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张镇孙

张镇孙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3385 更新时间:2023/12/10 2:46:47

张镇孙(1235~1278),字鼎卿,号越溪,今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伦教熹涌人。出生于当地望族,祖父张机为朝奉郎,父亲张南仲为朝散大夫。张镇孙早年有神童之誉。南宋咸淳七年(1271)中举,翌年赴京参加会试中进士第一,宋朝广东唯一的状元、顺德历史上第一位状元。张镇孙考取状元后,授秘书监正字,迁校书郎,继迁婺州通判。一度落职家居,元兵进迫闽广,张组织兵勇截击。宋端宗立,特为召见,擢为龙图阁待制,广东制置使兼经略安抚使,赐佩剑弓矢。张受命于危难之际,整肃军纪,安抚百姓,准备迎击元军。景炎二年(1277),元军吕师夔侵入广州,张领军收复,元兵败退。旋元江西右丞塔出与吕师夔会师,直逼广州。张坚守城区,并率战船迎敌于珠江北岸。元兵将广州重重围困,张镇孙日夜督师守城。终因双方力量悬殊,广州再度沦陷,张被俘。宋帝日丙祥兴元年(1278)二月,元兵押解张北上,至大庾岭,张尽节身亡。遗著有《廷对策》1篇传世。张镇孙殉国后,文天祥、谢枋得曾为诗文悼念。其门人亲友不辞跋涉,收骨梅岭,葬于广州北郊永泰里(今三元里)。此墓在清兵围攻广州时被毁。

基本资料

本名:张镇孙

字:鼎卿

号:越溪

所处时代:南宋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日期:1235年

逝世日期:1278年

主要作品:《廷对策》

主要成就:宋末抗元

职务:广东制置使兼经略按抚

人物简介

张镇孙号粤溪,今佛山市顺德区伦教熹涌人,自小便在广州长大成才。在广州,有个地方叫状元坊。相传,张镇孙少年时代就是在那里度过。张镇孙天资聪颖,过目成诵,文采风流,声闻乡里,人们视之为神童。张镇孙中举后,广州就流传着一个童谣:河南人见面,广州状元现。那时候,珠江两岸河面极宽。奇怪的是,1271年,岭南大旱,珠江河面水流变窄,两岸居民都可徒步下河,彼此竟可看到对面人,也是在这年,深秋赶考的张镇孙夺魁天下。人们忽然想起这首流传的童谣,觉得十分神奇,于是成为一时佳话。

张镇孙高中状元那年(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厉兵秣马,觊觎南方。当时的南宋,歌舞升平。张镇孙出任秘书监正字,后为校书郎。贾似道时任丞相,想拉拢张镇孙,但张镇孙不为所动,于是他被外放任浙江婺州通判。咸淳十年(1274年),伯颜统率大军兵临都城,当时兵散官乱,一团乱麻,张镇孙职微言轻,手无兵马,只好带双亲南归。第二年,赵正为帝,是为端宗。当时广州已陷,溃军星散,他们推举张镇孙为元帅,抗击元兵。后来,赵正来到陆丰一带,忽然想起状元张镇孙,于是匆匆召见,特赐他为制置使兼经略安抚使。张镇孙领命率兵,回师杀敌。

次年,张镇孙率军围攻广州,守将孙雄飞弃城逃遁,张镇孙收复广州,举城欢庆。此时文天祥也占领梅州,陆秀夫攻克潮州,颓势略有回挽。但元兵再度强攻,宋军抗击无力,张镇孙率兵在珠江上与元兵鏖战,终因兵乏将损,败退城中。他们守城数月,民无食可寻,只得掘穴捕鼠,张网罗雀。张镇孙目睹市民艰苦难堪,更担心城破遭屠,于是他提出自己出城受缚,但唯一条件是不得伤害百姓,于是广州市民得逃一劫。后来,张镇孙在解往京城路上趁敌不备,自杀殉国,用生命回应金殿对廷时“誓秉孤忠铁石坚”的诺言,成为人们称颂的忠义贤才。

生平大事记

□德祐元年(1275年),元军大举南下。

□德祐二年(1276年),元军攻占南宋都城杭州,皇太后与宋恭宗投降。益王继位,是为端宗,航海至福建、广东一带。广州附近的海上溃军重新集结,奉张镇孙为帅,抗击元军。

□1276年12月,端宗到达惠州,任命张镇孙为龙图阁侍制、广东制置使,兼经略安抚使。

□1277年1月,广州城陷,张镇孙被俘。

□1277年4月,张镇孙自杀于大庾岭。

历史演绎

少年被誉神童为民英勇就义

张镇孙的父亲张翔泰,喜欢写诗,喜欢喝酒,著有诗文集《诗》、《易》。话说张镇孙的母亲怀孕的时候,曾经梦见过一轮红红的太阳扑入怀中,邻里之间都在猜测:张家肯定要出一个贵人!张镇孙出生以后,果然天赋异秉,聪明伶俐,加上张家管教有方,张镇孙苦心读书,很快便以博学强记而闻名。他知识渊博,文辞畅达,有“神童”之称。

公元1250年,年仅十五岁的张镇孙参加童子试,名冠诸生,声震乡里。

南宋时期有一个大文豪叫做李昂英,他梦见有人弯弓射江,江水为之干涸。当下占出卦文,以为大魁天下的,当是“张氏子”云云。后来张镇孙果然高中了状元,为志其事,张后来结集成文十六卷,使用《见面亭集》作为书名。此事虽《广州府志》有载,但或是巧合,或是后人之附会。

张镇孙的仕途也并非一帆风顺,他自十五岁参加童子试以后,屡考不中,加上家境困难,各种嘲讽和打击接踵而来。然而这些挫折不但不能消磨他的志气,恰恰相反,更加促使他奋发向上,他利用不得志的二十年时间,攻读群书,研究社会。到南宋咸淳六年,已经三十五岁,步入中年的张镇孙参加乡试。结果,有志者事竟成,中了第五名举人。他抓紧这一年的宝贵时间,日夜潜坐书斋,钻研名家论著和历代兴亡的史迹,把先贤的远见卓识融为己有,运用自如,在论证和文风上独树一帜。

张镇孙三十五岁的时候,赴南宋京都临安(今杭州市)参加会试、殿试,他在金殿上挥笔疾书,顺利完成了洋洋七千言的政论文《廷对策》,文中针对国家当时的积弊,慷慨陈词,提出“国家以民为命脉”的论点,要朝廷实行“楫上益下”的政策,认为皇帝应该“以仁治天下”。并大胆提出严惩贪官污吏,以平民愤的建议。张镇孙的《廷对策》深得皇帝的喜爱,御笔朱批一甲第一名。

按照宋朝时候的制度,新科状元必须火急成诗,宫女倚机,俟中官催索诗句,立即织成锦绣进呈皇帝,张镇孙向来不太擅长作诗,但那天竟然“运笔如飞”,人们以为是“名成才涌”。

那时奸相贾似道当国,对张镇孙大言不惭愧地说,“子乃似道所擢也,省试当状元,惜相遇晚耳。”意思是张镇孙之所以能够当上状元是他大举推荐的结果,所以张镇孙应该答谢他。但张镇孙置之不理,不去答谢,按照宋朝的惯例,状元可以到判局取钱以充使用,但张镇孙只是略为取一些就了事,人们都说他“持正不阿”。但是因为权奸作梗,张只是除秘书监正字,迁校书郎,最后,落得外放任金华通判。这是州、府的佐官,位仅六品而已。不久元兵南侵,百官奔散,张镇孙因为侍奉双亲回广州故里,又被谏官劾其“闻兵逃遁”,被罢了官。

元兵一步步逼近,南宋端宗从海路逃往福建,后又辗转到广东。公元1276年12月,广州已被元兵占领,宋军节节败退,形势非常危急,皇帝这才想起了文武双全的状元张镇孙,于是马上传旨召见他,并当即任命他为龙图阁侍制、广东制置使兼略安抚使,是广东地方高层的军事长官。皇帝还亲自赐予佩剑弓箭。

张镇孙临危受命,知难而进,重整队伍,安抚百姓,率领宋军与元兵激战,一举收复了广州,群情激奋,军威大振。元军的粮草也用光了,不得不撤兵退走。

但半年后的冬天,元军又派大将吕师夔、索多猛扑广州,张镇孙率2000余艘战船迎击元兵,激战于靠珠江北岸的江面上,但终因敌我力量悬殊,宋军大败,退守五羊城内,与元兵巷战,结果因孤军无援,广州城再度陷落,张镇孙为了不使城内的人民遭受侵害,假意投降,作了元军的战俘,在押往京师的途中,张镇孙英勇就义,自杀于大庾岭红梅花丛中,终年44岁。文天祥获悉张镇孙宁死不屈,为国死节的噩耗,特题诗悼念。

广州有一首童谣里唱道,“河南人见面,广州状元见。”最后一个字的发音是xian,意思是出现。这首童谣与一个美丽的传说有关:古时候广州的珠江两岸为大江所隔,有一位大儒梦见有人弯弓射江,江水为之干涸,他占出卦文,以为大魁天下的,当是“张氏子”云云。有一年江水枯竭,人们可以互相步行在江面上,河南河北人可以很方便地见面,这一年有一位叫张镇孙的广州人果然中了状元,张镇孙不但才高八斗,还是一位刚正不阿的抗战英雄,人们为了纪念他,把张镇孙住的那条街改名“状元坊”,广州还有跟张镇孙有关的状元井,状元墓。

相关遗址

多处遗迹纪念张镇孙

在人民南路,有一条街叫“状元坊”。历史上状元坊曾以经营镀金首饰、刺绣裙褂、戏服等传统手工艺品著称,这里卖各种装饰品和小玩物,什么新奇好玩的东西都有。由于价格低廉、款式新颖,吸引了广州众多的学生妹来这里购物,有一句顺口溜叫做“逛逛状元坊,撞撞小乳房。”

说起这状元坊,人们以为与状元伦文叙有关,因为在明朝年间,街内有一间“朱义盛”的金银首饰店,它开张挂牌时,那招牌险些挂不上去,而伦文叙一到此,便逢凶化吉,此后,这间“朱义盛”的首饰生意一直很兴旺,后来人们编了一个故事叫“状元坊与朱义盛”。其实,这“状元坊”的街名,在元代已经叫开了,其真正起因,是纪念宋末状元张镇孙。据考证,南宋时张镇孙住的那条街原名叫通泰里。自张镇孙中了状元后,人们在通泰里的街口处建筑起一座富丽堂皇的状元牌坊,于是便把通泰里改名为状元坊。状元牌坊于明朝因战火而毁。这里的状元雕像和状元牌坊都是1949年后重新修建的。

状元井位于海珠区同福中路南市大街状元井(街名)内,在一条弯弯曲曲的小巷子之内,没有任何公交车可以到达,的士也开不进去,只有靠不停地向当地人问路才能到达,状元井附近还有一座青砖的建筑,据当地人说是一座尼姑庵,隐约可以听到诵经之声。

相传明嘉靖年间,南宋状元张镇孙之曾孙由番禺谢村迁广州河南龙导尾建宅开村,挖掘水井,以示饮水思源,缅怀先祖英烈,激发后世子孙爱国热忱之意。为纪念其先祖,尊张镇孙为开村始祖,井名“状元井”。

日军侵占广州期间,百姓饥寒交迫,岁月艰难,曾有一走投无路者投此井自尽,众街坊遂用水泥封闭之。

1991年,海珠区人民政府二龙街办事处为保存文物,接受众意,斥资重修状元井。

张镇孙死后安葬于广州北永泰里(今三元里)。状元墓被清兵在围攻广州时所毁。

见面亭的传说来源于大儒李昂英的一个梦境,他是星相占卜高手,有一次他梦见有人弯弓射江,江水为之干涸。当下占出卦文,以为大魁天下的,当是“张氏子”云云。消息传开,张镇孙笑对同窗学友说:“安知不是鄙人!”人们不免讥讽他过于自信。后来,江水枯竭,人们可以互相步行在江面上,彼此当然是“企望能辨眉目”。后来张镇孙果然高中了状元,为志其事,张镇孙把自己的作品结集成文十卷,使用《见面亭集》作为书名。

见面亭传建在龙船岗,今海珠区政府大院前边,随着岁月的流逝,已经看不到任何痕迹了。

清道光年间,诗人谭莹有诗颂之曰:“见面亭存集里诗,宋朝故事复谁知。”

历史悬疑

是投敌的叛徒,还是以身殉国的英雄?

讲述人: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张其凡

张镇孙考上状元后,由于刚正不阿,不畏权贵,一度在仕途上很不得意,直到宋景炎元年(1276),端宗被元兵困于广东省海丰县南之甲子门,张镇孙才临危受命,任龙图隔侍制、广东制置使兼经略安抚使,力拒元兵,死而后已。然而,对张氏的历史评价,至今仍褒贬不一。

以《宋史》、《元史》为代表的正统史家,认为张氏在广州之役中投降于元。《宋史·瀛国公纪》说:“张镇孙以城(广州城)降”。

《元史·世祖纪》载:“出兵临之,镇孙乞降。”《哈刺传》又载:”哈刺引兵继至,(塔出)谕宋安抚张镇孙、侍郎谭应斗以城降,从。”

其实,只要认真地把它们比较一下,就不难发现,《元史》实《宋史》之扩写。在《元史》中,一个“乞”字,一个“谕”字,最为关键,它暴露了宋、元两史之载,乃不实之辞。因为既是“乞降”,则无须“谕”始降,所以何“乞”之有!这个矛盾,正说明了《元史》的这一记载并非根据事实而来,宋濂写于《元史》的这两段记载是经不起推敲的。王夫之曾指出“宋濂作史,以元为正,而乱华夷”。这说明在张镇孙的这个问题上,宋濂轻信《宋史》,是非也就更加颠倒了。

张镇孙以身殉国,并非降叛,这是铁的事实。先从他的思想表现上看,明人黄佐在《广州人物传·张镇孙传》中为我们全文保存了张氏廷对时长达八千多字的《对策》。这篇《对策》乃张氏毕生政治思想的集中反映。敢于直斥权势,对当时“豺狼当道”的整个官僚制度,及“政以贿成”,“狱惟货宥”的现象,深恶痛绝。而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张氏高中状元后,还拒绝权奸贾似道的拉拢,视功名利禄如敝屣。宋端宗在危难时,有赦令云:“尔学士张镇孙,退居修养,犹能奋义捍贼。”

由此可见,对宋朝之忠心,直到临死前,张镇孙从未动摇过,这正是他后来以身殉国的坚固而可信的思想基础。

此外,有史实也可以证明,张镇孙是以身殉国的。当宋端宗困居海上时,任吏部尚书的陈仲微,在《宋季三朝政要(附录)》中记载了当时宋王朝所发生的大事。在“景炎元年十一月”这个条目内,记有“张镇孙除广东经略使,后死于难”;而在“丁丑(景炎二年)十一月”这个条目中,还记有“唆都元帅弃(潮州)而之惠州,与西省吕师夔军会合攻广州,城陷。张镇孙死之”。陈仲微过去曾因弹劾贾似道而多次被罢官,乃刚毅正直之臣;记载镇孙之事,乃其吏部尚书之职守所当为;而且陈的文章是事后对历史的回顾、总结,所以是比较冷静的,对发生之事是有所审核的,并不是一时道听途说仓促记录,因而是可信的。所以在清万斯同的《宋季忠义录》,阮元的《广州通志》里都乐于肯定张镇孙乃是以身殉国。

据《广州人物传》,文天祥曾作诗哀悼张镇孙;董师谦亦云:“镇孙死难,惜无有表白之者。”这一切说明,张镇孙死于大庾岭后,南宋行朝已承认张镇孙为死难大臣,文天祥也将其作为殉国忠臣看待。后世也有诗云“景家家国变心无二,庾岭魂归性独坚。庙貌千秋崇祀典,芳名留与后人传”。这也正说明了在后人的眼中,张镇孙是一位有功于广州的正直勇敢忠心的“状元郎”。

传世之作

张镇孙的《见面亭集》一共十卷,但遗憾的是没有留传下来,在金殿对策时候写下的《廷对集》洋洋洒洒七千言,对仗工整,言之有物。除了《廷对集》以外,张镇孙的作品流传下来的还有两首诗歌,收录进《粤东诗海》(作者:[清]温汝能)。

1、谢恩诗

当守青衣务得贤,草茅何足副详廷。

天人要语垂清问,仁敬陈言上奏篇。

愧乏谋献裨乙览,忽惊姓字首胪传。

乾坤大德知难报,誓秉孤忠铁石坚。

2、水帘洞

岧岧仙境倚层丘,百尺冷冷瀑素流。

春长嫩莎成绣幕,夜留新月作琼钩。

涧边云护千年韭,岩底凉生六月秋。

欲访安期何处觅,药炉丹灶且追游。

历史知识

南宋岭南唯一状元

张镇孙是南宋时期唯一岭南籍的状元。

科举到了宋代,将皇帝钦点的殿试定为常制,凡是中了进士以上的,均有“天子门生”的美誉。中试名额也放宽至二三百人或五六百人,统称进士及第。

两宋三十二年间,共开科考试119次,遂产生状元118个,在这118个状元中,籍贯岭南者,仅张镇孙一人而已。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许琨实习生汪莹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黄皓(除署名外)

广州史记专题由南方都市报与广东省中山图书馆联合编写

标签: 张镇孙

更多文章

  • 柳三变

    名人大全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柳三变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生于沂州费县(今山东费县),北宋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先世为中古士族河东柳氏,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离开家乡,流寓杭州、苏州,沉

  • 天祚帝

    名人大全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天祚帝

    天祚帝耶律延禧(1075年6月5日—1128年或1156年),字延宁,契丹名耶律阿果。辽朝末代皇帝,辽道宗耶律洪基之孙,辽顺宗(追封)耶律浚之子,母为贞顺皇后萧氏。太康元年(1075年)出生,险为权臣耶律乙辛所害,幸得萧兀纳保护周全。太康六年,守太尉、中书令,受封梁王,进封燕国王、天下兵马大元帅。大

  • 郭遵

    名人大全编辑:晴天标签:郭遵

    郭遵,开封人,宋朝将领。家世以武功著称。中文名:郭遵朝代:宋朝籍贯:开封职业:将领

  • 荆嗣

    名人大全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荆嗣

    荆嗣(生卒年待考),冀州信都(今属河北)人,荆罕儒从孙,著名宋朝将领累立战功。历官天武军校、田重进部将,宋太宗时攻太原及幽州,他皆率先陷阵,拜都指挥使。真宗时,为邠庆、环庆副部署,嗣起行伍,一生经150余战,未尝败北。中文名:荆嗣国籍:中国主要成就:一生经150余战,未尝败北出生地:冀州信都大败杨业

  • 上官尚光

    名人大全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上官尚光

    司马光童时(天圣四年(1026年)七岁时,即公元1025年)砸缸救出的小孩姓上官,名尚光,尚光成人后移居城西龙堤南坡,并建亭名曰“感恩亭”,以报司马光救命之恩(光山县现居上官姓氏家谱中也有记载,上官姓氏后裔众多知晓该故事)。后人为了纪念此举,遂将此坡改称上官岗或尚光岗。本名:上官尚光所处时代:北宋民

  • 邵雍

    名人大全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邵雍

    邵雍(1011年12月25日—1077年7月5日),字尧夫,谥康节,北宋著名理学家、数学家、道士、诗人,生于林县上杆庄(今河南林州市刘家街村邵康村,一说生于范阳,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随父徙卫州共城(今河南辉县),居城西北苏门山,刻苦为学。出游河、汾、淮、

  • 姜夔

    名人大全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姜夔

    姜夔(1154年—1221年),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汉族,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

  • 梁师成

    名人大全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梁师成

    梁师成(?~1126年),字守道,籍贯不详。北宋末年奸臣,“六贼”之一。政和年间,为宋徽宗所宠信,赐进士出身,迁晋州观察使,转兴德军节度使,累官至检校太傅,拜太尉、开府仪同三司,迁淮南节度使。权势日盛,贪污受贿,卖官鬻职,无恶不作,时称“隐相”。宋钦宗即位,贬为彰化军节度副使,缢杀于途中。本名:梁师

  • 朱寿昌

    名人大全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朱寿昌

    朱寿昌字康叔,宋扬州天长(今安徽天长)人。以父巽荫守将作监主簿,累调州县,通判陕州、荆南,权知岳州。州滨重湖,多水盗。寿昌籍民船,刻著名氏,使相伺察,出入必以告。盗发,验船所向穷讨之,盗为少弭,旁郡取以为法。本名:朱寿昌字号:康叔所处时代:北宋民族族群:汉族人出生地:现安徽省天长市秦栏镇出生时间:1

  • 刘豫

    名人大全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刘豫

    刘豫(1073年-1146年10月18日),字彦游,永静军阜城县(今河北省阜城县)人。金朝扶植的傀儡皇帝。元符年间,进士及第。北宋末年,任河北西路提刑官。金兵南下时,弃职逃走。建炎二年(1128年),拜济南府知府,眼见北方大乱,打算逃往江南为官,被执政官拒绝。金军围城时,杀死大刀勇将关胜而降。建炎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