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刘开渠

刘开渠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1470 更新时间:2024/1/16 3:04:29

刘开渠(1904年~1993年),男,江苏徐州府萧县人(今安徽)。雕塑家,早年毕业于北平美术学校,毕业后任杭州艺术院图书馆馆长。后赴法国,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雕塑系学习。归国后任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其艺术风格融中西雕塑手法于一炉,手法写实,造型简练、准确、生动。创作了《淞沪战役阵亡将士纪念碑》等一批反映抗战题材的艺术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领导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的创作工作,并创作其中的《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及《支援前线》、《欢迎解放军》等浮雕。先后任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校长、杭州市副市长、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院长、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他还担任八届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文化委员会主任等。著有《刘开渠美术论文集》,出版有《刘开渠雕塑集》、《刘开渠雕塑选集》等。以其名字命名的刘开渠奖、刘开渠根艺奖,分别代表着中国雕塑界和中国根艺美术界的最高奖项。

基本资料

中文名:刘开渠

外文名:Liukaiqu

别名:刘大田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徐州府萧县(今属安徽)

出生日期:1904.10.01

逝世日期:1993.06.25

职业:雕塑艺术家、艺术教育家

毕业院校: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

主要成就:创作人民英雄纪念碑主体浮雕等

代表作品:《抗日阵亡将士王铭章纪念碑》、《无名英雄纪念碑》等

人物生平

1904年10月1日,出生于江苏徐州府萧县刘窑村,原名刘大田。

1918年,考入萧县高等小学时,老师为他改名为刘开渠。

1920年,考入北京美术专科学校,后转入该校大学部学习油画。

1923年,组织“心琴画会”,以反对守旧、提倡写生为宗旨,每半年举行一次画展。

1924年,升入专门部西洋画系时,见到云岗佛像的照片。对雕塑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27年,国立西湖艺术院征聘他为教授兼图书馆主任。同年8月,他在蔡元培的帮助下,考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雕塑系。导师是当时法国著名雕塑家让·朴舍教授,

1928年,赴法国留学,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雕塑系学习。在法学习期间,刘开渠曾与吕斯百、常书鸿等人发起组织中国留法艺术研究会,以撰文、译文和发表作品,向国内介绍欧洲的绘画和雕塑。

1931年,他因学业优秀选入朴舍工作室当助手。

1933年夏,回国,9月任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教授兼雕塑系主任。

1934年,受抗日救亡运动的鼓舞,创作了反映抗日战争的巨型雕塑《一·二八淞沪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随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迁往湖南沅陵,后又辗转于贵州、四川,于1938年到达成都。

1939年,在成都与文学家赵其文、陈翔鹤、周文、萧军和李劼人等组织中华文艺抗战协会成都分会,进行抗日救亡的宣传活动。

1946年,在上海参加反饥饿、反内战斗争。

1949年5月29日,刘开渠与杨可扬、张乐平、(郑)野夫、庞薰琹、朱宣咸、温肇桐、陈烟桥、邵克萍、赵延年等国统区美术先驱代表上海美术界在《大公报》发表迎接解放的“美术工作者宣言”,该“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国统区美术和上海近代美术史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1949年9月,任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校长。

1949年10月,刘开渠任上海市美协主席、杭州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院长,兼任杭州市副市长,分管城市建设。

1951年,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今浙江美术学院)院长。

1953年,借调到北京,参加并领导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造工作,任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处处长、雕塑组组长。

1959年,调中央美术学院任副院长,主持第二期雕塑研究班。

1963年至1993年,任中国美术馆馆长。并当选为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还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一、二、三、四届副主席、全国城市雕塑规划组组长,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等职。曾被聘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

1982年,任全国城市雕塑规划组组长。

1984年,被聘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

1993年6月25日,病逝于北京。

1993年10月28日,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人民艺术家刘开渠遗作展》。

艺术风格

刘开渠作品写实,手法细腻含蓄,造型严谨、朴实,结构解剖准确。精于西方写实雕塑技法,又注重继承中国古代雕塑的优秀传统。人物神完气足,具有时代精神和民族风格。刘开渠的雕塑具有明显的绘画性和意象性,语言精练。当许多中国人奔赴西方学习雕塑时,西方雕塑家也来中国借鉴中国古代雕塑。刘开渠却自己开始个人风格的雕塑创作,刘开渠的雕塑在西洋写实雕塑的基础上,继承中国传统雕塑简练、单纯及线画的表现方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作品融中西雕塑手法于一炉,手法写实,造型简练、准确、生动。

刘开渠一贯主张雕塑艺术在“创造—种新境界”的同时,应该起到“明劝戒,着升沉”的作用。其对雕塑创作与教学也作过理论研究,他的思想对中国雕塑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1930年,刘开渠呼吁建设富有生命力的纪念性雕塑,以激发国人的民族精神。

主要成就

刘开渠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当选为第1、2、3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5届全国政协委员、第7届全国政协常委。他先后当选为上海美协主席、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美协副主席。担任过杭州美院院长,杭州市副市长,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美术馆馆长等职,受到美术界普遍的尊敬和爱戴,是当代杰出的人民艺术家、雕塑大师。他还主持指定了《在全国重点城市进行雕塑建设的建议》并由国家批准担任全国城雕规划组组长,城市雕塑建设委员会主任。刘开渠为中国现代雕塑大师,杰出的艺术教育家。是我国现代雕塑事业的奠基人,刘开渠是中国雕塑事业杰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为中国的城市雕塑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主要作品

1944年,作《川军抗日英雄纪念像》、《孙中山先生坐像》等作品。

1945年,他创作的大型浮雕《农工之家》、《李家钰骑马铜像》,是我国现代雕期史上第一次表现农工题材的优秀作品。

1952年至1956年,他领导并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以及大型浮雕的创作,并创作其中的《胜利渡过长江》、《解放全中国》、《支援前线》、《欢迎解放军》等浮雕。

从1956年至1959年,他还受中共中央编译局委托,为马克思、恩格思、列宁、斯大林选集作封面浮雕像设计。先后完成了《毛泽东主席像》、《工农红军像》,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列宁选集》《斯大林选集》等书封面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浮雕像等。

1976年以后,创作了《周恩来总理像》、《萧友梅纪念像》等。在他所创作的众多作品中,有《抗日阵亡将士王铭章纪念碑》、《抗日阵亡将士无名英雄纪念碑》、《孙中山纪念碑》、《蔡元培纪念碑》等纪念性雕塑,还有表现任弼时等革命领袖和杜甫刘禹锡鲁迅、梅兰芳等文化名人的肖像。

先后编撰出版有《中国古代雕塑集》、《刘开渠雕塑选集》、《刘开渠美术论文集》、《刘开渠雕塑集》。等。

1939年,为王铭章塑像,立于少城公园。

1939年,为川军将领饶国华塑像,立于中山公园(解放后的劳动人民文化宫)。

1939年,为蒋介石塑立像,立于北校场内当时成都军校。塑像高8米,基座5米。解放后被销毁,1969年,在原塑像旧址立毛泽东水泥塑像。

1943年,为尹仲熙、兰文斌、邓锡侯塑肖像,立于少城公园。

1944年,为无名英雄塑像,立于东门城门洞内。

1945年,为川军阵亡将领李家珏塑骑马塑像,立于少城公园。

1948年,为孙中山塑像,立于春熙路。这是为孙中山第二次塑像,第一次,1928年立的中山装立像,这一次,由刘开渠设计为长袍马褂手持开国文件的坐像。

解放后,为杜甫塑像,立于杜甫草堂。

晚年为成都塑的最后一尊塑像:李劼人塑半身胸像,立于李劼人故居。

人物评价

中国现代作家郁达夫:他的雕刻,完全是他这个人格的再现;力量是充足的,线条是遒劲的,表情是苦闷的……尤其在他的Designs(设计图)里,可以看得出来,疏疏落落的几笔之中,真孕育着多少的力量,多少的生意。

中国博物馆协会名誉理事长吕章申:刘开渠以毕生的精力将西方的雕塑观念和技巧与中国的民族精神和审美形式相融汇,创造了许多代表20世纪中国雕塑最高成就的作品。他以自己的实践颠覆了明清以来中国雕塑塑造泥菩萨的传统,将中国雕塑引入到国家层面的公共空间,并成为20世纪公众喜爱的公共艺术形式。他以富有独特气质的雕塑语言讴歌了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和英雄气概,创立了中国雕塑的现代风范,形成了朴素、洗练、沉稳和重于内在生命表现的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雕塑开渠、奠基。

中国雕塑学会名誉会长曹春生:中国的雕塑事业发展很不容易,如果没有刘开渠,可能进程会晚很多年。

中国文联副主席冯远:作为享有国际声誉的一代雕塑宗师,刘开渠坚忍不拔、勤奋好学、颖悟的天性和名师益友辈出的时代机遇造就了他。他将自己毫无保留地献给了这个时代,先给人民和他热爱的雕塑事业。

人物纪念

刘开渠纪念馆,坐落在安徽省淮北市国家4A级风景区相山风景区内。刘开渠纪念馆坐北朝南,建筑在南低北高的山的怀抱中既有现代建筑的新颖特色。纪念馆占地4977平方米,是由三部分组成的长方形庭院。前面左右对称的两栋两层小楼构成了纪念馆懂得石门,中间四栋两层楼房首尾相接是展览厅,后院为大师的陵园。青松翠柏环抱着开渠大师的墓石。古朴的半圆形墓碑石上,镌刻着全国政府副主席赵朴初题就的“人民艺术家雕塑宗师刘开渠之墓”的金字。蹊跷的是在竣工数年之后,在开渠两字之间坚硬的石面出现一道类似小渠的清晰裂纹——与“开渠”两字契合。

刘开渠纪念馆收藏陈列着大师大量的珍贵作品和信件以及一些宝贵的影像、书报资料。纪念馆自1995年4月5日,正式对外开放以来,幕名而来参观的海内外人士络绎不绝。1995年5月,安徽省委、省政府确定刘开渠纪念馆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标签: 刘开渠

更多文章

  • 张秀山

    名人大全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张秀山

    张秀山(1911.07~1996.08),男,陕西省神木县乔岔滩乡桃柳沟村人。曾任中共松江省委书记,中共辽宁省委书记,东北军区副政委,中共中央东北局第二副书记,国家农委副主任,中共中央整党指导委员会专职委员。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西北红军、西北革命根据地和东北革命根据地

  • 吴岱峰

    名人大全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吴岱峰

    吴岱峰(1903—2005),名镇东,字岱峰。陕西省安定县(今子长县)人。是陕甘晋红军早期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西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为西北红军和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壮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文名:吴岱峰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陕西省子长县,原安定县出生日

  • 吴景中

    名人大全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吴景中

    吴景中(1903—1983),湖北武汉人。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投靠军统,历任军统临澧训练班第一大队第二中队指导员、中苏情报所科长、总动员会第七经济检查大队队长、军统西北区区长、第八战区长官部调查室主任、军统东北区区长兼北满站站长、国防部保密局天津站长、天津警备司令部情报处长。1948年在南京被毛人

  • 王政柱

    名人大全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王政柱

    王政柱少将(1915—2001),原名王正柱。湖北麻城市乘马区(今顺河)银树村银树湾人,出身于农民家庭。1930年9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3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军第10师28团战士、班长、政治处宣传员,第10师政治部宣传员,红四军军部书记

  • 胡绩伟

    名人大全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胡绩伟

    胡绩伟,四川威远人,出生于1916年,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解放日报》采访通讯部主任、新华社西北前线分社社长、《人民日报》副总编、后担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2012年9月16日逝世,享年96岁。中文名:胡绩伟国籍:中国出生地:四川威远出生日期:1916年逝世日期:2012.9.1

  • 何柱国

    名人大全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何柱国

    何柱国(1897—1985),出生于1897年,广西容县人,国民党陆军中将,东北军将领。1917年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毕业后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919年回国后,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骑兵战术教官。1924年9月,任奉军第一、三联军司令部作战科主任参谋,参加直奉战争。1926年因功获三等文虎奖

  • 张才千

    名人大全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张才千

    张才千(1911.9-1994.12),湖北省麻城市乘马岗镇新村村张家冲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师长、军分区司令员、纵队司令部参谋长、鄂西北军区司令部参谋长、江南游击纵队司令员兼政委、江汉军区司令员、湖北军区司令部参谋长、军长、海南

  • 王劲哉

    名人大全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王劲哉

    王劲哉(1897—1968),字步礼,绰号“王老虎”,陕西渭南县阳郭镇康坡村(今渭南市临渭区)人,中国近代史上颇具传奇色彩的抗日将领。他是屡立战功的西北军骁将,“西安事变”的主要参与人,逮捕山东王韩复榘的执行人,鄂中六年抗战的旗帜、领袖;他曾任共产党渭南军分区副司令员、陕西省政协常委,“文革”期间被

  • 王效禹

    名人大全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王效禹

    王效禹(1914.2—1995.3.2),1914年2月生,山东省益都县西北乡段村人(现为青州市高柳镇段村);曾用名赵尧卿,193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3月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检查处处长,1954年4月任山东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1959年5月任山东德州国棉一厂副厂长

  • 谢葆真

    名人大全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谢葆真

    谢葆真(1913—1947)女。陕西西安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时参加冯玉祥国民军宣传队,不久入西安中山学院妇女大队学习(大队长为共产党员吴岱峰)。1928年,由吴岱峰介绍并经党组织批准与杨虎城结婚。1936年任西北各界妇女救国联合委员会会长,为抗日将士奔走募捐。1938年携幼子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