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高凤翰

高凤翰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3943 更新时间:2023/12/8 8:36:42

高凤翰(1683~1749)胶州大行高氏二股十一世,扬州八怪之一。清代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又名翰,字西园,号南村,又号南阜、云阜,别号因地、因时、因病等40多个,晚因病风痹,用左手作书画,又号尚左生。汉族,山东胶州三里河村人。雍正初,以诸生荐得官,为歙县县丞,署绩溪知县,罢归。性豪迈不羁,精艺术,画山水花鸟俱工,工诗,尤嗜砚,藏砚千,皆自为铭词手镌之。有《砚史》,《南阜集》。

基本资料

中文名:高凤翰

别名:翰,西园,南村,南阜,云阜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山东胶州

出生日期:1683年

逝世日期:1749年

职业:清代画家、书法家、篆刻家

信仰:道家

代表作品:《砚史》《南阜集》

人物简介

高凤翰,字西园,号南村、南阜。五十五岁时因右手病废,改号半亭、老阜、废道人、尚左生、丁巳残人等,山东胶县人。清代书画家。擅长诗文、书法、绘画、篆刻,不受传统限制,生动而富于妙趣。他的毅力惊人,右臂病废后,书画篆刻全用左手,作品朴拙中有生趣,为世人所推重。举孝友端方科,后官署徽州绩溪知县。早岁知名,尝奉渔洋(王世祯)遗命,为私塾门人。后又受尹元孚(会一)、卢雅雨(见曾)知遇。工书、画,草书圆劲。善山水,纵逸不拘于法,纯以气胜,兼北宋之雄浑,元人之静逸。花卉亦奇逸得天趣。嗜砚,收藏至千馀,皆自铭,大半手琢。究心缪篆,印宗秦、汉,苍古朴茂,郑燮印章,皆出沉凡民及其手。晚病痹,用左手挥洒,笔愈苍辣,因镌“丁巳残性豪迈不羁,精艺术,画山水花鸟俱工,工诗,尤嗜砚,藏砚千,皆自为铭词手镌之。有《砚史》,《南阜集》。人”、“尚左生”二印。著有《南阜诗钞》、《砚史》。卒年六十六。自撰生圹志。

堂号

混沌居、江干草堂、石鳌山馆、石鳌馆竹西亭、西亭、竹西亭子、北堂、南村草堂、春草堂、种春草堂、六印山房、老竹亭、维摩室、维摩山丈、采芷馆、河干草堂、吉羊(祥)云室、硁石斋、桐楼、修竹亭、十砚千墨之居、艳雪斋、松凤阁、绿阴亭、柴门老树村、桐荫馆、归云庵、北砚斋、松籁阁、墨庄、河上草庐、懋堂、文石山庄(?)、借石亭、桐别馆阴、九如楼(?)、南斋、苍雪轩、半亭、南郭田庄、海天涵碧楼、春草续梦之堂、雪斋、枣花书屋。

字号

西园、南村、南阜、南阜山人、山人、南阜老人、江干过客、山东书生、西亭寄客、归云老人、归云和尚、归云老农、苦书生、西阜、云阜、老阜、废道人、老痹、尚左生、后尚左生、西亭、石之农、石道人、石顽老子、珠道人、病痹、大珠山人、松嫩道人、丁巳残人、西园居士、南村居士、等。

生平轶事

高凤翰天资聪颖,童年时代就从家中藏书中学到不少东西。后来受当地名儒李世锡的指教,奠定了国学基础,对其后来在艺术方面的造就有很大的帮助。

29岁那年,高凤翰参加科考中秀才,次年去济南参加乡试,后又两度赴省,但屡试不中。

后至45岁,高凤翰方由胶州牧黄之瑞荐举应“贤良方正”特考,考列一等,授任安徽歙县县丞。在官场派系斗争中,高凤翰受诬下狱,经历了一番磨难。后虽冤案得昭雪,但使他对仕途失去了兴趣。

去官为民后,高凤翰侨居扬州,寄宿佛门僧舍。55岁时,他右手病残,改用左手舞文弄墨,自号“后尚左手”,刻制“丁巳残人”石章一枚,标志在丁巳年病苦废右手。他在扬州同“扬州八怪”一班文人十分投契,靠他们资助和自己卖画,维持了几年流浪生活。

59岁,高凤翰返归故里,8年后病逝。

人物年表

康熙三十六年(1697),高凤翰十五岁随父赴淄川教谕任。那里距名诗人王渔洋故里近,是文人汇集的地方,地方名士张元(殿传)、李臣(希梅)皆有才名,长于书画,凤翰和他们是同辈学友,相互切磋。环境使他从童稚时期接触到文墨的熏陶,打下了能诗善画的根基。

康熙四十八年(1709),高凤翰二十七岁,秋天赴江西,在滕王阁得以拜见著名画家沈宗敬(恪庭)。相互探讨诗画,相互赠答。

康熙五十年(1711),他时年二十九岁考取了秀才。由济南东归,住在安丘好友张在辛家。张工书画、篆刻,收藏极丰富。高是张的忘年之交,高在张府得见许多金石书画珍品,受益匪浅。

康熙五十年(1711)至雍正五年(1727),凤翰先后漫游德州、济南、诸城、莱阳等地,游览名胜古迹,以诗文书画会友。

雍正六年(1728)秋,赴京应试(贤良方正)考列一等,在圆明园被召见,授修职郎,后授安徽歙县丞试用,当时六安州的知州卢见,曾向安徽巡抚程元章谈到他的才能,于是他先后代理歙县和绩溪县的知县。两江总督尹健善、高其倬,安徽巡抚徐本先后到安徽,对凤翰的才能感到惊异。

乾隆元年(1736),皇帝有旨征召博学鸿词科考试,地方长官举荐凤翰,但未能实现。

乾隆二年(1737),曾由扬州至镇江,访《瘗鹤铭》,读陆游题记。夏还扬州,五月二十五日,右手发病,不能动作。七月痹症加剧而至病废,遂去官寄居扬州寺中。在这期间,高凤翰与画坛革新派“扬州八怪”如金冬心、郑板桥汪士慎、李方膺、边寿民等相投契,相互交流技艺、相互发。激发了他具备既有传统功力,又有写实创新的能力,成了与“扬州八怪”一脉相通的画派。

乾隆六年(1741),凤翰五十九岁,过淮北归,六月十七日达故里三里河村。他在江南共十四年(其中在扬州五六年)。凤翰归故里后,过着清贫的晚年生活。

影响

高凤翰在文学艺术诸多领域有为人称道的成就,他的书法,他的绘画,他的诗作以及他的篆刻和藏砚都值得一提。

高凤翰的右手书法严谨流畅,左手书法上溯魏晋风格,继承元明笔法,气韵流动,古趣横生,被人誉为明清两朝数百年间以左手擅长书法的,尚无人与之媲美并列。当时能得到其只字片幅不是易事。

“不抱云山骨,哪成金石心。自然奇节士,落墨见高襟。”是不是很熟悉?对,这就是高凤翰的书法作品《章草书》全诗,寓意书法作品的功底,要亲近云和山那样的风骨,才能求得金石之心。何谓云山风骨,就是像云一样潇洒飘逸变化无穷,圆转自如,像山一样坚毅挺峻,拥抱云和山的精髓,才能够体味到金石之心的真谛。后寓意为励志,意指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高凤翰主工花卉山水,宋人雄浑之神和元人静逸之气在其作品中同时流露,艺术造诣十分精湛。高凤翰的画不拘成法,因而被人归于“扬州八怪”,也有将他列为“画中十哲”的。高凤翰的传世作品有《牡丹竹石图》轴等,并著有《南阜山人诗集》、《砚史》等书。高凤翰在一黑陶罐上的诗刻和画有三足陶器的《博古图》花轴引起山东大学考古工作者的注意,后人们按图上提供的信息往胶州三里河求索,终于发掘出一处重要的古文化遗址。青岛百花苑置有他的雕像。

高凤翰的诗成名较早,青年时代即负盛名。他的诗颇得明士王士祯的首肯,曾受渔洋遗命为私淑弟子。高凤翰文思敏捷,一次在两江总督尹继善举行的酒宴上,以雁名题,高凤翰提笔立就,其中不乏佳句,令友人交口称赞。他的诗、书、画、印被人称为四绝。高凤翰的藏砚也被人们肯定。

高凤翰的篆刻以白文为主,早期以汉印为宗,后期白文笔画丰腴,而且留红极宽,不拘于法,妙趣横生。

高凤翰字西园,号南村,晚号南阜老人,一号石顽老人、松嫩道人、废道人等。他天资聪颖,很小就能吟诗,可惜仕途并不通达,44岁时才以县丞试用,虽有调迁,但终未能显赫。更出乎意料的是,他因为是两淮盐运使卢见曾的座上客,在卢见曾倒台时受了牵连,丢掉了并非锦绣的前程。

受挫后,高凤翰便寓居扬州,开始了他鬻字卖画的生涯。不料,正当他潜心艺术之际,右手突患麻痹之症,不能再作字画。接连的打击,使得他有些措手不及。试想,他一定苦恼过,失望过。最终,他还是用左手拿起了毫管,重新起步,再做探索。

尽管是同一个大脑支配,左手却不像右手那么听使唤。写出来的字,与想象中的简直是大相径庭,甚至大有骜不驯之势。他也许有气极败坏之时,将笔掷于案上,而跺足长叹。他也许是在偶然一瞥中发现,这种不驯服的笔触,不正是他以往苦苦追求的天趣与老辣吗?平时,右手太听话,太认真了,所以很难体现出这种效果。左手却在生涩中,露出了这种渴求的表现方法的端倪,这真是不幸中的万幸,坏事中的好事呀!

无意中厾破了悟性的窗纸,高凤翰超脱了,兴奋了,以他顽强的意志,明澈的肝胆和刚刚开发的右脑支配下的左手,进入了创作的黄金时期。

我们来看看这《书怀·石头城外放船行》草书轴,从流利的行笔和自然的气势中可以肯定是他右手未病前所书,从始至终有一种飘飘欲仙的韵味,但是不狂不怪,可谓放而不纵。如果高凤翰从未发病,这件作品很叮能就是一件佳作,他的书风就不会再发生质的变化。

就像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分前后期一样,高凤翰的书风也存在一个分水岭。李清照是以南渡为分界线的;高凤翰则以左右手的转换,完成这种变革的。让我们来看一看,他后期的草书《窗夜·纸帐生虚白》。同是一件草书轴,风格却有了质的飞跃。可能高凤翰本人也不敢正视这个现实,所以落款时加了“左手”二字。

左手的用笔随意性大大增强厂,很可能是它不太听话的缘故。首先用笔的轻重变化相当明显,有几个字格外突出,十分醒目。高凤翰并非驾驭不住自己的人手,而是有意借助它的“活跃”,从而变劣势为优势,加强提按,产生意想不到的变化。这几个字的突出,并没有打破整体的协调,由于这种加力是经过酝酿的,安排得比较巧妙,所以就像是一段乐曲中的几个强音,使人振奋,使人赏心,运用得真是恰到好处。特别是那个“兀”字,内容与形式达到了近乎完美的一致,仿佛足潮水回落时,高兀的礁石一样,急匆匆地扑入人们的眼帘,简直让你无法回避。

评价

高凤翰不仅是书法家,还是清代前期著名的画家、诗人。他曾写过这样一首诗:

老樵卧白云,修柯不以斧。

笑拾泰山松,拄之下梁父。

这首诗正是他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他就是这样笑对人生的。他有意无意地将诗、书、画的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提高,他是刻苦勤奋型的大家,和郑燮、金农等为伍,在繁华富庶的扬州,立住了脚跟。《墨林今话》里曾写出了他彼时的知名度,由于向他求画的人太多,;有人就转向郑燮代求。郑燮便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西园左笔寿门(金农)书,

海内朋友索问余。

短札长笺都去尽,

老夫屑作亦无馀。

既然如此,让我们再来看一看高凤翰的“凤翰左手行书信札册”,这种感受也许会更加深刻。首先书札是最能体现书家风貌的所在,他可以无拘无束,信手挥就。他不必考虑篇幅,有活则长,无话则短,一派纯任自然的心态。再者行书又是书札之中最佳选择的书体,楷书书写速度较慢,不适于书札。草书,又太快,书者可以尽抒胸臆,甚至随时尽情发挥,可读者则瞪日搔首,因一字之不辨,而不解或误解全札中的所指。因此,行书为书札之首选字体,无疑是在情理之中了。正因如此,高凤翰的行书书札,就有着不加雕琢,质朴自然的风神。难怪有人说他的书札之中,有一缕超脱之气,冉冉而上。

这是全册中的二件,寥寥数语,写得潇潇洒洒,由于格式和内容的缘故,出现了一些空白。正是这些空白的出现,给书札平添了虎虎的灵动之气。一些小字的加入,更是显得变化无常,风神奕奕。

两件“阿仲左手行书信札”也极富个性,有的竖行不直,似有挪让之态,但仍是一气贯之,而毫无懈怠之处。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互为扶持,大有腾空欲飞之势。难怪《清朝书画录》中说他的草书“圆劲飞动”。其势在行书中已经充分体现了出来,更何况草书呢?点画之间的呼应,大小字间的错落,均有过人之处,叫人扼腕慨叹。

高凤翰颇具才华,即使是在“海内文土,半在维扬”的文人聚集之处,他也没有被埋没。他敢于立异标新,不拘成法,终于使自己的艺术得到社会的认可,这是殊为不易也。他凭着自己的实力,跻身“扬州八怪”之列,是完完全全在情理之中的。

高凤翰除了行草之外,还善写隶书。对于隶书,他有着同样的创作指导思想。他的隶书宗汉,并兼学同代人郑簠的,但相比之下,他用笔比较迟涩。笔画粗细不—,锋或藏或露,往往以撇画的延伸或捺画、横波的急挑,而打破原有的平衡。使得他的隶书有汉之韵味,又汇入新意,毫无矫揉造作之态。

高凤翰还有印癖与砚癖之称,收藏了许多印石与砚,他很喜欢刻砚铭,技巧相当熟练,治印也极富特色,《续印人传》中说他,“究心缪篆印章,全法秦汉,苍古朴茂”。他曾刻“丁巳残人”“残道人”“左臂”等印,他不回避自己的残疾,反而屡次将“残”入印,说明他具有正视现实,不畏困难的勇气,这几方印章是他右手病残以后所治,和他的“左书”一样,敢于用刀,全以气胜,仿佛在不经意间,就已经刀落印成。

高凤翰是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也是诗人。他的满腹才华从多方面体现出来,真是艺绝千古,昭厉后人。直至今天,我们仍能从他的各类作品中找到笔情墨趣,从中得到熏陶,开阔视野,精神上得到了一次次极大的艺术享受。

纪念馆

高凤翰纪念馆位于胶州市南关办事处南三里河村委西。1993年由市政府投资兴建,1994年对外开放,1995年被青岛市市委、市政府命名为“青岛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被评为“青岛市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自95年起连续被授予青岛市和胶州市“精神文明”单位称号。

高凤翰也是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其书画以清雅乖拙蜚声宇内,更以其左手奇才彪炳艺林。高凤翰纪念馆坐落于其故里胶州南三里河村北,占地约16亩,建筑面积1960平方米,包括故居与附设两大部分,故居部分有石鳌馆、春草堂、北堂、竹西亭、南斋、南斋池等,供参观者了解高氏之家世行实等情况。附设部分有展厅六处,泉亭一座和高凤翰陵园。

陵园部分位于纪念馆北侧,高凤翰墓即迁于此,碑文由郑板桥为之题写,松柏环绕,庄肃典雅。

高凤翰雕像矗立于院中之轴心部位,深思高举,洁白清忠。又建有长廊、东榭、方亭、假山等,奇花异卉、茂木修筠,荫翳掩映,珊珊可爱。足供参观者以游乐与休憩。丘壑独存,世济之美。

高凤翰纪念馆内陈列展览分基本陈列展览和临时陈列展览。基本陈列展览有五部分:一是故居复原陈列展(包括南斋、春草堂、石鳌馆、北堂、竹西亭、南斋池),室内陈列内容充实。二是高凤翰生平简介。三是高凤翰成就展,包括高凤翰早、中、晚不同时期的书画作品及诗、印、砚作品。四是高凤翰陵园,其中有郑板桥为高凤翰题写的墓碑,以高凤翰书法作品刻制的碑廊;五是北宋铁钱展,共展出铁钱约30吨,由于锈结成块状,最大的一块约16吨,部分能辨清字迹。

馆内还建有高凤翰雕像、长廊、方亭、假山等,环境幽雅,时值春夏,奇花异卉,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曲径通幽,清泉映月,群鱼嬉戏,珊然可爱。

标签: 高凤翰

更多文章

  • 龚贤

    名人大全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龚贤

    龚贤(1618—1689)明末清初著名画家,金陵八大家之一。又名岂贤,字半千、半亩,号野遗,又号柴丈人、钟山野老,江苏昆山人,流寓金陵(今南京市),早年曾参加复社活动,明末战乱时外出漂泊流离,入清隐居不出,他与同时活跃于金陵地区的画家樊圻、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胡慥、谢荪等并称“金陵八家”;与清初

  • 何海霞

    名人大全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何海霞

    何海霞(1908—1998),名瀛,字海霞,以字行。北京人。早年从师张大千学画,1946年随张氏入川写生。1956年调入陕西美协从事专业创作,为“长安画派”代表画家之一。1983年任陕西省国画院副院长,不久调北京中国画研究院工作。擅长山水,亦能花卉。其创作往往将青绿工笔与水墨笔意融为一体,立意新奇,

  • 牛哥

    名人大全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牛哥

    牛哥是台湾漫画家及小说家李费蒙的笔名,因出生于牛年之故,故取此笔名。中文名:李费蒙别名:牛哥国籍:中国出生日期:1925年4月25日逝世日期:1997年11月29日职业:漫画家,小说家代表作品:《牛伯伯》、《牛小妹》、《职业凶手》、《赌国仇城》牛哥在1949年结婚来台,1955年结束了第一次婚姻,1

  • 赵少昂

    名人大全编辑:心作祟标签:赵少昂

    赵少昂(1905~1998)字叔仪,男,汉族,原籍广东番禺。中国画家。1905年3月6日生于广东广州。1998年逝世于香港。少丧父,家贫,以做工谋生。业余自学绘画。赵少昂擅花鸟、走兽,继承岭南画派的传统,主张革新中国画。他的画能融汇古今,并汲取外国绘画的表现形式,同时又注重师法造化。作品笔墨简练、生

  • 李老十

    名人大全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李老十

    李老十1957年生于哈尔滨。画家。1977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学校美术转业,并留校任教,198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民间艺术系。曾任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1996年从北京国际饭店第二十二层跳楼自杀。李老十具有全面良好的学识修养,其画、印、诗、书、文都有很高的艺术造诣,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姓名:李老十

  • 蓝瑛

    名人大全编辑:笑红尘标签:蓝瑛

    蓝瑛(1585-1664),一说(1585-约1666),明代画家。字田叔,人物画像号蝶叟,晚号石头陀、山公、万篆阿主者、西湖研民。又号东郭老农,所居榜额曰“城曲茅堂”。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是浙派后期代表画家之一。工书善画,长于山水、花鸟、梅竹,尤以山水著名。其山水法宗宋元,又能自成一家。师画家沈

  • 王叔晖

    名人大全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王叔晖

    王叔晖(1912.8-1985.7),字郁芬,祖籍浙江绍兴,生于天津,是现代著名工笔重彩人物女画家。1949年参加工作,历任出版总署美术科员,新华书店总管理处美术室图案组组长,人民美术出版社连环画创作组组长、专业画家。中文名:王叔晖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天津出生日期:1912年8月逝世日期:19

  • 虚谷

    名人大全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虚谷

    虚谷(1823~1896),清代著名画家,海上四大家之一,有“晚清画苑第一家”之誉。俗姓朱,名怀仁,僧名虚白,字虚谷,别号紫阳山民、倦鹤,室名觉非庵、古柏草堂、三十七峰草堂。籍新安(今安徽歙县),居广陵(今江苏扬州)。初任清军参将与太平军作战,意有感触,后出家为僧。工山水、花卉、动物、禽鸟,尤长于画

  • 张瑞图

    名人大全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张瑞图

    张瑞图(1570-1644),明代官员、书画家。字长公、无画,号二水、果亭山人、芥子、白毫庵主、白毫庵主道人等。汉族,晋江二十七都霞行乡人(今青阳镇莲屿下行)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第三(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后以礼部尚书入阁,晋建极殿大学士,加少师。崇祯三年,因魏忠贤生祠碑文多其手书,被定为阉党获罪罢

  • 朱孔阳

    名人大全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朱孔阳

    朱孔阳(1892-1986),曾用名朱既人,男,上海松江人,画家字云裳,晚号庸丈、龙翁、聋翁。解放后发起成立上海美术考古学社。中文名:朱孔阳别名:朱既人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上海出生日期:1892年逝世日期:1986年职业:画家毕业院校:杭州之江大学主要成就:发起成立上海美术考古学社。代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