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慈安

慈安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687 更新时间:2023/12/9 22:24:32

慈安太后(1837年8月12日-1881年4月8日),既孝贞显皇后,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生于柳州府(今广西柳州市),咸丰帝的第二位皇后,赠一等承恩侯晋赠三等承恩公、广西右江道穆扬阿之女,开户大臣额亦都八世孙女。咸丰二年(1852年)二月选秀入宫,四月二十七日诏封贞嫔;五月二十五日诏晋贞贵妃;六月初八诏立为皇后,十月十七日行册立礼。她是清代晋升速度最快的继后,由嫔到皇后仅花了40天,如果从行册立礼来算也仅花了六个月。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咸丰帝驾崩后,载淳继位,为同治帝,尊为母后皇太后,上徽号“慈安”。光绪七年三月初十(1881年4月8日),慈安皇太后崩于钟粹宫,葬于普祥峪定东陵。经光绪、宣统两朝加谥,最终谥号为“孝贞慈安裕庆和敬诚靖仪天祚圣显皇后”。

基本资料

本名:钮祜禄氏

别名:慈安太后、孝贞显皇后

所处时代:清朝

民族族群:满族

出生地:柳州府马平县(今广西柳州市)

出生日期:1837年8月12日

逝世日期:1881年4月8日

谥号:孝贞慈安裕庆和敬诚靖仪天祚圣显皇后

太后人物生平

道光十七年七月十二日(1837年8月12日)孝贞显皇后出生在广西柳州。

根据钮钴禄氏族谱记载,其太祖父车尔格为额亦都第三子,清初任户部尚书,封骑都尉又一云骑尉;烈祖父巴喀任护军参领,原配与续弦都是宗室氏;玄祖父永寿为巴喀第六子,任笔帖式;高祖父遵住为永寿长子,任笔帖式,妻子为大学士尹继善的侄女;曾祖父策普坦为遵住长子,仕至总兵,其三弟傅森仕至户部尚书。

总而言之,孝贞显皇后出身于宏毅公额亦都第三房,整体上处于宏毅公家支流的身份。其家再康雍两朝略显没落,但在乾嘉逐渐回到一等世家的行列,这种名门世家出身,宗室贵戚姻亲的身份,应该是孝贞显皇后作为皇后预备人选的重要原因之一。

咸丰二年壬子二月(1852年3月21日—1852年4月18日)被选秀入宫,四月二十七日(1852年6月14日)进内,诏封贞嫔。封号“贞”,满文为“jekdun",是专门形容“贞节”的词汇,在汉语方面,“贞”引申为“正”。五月二十五日(1852年7月12日),诏晋贞贵妃;六月初八日(1852年7月24日),诏立为皇后,其嫔妃册封典礼均未举行;十月十七日(1852年11月28日),行皇后册立之礼。

咸丰十年(1860)八月,从车驾出狩热河。

咸丰十一年辛酉七月十七日(1861年8月22日),文宗崩,穆宗即位,尊为皇太后。九月(1861年10月4日—1861年11月1日)回宫。十一月初一日(1861年12月2日),与慈禧在养心殿垂帘听政,时年二十五岁,世人称之为“东太后”。

同治元年壬戌四月二十五日(1862年5月23日)上徽号:“慈安”。是时,孝贞、孝钦两宫并尊,诏旨称“母后皇太后”、“圣母皇太后”以别之。

同治八年(1869),内监安德海出京,山东巡抚丁宝桢以闻,太后立命诛之。

同治十一年壬申十月(1872年11月1日—1872年11月30日)同治皇帝载淳大婚,加上徽号“端裕”二字。

同治十三年甲戌十一月初十(1874年12月18日),穆宗病痘,复训政。十二月初五(1875年1月12日),穆宗崩,德宗入承大统,复听政。

光绪二年丙子七月十二日(1876年8月30日),四十慈庆,加上徽号“昭和庄敬”四字,至是为慈安端裕康庆昭和庄敬皇太后。

光绪七年辛巳三月初十日戌时,崩,享年45岁。五月十三日(1881年6月9日),上尊谥曰孝贞慈安裕庆和敬仪天祚圣显皇后。九月十七日卯时葬昌瑞山南麓偏西之普祥峪定东陵,九月二十二日祔太庙。

宣统元年(1908)四月,加上尊谥“诚靖”二字,全谥:孝贞慈安裕庆和敬诚靖仪天祚圣显皇后。

太后人物历程

咸丰十一年(1861)七月十七日,咸丰帝崩。他临终前做了三件事:一、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二、命御前大臣载垣、端华、景寿,大学士肃顺和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八人为赞襄政务大臣。三、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御赏”印章代表母仪天下的权力,授予皇子载淳“同道堂”印章代表统一天下的权力,并下发“派载垣等八大臣赞襄一切政务”的上谕。

辛酉政变中的独特地位。这场政变实质上就是一场朝廷内部的权力之争。一方是两宫皇太后和以恭亲王奕訢为首的皇族,另一方则是咸丰帝临终任命的八位赞襄政务王大臣。这场政变的组织者、策划者和领导者是慈禧,其主要倚靠的骨干力量是奕訢,但也绝对不应忽视慈安在其中的作用。她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名正言顺的原中宫皇后、当时的母后皇太后,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她是这场政变中决定成败的关键性人物。这一点,机敏而工于心计的慈禧比谁都清楚。慈禧更清楚自己是靠“母以子贵”才登上皇太后宝座的,养心殿西暖阁太后垂帘听政声望、资历、影响力远逊于慈安。如果不将慈安争取过来,夺权、垂帘听政的目的就达不到。慈禧凭其如簧之舌,终于将慈安拉到了自己这一边。反过来,如果慈安旗帜鲜明地坚定拥护咸丰帝的遗命,毫无保留地支持并站在八大臣一边,辛酉政变就不会发生,这段清史就得重写。

在《清宫遗闻》中记载;“东宫优于德,而大诛赏大举措实主之;西宫优于才,而判阅奏章,及召对时咨访利弊”。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慈安虽然对权力不感兴趣,但她的政治才华毫不逊色。慈禧有才干,又有强烈的政治欲望,慈安比较超脱,不喜欢政务,日常事务就放手让慈禧去做,她乐得轻松自在。时人对慈安和慈禧的评价是各有所长,慈安“优于德”,慈禧“优于才”。一些日常的事务由慈禧处置,但每遇朝政大事,还是要由慈安太后最后决定。由此可见,慈安太后大权在握、掌控权力方面也是很有一套办法的。在光绪年间任过大清国驻英国大使、回国后先后任过光禄寺、大理寺卿、左副都御使的薛福成,在他的《庸盦笔记》中记到:诛杀陷城失地、临阵逃脱的两江总督何桂清,将骄蹇贪淫的胜保下狱赐死,赏给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爵位,皆出自慈安之意。对于东宫太后慈安的德行与行事风格,老百姓多有赞同,当时的民间,甚至出现了“东宫偶行一事,天下莫不额手称颂”的说法。

一、诛杀安德海,朝野称快。清朝制度:太监不得出都门,犯者杀无赦。安德海是慈禧的心腹太监,他依仗慈禧的宠信,胡作非为,肆无忌惮。朝中大臣,甚至连同治帝都恨他入骨。同治八年(1869)八月,安德海请求慈禧派他到江南置办龙衣,获得许可。但他不知收敛,一路招摇,途经山东境内时,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拿获。丁宝桢迅速将此事上奏朝廷。慈禧有意袒护,慈安“立命诛之”。结果安德海被就地正法。由于慈安的力主其间,安德海才得以伏法,当时朝野上下,人心大快。

二、立阿鲁特氏为皇后。同治十一年(1872),同治帝已经17岁了,到了立后成婚的年龄。慈安看中了淑静端慧、容德俱佳的崇绮之女阿鲁特氏,而慈禧则看中了年轻俏丽、姿性敏慧的凤秀之女富察氏。两人各执己见,最后决定由同治帝自己决定。结果同治帝采纳了慈安的意见,同意立阿鲁特氏为皇后。此事表明了慈安在宫中、在同治帝心中的崇高地位和影响力。

太后史籍记载

《清实录咸丰朝实录》:

咸丰帝诏立贞贵妃钮祜禄氏为皇后诏书:

谕内阁、朕惟易著咸恒。首重人伦之本诗歌雝肃用端风化之原。绥万福以咸宜。统六宫而作则式稽令典。爰举隆仪。贞贵妃钮祜禄氏。质秉柔嘉。行符律度。自天作合。聿徵文定之祥。应地无疆。斯协顺承之吉。惟克懋修夫内治允宜正位乎中宫。其立为皇后。以宣壸教。所有应行典礼。该部察例具奏。

咸丰帝册立贵妃钮祜禄氏为皇后册文:

命大学士裕诚为正使。礼部尚书奕湘为副使。持节赍册宝。册立贵妃钮祜禄氏为皇后。册文曰。朕闻宝曜腾辉。俪乾枢而作配。金泥焕采。申巽命以扬庥。惟中宫实王化所基。而内治乃人伦之本。爰修茂典。式举隆仪。咨尔贵妃钮祜禄氏。教秉名门。庆贻勋阀。叶安敦而禔福。应地时行。本淑慎以流徽。伣天祥定。在昔虞廷慎典。肇传妫汭之型。周室延厘。必本河洲之化。既宜家而作则。当正位以称名。兹以金册金宝。立尔为皇后。尔其祗承荣命。表正壸仪。恭俭以率宫和顺以膺多福。螽斯樛木。树仁惠之休声。茧馆鞠衣。翊昇平之郅治。丕昭内则。敬迓洪禧。钦哉。

《清实录光绪朝实录》:

光绪帝尊谥大行皇太后为孝贞显皇后册文:

臣闻轩神舜知。资后德以佐昌期。嫄庙娀台。表母仪而熙鸿号。述坤元之盛媺。彤管奚殚。举萃格之缛仪。瑶华用勒。钦惟皇妣大行慈安端裕康庆昭和庄敬皇太后。方祗协撰。羲曜齐辉。毓华阀以钟灵。正璇宫而赞治。仁心绥福。宽宏则樛木赓诗。阴教端型。雍肃则籧筐式礼。萱闱训政。正投艰遗大之年。椒殿殚勤。有旋乾转坤之量。举与错用人惟己。除大憝而朝列清。肃与温稽古同天。歼渠魁而胁从赦。逾汉明德之德。抑幸泽以黜浮华。迈宋宣仁之仁。御讲筵而论治道。埽群寇如霆疾。措九州于磐安。北燮南谐。慰文考未终之志。朝箴夕诲。成穆宗耆定之勋。俯眷冲人。俾承洪绪。濯龙视膳。欢然合万国以尊亲。长乐闻钟。盛矣备两朝之孝养。祷旸闵雨。无一夫失所而后安。内辑外柔。虽四海永清而罔懈。徽音静穆。功在宗社而忘其功。厚德谦冲。圣合经权而不自圣。二十载宵衣旰食。率土知恩。七年来顾复劬劳。昊天罔极。犹忆金泥绚采。演十字之徽称。默期宝算延洪。享亿龄之纯祜。何意登遐之忽遘。徒令攀慕以无从。当殷礼之肇称。考周书之上谥。推薄海蒙庥之治本。孝与慈所以使民。体先皇锡号之初心。贞而安斯能应地。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惟爱敬居百行之原。河以天苞。洛以地符。惟正固上元之运。博咨百尔。祗告三灵。谨奉册宝上尊谥曰孝贞慈安裕庆和敬仪天祚圣显皇后。于戏。三春皆莫报之慈晖。万叶有难忘之闿泽。金瓯永奠。繄惟立鳌极之娲皇。琬牒长新。敢拟颂燕天之文母。式扬懿范。益祚丕基。谨言。

《清史稿·卷二百一十四·列传一·后妃》记载:

孝贞显皇后,钮祜禄氏,广西右江道穆扬阿女。事文宗潜邸。咸丰二年,封贞嫔,进贞贵妃。立为皇后。十年,从幸热河。十一年七月,文宗崩,穆宗即位,尊为皇太后。是时,孝钦、孝贞两宫并尊,诏旨称“母后皇太后”、“圣母皇太后”以别之。十一月乙酉朔,上奉两太后御养心殿,垂帘听政。同治八年,内监安得海出京,山东巡抚丁宝桢以闻,太后立命诛之。十二年,归政于穆宗。十三年,穆宗崩,德宗即位,复听政。光绪七年三月壬申,崩,年四十五,葬定陵东普祥峪,曰定东陵。初尊为皇太后,上徽号。国有庆,累加上,曰慈安端康裕庆昭和庄敬皇太后。及崩,上谥。宣统加谥,曰孝贞慈安裕庆和敬诚靖仪天祚圣显皇后。

太后暴崩之谜

第一类:清朝官方的“正常病死说”

《德宗实录》载:“(光绪七年三月)初九日偶染微疴,初十日病势陡重,延至戌时,神思渐散,遂至弥留。”这一记载见于慈安的《遗诰》。但《遗诰》完全是在慈安死后,按照慈禧的指示所做,因此人们有理由怀疑它的真实性,怀疑慈禧有可能为了掩盖某种阴谋而肆意编造死因。

第二类:慈禧逼死或毒死说

1、慈禧逼死

《清稗类钞》记载:慈安与慈禧共同垂帘听政。慈禧权欲极重,慈安却倦怠少闻外事,并不与之争权,因此倒也相安无事。光绪七年初,慈禧患血崩剧疾,不能视事,慈安有一段时间独视朝政,致使慈禧大为不悦,“诬以贿卖嘱托,干预朝政,语颇激”,以致慈安气愤异常,又木讷不能与之辩,恼恨之下,“吞鼻烟壶自尽”。

2、慈禧毒死

据《崇陵传信录》载:当年咸丰帝临终时,曾秘密留下一份遗诏给慈安,要她监督慈禧,若慈禧“安分守己则已,否则汝可出此诏,命廷臣传遗命除之”。但老实的慈安却将此事告诉慈禧并当着慈禧的面,将此遗诏烧掉。阴险毒辣的慈禧表面对慈安感泣不已,实际上已起杀机,遂借向慈安进献点心之机,暗下毒药,加以谋杀。

《翁同龢日记》中有关于慈安太后死亡过程的记载。此时翁同龢除了依然承担着光绪帝老师一职,同时他还是工部尚书。根据《翁同龢日记》记载:慈安发病于光绪七年三月十日(1881年4月8日),这一天,“东太后感寒停饮,偶尔违和,未见军机”。

翁同龢在慈安死后,记下了慈安脉案、药方和病情进展状况,可以从中了解慈安发病过程:“晨方:天麻、胆星;(脉)按云类风痫甚重。午刻一(脉)按无药,云神识不清、牙紧。未刻两方虽可灌,究不妥云云,则已有遗尿情形,痰壅气闭如旧。酉刻,一方云六脉将脱,药不能下。戌刻(晚八时前后)仙逝。”

依据这一病情进展记录,咨询资深中医专家,慈安死因多半为脑血管疾病急性发作所导致。根据是:

(1)病情特点:起病急骤,进展迅速。按照现代医学判断,如此快速的病情进展多见于心脑血管疾病。

(2)临床表现:“神识不清”应为有意识障碍;“牙紧”、“有遗尿情形”应为现代中医所称的牙关紧闭和尿失禁。

(3)辨证分析:依据以上症状,这一病症按照中医学辨证为脑中风病。而在《翁同龢日记》中,翁同龢记载的御医脉案为“类风痫甚重”,实际就应归属于当今中医学疾病中的中风范畴。由此,可以初步判断,慈安所患之病应为脑中风,也就是现代医学中的脑血管疾病。

其实,慈安的脑血管疾病并非突发,而是宿疾。《翁同龢日记》中曾经记载过慈安的两次病史。一次是同治二年二月九日(1863年3月27日),时慈安二十六岁,“慈安皇太后自正月十五日起圣恭违豫,有类肝厥,不能言语,至是始大安”。此次生病共计二十四天,由“有类肝厥,不能言语”来判断,应视为现代医学的脑供血不足,属于中风先兆,只不过病症较轻,恢复较快。另一次是同治八年十二月四日(1870年1月5日),时慈安三十三岁,再次病倒,“昨日慈安太后旧疾作,厥逆半时许。传医进枳实、莱服子”。这次所谓的“厥逆”依然是脑供血不足的再次发作,只不过由于治疗及时,没有造成遗留病症。

这些情况说明慈安患有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生急性脑血管疾病的潜在危险因素。而这次,由于慈禧生病,慈安一人独理朝政,不善于摆布朝政大事的她,在这一时期里承担着巨大的压力,身心疲惫在所难免。慈安在发病的前一天,根据《述庵秘录》记载,她“两颊微赤”,虽然自己无感觉上的大碍,但从这一面色判断,慈安此时“肝阳上亢”,可能已经血压很高,直接诱发脑中风、甚至脑出血。

脑血管疾病的急性发作,对于掌握现代医学技术的专家们来说都是一筹莫展的病症,缺少根治的良方,更何况一百多年前的医学。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比较接近事实的结论:慈安死于心脑血管疾病,而并非野史中所描绘的为慈禧所害。

此外根据清宫医案记载,刚去宫的孝贞显皇后身体并不是很好,肝胃饮热,还有闭经的现象,当时民间有“跛病凤坐朝堂”之说,来讽刺文宗跛足和孝贞显皇后体弱多病。

慈安由生病到死亡不到二十四小时,对于和她接触最多、过往最密的慈禧而言,既要安排慈安的后事,还要想办法开脱嫌疑,慈禧的应对,在《翁同龢日记》中有比较详尽的记载:

1、慈禧即刻召集相关大臣入宫,安排后事。慈安死于十日晚八时,半夜(子时)翁同龢就接到了入宫的通知。“子初,忽闻呼门,苏拉李明柱、王定祥送信,闻云东圣上宾,急起检点衣服,查阅旧案,仓促中悲与惊并”。

进宫后,发现各枢臣陆续到来。在慈安的后事时间的安排上,慈禧没有片刻拖延。

2、慈禧令王大臣瞻仰慈安的遗容。天明以后,各位守候在宫中的大臣,接到旨意,进入钟粹宫(慈安的寝宫)。慈禧命太监去掉蒙在慈安脸上的“面幂”,令大臣们瞻仰。此时,慈禧并没有遮遮掩掩,而是泰然地安排着一切。

3、慈禧为慈安准备了一个很大的金匮。翁同龢与各位王公大臣进入慈宁宫以后,看见慈安的金匮置于地中,金匮“甚大,时灵驭已移至宫,安奉于金匮之西”。如此安排,可以证明慈禧是把慈安放在皇太后的位置上处理其后事的,没有丝毫的怠慢。未正二刻(中午12时左右),大殓,也就是将慈安入棺。这完全符合清朝的礼制。

慈安的中年早逝给朝局的稳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1、慈安死后,对于慈禧而言,为其专权扫清了道路。尽管慈安生前清心寡欲,极少参与政治,不像慈禧那样有谋略和魄力,然而慈安的存在本身,对慈禧的专权就是一股巨大的威慑。有慈安在,慈禧就不敢那么明目张胆、恣意妄为。慈安一死,权力尽归西宫,慈禧可以惟我独尊、专执国政而无所忌惮。从此两宫垂帘格局变为西宫独尊,光绪帝还未成人,慈禧大权独揽,开始独揽大权,奕訢的势力更加薄弱了。

2、慈安的死,无疑也使奕訢在最高统治集团中少了一个可以依靠的同盟。多年来,慈安和奕訢与慈禧之间均有矛盾,奕訢多以“嫡庶之分”为由,通过支持慈安压制慈禧的嚣张气焰,慈安也多倚重和信任奕訢,无形之中,奕訢和慈安形成一种联合力量,来共同对付慈禧。诛杀安德海就是如此。慈禧感到势单力薄,也在努力培植自己的势力,在内务府、军机处相继安排自己的人或者是牵制奕訢势力的人。慈安在时,尽管奕訢屡受打击,但因慈安的倚重,他依然能保住军机处的位子,执掌军机处大权;慈安一死,形势大变,慈禧不再受约束,同时由于自己的党羽势力大增,她对奕訢也就不再顾忌了。

至慈安病逝,慈禧也没有放过在地位上与她的竞争。慈安丧葬事,慈禧下令减杀礼仪。根据《翁同龢日记》记载,慈安的梓宫使用了楠木,但却是由厚度不过一寸七八的多块木头拼成的。

第一个阶段,从咸丰二年至咸丰十一年。在这一阶段里由于两人宫中位阶差异太大,似乎无法构成恩怨。

咸丰二年,慈安比慈禧先入宫,慈安很快就被册立为皇后。而慈禧仅仅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贵人,虽然她随后为咸丰帝生下了第一个也是唯一存活下来的皇子载淳,母以子贵,她的宫中排位也就一路攀升,由嫔至妃,再到贵妃,成为宫中仅次于皇后的人物。然而,在封建的等级社会中,宫中后妃的阶位不仅森严,且难以逾越,嫡庶(妻妾)的差别更是不可抹杀。皇后母仪天下,总管六宫。更何况聪颖如慈禧这样的人物,自是执礼恭谦,不敢稍有放肆。

第二个阶段,从咸丰十一年咸丰帝驾崩至光绪七年慈安驾崩。在这一阶段里虽然两宫垂帘,慈安优于德,慈禧优于才,一退一进,相得益彰,似乎也不构成对彼此的威胁。

两宫垂帘以后,虽然慈安名分高于慈禧,但并未给慈禧揽权造成任何障碍。《清宫遗闻·慈安皇太后》载:

“当时天下称东宫(慈安)优于德,而大诛赏大举措实主之。西宫(慈禧)优于才,而判阅奏章,及召对时谘访利弊,悉中款会,东宫见大臣呐呐如无语者。每有奏牍,必西宫为诵而讲之,或竟月不决一事。”慈安对权力不感兴趣,所以日常朝政多让慈禧处理。慈禧虽长慈安两岁,但是嫡庶之分,仍不得不称慈安一声“姐姐”。凡是涉及朝政举措的大事,慈禧明知道慈安没有异议,依然也先要请示,“慈禧慑于嫡庶之分,亦恂恂不敢失礼”。两人在长达二十年间的垂帘听政期间,一直保持比较和谐、稳定的关系,未曾见得两人有重大分歧和争执的记载。这是历朝历代后宫生活中所罕见的。

慈安命令山东巡抚丁宝桢杀掉慈禧宠侍安德海是使慈禧耿耿于怀的事情之一。

安德海,又名安得海。直隶南皮县人。年少时他就羡慕那些因在宫中当太监而发迹的乡人,于是竟自残入宫做太监。他为人“艺术精巧,知书能文”,可以读《论语》、《孟子》这类书籍。他很善于察言观色、阿谀逢迎,“以柔媚得太后欢”,并赢得慈禧的器重,当上了总管太监,成为慈禧非常器重的内侍。为此,无论是慈禧诛杀肃顺,还是打压奕訢、削夺其“议政王”的封号,都有安德海参与其中。因此,小人得志的安德海更以慈禧为靠山,不把慈安、同治帝和奕䜣放在眼里。他培植党羽,势焰熏天。

同治八年七月,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安德海借皇上大婚、采办龙袍的名义,乘楼船沿运河南下。按清朝祖制:太监不准出京。但安德海不仅出京,而且还私挟妇女、张挂龙凤旗帜、抓差纳贿,一路招摇,惊扰地方。所过顺天府衙门、直隶总督衙门,都隐忍不发。结果在山东被丁宝桢查拿,并以太监出京违背祖制请旨处置。对安德海在宫中拨弄是非、混乱朝政按捺已久的慈安,在接到了奕訢率领军机大臣持折请示两宫太后的行动后,她立即召集军机大臣、内务府大臣共同商议,时逢慈禧生病,慈安独处朝政。于是,大家一致认为:“祖制不得出都门,犯者杀无赦,当就地正法。”(《清宫遗闻·安德海》)慈安明确表态,同意将安德海就地正法。

这一举动,使慈禧丧失了心腹,又大丢颜面,由此心生嫉恨确属正常。但从而对慈安萌生了杀心又似乎与事实不符。如果说慈禧嫉恨有人杀了她的心腹太监,那么最要害的人物应该是丁宝桢。然而,丁宝桢并未因此而丢官,这位以“严刚有威”、清正廉明著称的贵州人此后虽不是官运亨通,却也屡有升迁,颇受重视。光绪二年(1876),做了近十年山东巡抚的丁宝桢升任四川总督,而且在这个令人眼热的肥缺上一干就是十年。光绪十一年(1885),丁宝桢逝世于成都,当时慈安及同治帝都早已不在人世,实权掌握在慈禧的手里。由于丁宝桢一生清廉为公,性情刚猛,在官场上得罪的人很多,死后有很多实权人物追着告他的状,慈禧都不予理睬,将丁宝桢追赠为太子太保、上美谥“文诚”,准许山东、四川、贵州等地为其建忠良祠。对此,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就是:在朝政的大局面前,慈禧具备令朝野上下信服的公正。待丁宝桢尚且如此,她又有何理由杀慈安呢?

慈安与同治帝违背慈禧选后意旨,一致坚持选慈禧并不看好的阿鲁特氏为皇后是另一件令她耿耿于怀的事。

慈安和同治帝在选后问题上与慈禧的意见有分歧,这对嗜权如命、颐指气使的慈禧来说无疑是空前的打击,她无法理解自己的亲生儿子在这个关键的时候与慈安联盟忤逆自己的旨意;她也十分嫉妒慈安在她儿子的心目中拥有比她更为尊崇的地位。她将这一切痛苦转移到阿鲁特氏身上,用变相折磨皇后的手段来恣意表达自己的不满。同治帝死后,阿鲁特氏只得到了一个“嘉顺皇后”的尊号,这将意味着她只能以新皇帝寡嫂的身份深居宫中。

但在同治帝死后不到百日(光绪元年二月二十日),嘉顺皇后”就崩逝于储秀宫。

伴随着嘉顺皇后的死,慈禧心中多年的不悦也就渐渐释放,二次垂帘后,慈禧风光无限,一切朝政得心应手,她没有任何理由依然为此怀恨慈安,动起杀心。

所以,传言慈禧逼死或毒死慈安的说法,缺少说服力。因为面对慈安凡事退让、不与人争的个性,慈禧在政治上的权力和影响不可动摇,慈禧完全没有必要逼死或毒死慈安。

太后陵寝被盗

1928年7月,国民党第20军军长孙殿英以“剿匪”为名盗掘了乾隆皇帝的裕陵和慈禧太后的菩陀峪定东陵。世人称之为“东陵第一盗案”。

事隔17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之后,东陵的守护和管理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真空”,鬼子走了,伪警察散了,虽然共产党在这里建立了人民政权,由于内战烽火迭起,八路军作战频繁,当时辖东陵的冀东军区15军分区抽不出军队来守护陵寝,只好组织附近村庄的民兵配合区小队来看管,加之当时没有有效的护陵机制,无形中成为盗陵者作案的最佳时机。于是一小撮坏人打着“打倒封建地主的头子皇帝”的旗号,明目张胆地开始盗窃陵寝。除顺治帝的孝陵外,其他陵寝全都盗掘一空。由于多种原因,清东陵第二次被盗案一直披着神秘的面纱。他们作案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咸丰皇帝奕詝的陵寝定陵。

1945年9月23日这天正逢集日,守陵的班长轮到新立村的张小秃。经过精心策划,王绍义把盗陵队伍分成两拨,一拨在陵西用雷管炸药打石头以掩人耳目,另一拨盗陵。这次所盗的珍贵之物,全归头目所得,剩下的珍珠玛瑙、翡翠等小东西,给参加盗陵的20多个村民每人抓上一把了事。定陵被盗后的又一个日落西山、百鸟入林的清秋之夜,王绍义与赵子新、刘恩、杨芝草、赵国正等人聚在一起,将慈安太后的陵寝盗掘一空。

太后家族成员

曾祖父:陕西延绥镇总兵官策普坦

曾祖母:扎库他氏

祖父:西甯办事大臣福克精阿

祖母:爱新觉罗氏

继祖母:爱新觉罗氏

姑祖母:庄亲王允禄之孙、辅国将军永蕃嫡福晋,策普坦长女;肃慎亲王敬敏继福晋,策普坦次女

父亲:广西右江道三等承恩公穆扬阿

嫡母:爱新觉罗氏(宗室)、爱新觉罗氏(觉罗)

生母:姜氏(后改为姜佳氏),同治三年十一月甲寅过世

姑姑:尚书瓜尔佳德文之儿媳,福克精阿长女;郑亲王端华嫡福晋,福克精阿次女

兄长:广科,袭承恩公爵位

姐姐:庄亲王奕仁嫡福晋

姐妹:奉恩将军绵林嫡福晋

标签: 慈安

更多文章

  • 溥杰

    名人大全编辑:黑姑娘标签:溥杰

    爱新觉罗·溥杰(1907年4月16日—1994年2月28日),乳名誉格,字俊之,号秉藩,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同母弟。溥杰生于北京醇亲王府,父亲是第二代醇亲王爱新觉罗·载沣,母亲瓜尔佳氏·幼兰。民国十八年(1929年)3月,溥杰遵溥仪命赴日本留学。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9月,回到满洲国的首

  • 爱新觉罗·褚英

    名人大全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爱新觉罗·褚英

    爱新觉罗·褚英(1580—1615年),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人,满族。清朝宗室大臣,清太祖努尔哈赤嫡长子,母为元妃佟佳·哈哈纳扎青。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率军平定安楚拉库,受封“洪巴图鲁”,晋封贝勒。舒尔哈齐死后,开始分担部分军政事务。英勇善战,屡立战功,封号“阿尔哈图土门”,人称“广略

  • 隆裕

    名人大全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隆裕

    隆裕(1868年2月3日—1913年2月22日),叶赫那拉氏,满洲镶黄旗人,名静芬,小名喜子,封一等承恩公副都统叶赫那拉·桂祥之女,是光绪的表姐。光绪十四年(1888年)被慈禧太后钦点成婚,次年立为皇后,并在婚期过后住进东六宫之一的钟粹宫。民国二年正月十七日(1913年2月22日),隆裕太后在西六宫

  • 施琅

    名人大全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施琅

    施琅(1621年—1696年),字尊侯,号琢公,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今晋江市龙湖镇衙口村)人,祖籍河南固始,明末清初军事家,清朝初期重要将领,康熙时领军收复台湾。施琅早年是郑芝龙的部将,1646年(顺治三年)随郑芝龙降清。不久又加入郑成功的抗清义旅,成为郑成功的得力助手。郑成功手下曾德一度得罪了施琅

  • 林黛玉

    名人大全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林黛玉

    林黛玉,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女主角。金陵十二钗正册双首之一,西方灵河岸绛珠仙草转世,荣府幺女贾敏与扬州巡盐御史林如海之独生女,母亲贾敏是贾代善和贾母四个女儿里最小的女儿。林黛玉是贾母的外孙女,贾宝玉的姑表妹、恋人、知己,贾府通称林姑娘。她生得容貌清丽,兼有诗才,是古代文学作品中极富灵气的经典女性

  • 贾探春

    名人大全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贾探春

    贾探春,曹雪芹所著《红楼梦》中人物,金陵十二钗之一,荣国府贾政与奴婢出身的妾室赵姨娘所生的女儿,贾宝玉同父异母的妹妹,贾府通称三姑娘,宝玉及三春均在贾母身边抚养长大,所受教育极好,与嫡姐元春无异,林黛玉进贾府后搬到王夫人住处,元春省亲后住大观园。她精明能干,富有心机,能决断,有“玫瑰花”之诨名,连王

  • 贾迎春

    名人大全编辑:笑红尘标签:贾迎春

    贾迎春是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登场的虚拟人物,金陵十二钗之一,贾宝玉的堂姐。出身尚存争议,常见版本原文:“二小姐乃赦老爹之妾所出,名迎春,”有版本则说是贾赦前妻所出、贾政之妻所出、贾政所收养女等等。红学界普遍认为是曹雪芹多次删改未定稿而造成的疏误。迎春老实无能,懦弱怕事,有“二木头”的诨名。她不但

  • 贾惜春

    名人大全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贾惜春

    贾惜春是古典名著《红楼梦》中人物,金陵十二钗之一,她是贾府四春中年纪最小的。父亲贾敬沉溺修道炼丹,最后死于金丹中毒,书中惜春母亲在她出生不久去世,她一直在荣国府贾母、王夫人身边长大。(注意:虽然贾家四姐妹名字相仿,但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是荣国府的人,而贾惜春是宁国府的人。)因此与宁府兄长贾珍也不大

  • 李纨

    名人大全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李纨

    古典名著《红楼梦》中人物,金陵十二钗之一,字宫裁。她是荣国府长孙贾珠之妻。贾珠夭亡,幸存一子,取名贾兰。亦系金陵名宦之女,父名李守中,曾为国子监祭酒。李纨青春守寡,心如“槁木死灰”,是封建淑女,是标准的节妇,是妇德妇功的化身。但她进入大观园后,恢复了青春朝气,不但带领诗社兴旺发达,而且把大观园治理成

  • 秦可卿

    名人大全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秦可卿

    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人物,金陵十二钗之一。贾蓉之妻,秦业的养女。她还有个无血缘关系的弟弟秦钟。来自仙界清净女儿之境,是太虚幻境之主警幻仙子的妹妹,官名兼美,乳名可卿,小名可儿。她长得袅娜纤巧,性格风流,行事温柔平和,被贾母赞为众孙媳中第一得意之人;而在警幻仙界,她是警幻仙姑的妹妹。她鲜艳妩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