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孝哲毅皇后

孝哲毅皇后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4744 更新时间:2023/12/14 13:45:34

清穆宗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1854年7月25日-1875年3月27日),同治帝的元配皇后,蒙古正蓝旗人(后抬入满洲镶黄旗),清朝第三位从大清门抬进紫禁城的皇后,封三等承恩公、户部尚书崇绮之女,孝贞显皇后姑表外甥女,恭肃皇贵妃侄女。咸丰四年(1854年)七月初一日生,于同治十一年(1873年)二月初三日选秀女时指立为皇后。同年九月十四日,行册立礼。同治十一年(1873年)九月十五日子刻,入宫合卺。同治十三年(1874年)穆宗驾崩后,同年十二月德宗光绪帝即位,奉两宫皇太后命,尊为嘉顺皇后。光绪元年(1875年)二月二十日寅时崩于储秀宫,享年二十二岁,葬于惠陵,全谥曰孝哲嘉顺淑慎贤明恭端宪天彰圣毅皇后。

基本资料

本名:阿鲁特氏

别名:孝哲毅皇后,嘉顺皇后

所处时代:清朝

民族族群:蒙古族

出生地:北京

出生日期:咸丰四年(1854年)七月初一日辰时

逝世日期:光绪元年(1875年)二月二十日寅刻

主要成就: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的皇后

寝宫:储秀宫

谥号:孝哲嘉顺淑慎贤明恭端宪天彰圣毅皇后

旗籍:蒙古正蓝旗—满洲镶黄旗

父亲:崇绮

祖父:赛尚阿

外祖父:郑亲王端华

入宫背景

穆宗朝的宫廷主要是围绕着两宫太后,即“东太后”慈安太后(孝贞显皇后钮祜禄氏)和“西太后”慈禧太后(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所的。在穆宗的选后问题上,也可以看出两宫太后的暗自角力。孝哲毅皇后的外祖母即郑亲王端华嫡福晋钮祜禄氏是孝贞显皇后(慈安太后)的亲姑姑,所以孝哲毅皇后是慈安太后的姑表外甥女。因此,最终选出的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是慈安太后所支持的。但是随着穆宗的早逝,孝哲毅皇后也随之去世,终究还是又“洗牌”了一次。

家族背景

孝哲毅皇后出身正蓝旗蒙古阿鲁特氏。这支阿鲁特氏在正蓝旗蒙古旗分内原本地位不高,其入旗始祖名伯尔特依,从伯尔特依往下五代均为白身,到了这个家族的第七代,有一位名叫景辉的在嘉庆七年考中翻译举人,做到四品道员,跻身官宦人家之列。景辉有两个儿子,都考上了翻译举人,还分别是嘉庆二十一年和道光五年的翻译解元,这两代举人就给家族定下来所谓科举世家的基础。尤其是,兄弟里的哥哥名叫赛尚阿,让阿鲁特氏家族走向了第一个短暂的高峰。

阿鲁特·赛尚阿在嘉庆二十一年由翻译解元挑笔帖式入仕,道光年间历任侍郎,尚书,入军机处。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受到重视,任协办大学士,是当时的清朝中央重臣,十分得势。但是好景不长。咸丰元年赛尚阿升任文华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受命镇压太平军,却在咸丰二年失败而归。咸丰帝大怒,将赛尚阿革职抄家,本人发往军台效力,三子均褫职。

咸丰十年,清廷将赛尚阿释放回京,任其为副都统,但是不久就因为赛尚阿老病而免职。不过此时六十七岁的赛尚阿身体还算不错,归家之后颐养天年,后来在光绪元年以八十二岁的高龄故去。

赛尚阿生有数个子女,其中第一子崇绪任云麾使,第二子崇熙后来任伊犁领队大臣而死于国难,第三子即是崇绮。崇绮生于道光九年,在道光二十九年时考中举人入仕,本来已经做到了六品主事,却因为其父赛尚阿在咸丰二年的罪而被褫职,官途履历只能从头再来。这段时间内,崇绮一边闭门读书,一边慢慢再当差,等到同治三年他参加会试的时候,已经是工部额外主事的官职了。结果崇绮在这一年意外的中了状元,破了满汉同科时“满不点元”的旧例,成了二百年来清代唯一一位旗人状元。

家庭情况

孝哲毅皇后即是崇绮之女,当时崇绮一家住在安定门板厂胡同。根据档案记载,崇绮先后共有三位嫡妻,第一位是郑亲王端华的女儿,也是孝哲毅皇后的生母。第二位是理王府城守尉载耀的女儿,她是侍郎奕灏的孙女。第三位则是瓜尔佳氏,是晚清名臣荣禄的堂姐。独子叫葆初,后来承袭了公爵,另外,孝哲毅皇后还有一位堂妹,参加选秀时被指婚给了惇王府的贝勒载濂,载濂就是毓嵒的祖父。

大体说来,从崇绮以下,阿鲁特氏一门联姻的对象除了宫廷、王府之外,主要就是科举世家,这也凸显了其家以科举立身的风格。

选秀经历

根据清人笔记的说法,孝哲毅皇后的后位似乎是“早定”的,其中有两个原因:

其一,其父是“状元公”。根据民间的说法,状元公的女儿入宫当娘娘,是一种特别推崇的“理想组合”,这也在清人笔记中有反应,当时北京有一些人猜测状元公崇绮的女儿参加选秀会被选为皇后。

其二,孝哲毅皇后的生母是郑亲王端华的第二女。郑亲王端华是清文宗咸丰帝留下的“赞襄政务王大臣”,即所谓“顾命八大臣”之一,在辛酉政变中被赐死,这种“罪人之女所生”本来算不得是优势,但是郑亲王端华的嫡福晋钮祜禄氏,却是孝贞显皇后(慈安太后)的亲姑姑,孝哲毅皇后也就是慈安太后的姑表外甥女。

按照通说,在同治十一年二月初三日这一天的选秀中,慈安太后是支持自己的这位姑表外甥女的,而慈禧太后或许是因为憎恶郑亲王一门的关系,所以支持的是名门富察氏之女,与慈安太后针锋相对。具体的选秀过程,如今没有公开相关档案,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最终穆宗选择了阿鲁特氏,也就是孝哲毅皇后,同时还选了一妃二嫔一贵人,构成了穆宗后宫的“五人组”。

宫内生活

孝哲毅皇后在同治十一年九月入宫,刚度过了两年,穆宗就在同治十三年年底突发天花,十二月初五日便宾天。之后未满百日,孝哲毅皇后便随之而去。

根据一般的说法,认为孝哲毅皇后在宫廷的生活并不快乐,并且和慈禧太后关系极差。如果选秀时两位太后的矛盾是事实的话,那么孝哲毅皇后入宫后的生活应该是夹在两宫太后之间,可想而知的,其压力应该是非常的大。

虽然没有相关档案证明慈禧太后和孝哲毅皇后的矛盾,但是几乎所有可查的旗人世家后裔的口述中都提到了这一点。有的野史提到,慈禧太后和孝哲毅皇后的矛盾十分严重,以至于孝哲毅皇后说出“自己是大清门内抬进来的”话。而在惇王府后裔的口述中提到,“大清门内抬进来”这话是惇亲王奕誴跟慈禧太后说的。这位惇亲王奕誴性格直率,很不受慈禧太后喜欢。据说一次慈禧太后跟奕誴埋怨儿媳妇不听管教,想要废掉这个儿媳妇,而奕誴就直白的说,“想要废从大清门抬进来的,必须也要是从大清门抬进来的才行”。

总之,无论如何,她们两位的关系大概是不好的。孝哲毅皇后出身科举世家,而且门风刚烈,应该不是民间所谓“低眉顺眼”之辈,再参考慈禧太后之性格,恐怕二人应该有相当的矛盾。

去世过程

穆宗宾天的七十四天之后孝哲毅皇后便去世,帝后接连去世,当时认为是十分不吉利的事情。对于孝哲毅皇后的死,一般有两种推论,一种认为是被慈禧太后逼死的,另一种认为是纯粹的自杀事件。

孝哲毅皇后和慈禧太后不和应是事实,但是慈禧太后不至于会逼迫孝哲毅皇后致死,而孝哲毅皇后当时处境的确尴尬,有可能是自杀的。

首先开列《清实录·德宗实录》的记载,两宫太后、光绪帝和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的互动:

正月二十日,光绪在太和殿即位后,前往两宫太后处行礼,之后“至储秀宫嘉顺皇后前行礼”。

二月十八日,“上侍慈安端裕康庆皇太后、慈禧端佑康颐皇太后幸储秀宫,视嘉顺皇后疾。”

二月十九日,“上侍慈安端裕康庆皇太后、慈禧端佑康颐皇太后幸储秀宫,视嘉顺皇后疾。申刻,复侍慈禧端佑康颐皇太后视嘉顺皇后疾。”

二月二十日,“寅时,嘉顺皇后崩于储秀宫。”

死因分析

其一。有人认为,最后一次看病是慈禧太后去的,就在这次“下了毒手”。而根据《清实录·德宗实录》,嘉顺皇后在十八日病情已经比较沉重了,故而需要光绪帝和两宫太后都去视疾的地步。十九日申时虽然慈安太后未去,是德宗和慈禧太后一起去的,这种重要的活动都记录到了实录当中,“下毒手”的说法过于想当然。

其二。认为慈禧太后逼迫孝哲毅皇后致死,忽视了当时尚有慈安太后在世的事实。若慈禧太后逼迫孝哲毅皇后自戕,那么慈安太后不会对此置若罔闻。而且有慈安太后在,慈禧太后不会做出太出格的事情。

其三。德宗光绪帝当时已经入宫,并且尊孝哲毅皇后为嘉顺皇后,名分已定,无可更改。故而孝哲毅皇后对慈禧太后的垂帘听政没有任何影响,慈禧太后没有必要去逼死她。

其四。有野史说,在穆宗宾天时,孝哲毅皇后身怀龙种,所以慈禧太后迫不及待的要逼死她。以如今的清朝医案记录而言,没有发现孝哲毅皇后有孕的记载,而且清代后宫制度规定,一旦查出后宫有孕,便要有一系列相应的重点保护措施,不会毫无记载。

其五。以儒家传统宗法思维的角度而言,孝哲毅皇后一定希望为穆宗立嗣,而不是让德宗入宫。而因为当时皇族近派宗支的情况,无可奈何让德宗入宫,孝哲毅皇后成为了寡嫂,不但失去政治立足点,又没有后嗣,对未来可能产生悲观情绪。

其六。研究历史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大环境。明清时期推崇“节妇”,而阿鲁特氏一门以科举知名,饱读经典,对于“妇节”更为推崇。阿鲁特氏家中也原有节妇的传统,孝哲毅皇后的姑祖母、姑母里都出过节妇,再参考崇绮一门后来庚子殉难的情形,可以认为有殉死的刚烈门风影响。

《翁同龢日记》中也提到,“嘉顺皇后卧疾已久,今益剧矣”,可知孝哲毅皇后的去世是一个阶段性的结果。清代官方则称“痛经大行皇帝龙驭上宾,毁伤过甚,遂抱沉疴。”

穆宗立嗣

很多文章都批评慈禧太后过于狠心,为了自己能够垂帘听政,而不给自己的儿子穆宗立嗣,进而逼迫孝哲毅皇后致死云云。实际上,这是不了解清室宗法的缘故,而考察当时清室宗族的情况,给穆宗立嗣几乎是不可能的。

大体说来,清代爱新觉罗一姓虽然人口不少,却有远近之分。最远者为“红带子觉罗”,为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堂房、再堂房兄弟后裔。次远者为远支宗室,为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清世祖顺治帝的后裔。接下来才是近支宗室。而在近支宗室中,依然有远近之分,在穆宗宾天的时候,清圣祖康熙帝、清世宗雍正帝、清高宗乾隆帝的后裔被列为“远派”,只有清仁宗嘉庆帝、清宣宗道光帝的后裔才被列为“近派”。

换句话说,当穆宗宾天后,清文宗咸丰帝一脉绝嗣,按照清代皇族的宗法,要从清宣宗道光帝、清仁宗嘉庆帝两系里选出适合的人来继承大统,而不能跨过近派宗支找来一个溥字辈远支给清穆宗同治帝立嗣,必须“由近及远”。

在穆宗的时候,近派宗支实际上就是两系八支。即清仁宗嘉庆帝系三支:惇王、瑞王、惠王,宣宗道光帝系五支:隐王、恭王、醇王、钟王、孚王。其中惇王、瑞王曾经绝嗣,被清宣宗后裔承继。所以除了惠王一支之外,其余近派宗支实际上都是清宣宗的血脉。

而问题在于,清仁宗、清宣宗的后裔里,除了隐王一支是门长之外,清文宗实际上是次长的身份,故而清穆宗本身也是仁、宣后裔里年纪较长的,所以在穆宗宾天的1875年,近派宗支的两系八支里,溥字辈里只有一位在世,就是隐王支贝子载治的第四子溥伦。溥伦生于1874年末,穆宗宾天时只有三个月大,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三个月大的婴儿是很容易夭折的,故而很难将溥伦立为后嗣,只能挑选近派宗支内载字辈的人来继承大统。

当时清廷不给穆宗立嗣,是因为依照清室的家法和当时的情况,根本没有给穆宗立嗣的条件,只能立载字辈的皇帝。

死后风波

孝哲毅皇后去世之后,两宫太后评价其“孝敬性成,温恭夙著。”“淑慎柔嘉,壸仪足式,侍奉两宫,孝敬无违。”按照惯例给予谥号为孝哲毅皇后。

光绪二年五月,御史潘敦俨上了一道奏折,其中说到现在国内气候干旱,是因为皇后的谥号有问题,请求更改皇后的谥号,并且提到,“后崩在穆宗升遐百日内,道路传闻,或称伤悲致疾,或云绝粒霣生,奇节不彰,何以慰在天之灵?何以副兆民之望?”

按照潘敦俨的想法,孝哲毅皇后是自戕而死,是节妇的表率,需要跟平民一样大大的旌表一番,才能公平,才能“风调雨顺”。两宫太后看了之后,表示“深堪诧异”,下懿旨道:“本朝恭上列后谥号。均系恪遵成宪。敬谨举行。孝哲毅皇后已加谥号。岂可轻议更张。该御史逞其臆见。率行奏请。已属糊涂。并敢以传闻无据之词。登诸奏牍。尤属谬妄。潘敦俨著交部严加议处。”换而言之,宫廷之事,不是御史凭借坊间传言能够讨论的,结果潘敦俨被革职。

家族后事

在孝哲毅皇后宾天之后,父亲崇绮的官途则是稳步上升。先是由副都统转任吏部侍郎,又出任热河都统、盛京将军,光绪九年回京任尚书,后来因病暂退。

1898年“戊戌政变”以后,慈禧太后立端郡王之子溥儁为“大阿哥”,并以崇绮和徐桐为师父。一般认为,立溥儁为大阿哥让崇绮十分满意,因为溥儁是以“承继穆宗”为名义入嗣的,这样一来穆宗以及孝哲毅皇后在宗法上便有了后嗣,并且还让崇绮任师父,更证明了这种承继关系。同时,崇绮的独子葆初也走上仕途,作为承恩公任散秩大臣。

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中,崇绮在政策上选择了支持义和团,导致被八国联军记恨。“庚子事变”时,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等一干人等西行,留崇绮和荣禄为留京办事大臣。崇绮和荣禄为了保护銮驾,伪装銮驾前往保定以为障眼法。结果在北京城里,因为八国联军入京,专门寻找支持义和团的大臣之家杀戮,崇绮的继妻瓜尔佳氏,也就是荣禄的堂姐,“先于京师陷时,预掘深坑,率子散秩大臣葆初及孙员外郎廉定,笔帖式廉容、廉密,监生廉宏,分别男女入坑生瘗,阖门死难。”根据记录,崇绮一家“阖门死难”一共有十三口人,即崇绮之妻瓜尔佳氏、葆初、葆初之妻宗室氏、葆初第一子廉定、廉定之妻巴禹特氏、葆初第二子廉容、葆初第三子廉密、葆初第四子廉宏、葆初第一女萱格、葆初第二女谦格,以及当时回京寄居在其家的葆初堂弟受恒、受恒之妻李氏、以及受恒之女成格。崇绮得到此信后,既悲痛于阖家殉难的现实,又考虑到自己支持义和团之后也难免一死,故而在保定莲池书院自缢。由此也可见崇绮一门门风之刚烈。

陵寝概况

孝哲毅皇后死后,因同治帝的惠陵刚刚择吉营建,所以她和同治帝的梓宫暂安于清东陵的隆福寺。光绪元年(1875年)九月十八日,光绪帝奉慈禧皇太后亲自护送梓宫到东陵隆福寺,在那里停放了三年半。

按照封建社会的国家定制,新皇帝即位后,就应该卜择万年吉地,营建陵寝。可是同治皇帝在位13年,生前孝哲毅皇后与同治皇帝合葬的惠陵始终未提及陵寝之事。同治帝驾崩时年仅19岁,急待入葬,两宫太后不得不派大臣在东陵和西陵为同治帝选择陵址。相度大臣带着风水官在两个多月里踏遍了东陵、西陵的山山水水,经过反复比较、筛选,最后认为东陵的双山峪和西陵的九龙峪风水最好。东陵的双山峪龙气舒展,堂局宽平,罗城周密,屏障全备。“后有大山以为靠,前有金星山以为照。金星山之两旁更有万福山朝于左,象山立于右”,“是真上吉之地”。

光绪元年(1875年)二月二十三日,慈禧召见了相度大臣。慈禧详细询问了相度陵址的情况,由恭亲王奕訢做了回奏。最后集中在是用东陵的双山峪,还是用西陵的九龙峪这个焦点上。慈禧征询相度大臣们的意见,奕訢回奏说:“以理,则九龙峪固佳;以情,则臣惠陵前景下不敢言。”明显流露出应选用双山峪的意向。奕訢所说的“理”,是指乾隆帝规定的“昭穆相建”制度。按照这个制度,咸丰帝已葬在东陵,同治帝就应葬在西陵。奕訢所说的“情”是指父子之情、母子之情。咸丰帝的定陵和慈禧的菩陀峪定东陵都建在了东陵,如果顾此之情,使娇儿长倚膝下,同治帝就应葬在东陵。奕訢非常圆滑,善于词令。他明明倾向于选用双山峪,却说“臣不敢言”,意在让慈禧自己作决定,自己免担破坏“昭穆相建”制度的罪名。慈禧是何等精明之人,立时就明白了奕䜣的心思,当即决定将东陵的双山峪定为惠陵陵址。任命醇亲王奕譞、左都御史魁龄、户部侍郎荣禄、署理工部侍郎翁同龢为承修大臣,于光绪元年(1875)三月十二日午时破土,八月初三日午时兴工,经过三年紧张施工,到光绪四年(1878)九月,惠陵、惠妃园寝及礼部、八旗、内务府衙署、营房等工一律告竣。惠陵规制虽然逊于以往清帝陵,但其木料均为坚硬名贵的梴楠木,因此惠陵素有“铜梁铁柱”之称。

经钦天监择吉,定于光绪五年(1879年)三月二十六日同治帝、孝哲毅皇后入葬惠陵地宫。三月二十一日,光绪帝奉两宫皇太后由京銮,去清东陵参加同治帝、后的奉安大典。二十三日到达东陵的隆福寺,并住在了那里。二十四日辰刻,同治帝梓宫和孝哲毅皇后的梓宫从隆福寺暂安处奉移惠陵。光绪帝跪送后,由间道至惠陵,敬视方城、明楼、地宫后,于申刻跪迎同治帝、孝哲毅皇后梓宫到惠陵,两具梓宫均停放在隆恩殿内。三月二十五日,光绪帝在同治帝、后的梓宫前行迁奠礼后,奉移两梓宫于方城前芦殿内,安奉在龙车上。二十六日卯刻,孝哲毅皇后梓宫随同治帝的梓宫葬入地宫。同治帝的梓宫安奉在棺床正中,孝哲毅皇后梓宫安奉在同治帝左(东)旁,均棺头朝北,棺尾朝南。同治帝、孝哲毅皇后的谥册、谥宝于梓宫入葬前安放在地宫左右册宝石座上。众大臣退出地宫后,敦宜皇贵妃(即慧妃富察氏)等进地宫敬视同治帝和孝哲毅皇后梓宫。随敦宜皇贵妃进入地宫的有瑜妃赫舍里氏、珣妃阿鲁特氏、瑨嫔西林觉罗氏。她们与同治帝和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作最后的诀别。同治帝的这4位遗孀,当同治帝驾崩时,年龄最大的瑜妃19岁,年龄最小的皇贵妃富察氏(慧妃)才16岁,刚刚进入花季妙龄就开始了数十年的漫长的寡居生活。敦宜皇贵妃等退出地宫后,在石祭台前奠拜如仪,掩闭地宫石门,大葬礼成。

1928年7月,军阀孙殿英盗掘了乾隆帝的裕陵地宫和慈禧陵地宫。1945年8月,日本投降以后,清东陵地区的一些土匪、不法分子趁时局动荡、政权交替的混乱之机,制造了东陵的第二次大盗案。这次被盗的陵寝有康熙帝的景陵、咸丰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和慈安陵(普祥峪定东陵)。被盗陵寝之多,损失之惨,比上次更为严重。

据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四月二十二日《世界日报》略载:“三十四年十二月清三陵被盗,一、同治惠陵,棺两口。一同治,一陪妃,尸体俱面目如生。金棺前供桌上同治翠印一、金表一。棺内外珠宝、玉翠、金属等品,用麻袋装出,再用香炉量分,金子约二十余斤。”

又据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五月二十九日《华北日报》略载:“惠陵盗犯供词略称:三十四年十一月间,奉司令命,征集民夫挖掘惠陵,用炸药把石门炸开,第一层有四个架子,分列两旁。一边是皇帝翠印一颗、皇后翠印一颗,一边是书籍及印刷板之类。第二、三层没有东西。第四层有棺两个,用斧锤等将棺劈开,由皇棺内取出半斤重金墨匣一方、重四两金八卦一个、美国赠品四边镶白珠可走半年之金表一个、朝珠白缂各两串、二十四颗的白珠子两串、翠扳指一个、金火盆一个、翠烟袋一支。在后棺内取出凤冠一顶,白玉镯、金镯各一对,翡翠、珍珠、玛瑙及木质朝珠各一串,重三两金九连环一件,凤凰簪子一件,玛瑙扳指、金镶白珠戒指、翠牌各一个,长翠簪一件,其他零星物品无法统计。”

惠陵被盗后,由于清东陵当时处于无人管理状态,盗口一直到1952年清东陵成立文物保管所时才堵砌上。

人物评价

孝哲毅皇后幼时即淑静端慧,崇公每自课之,读书十行俱下。容德甚茂,一时满洲、蒙古各族,皆知选婚时必正位中宫”。她受父亲的影响,字也写得很漂亮,尤其是能用左手写大字,备受时人称赞。

《清宫词》里有一首赞美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的诗:

“蕙质兰心秀并如,花钿回忆定情初。珣瑜颜色能倾国,负却宫中左手书。”

珣、瑜指珣妃阿鲁特氏和瑜妃赫舍里氏。意思是珣、瑜二妃虽有倾国倾城之美貌,但在文才上却逊于善长左手写字的中宫皇后。孝哲皇后喜好文学,对著名的唐诗能“背诵如流”。平时她“气度端凝,不苟言笑”,“曾无亵容狎语”,颇有母仪之风。

史籍记载

同治帝册立阿鲁特氏为皇后册文:

朕惟运协两仪。乾健必资夫坤顺。光昭四表。日升更颂夫月恒。观天道之周行。实邦家之肇庆。爰诹吉日。用制宏章。咨尔阿鲁特氏。乃翰林院侍讲崇绮之女也。秀衍桂林。瑞徵椒殿。淑身维则。慎德有常。著端范于闺闱。早娴女训。肃庄容于宫壸。允式母仪。兹仰承慈安皇太后慈禧皇太后懿旨。以册宝立尔为皇后。尔其勒俭居先。雍和逮下。徽音丕嗣。内治克襄。夏凊冬温。亲两宫之色笑。陈笾荐豆。佐九庙之馨香。令望式孚。蕃厘永迓。钦哉。

光绪帝册谥嘉顺皇后为孝哲皇后册文:

臣闻紫宸齐体。玉牀离连星之功。彤管扬芬。坤顺表安贞之德。奉明禋而有恪。令范如存。熙鸿号于无穷。崇仪告备。钦惟大行嘉顺皇后。性成孝敬。德著温恭。毓瑞高闳。文定重伣天之表。来嫔京室。含章徵应地之符。配皇极以礼肃。奉宸仪而班政。兰掖型垂。愉婉承颜。笃两宫之孝养。仁慈逮下。遇九卿以宽和。俭勤奉上。宫庭式化。恺悌赞垂裳之治。海禹腾欢。珩璜协乾化之隆。方期福履永绥。颂星轩之润饰。何意坤仪云邈遐升。路隔层霄。悲深率土。缅怀令则。长炳耀于寰区。宜受大名。备钦崇之典礼。谨奉册宝。上尊谥曰。孝哲嘉顺淑慎贤明宪天彰圣毅皇后。于戏。勒瑶函而纪实。硕德丕昭。荐玉策以申虔。阐扬观于不远。陟降在兹。宝箓常新。与球图而并重。隆名永协。耀金石而流徽。宏启嘉符。茂昌景祚。谨言。

家族成员

祖父:阿鲁特·赛尚阿

祖母:镶白旗满洲富察氏

外祖父:郑亲王爱新觉罗·端华

叔外祖父:爱新觉罗·肃顺

外祖母:钮祜禄氏(孝贞显皇后·慈安太后的姑姑)

父亲:阿鲁特·崇绮

母亲:爱新觉罗氏(宗室,既是生母又是嫡母、爱新觉罗·端华之女)

继母:爱新觉罗氏(副都统宗室载耀之女)、正白旗满洲瓜尔佳氏(总兵长瑞之女,大学士荣禄的堂姐)

妹:惠郡王奕详继福晋

弟:葆初,散秩大臣,庚子殉国

爱新觉罗·载淳,清穆宗同治皇帝

艺术形象

年份

影视版本

演员

剧中名

1987

两宫皇太后

麦小琴

1989

一代妖后

刘虹

1990

满清十三皇朝之血染紫禁城

李菁

1993

戏说慈禧

陈晓莹

2002

天下第一丑

陈萱

2006

恭亲王传奇

米扬

2012

大太监

唐诗咏

阿鲁特·宝音

标签: 孝哲毅皇后

更多文章

  • 愍周皇后

    名人大全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愍周皇后

    孝节烈皇后周氏(1611年5月10日-1644年4月24日),北直隶顺天府大兴县(今北京市)人,祖籍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明思宗朱由检的皇后。崇祯十七年(1644年),甲申之变自缢而亡,与崇祯帝合葬思陵。南明弘光帝上谥号孝节贞肃渊恭庄毅奉天靖圣烈皇后,清朝上谥号庄烈愍皇后。别名:孝节烈

  • 董海川

    名人大全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董海川

    董海川(1797年—1882年),原名董明魁,生于清代嘉庆年间,河北省廊坊市文安县朱家务村人,武术家,一般被认为是八卦掌拳术的创始人和主要传播者。中文名:董海川别名:董明魁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日期:1797年逝世日期:1882年职业:武术家主要成就:威名震河朔创立和传播八卦掌出生地:河北省廊坊市

  • 庆亲王

    名人大全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庆亲王

    和硕庆亲王是清朝世袭亲王。嘉庆四年(1799年),乾隆帝第十七子永璘被十五哥嘉庆帝颙琰封为庆郡王。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永璘晋封庆亲王,其子依例降为郡王。后来其孙奕劻在光绪二十年(1894年),慈禧太后懿旨封庆亲王。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得到世袭罔替的许可,是清朝第十二位铁帽子王,前后一共传

  • 胤礽

    名人大全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胤礽

    爱新觉罗·胤礽(1674年6月6日-1725年1月27日),清朝宗室,清朝以及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经过公开册立的皇太子。乳名保成,清圣祖玄烨第二子,母为仁孝皇后(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除康熙早殇诸皇子外序齿为皇次子。因其胞兄、嫡长子承祜幼殇,在胤礽刚满周岁时即被确立为皇太子。胤礽自幼即聪慧好学,文武兼

  • 固伦淑慧长公主

    名人大全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固伦淑慧长公主

    爱新觉罗·阿图(1632一1700),清太宗皇太极之第五女。其母为皇太极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与皇太极的九子福临、四女固伦雍穆长公主雅图及七女固伦端献长公主同母。本名:爱新觉罗·阿图别称:固伦和顺长公主,固伦淑慧长公主,巴林公主所处时代:清朝民族族群:满族出生地:盛京出生时间:1632年去

  • 荣妃

    名人大全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荣妃

    荣妃(?-1727年4月26日)满洲正黄旗人,马佳氏,员外郎盖山女,康熙四年(1665年)经八旗选秀进宫。康熙十六年八月被封为荣嫔。康熙二十年十二月晋为荣妃。荣妃在康熙六年到十六年这段期间,应该是非常受宠的,尤其是康熙十二至十六年,每年都诞育皇子皇女,康熙前十个皇子中有五个都是马佳氏所出,其地位可见

  • 固伦荣宪公主

    名人大全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固伦荣宪公主

    固伦荣宪公主(1673年6月20日-1728年5月29日),康熙帝第三女,序齿为二公主,母荣妃马佳氏,康熙十二年五月初六生。康熙三十年(1691)正月受封为和硕荣宪公主,六月下嫁漠南蒙古巴林部博尔济吉特氏乌尔衮,时年十九岁。康熙四十八年(1709)晋封固伦荣宪公主;雍正六年四月二十一逝世,年五十六岁

  • 富察·衮代

    名人大全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富察·衮代

    富察·衮代(?—1620年),女真族,为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继福晋(第二任大福晋)。衮代于1585年嫁与清太祖努尔哈赤为继福晋,后生下两子一女,天命五年(公元1620年),衮代去世,死因成谜。衮代曾与清太祖努尔哈赤合葬于福陵,但在顺治元年,多尔衮以衮代曾得罪太祖,将棺椁移出福陵,现已不知所葬何处。本名:

  • 恭亲王

    名人大全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恭亲王

    爱新觉罗·奕䜣(1833年1月11日-1898年5月29日),号乐道堂主人,清末政治家、洋务运动主要领导者,清朝十二家铁帽子王之一。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异母弟,生母为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道光帝遗诏封“恭亲王”。咸丰年间,奕䜣于咸丰三年(1853年)到咸丰五年(1855年)之间担任领班军机大臣。在

  • 吴应熊

    名人大全编辑:笑红尘标签:吴应熊

    吴应熊(1634年-1674年),辽东都司广宁前屯卫(今辽宁绥中)人,吴三桂之子。1644年,吴三桂引清兵入关。1653年,由昭圣皇太后主婚,吴应熊与和硕恪纯长公主成婚。由于清廷对吴三桂存有戒心,因此通过政治婚姻,使吴应熊以额驸的身份留居京师,实为朝廷人质。1654年,授吴应熊三等子爵,顺治十四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