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黄曼君

黄曼君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4492 更新时间:2023/12/13 20:46:27

黄曼君(1935年5月30日---2010年11月22日)笔名黄毅军,湖南株洲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导、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带头人、著名学者和诗人。2010年11月22日因病辞世。

基本资料

中文名:黄曼君

别名:笔名黄毅军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湖南株洲

出生日期:1935年5月30日

逝世日期:2010年11月22日

职业:学者、诗人

毕业院校:华中师范大学

信仰:中共党员

代表作品

1959年开始发表作品,其学术研究的主攻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和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史,代表著作《论沙汀的现实主义创作》、《中国现代文坛的“双子星座”――鲁迅郭沫若与新文学主潮》、《新文学传统与经典阐释》。主编《中国近百年文学理论批评史》、《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史》等。著有专著《郭沫若作品欣赏》、《郭沫若》,诗集《战地上的一束芙蓉花》,散文集《金色的长江》、《春满长江》、《三峡画廊》、《大江源记》,主编《长江三峡的沿革及传闻》、《屈原、端午、龙舟》,《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流派》,论文《现代化视野中的中国二十世纪文学》等。

专著《论沙汀的现实主义创作》、论文集《中国现代文坛的“双子星座”——鲁迅、郭沫若及新文学主潮》均获湖北省社科优秀奖二等奖,《中国近百年文学理论批评史》(主编)获1998年国家教委社科成果三等奖,音乐片《葛洲坝交响音画》(作词)获中国琴台音乐会优秀创作奖,散文《葛洲坝赋》获湖北省第一届产业系统文艺创作楚天杯优秀创作奖,其作品还获首届普通高校教学成果国家级优秀奖、1997年湖北省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等。

获奖情况

1、1993年12月16日《泽东关于文艺本质问题的经典阐发》获“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荣事达杯”奖;

2、1995年5月23日《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活的灵魂"》评为省优秀论文;

3、1995年6月3日《中国现代文学的双子星座--鲁迅郭沫若与新文学主潮》获湖北省首届社科优秀成果省级(著作类)二等奖;

4、1997年元月16日《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的总体特征》获湖北省首届文艺论文二等奖;

5、1997年12月30日评为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先进指导教师;

6、1998年1月18日"20世纪中国文学教学体系"获华中师范大学1994--1997学年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7、1998年12月10日《中国近百年文学理论批评史》(1895--1990)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第二届社科成果三等奖。

人物小传

从小展露文学天赋创作激情到老不衰

1935年,黄曼君出生于湖南湘潭一个平凡家庭,随后前往美丽的湘西生活。在老伴儿陈菊先的记忆里,丈夫从小酷爱读书。“据说他4岁开始读书,当时年纪太小,还只能坐在大人怀里。”在湘西沅陵县的一所教会中学,黄曼君点燃了对文学和写作的兴趣。

中学时期,黄曼君就展露出惊人的文学天赋。“那时候他经常用笔名‘黄毅军’,在报纸上发表文章,还写了分析鲁迅小说《祥林嫂》的论文。”陈菊先回忆说。后来成为学者和诗人的黄曼君,也许从那时起就明确了一生的方向。对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学大师的研究,也成为他在学术领域建树最高的一部分。

中学毕业后,黄曼君来到华中师范大学读书,并于1956年毕业于该校中文系,从此留校任教直至终身。60年代是黄老师的一个创作高峰。那时候他到北京大学交流,作为著名学者唐弢和瑶的助手,共同编写现当代文学教材。“30多岁就跻身一流学者,只要提起现当代文学领域的好手,全国都知道华师有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胡亚敏回忆恩师,依然难掩心中的自豪。

199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黄曼君为博士生导师,他也成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的第一位博导。他青年时代即投身现代文学研究,在鲁迅、郭沫若、沙汀等作家研究、新诗研究、思潮研究与二十世纪文学理论批评研究等领域卓有建树。其人格性情令人钦佩,被称为“中国20世纪最后一个浪漫主义者”。

无论是学者还是诗人,一般都有自己的高峰和低潮。但在同事和学生眼里,黄曼君每隔10年就有一个创作高峰,直至辞世前他依然笔耕不辍。“80年代他在北大讲课,钱理群就是当时的学生。90年代他主攻文艺理论研究,奠定了在鲁迅研究和郭沫若研究等领域的地位。进入20世纪后,他依然精力旺盛。两年前创作的《老境》,被认为是他最好的诗作之一。”胡亚敏回忆说。

一生对美异常敏感

浪漫诗人钟情春天

黄曼君是位诗人,浪漫情愫渗透进他的生命,伴随他到生活的每个角落。黄教授爱美,并拥有发现美的眼睛,凡是接触过他的人都有此体会。李遇春是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教研室主任,虽然不是黄教授的学生,但与他共事8年,其中一件事令他至今记忆犹新。

那是前几年的一个初春,当时他正从8号楼前面经过。突然被黄曼君叫停,他望着眼前的一片草地,神情陶醉地赞叹:“多绿的草地,生命力啊!”直到此时,李遇春才发现小草不知何时已发芽,他每天从此经过竟然没有发现,那一刻他被深深感动了。“生活中处处有美,只是一般人都视而不见。永远难忘黄老师当时张开双手无比沉醉的神情!”

在学生印象中,黄曼君无比钟情于春天。“春天里讲关于春天的诗,这是黄老师最开心的事。他曾搜集了古今关于春天的诗歌,在课堂上吟诵给大家。有时候他也现场作诗,并板书到黑板上,然后顽皮地问大家:‘我的诗写得不错吧!’”湖北经济学院副教授金立群是黄曼君的得意门生,回忆起导师往事,他眼中泛起了泪花。“黄老师一生热爱春天,诗歌里处处闪耀青春色彩。然而他70岁时创作的《老境》这首诗却是对生命的沉重思考,充满苍老气息,没想到几年之后他真的走了……”学生们谈起他的诗歌,忍不住潸然泪下。然而在这首诗的字里行间,“老渔夫”不屈服命运,昂然搏击“自然的杀手”,展现了黄老的风采,依稀看到了鲁迅的影子。

学问生活融为一体

走廊论学直到凌晨

作为学者的黄曼君,从未把论文和成果作为研究的目标,“他是追求真善美的人,所以能把学问和生活完美融为一体。”正因为有此胸怀,黄曼君有着难以想象的学术包容度。他的研究专长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但他对文史哲皆有兴趣,不仅关注学科理论前沿,还经常读书看报关注国内外大事。“他思想敏锐,知识结构与时俱进永不过时,还得益于他虚心学习不耻下问的做学问态度。”胡亚敏回忆导师。无论是师生还是朋友,无论是文学还是哲学,只要是他不懂的,他都随时随地虚心请教。黄曼君喜欢与人讨论交流,也欢迎别人随时打断发表不同意见,作为学界泰斗,能做到这点很不容易。

金立群就深刻记得,2002年他和导师一起到湖南参加学术年会。黄曼君本来准备了讲稿,但前一天听了别人的发言后,他觉得自己的发言需要改进,当晚就与金立群讨论心得。“我们就在宾馆的走廊里讨论,从晚上10点钟一直聊到凌晨2点,他对知识有着永不满足的渴求。”

“这世界可敬的人很多,但可爱的人不多,黄曼君先生是可敬又可爱的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导许祖华教授回忆说。他于1986年来到该校,与黄曼君共事20多年,对其学问和为人深有了解。“他把学问追求内化为生命需要,这种学术境界是他与一般学者的最大区别。”

所以,别人看来枯燥的学问,在他看来乐趣无穷,再苦再累也愿意。陈菊先告诉记者,黄曼君读大学时家庭条件很苦,为了把津贴省下来买书和杂志,他仅制备了一套衣服。“每次换洗衣服时,只好躲进被窝看书。”长子黄念南回忆说:“以前夏天没有空调风扇,老爸经常光着膀子读书,不知不觉背上就爬满蚊虫。”

子之心恰似顽童

扶持后学竭尽全力

在学生眼中,黄曼君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师。与他谈话没有一点儿压力,真有如沐春风的感觉。“我们私下都叫他‘老顽童’,因为他有颗赤子之心。”文学院硕士殷璐告诉记者。黄曼君喜欢跟年轻人在一起,也喜欢与大家讨论问题,课堂上还经常朗诵诗歌。“他摇头晃脑地唱着《四季歌》,也给大家演唱《月亮河》等外文歌曲,遇到新学的歌曲还复印歌词发给同学。”

身为著名学者,黄曼君的教学风格却非常随和。据学生金立群回忆,在他攻读硕士和博士期间,每天下午都到导师家里讨论学习。黄老师喜欢讨论,也欢迎学生随时打断,并提出质疑。他经常会从小说中挑出词句提问,如果学生回答对了他就非常高兴。“他是用这种温和的方法督促大家学习。”黄曼君以身作则,用人格魅力感染大家,虽然没有严厉的批评,对学习上要求却很严格。

去年12月的一天,大雪一夜之间降临江城。那时候黄老师的身体已经不好,大家都以为他不会来上课了。没想到,当同学赶到教室的时候,黄老师早已独自坐在教室里。“他戴着帽子和围巾,像个十足的‘潮男’。见有人走进教室,笑着鼓掌说‘热烈欢迎巾帼英雄’!”大家见他身体不好,都劝他回去休息。他见很多人没来上课,反倒和蔼地动员大家召集同学,不要辜负了清晨的大好雪景。

对于后学他极力推荐,对于学科现状他非常关心,即使在辞世前夕依然如此。胡亚敏告诉记者,凡是请他帮忙的学生,他都竭尽全力从不推托。就在去世的前几天,他还躺在病床上推荐学生。

8月26日,黄曼君的身体状况已经很差,但他还是参加了院里关于学科建设的研讨会。坐在台下的他精神很不好,原本只打算讲话5分钟,但站到讲台上他却突然判若两人。他对学科现状非常忧心,紧握拳头说:“年轻老师要动起来,要动起来!”没想到这次讲话竟成为他的人生绝唱,同事们回想起来无不唏嘘落泪。

大段背诵小说原文

超强记忆源自苦练

采访中,学生和同事无不佩服黄曼君的博闻强记和超强记忆力。文学院硕士王建雄告诉记者,有一次他在阅览室当助理的时候,黄老师前来借书。因阅览室里没有该书,他又陪同前往历史学院查看。黄老师在路上突然问道:“你就是讨论课上写××文章的那位吧!文章写得很好。”王建雄大为感叹,讨论课上学生众多,没想到黄老师竟然清楚地记得他。“他的脑子里仿佛有一部人文社科类的图书署名索引,不论学生问起哪本书,他都能信手拈来,告诉你从何找起。”金立群回忆说。“背诵诗歌不算什么,黄老师连小说都能背诵。有次上课,他一口气背诵了鲁迅小说《故乡》里的一大段文字,在场学生无不折服。”

为此,记者特意询问了陈菊先老人:黄老是如何练成超强记忆力的?她告诉记者,黄老师原本有口吃的毛病。为了能流利讲课,他就在上课前一天备好功课,并全部背诵下来。长年如此,自然练就了超强记忆力。“他经常在家里摇头晃脑地背诵,记忆力完全来自后天勤奋。”

附诗一首

老境

明知道西行的云即将变成落照

却要引吭高歌、赋诗长吟

难道真能声透九霄、响遏行云

那晚霞不会再向无垠的夜空长殒

明明老年斑上脸,已到倦鸟投林时候

却那么倾情投入、婆娑起舞

难道会再有生命的律动、灵魂的震颤

或从年轻舞伴惊鸿的倩影里

追索华年,将逝去的青春召唤

明明枝枯叶暗,晚桂也已吐出了最后一缕余香

却要在枕边凉透的秋意中

谛听磅礴浩瀚肃杀的秋声

领略无边秋光的凛冽劲健

明明手指僵慢了,老眼昏花了

却要攀住电脑女神腾挪变幻的衣衫

或是外语的复读,异国风光的遐想

此生此世有多少急需弥补的遗憾

明明一生的积累将有新的爆发、创获

却血流迟滞了、心搏异常了、肌体蚀损了

然而仍如搏海的老渔夫

将手中鱼叉一次次高举

投向那迎面扑来的自然的杀手

即使躺下也要将生命的渔舟驶回港湾!

(2004年10月,黄曼君创作于桂子山)

标签: 黄曼君

更多文章

  • 凌文渊

    名人大全编辑:君莫笑标签:凌文渊

    凌文渊(1876-1944),名庠,字文渊,号植之、直之,晚号隐峰居士,以字行,江苏泰县(今姜堰)人。清朝及民国政治人物,中国花鸟画大家,书法家,经济学家。清季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出身,清宣统元年(1909)为江苏省谘议院议员。民国成立后,历任南京临时政府临时参议院议员、财政部参事、代理财政部次长、代理

  • 梁应辰

    名人大全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梁应辰

    梁应辰,男,1928年出生,河北保定人。1994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水道和港口工程专家,高级工程师(教授级)。中国共产党党员,原交通部三峡工程航运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退休干部梁应辰同志(正局级),因病医治无效,于2016年12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中文名:梁应辰国籍:中国

  • 桂林栖

    名人大全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桂林栖

    桂林栖(1913—1971),湖北黄梅县桂畈人。1927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曾任团支部书记,地下交通员。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后转为中共党员,先后任赤卫队宣传员、党支部书记。1931年,前往武汉从事革命活动。建国后,历任中共安庆地委书记,安徽省委宣传部部长。安徽省第一届政协副主席、副省

  • 杨奎章

    名人大全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杨奎章

    杨奎章男,汉族,广东梅州市梅县区人,1921年9月出生,2009年7月逝世,中共党员、民盟成员,大学毕业。第五届广州市政协常委。改革开放时期,任中共广州市文化局党委副书记、局长,广东省文联副主席,第八届广东省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常委、民盟广东省委主委,第七届、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中文名:杨奎章国籍:中

  • 徐邦栋

    名人大全编辑:心作祟标签:徐邦栋

    徐邦栋,1921年2月9日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铁路路基及滑坡防治专家,滑坡防治理论与技术的开拓者。长期从事路基特别设计、滑坡灾害防治技术的研究和重大复杂滑坡的治理,从工程地质与岩土工程有机结合中系统地揭示了滑坡的发生发展规律,开发了一套有效防治措施。为保证铁路运输安全在滑坡灾害防治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 何全志

    名人大全编辑:黑姑娘标签:何全志

    何全志—(1936.05.15——2017.05.28),河南商水县人,著名越调表演艺术家,越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文联理事。何全志被誉为“越调全才”,他饰演的姜维、周瑜、张飞、关羽、“老鳖一”等经典艺术形象深入人心。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他和越调大师申

  • 林西惠

    名人大全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林西惠

    林西惠(1885—1911),福建省连江县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20岁时入长门练营当兵,行伍时,对满清政府的政治腐败极为愤慨,已有参加革命的思想基础。退伍后,与魏金龙一起游猎,并结成莫逆之交。1906年,一同加入透堡广福会组织,后拥吴适为大哥,成为中国同盟会下属的一个革命团体。

  • 钱志道

    名人大全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钱志道

    钱志道(1910—1989),男,绍兴人,化工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即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钱志向是陕甘宁边区基本化学工业和我国现代国防工业的开拓者之一,长期从事火炸药和弹药的研究和组织领导工作,对我国兵器工业及导弹推进剂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 陈恩凤

    名人大全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陈恩凤

    陈恩凤(1910—2008),我国著名土壤学家,农业教育家。长期从事土壤科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土壤地理、土壤改良和土壤肥力方面有重要贡献。提出以水肥为中心改良盐碱土的综合措施。对土壤肥力与酶活性关系,有机肥的改土作用,深耕的适宜深度及将土壤微团聚体组成作为评价和提高土壤肥力水平的综合指标等做了深入

  • 汪菊潜

    名人大全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汪菊潜

    汪菊潜,铁路桥梁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26年毕业于唐山交通大学(现西南交通大学),1928年获康奈尔大学硕士学位,毕生致力于铁路桥梁工程实践。在多条铁路上,主持设计、施工并成功地抢修了包括钱塘江大桥和郑州黄河老桥在内的多座桥梁;参加并主持建造南京长江火车轮渡北岸栈桥工程;会同苏联专家组主持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