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卢沉

卢沉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393 更新时间:2024/1/8 22:54:10

卢沉(1935—2004),中国著名国画家,江苏苏州人,早年在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学习西洋绘画,1953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从师叶浅予、蒋兆和、李可染、刘凌沧等,1958年毕业并留校任教,后担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基本资料

中文名:卢沉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苏州

出生日期:1935年9月

逝世日期:2004年1月23日

职业:国画家

毕业院校: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

主要成就:水墨的创新

代表作品:《机车大夫》、《草原夜月》、《塞上竞技图》、《太白捉月》

人物经历

卢沉先生擅人物,工写兼长,所作笔墨精到,善于表现人物性格,形象生动感人,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大型美术作品展览及在多种专业报刊上发表,1977年与周思聪合作的《清洁工人的怀念》被中国美术馆收藏;1984年与周思聪合作《草原月夜》入选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优秀作品展:1985年《塞上竞技图》获全国奥林匹克体育美术作品展二等奖。1987年2月至1988年2月,应邀赴法国、意大利、希腊、奥地利等国进行艺术交流。1990年应邀赴美国尼勃拉斯加大学讲学,并在林兹亚州文化中心举办卢沉、周思聪作品联展;卢沉先生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第一画室主任。

主要作品

代表作品有《机车大夫》、《草原夜月》、《塞上竞技图》、《太白捉月》、《清明》、《风雨近重阳》、《苍穹》等。出版有《卢沉、周思聪作品选集》(吉林美术出版社,1981)、《卢沉水墨画》(北京荣宝斋,1991)及《卢沉论水墨画》(安徽美术出版社,1990)。

人物创新

新中国成立后,“北平艺专”更名为“中央美术学院”,卢沉是中央美术学院第一届本科生,受到中国画大师叶浅予、李可染、蒋兆和的严格教育和训练,掌握了扎实的素描和笔墨造型能力,毕业后留校任教。在他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培养了一批著名的水墨画家,在中国画坛产生重要影响。早在70年代,他就率先提出中国水墨要向现代艺术借鉴,提出水墨发展要多元化,重视画家的个性和自由创造,为中国水墨画铺开了一条漫漫变革之路。

陶宏(以下简称陶):卢先生,众所周知,你早年师从于中国画大师叶浅予、李可染和蒋兆和,可见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对你影响之重大,而在当今被现代观念所冲击的时代,你怎样理解我国的民族传统?

卢沉(以下简称卢):我们的民族传统是优秀的传统,与西方的传统一比较就能体现出它的特色。在东方的艺术中惟一能与西方对抗的恐怕就是中国的传统了,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传统可以独立于世界艺术之林。而西方有很长一段古典写实的传统,它强调描写对象的真实性,深入地、具体地塑造形体,要学透视、解剖,在这个基础上研究色彩、造型规律。像这种绘画与中国绘画显然不是一个类型。中国画带有一种装饰性、抒情性、写意性,并不是具体描写状态,而是把它概括为一种笔墨的结构,也不强调立体感,空间距离关系,这种绘画形式在世界艺术史上是独树一帜的、自成体系的,我们要很好地继存。以前西方的画家盛行壁画,为宗教服务。而中国的艺术家画山水、花鸟,与西方艺术家的精神状态不一样,他们并不在乎自己在这社会上要体现什么,更注重精神上的满足,像这样的传统是符合艺术本质的。

陶:我很欣赏古代文人那种放松、自娱的状态,可是当代艺术家的心就沉重多了!

卢:以前是为自娱,不在乎这张画能不能卖掉,别人看了会不会喜欢。在这种心态下画出来的作品非常吸引人,因为他把感情放进去了,看他的作品就是一种享受。因为文人不靠这个来生活,不需要它去卖钱,他仅把它作为精神上的一种寄托,一种爱好,这就非常可贵。

陶:你以前的许多作品都以诗、书、画为一体,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文人画的特点。有人认为文人画没有绘画性,你如何看待这种提法?

卢:他们这种提法只是一家之谈,很片面、很狭隘。他强调的是绘画本体语言,并认为应该排除“文学性”“叙述性”,反对绘画的诗意。这种想法受到西方现代观念的影响,因此他既糟蹋了传统,也曲解了现代。诗书画一体,那种结合后整体派生出来的力量,有它不可替代的

艺术魅力。

陶:其实了解你的人,都知道你的“行草”独成一家,“肌清神秀,朴茂遒媚”。在你的水墨小品里,可以看到遵循笔墨、书法入画的传统标准。在当代有的书法作品像水墨画,有的水墨画像书法,按这样的形式发展,将来还会有书法和水墨画之分吗?

卢:你这个话题很有意思,现代艺术讲究走极端。的确在当今有一部分书法家的作品,他们放弃传统文字的依据,在他们的作品中看不到楷书、篆书和草书的影子,没有书法的迹象,出现一些大的泼墨,或是些综合材料的运用,你很难给它归类是书法还是水墨。这一小部分人把极端的观念用到实践中来,去创新中国书法,这是艺术门类的实践,不必去评是与非。作为一种试验自己的意识取向可以,但将来中国的书法会不会这样走,都不用诗词、格言、没有文字的迹象,这是不可能的。大多数人还是追求可读性,作为欣赏者也要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你不懂文字的含义,只能单一的抽象的理解作品的表面形式。书画不分,统一门类,除非将来大家都不用汉字,改用拼音了,那是另外一说。

陶:在你的水墨构成作品中,可以看到你多年来为革新中国水墨所探索的成果,你对中国水墨的现代性,尤其是在“洋为中用”上有哪些想法?

卢:西方艺术虽然五花八门,千姿百态,但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强调作品的构成。这是西方现代艺术的特色,它不去模仿自然,而是进行立体或平面方人定先生倘若今天还活着,正是100寿辰。他离开广东画坛26个春秋了。这100,本不嫌长;这26,却是太长!司徒奇先生曾说,有感于世上好人与好画家难长寿,倘一日能当上帝,则即朱批好人与好画家不死!

人物评价

卢沉擅长水墨人物画,早期作品侧重于对传统的继承与创新,自80年代起,开始致力于西方现代艺术的研究,主张融合中西艺术之长,在现代的基础上创造,走水墨现代化之路,尝试把西方现代艺术的意识和中国画的笔墨意趣沟通,并在教学中开设“水墨小品”、“水墨构成”等课程,改革基础教学。其作品或取材历史人物,或将日常生活所见、所思,赋之于画,画风多变,时出新意。

卢沉以人物画基本功的坚实、深厚而闻名遐迩。进入90年代以后,卢沉又倾心于水墨写意人物画的艺术探索。并形成了笔简意足、以生趣神韵为追求的画风。他的水墨人物可分历史和现代两大部分。历史人物多以诗人画家名士或历史故事乃至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为表现对象。

例如,在《杜甫》这幅画中,画家以历史的视野探赜钩沉,以意笔表现爱国诗人“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那满怀郁勃、悲苍又万般无奈的情感状态。“炼辞得奇句,炼意得余味”(邵雍语)。

卢沉在他的水墨人物画创作中对“炼意”是下了功夫的。卢沉的现代人物画,题材多取自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晨练、消夏、养鸟、春暖、放牧、畅饮、醉归、等车、卖西瓜、晒太阳一一入画,生活味很浓。表现出画家“世间一切皆诗”的审美观念和“诗尽人间兴”的创作态度。他能涉笔成趣,把生活中各色人物的相貌、意态、心象、气质、神采、趣味,通过那富有书法美的线条、意趣美的造型、水墨与淡彩相融相化的墨彩韵致,做出神完意足的表达。我认为,他的现代人物画的艺术成就高出历史人物画。这是因为,他笔下的现代人物都来自于现实生活,有深入的观察、感受和审美体验。而这种观察的特点是“非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以心会意,以慧生趣。所以,他笔下的人物是那样富有人生之真趣,丰富的幽默感,又那样的耐人咀嚼。趣又有深浅之分,“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卢沉笔下的人物意态各别,趣味盎然,皆得益于生活。

中国画坛上曾盛行“变形”之风,但所变之行有不少是非丑即怪、非痴即呆,或粉本于洋人,忸怩作态,无意乏趣。既没有对生活的妙悟,又违背艺术造型的规律。

卢沉的水墨写意人物,为人物画造型中的“变形”提供了可贵的借鉴。我以为,最根本的一条是“出自性灵者为真诗。”卢沉的成功在于他以真实的自我去关注人生、社会,以艺术的真诚去表现世间百相。

在中国诗论、画论、文论中都把趣味放在重要的地位。苏东坡就曾提出:“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善于幽默的民族,是智慧的民族;没有趣味的民族,美术对于民族健康审美趣味的培养,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可见其对人类文化建构的重要性。中国从汉代的雕塑《说唱俑》到梁楷、罗聘以及齐白石的意笔人物,都以意趣的表达为主旨。

卢沉的意笔人物不论在造型、构意、笔墨及现代意识诸方面都有新发展。卢沉由60年代的《机车大夫》、70年代的《月光如水照淄衣》,80年代的《塞上竞技图》、《清明》,再到90年代后的水墨意笔人物,可约略看出他创作道路的发展轨迹。而这条艺术发展的轨迹,是在社会的历史巨变和文化思潮的影响中运行的。从中既可以看出社会文化环境对艺术家的影响,又可以观察到艺术家美学思想及创作观念的变化。为中国画坛培育出一大批人才。

真情逸韵的诠释

王明明

我从1973年开始正式追随卢沉、周思聪两位先生学画,直至卢老师2004年去世,与他们密切过从了三十多年。卢老师个性平和、真挚,待人宽厚,在艺术创作上勇于探索开拓,精谨谦虚,他与周思聪老师的人品和艺品对我的人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时常怀念他们。

《机车大夫》是卢老师的代表作,那是一幅取材于现实生活、描绘新中国建设者朴实而积极向上精神风貌的主题创作。这幅作品画风严谨,人物形象刻画结实,情态鲜活,饱含时代印迹。卢老师凭借此作确立了他在水墨人物画领域的地位。改革开放之后,他与周思聪老师一起合作了《周总理与清洁工人》,又参与了《矿工图》系列的创作,在画坛的影响不断扩大。

卢沉老师的素描、速写能力都非常强,甚至很让当时的油画系师生侧目。他具有一种开放性的超前思维,一度感觉到传统中国画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他认为画家必须要敢于表达个性,说自由创造是画家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素质。于是卢老师有意识的借鉴、吸收西方现代艺术理念,创作出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国画作品。如1990年的水墨人物画作品《清明》,他就试图打破传统中国画的表现方式,采用现代水墨构成的方法塑造人物和场景,把画面处理成中国传统石雕拓片般的效果,也具有逆光剪影的感觉,令人耳目一新。提起卢沉老师,大家脑海里往往会立即闪现出这类具有实验性质的作品。他力图与前辈、同辈拉开距离,又要与周思聪老师的画风力避雷同。他永不满足的表现自己对生活、对时代的感受,用新的观念、新的方法和新的题材,做了大胆而可贵的探索与尝试。

这次展览呈现出卢沉老师的一批作品,主要是由古代人物题材、市民生活题材绘画及书法三大部分组成。这些作品给我们展现了卢老师真实的另一面。

卢沉老师有深厚的传统底蕴以及文学修养,在青年时代他便下过很大功夫并具有深刻的认识。他非常关注市民的日常生活以及普通人的生活情趣,同时又向往古人闲逸散淡的精神情怀,他以此为题材反复进行创作,作品数量之大,绝不是偶然、随意的一时兴起。不过他认为这些都是随性的挥洒,不为别人,也不为市场,只为舒放自己的心绪,所以很少拿出来示人,以致很多人对此鲜于了解。卢老师骨子里具有一种古代文人对现实的逃避之情,为人处世所流露出来的状态与他画中的人物是非常契合的:远离世俗、独来独往,大智若愚、自由自在,追求平淡、天真、闲逸。其实他在经意不经意间寻找到了自己最终的情感归宿。

卢沉老师的作品都是以书入画,以线造型,用笔肯定而准确,线条中有八大山人般的孤寂绝俗之感,有时在此基础上纵情挥写施墨,形具、神完而意足,精神内敛,笔精墨妙,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越来越沉厚老道,同辈画家在这方面能与之比肩者鲜矣。其笔墨功夫得益于书法,他的行草结构严谨、灵动和谐,清秀遒劲、神采飞扬,我们也由此可以看到隐藏在他内心深处的激情。

卢沉老师曾言:“我也想认定一种画法画下去,哪怕只画一阵,但是做不到,总觉得这还不是我的情感归宿”。卢沉老师强烈的革新意识,以及永不满足、敢于挑战的为艺态度,通过他的创作和教学影响了一大批画家。他的经验和成就具有很好的示性,我们这次通过展览对他的心路历程进行梳理,研究他艺术风格形成的背景,可以看出传统对他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他最终的情感归宿还是落在了传统上。他的“不够专一”,是来自传统对他的拉扯,我们也可视其为一种进与退的纠结,这本身就是一种“魅力”。这批随性而为的作品,恰恰承载了他最真实的情感。他生动地为我们诠释了艺术创作的一个大规律:刻意追求往往很难寻得,自然流露常常能分外动人!

癸巳立秋于潜心斋

标签: 卢沉

更多文章

  • 高名凯

    名人大全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高名凯

    高名凯(1911-1965),福建平潭县人。著名理论语言学家、汉语语法学家和文学翻译家。早年从燕京大学毕业后,入法国巴黎大学专攻语言学,获博士学位。曾任燕京大学国文系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语言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语文》编委等职。高名凯与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吕叔湘齐名,他在介绍西方语言学理论

  • 李东辉

    名人大全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李东辉

    李东辉,河北人,1966年生,中国书画家协会常务副主席,自幼酷爱美术、书法。1983年入伍,服役于沈阳军区某部,后部队选送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研究生班深造。早年受业于李可染、董寿平、娄师白、启功、白雪石、卢光照、刘炳林、刘继英等名家。擅长写意花鸟,笔墨大胆流畅,画意自然潇洒。近年来专攻画鸡,作品多次在

  • 张韶

    名人大全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张韶

    张韶(1927年4月25日-2015年1月22日)中国代表性比较强的人物:主要有唐敬宗年间染坊役夫张韶,另外有二胡演奏家,音乐教育家张韶,有编著了《二胡广播讲座》一书等。中文名:张韶外文名:zhanghan别名:张浩炳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江苏武进县鸣凰水渠村出生日期:1927年4月25日逝世

  • 康师尧

    名人大全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康师尧

    康师尧(1921—1985),笔名康巽。河南博爱人,久居西安。擅长中国画。40年代毕业于武昌艺专。1956年任中国美术家协会西安分会国画研究室主任;与石鲁、赵望云等共研画艺,致力于中国画的创新,为“长安画派”的主要画家之一;画作以清新典雅为主调,兼工带写,自具风貌;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美展并获奖;

  • 娄树华

    名人大全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娄树华

    娄树华(1907年5月15日-1952年10月16日),字荫堂,号权中。河北省玉田县人。古筝演奏家。娄树华10岁时入小学就读。娄树华除了学好一般的功课外,对于老师陈松桥的书法、音乐、美术等,也有着强烈的兴趣。15岁时,经父亲托人介绍到新集一家布店当学徒。娄树华利用业余时间练习书法,拉拉胡琴已取得精神

  • 唐槐秋

    名人大全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唐槐秋

    唐槐秋(1898-1954),原名震球,中国戏剧活动家、演员、导演。湖南湘乡人。早年赴法国学习航空机械。1925年回国,参加南国社及广东戏剧研究所。1933年组织中国旅行剧团,演出中外名剧,对推动演剧职业化,提高话剧演出艺术水平有较大影响。建国后担任中国戏曲研究院导演。1954年病逝。中文名:唐槐秋

  • 王德榜

    名人大全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王德榜

    王德榜(1837-1893),清朝湘军将领。字朗清,广东东莞石排埔心村人,父经商湖南,生于湖南江华县,湘军名将。咸丰初,粤寇扰境,与兄吉昌毁家起乡兵,战数利。五年,援江西,攻奉新,吉昌战死,德榜领其众,誓复仇。七年,论克瑞州功,叙经历、州同。明年,从将军福兴援浙,复衢、处各城,擢知州。又明年,从援安

  • 傅天仇

    名人大全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傅天仇

    傅天仇(1920.3—1990.8),广东南海人,伟大的雕塑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雕塑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秘书长。1942年毕业于桂林美专,深为校长著名金石书画家马万里所赏识,继而推荐给来校授课的徐悲鸿。后因追慕徐悲鸿入国立中央大学(重庆)艺术系

  • 高莽

    名人大全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高莽

    高莽(1926年-2017年10月6日),笔名乌兰汗,1926年生于哈尔滨,长期在各级中苏友好协会及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从事翻译、编辑、俄苏文学研究和中外文化交流与对外友好活动;同时从事文学与美术创作。2013年11月,高莽凭借译作阿赫玛托娃的叙事诗《安魂曲》,获得了“俄罗斯-新世纪”俄罗斯当代文学

  • 黄澍

    名人大全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黄澍

    黄澍,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中国民主同盟会盟员。著名书画家,黄山学院资深教授,安徽休宁人,1917年7月出生于休宁县万安镇。1949年肄业于浙江大学土木工程系。1941至1991年连续执教五十年,先后在安徽省立徽州女子中学(今黄山市隆阜中学)、安徽省立徽州中学(今安徽休宁中学)、屯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