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王在晋

王在晋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1495 更新时间:2023/12/5 20:17:42

王在晋(1567年7月22日-1643年)明代官员、学者。字明初,号岵云,河南浚县人。万历二十年进士。历官中书舍人、江西布政使、右副都御史、兵部侍郎、南京兵部尚书、兵部尚书。在魏阉逆案中因参与纂修《三朝要典》受到一定牵连。大学士韩爌等本云:“以上三十人,俱应补入谄附定罪。”有《岵云集》、《三朝辽事实录》、《越镌》等。

基本资料

本名:王在晋

别称:王明初,王岵云

字号:字明初,号岵云

所处时代:明代

民族族群:汉人

出生地:浚县(今属河南)

出生时间:隆庆二年六月十七日(1567年7月22日)

去世时间:1643年

主要作品:《越镌》、《历代山陵考》等

主要成就:提出“拒奴抚虏,堵塞守关”的经略辽东方案

籍贯:南直隶太仓州

人物生平

王在晋,万历十三年(1585)举人,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初授中书舍人,后历官工部署郎中事、南京礼部署郎中事、福建副使兴泉兵备、湖广参议、湖广提学参议、浙江右参政兼佥事、浙江按察使、浙江右布政使、江西左布政使。部分任内历经兵事。

万历四十七年(1619)三月,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山东等处督理营田提督军务。泰昌时(1620年),进督河道,迁兵部左侍郎。广宁之战中,王在晋受命以任户、工、兵三部左侍郎,上书请辞不被允许。熊廷弼、王化贞丢失广宁(今辽宁北镇)后,朝廷大震,诛除熊廷弼、王化贞。天二年(1622年)三月十八日王在晋代廷弼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经略辽东、蓟镇、天津、登(州)、莱(州),帝特赐蟒玉、衣带和尚方宝剑。王在晋分析当时关外形势:“东事离披,一坏于清、抚,再坏于开、铁,三坏于辽、沈,四坏于广宁。初坏为危局,再坏为败局,三坏为残局,至于四坏——捐弃全辽,则无局之可布矣!逐步退缩之于山海,此后再无一步可退。”

兵部尚书张鹤鸣为视师辽东复命时说:“自辽患以来,经略死难系狱,累累匪一……今日经略,难于前日之经略万备矣。王在晋铁骨赤心,雄才远略,识见如照烛观火,肩重如迎刃理丝,但秉正不阿,人醉独醒,独臣于在晋两人耳……在晋不足惜,如辽事何,此今日酿辽事大祸根也。此臣不顾嫌疑,不顾仇害,为国家大计而吐肝胆于皇上之前也。”对王推崇备至。

蓟辽总督王象乾建议王在晋:“得广宁,不能守也,获罪滋大。不如重关设险,卫山海,以卫京师”。于是,在晋以“抚虏、堵隘”守山海关的方略,他在《题关门形势疏》中道:“画地筑墙,建台结寨,造营房,设公馆,分兵列燧,守望相助。”

他认为,“高岭有乘墉之势,斗城如锅底之形。昔武侯云地势兵者之助也,不知战地而求胜者,未之有也。奴有战地,而我无守地。山海一关不过通夷贡夷之道,严远戍之防有两河为保障,何夷虏之足忧。而今且以为冲边绝塞,此岂有形之天堑,成不拔之金汤者哉。臣与同事诸臣谋之,有欲筑敌楼,先居高山、高岭者。夫敌楼孤峙,能击远不能击近,倘为贼所乘,则益助其凭高博击,而我失其所控御矣。有为再筑边城从芝麻湾起,或从八里铺起者,约长三十里,北绕山,南至海,一片石统归总括,角山及欢喜岭悉入包罗。如此关门可恃为悍蔽。”“……科臣周希令议费四五百万金以固金汤,而科臣沈应时亦亟议筑起边城为山海屏蔽,臣核道、镇估工计费,谓湏银百万,盖并造衙舍、筑铳台、建营房之费尽入估数。”“臣尝谓必有复全辽之力量,而后可复广宁,必有灭奴之力量,而后可复全辽。不然启无巳之争,遗不了之局,而竭难继之供,不可不虑。”他发现山海关关城本身存在重大的隐患,建议修重城,重城修好以后,山海关关城才真正能成为雄关天险,极具战略目光。

朝廷发帑金20万两。他的主张,遭到宁前兵备佥事袁崇焕、主事沈棨、赞画孙元化等的反对,袁崇焕要求修筑到二百里之外的宁远,但王在晋不听。袁崇焕两次直接将意见报告给首辅叶向高,但叶向高不知前线的情况,拿不定主意。这时大学士管兵部事孙承宗自请行边,亲赴山海关。帝大喜,特加孙承宗太子太保,赐蟒玉、银币,以示隆礼。孙承宗回京后,面奏王在晋不足任,“笔舌更自迅利,然沉雄博大之未能”,改任南京兵部尚书,不久辞职。

天启五年(1625年),王在晋由原南京兵部尚书被任用为南京吏部尚书,不久又改任南京兵部尚书。崇祯元年,召为刑部尚书,不久,又迁兵部,任内对孙承宗加以抨击。后因坐张庆臻改敕书事,削籍归乡,卒于乡。著有《三朝辽事实录》。撰《海防纂要》,乾隆四十四年禁毁。

个人履历

万历二十七年三月工部署郎中事

万历二十七年十二月福建副使兴泉兵备

万历三十三年九月湖广参议

万历三十五年闰六月湖广提学参议

万历三十八年三月浙江右参政兼佥事

万历四十年闰十一月浙江按察使

万历四十三年四月浙江右布政使

万历四十四年二月江西左布政使

万历四十七年三月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山东等处督理营田提督军务(山东巡抚)

泰昌元年八月工部右侍郎总督河道军务俱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河道总督)

泰昌元年十月添设兵部左侍郎

天启元年六月添注兵部左侍郎兼督三部事

天启二年三月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经略辽东蓟镇天津登莱等处(辽东经略)

天启二年八月南京兵部尚书

天启二年九月辞去南京兵部尚书

天启五年三月南京吏部尚书

崇祯元年三月太子太傅兼刑部尚书

崇祯元年四月太子太保兼兵部尚书

崇祯二年正月削籍

建关争议事件

他提出以“抚虏(收买蒙古)、堵隘(再修一座关城)”作为守山海关的方略,因而与孙承宗发生争执,但《明史》与《三朝辽事实录》的记载极为不同。

孙承宗诘问王在晋,等八里铺重城修好了,是否把旧城现有的四万人都填进去守?

王在晋答,要另外派四万。

孙承宗问,旧城外为新城,旧城外的品坑地雷为敌人设,还是为自己设?新城如守不住,四万新兵怎么办?

王经略回答说,他在山上留了三座山寨给溃军。

孙承宗问,兵未溃而筑寨以待之,不是教他们溃败吗?

孙承宗说:“今不为恢复计,画关而守,将尽撤藩篱,日哄堂奥,畿东其有宁宇乎!”

之后王在晋无言以对,谈话就此结束。(在晋无以难)

王在晋在自己编写的《三朝辽事实录》中引用了所谓孙承宗的奏疏。在王在晋的引文中,未涉及“四万新军”来守卫重城的事情,大致内容如下:

孙承宗在看过重城的部署以后向王在晋询问,新旧两城在八里之内,而旧城外又有城防壕沟和设施,如果重城的士卒发生溃散,那一不小心就会陷于自家的品坑地雷与坑壕之中,新旧两城之间,南面是水,北面是山,溃卒无路可逃,如果都拥于旧城之下,那到底是开门放他进来,还是不开门听任他们在外?

王在晋告诉孙承宗,山上有三座山寨,若有逃溃可以奔向那里,而旧城也有三道关口可以进入。王在晋并称边兵易于逃跑,即使杀死逃兵亦不能制止,但大规模溃败时更回天乏术。“两城”的设置,既是依仗城池而稳定军心,又可借此达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效果,消减边兵溃散的念头。

之后,孙承宗无言以对,谈话就此结束。(臣遂无以应)

史籍记载

在晋,字明初,太仓人。万历二十年进士。授中书舍人。自部曹历监司,由江西布政使擢巡抚山东右副都御史,进督河道。泰昌时,迁添设兵部左侍郎。天启二年署部事。三月,迁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经略辽东、蓟镇、天津、登莱,代熊廷弼。八月,改南京兵部尚书,寻请告归。五年,起南京吏部尚书,寻就改兵部。崇祯元年,召为刑部尚书,未几,迁兵部。坐张庆臻改敕书事,削籍归,卒。

王在晋(1570年),字明初,明代浚县人,约生活在明隆庆至清顺治(1567—1661年)年间。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登进士第,授中书舍人。历部曹、监司,擢江西布政使、山东巡抚,升河南道总督。泰昌元年(1620年)迁兵部左侍郎。天启二年(1622年)署部事。是年三月,迁兵部尚书、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经略辽东、蓟镇、天津、登莱,代熊廷弼。八月改南京兵部尚书。不久,辞官告归。天启五年(1625年),起任南京吏部尚书。未几,迁兵部尚书。曾总理户、兵、工三部事务,加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后受张庆臻改敕书罪牵连,削官归里。崇祯七年(1634年),为《浚县志》作序。《明史》第二百五十七卷载其传,明《诗综》收其诗

家庭成员

曾祖:王祺

祖父:王瓒

父亲:王亮器

标签: 王在晋

更多文章

  • 张同敞

    名人大全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张同敞

    张同敞(?—1650年),男,汉族,字别山,湖北江陵人,明末抗清名臣,民族英雄,名相张居正曾孙,以荫补中书舍人。南明永历年间,任兵部侍郎、总督广西各路兵马兼督抗清军任务,又因其“诗文千言,援笔立就”永历帝授予翰林院侍读学士。曾拜文渊阁大学士兼吏、兵二部尚书瞿式耜为师,与瞿式耜、王夫之、金堡一同在湖广

  • 陈奇瑜

    名人大全编辑:君莫笑标签:陈奇瑜

    陈奇瑜(1590年9月初9日—1648年正月27日[2-4]),字玉铉,一字正学。山西保德州(今山西保德县)人。明朝末年大臣。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中进士,遣大理寺观政。授洛阳知县。崇祯五年(1632年),任右佥都御史巡抚延绥,镇压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甚力,名噪关陕。七年,擢为总督陕西、山西、

  • 骆尚志

    名人大全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骆尚志

    骆尚志,号云谷,臂力绝人,能举千斤,军中号为“骆千斤”,浙江绍兴府余姚(今属宁波)人。明朝抗倭名将。早年任大同参将,征剿西虏颇有战功,为安定边疆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万历朝鲜战争爆发前,骆尚志以原官钦差浙直、调兵神机营左参将入朝作战。平壤之战,骆尚志一手举盾牌,一手持戟健步如飞,攀梯攻上含毯门城楼,日军

  • 柳敬亭

    名人大全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柳敬亭

    柳敬亭,原姓曹,名永昌,字葵宇,号逢春,南直隶扬州府通州余西场(现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余西古镇)人。明末清初著名评话艺术家,扬州评话的开山鼻祖。本名:柳敬亭别名:曹永昌字:葵宇号:逢春所处时代:明末清初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通州余西场(今属江苏南通)出生日期:1587年逝世日期:1670年职业:评话艺

  • 朱赓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朱赓

    朱赓(1535年8月12日-1609年1月4日),字少钦,号金庭,浙江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朝内阁首辅。朱赓出生官宦之家,生于明世宗嘉靖十四年,其父公节曾任泰州知州。朱赓十七岁“取冠诸生”,嘉靖四十年(1561)举于乡,穆宗隆庆二年(1568)登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万历六年(1578)以

  • 沈鲤

    名人大全编辑:晴天标签:沈鲤

    沈鲤(1531年4月11日—1615年7月11日),字仲化,号龙江,又号潜斋,河南归德府虞城(今河南虞城)人,明代大臣、理学家。明世宗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授翰林院检讨。明神宗时,进左赞善,累迁吏部左侍郎,好荐贤士。万历十二年(1584年)拜礼部尚书,修《景帝实录》。万历二十九年(1601

  • 颜思齐

    名人大全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颜思齐

    “开台王”颜思齐(1589年——1625年),字振泉,漳州海澄县人。生性豪爽,仗义疏财,身材魁梧,并精熟武艺。台湾开发史上,颜思齐最早率众纵横台湾海峡,招徕泉漳移民,对台湾进行大规模的有组织的拓垦,因而被尊为“开台王”、“第一位开拓台湾的先锋”。《台湾通史》为台湾历史人物列传,“以思齐为首”。CCT

  • 叶小纨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叶小纨

    叶小纨(约1613~约1657)字蕙绸,吴江(今江苏省苏州市)人,生于明神宗万历四十一年,卒于清顺治十四年。叶绍袁、沈宜修二女,著有杂剧《鸳鸯梦》,是我国戏曲史上第一位有作品流传的女作家。本名:叶小纨字号:蕙绸出生地:吴江(今江苏省苏州市)出生时间:1613去世时间:1657主要成就:著有杂剧《鸳鸯

  • 叶纨纨

    名人大全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叶纨纨

    叶纨纨(1610~1632)字昭齐,吴江(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叶绍袁和沈宜修长女,其相端妍,金辉玉润,三岁能诵《长恨歌》,十三岁能诗,书法遒劲,有晋风。常与其妹叶小纨、叶小鸾以诗唱和。后归赵山袁氏,情郁郁不乐。崇祯五年(1632),妹小鸾将嫁,作《催妆诗》甫成,而妹讣至,归哭过哀,病发而死,卒年二十

  • 朱妙端

    名人大全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朱妙端

    朱妙端(1423—1506)明代女诗人。字仲娴,又字令文,号静庵,海宁(今属浙江)人。出身书香门第,父祚尚寳卿、兄禋太仆丞。幼颖悟,工诗。年十三丧父,后嫁教谕周济,济死于福建光泽任所,她扶柩而归。晚年随子迁居江宁,年八十余卒。工诗,其诗清新流丽,著有《静庵集》。《明史·艺文志·别集类》记载《朱静庵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