。东方朔上书自荐,拜为郎。后任常侍郎中、太中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