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范鸿劼

范鸿劼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837 更新时间:2024/1/19 18:31:34

范鸿劼(1897-1927)湖北省鄂州市葛店镇人,1918年入北京大学学习,积极参加和领导了五四爱国运动以及北方地区的各次革命斗争。

基本资料

中文名:范鸿劼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湖北省鄂州(原鄂城)葛店

出生日期:1897年

逝世日期:1927年4月6日

职业:革命者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

信仰:共产主义

性别:男

人物生平

1920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1920年10月北京共产党小组成立,是小组最早成员之一。

1922年6月,被选为社会主义青年团北京地委执行委员、团地委书记。同年7月至1923年6月,任中共北京地方委员会委员长。

1923年7月至1927年先后任中共北京区执行委员会兼北京地委委员、委员长、组织部长,中共北方区委宣传部长,主编过北方区委机关刊物《政治生活》。

1927年4月6日同李大钊一起被奉系军阀逮捕,28日英勇就义。

人物事迹

1922年三、四月间,在中共北京党组织领导下,掀起了一个反对帝国主义的非宗教运动。由范鸿劼和李大钊、高君宇等共产党人参加,联合各界人士蔡元培、刘复、陶孟等人,发起组织了“非宗教运动大同盟”。他们在《发起词》中,列举帝国主义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侵略的种种罪行,指出:“我们为尊重科学,破除迷信,提高自信力,保持国民人格,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力图自强自治起见,决定发起非宗教运动。”《发起词》要求“凡赞成这个运动者请签名并广为宣传”。结果参加签名发起的有200多人,大多数为各大、专、中学的教职员工和学生,还有少数商人和工人。

1922年5月10日,在范鸿劼、邓中夏等人的积极筹备下,经过周密的组织和安排,在北京大学三院召开了“非宗教运动大同盟”成立大会。到会五百多人。范鸿劼担任大会主席,会上,他和李大钊、邓中夏、黄日葵等被推选为大同盟的干事。大同盟成立后,在上海、汉口、天津、长沙、成都等地,都设立了分会。不久出版了《非宗教论》一书。

“非宗教运动大同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统一战线组织,在领导北京人民进行反帝爱国斗争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他们通过开展各种活动,促使一些青年的思想开始转变,进而团结了广大青年,削弱了教会势力,迫使一些教会学校不得不改变强迫学生做礼拜及禁止学生开展爱国运动的状况。

1922年那年爆发了第一次直奉战争,战争的结果是,奉军退守东北,直系军阀吴佩孚获胜。吴佩孚为了欺骗人民,提出“恢复法统”。北京许多进步人士也认为,应扩大人民的权利。北京党组织为贯彻中共二大精神,建立同国民党及其他社会组织的联合战线,决定由范鸿劼与缪伯英、蔡和森等人负责组织“民权运动大同盟”这一群众团体,以便广泛团结和教育广大人民进行反帝反军阀的斗争。

1922年8月20日,民权运动大同盟筹备会在北京大学召开。到会有100多人,高君宇为临时主席,范鸿劼、缪伯英等八人被选为筹备员,负责起草章程,准备召开成立大会等事务。会后,范鸿劼和其他有关人员,夜以继日地紧张工作。他们在报上刊登了《民权运动大同盟事》,到处联系群众,并得到一些社会知名人士的支持。24日下午,在北京大学三院大礼堂,召开了同盟成立大会。400多人出席大会。会上通过了宣言和简章,决定发行《民权周刊》。由范鸿劼担任同盟宣传股主任。

为了进行广泛的民权运动,打击反动势力对人民自由的限制,民权运动大同盟还发起了取消治安警察法运动,开展驱彭(彭允彝,当时的教育总长)斗争等。在支持和声援京汉铁路二七大罢工的斗争中,同盟召开了紧急会议,决定向全国发出通电,组织了铁路工人罢工后援会,派代表慰问工人。三一八惨案后,民权运动大同盟被迫停止了活动。范鸿劼在参与和领导这一群众团体的过程中,显示了他非凡的组织才干。

轰轰烈烈的二七大罢工遭到了吴佩孚、萧耀南等军阀的血腥镇压。为了做好宣传群众和处理善后工作,范鸿劼与包惠僧、刘子通等人在北京组织群众到参、众两院请愿,并联络议员胡鄂公、彭吾先、范叔衡(范鸿劼的堂兄)、白玉逾、吴昆等人,对吴佩孚、萧耀南等人提出了弹劾,并提出劳动法案,争取工人应享有集会、结社、罢工的自由。同年秋,范鸿劼遵照中国共产党的决议,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并在国民党北京特别市党部任职,宣传、贯彻党的统一战线方针。

1924年3月,中共北京区委改组,范鸿劼当选为执行委员,并被推举为中共北京区执行委员会委员长。不久,范鸿劼被派往上海工作。同年秋,范鸿劼从沪回京,任中共北京地委组织部部长。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年底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北方区执行委员会,他被选为区委委员,后任组织部部长。

第二年,中共党组织在北京成立了第一所党校,学员有二三百人。罗亦农主持党校工作,范鸿劼和陈乔年、赵世炎、刘伯庄等人曾担任党校教员,为党和革命事业培养了一批领导骨干。

范鸿劼以名汀、雁汀、大通等为笔名,在中共北方区委机关刊物《政治生活》上撰写了大量文章。他的文章文字生动,通俗易懂。主要内容,一是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他深刻地阐明了帝国主义和殖民地的关系,指出“没有殖民地,帝国主义绝对不能维持”。他列举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行,号召人民走革命的道路。在全国人民支援上海爆发的五卅反帝爱国运动中,他写了《起来打倒万恶的日本帝国主义》一文,大力宣传北京人民的反帝斗争精神。二是从不同角度阐述中国共产党的纲领、方针、政策。为了配合党领导的“国民会议运动”,他在文章中有力地驳斥和批判国民党右派的反动观点。三是热情洋溢地介绍十月革命胜利经验。在范鸿劼和李大钊、赵世炎等人的努力之下,《政治生活》在指导蓬勃发展的北方人民革命斗争中,起到了巨大作用。

范鸿劼与李大钊、赵世炎、陈乔年等团结一致,领导了东至东三省,西至陕西北部,南至山东、河南,北至内蒙古的广大北方地区的革命斗争。范鸿劼是李大钊的学生,在李大钊的帮助下,他成了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从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成立,直到1927年壮烈牺牲,他们既是师生关系,又是革命的同志和亲密的战友。他是在北方跟随和辅助李大钊工作时间较长的主要领导人。范鸿劼具有高度的组织原则,一切服从组织安排,在党内他搞过财务、宣传、组织等多方面的工作。经过长期的锻炼和考验,证明他不愧是李大钊的优秀学生和得力助手。

1925年5月30日,帝国主义在上海进行了血腥大屠杀,史称“五卅惨案”。消息传到北京,李大钊、陈乔年、范鸿劼、赵世炎等区党委成员,立即动员各级党组织,在反对帝国主义的统一目标下,迅速将北京各阶层人民组织起来。学生组织了“沪案雪耻会”,工人组织了“工人雪耻会”,并在区党委的领导下,于6月3日、10日、25日,连续三次举行了规模空前的示威游行,一扫反革命统治下古老北京的沉闷空气,反帝浪潮荡涤着北京的每一个角落。

五卅运动以后,奉系军阀秉承日、英帝国主义的旨意,到处压迫国民革命运动,屠杀工农群众,封闭民众团体,剥夺人民自由。日、英帝国主义还以大批军械援助军阀吴佩孚,从南面攻打国民革命军。帝国主义这种肆无忌惮的侵略行径,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怒。在全国反日、英,反张、吴的怒潮中,李大钊、范鸿劼、陈乔年、赵世炎等区委领导成员,领导北方人民,连续三次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大规模的“反日讨张”国民示威大会,后又举行有4万多人的“反英讨吴”国民大会,有力地推动了北京地区群众运动的发展。

1926年范鸿劼作为国民党北京特别市党部的代表,参加了中国国民党在广州召开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上,他被选为“宣传报告审查委员会”委员,在讨论《中央党务总报告决议案草案》中关于国共合作条款时,他与毛泽东等人始终坚持共产党在国民党中的独立性和革命性,反对公开共产党组织和党员身份的破坏性提案。在元月18日下午的大会讨论中,他慷慨陈词,明确地指出:“共产党同志负有两种革命的担子,是另有秘密组织的,我们现在只有结合革命势力实行国民革命,共产党也是同此目的。”“只要问他是否实行国民革命,其他不必问及,只要问在这种政策下,应不应该合作,不必横生枝节。如果必要知道共产党员是多少,如何活动,实是陷共产党同志于危险地位”,坚持了共产党在国共合作中的独立性原则。

3月初,日本帝国主义的军舰闯进大沽口,炮轰大沽口炮台。国民军被迫开炮还击,但英、美、日、德、法等帝国主义竟然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段祺瑞政府撤除国防设施。帝国主义的无耻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怒。1926年3月14日,北京举行了30万人参加的反日大会。17日,北京各学校、各团体代表召开紧急会议,决定18日在天安门前召开国民大会。会后分两组,分别到外交部和国务院请愿。李大钊率范鸿劼等100余人到国务院去见段祺瑞和国务总理贾德耀。卫兵不许进门,并用刺刀刺伤多人,激起广大群众的愤怒。18日,北京10多万群众齐集天安门,在李大钊、范鸿劼等人的指挥下,声讨反动派的罪行,并再次向当局请愿。段祺瑞的军警竟突然开枪,屠杀手无寸铁的群众。一时血流遍地,惨不忍睹。范鸿劼在这次惨案中身负重伤。随即,范鸿劼不顾伤痛,连夜和李大钊、赵世炎、刘伯庄在北大召开党、团支部书记联席会议,传达区党委的决定,并分头发动群众,为在请愿斗争中牺牲的学生和群众举行声势浩大的追悼会和隆重葬礼。

三一八惨案之后,北方的政治形势进一步恶化。反动的段祺瑞政府发布了搜捕李大钊、范鸿劼等人的通缉令。1926年3月底,党组织为了保存革命有生力量,将过去公开的斗争形式,转为秘密的地下斗争形式。为了安全,把国共两党的机关迁入苏联大使馆内,范鸿劼也随同迁入。4月底,奉军占领京津地区,反动气焰更加嚣张,公然封闭《京报》,枪杀进步新闻工作者、《京报》社长邵飘萍。8月,又以“宣传赤化”的罪名,杀害了《社会日报》社长林白水。反动军阀对国共两党的机关加紧监视。他们肆意逮捕机关工作人员。这样,就给机关工作的同志造成很多困难。在艰苦的条件下,范鸿劼等人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斗志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有一次,范鸿劼切菜,不小心用刀把食指切破了一层皮,鲜红的血滴到菜叶上。李大钊在一旁风趣地说:“这倒好,我们正少肉吃呢,今天就吃点荤吧!”恶劣的环境和艰苦的条件,丝毫没有动摇革命者的意志。

中共中央为加强中央组织机构,相继抽调了北京地区干部,区委主要负责同志赵世炎、陈乔年等先后到南方工作。1927年初,中共中央调范鸿劼到武汉工作。但他看到北方的困难形势,认为北方更需要自己。经再三要求,中共中央批准他回到北京,继续协助李大钊领导革命群众运动。

同年4月6日,反动军阀张作霖不顾国际惯例,竟到使馆区内搜捕革命党人。起初,范鸿劼躲在使馆的花房内,敌人没有发觉。下午,他不幸被匪徒发现,经过一番厮打后被捕。当他被带到警察厅时,浑身是血和泥,衣服破烂不堪,以致自己的同志都难以辨认。在狱中,他坚贞不屈,表现了一个革命者的高尚品格。4月28日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活动家、五四运动的参与者和组织者、北京早期工人运动的组织者范鸿劼与李大钊等人,大义凛然地走向刑场,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标签: 范鸿劼

更多文章

  • 管廷献

    名人大全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管廷献

    管廷献字士修(1846—1914年)山东五莲小窑村人。清光绪九年(1883)癸未科中一甲第三名(探花)。管廷献英年华发,才能奇特;读书治事,明敏通达。管廷献参加同治六年乡试,考中举人。光绪九年,应考礼部会试,夺取会元。同年廷试,钦赐一甲第三人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光绪十五年,管廷献出任顺天乡试同考

  • 沈均儒

    名人大全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沈均儒

    沈均儒1875年1月出生于江苏苏州,自幼受旧的传统教育,中过进士。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一任最高法院院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文名:沈钧儒别名:字秉甫,号衡山国籍:中国出生地:苏州出生日期:1875年1月2日逝世日期:1963年6月11日毕业院校:日本法政大学主要成就:第一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中国民主

  • 李华天

    名人大全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李华天

    李华天,民国十一年(1922年)生,东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自动控制和计算机专家,辽宁省功勋教师、政协委员。江苏松江人。1958年作为主要负责人,成功研制了中国第一台数字计算机。中文名:李华天国籍:中国出生地:江苏松江出生日期:1922年逝世日期:2007年1月24职业:东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

  • 吴岳

    名人大全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吴岳

    吴岳(1501~1570)字汝乔,今南旺镇人。明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历任户部主事、郎中、保定知府、山西布政使、贵州巡抚、吏部左右侍郎、南京吏部尚书等职。中文名:吴岳国籍:中国出生地:南旺镇出生日期:1501逝世日期:1570职业:户部主事毕业院校:明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代表作品:山西布

  • 商衍瀛

    名人大全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商衍瀛

    商衍瀛,广东番禺人。商衍鎏之兄。著名书法家。光绪进士。中文名:商衍瀛别名:字云亭,号蕴汀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日期:1869逝世日期:1960性别:男籍贯:广东番禺授翰林院编修,癸卯翰林,清末曾任翰林院侍讲兼京师大学堂预科监督。中年后政治立场趋向保守,溥仪在《我的前半生》里提到,商衍瀛曾为溥仪复辟

  • 于植元

    名人大全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于植元

    于植元(1927-2003)男,汉族,山东省文登人。著名学者、教育家、书法家。1979年任大连大学副教授,1980年晋升教授。曾任大连大学副校长、大连师范学院院长,辽宁省文史馆馆员。首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自幼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书法造诣颇深,尤以行草见长,进入了现代中国著名书法家20余人之列。多次出

  • 朱振庚

    名人大全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朱振庚

    朱振庚,1939年生于徐州。天津人。198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研究生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北省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作品入选第六届、七届、八届中国美展。2012年2月24日因病辞世,享年74岁。中文名:朱振庚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徐州出生日期:1939年逝

  • 张珍玉

    名人大全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张珍玉

    张珍玉(1920.11~2005.5.23)男,山东省平度市人。中共党员。全国著名中医药专家、山东省第四、五、六届政协委员、山东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著名中医学家,第一批国家级名老中医张珍玉教授,是入选“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课题的全国百名中医专

  • 吴灿

    名人大全编辑:晴天标签:吴灿

    吴灿,男,1983年生于汨罗。本科、硕士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博士毕业于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现为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讲师,研究方向为宗教美术、民俗文化等,间或画画,写诗词、艺术评论。在《光明日报·理论版》《世界宗教研究》《湖南大学学报》《文史知识》《创作与评论》《贵州大学学报》等报纸刊物

  • 汪采白

    名人大全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汪采白

    汪采白5岁就师事黄宾虹学古文和绘画。汪采白别号洗桐居士,歙县西溪人。其出生于徽州的名门望族,徽州素有“十姓九汪”之称。祖父汪宗沂,字仲伊,光绪二年(1876年)拜翁同龢为师,光绪六年(1880年)进士,被曾国藩聘为忠义局编纂,后任李鸿章幕僚,主讲安庆敬敷书院、芜湖中江书院、徽州紫阳书院。黄宾虹、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