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吴承洛

吴承洛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3481 更新时间:2024/1/17 16:02:11

吴承洛,化学家和学会工作活动家。毕生为发展中国的化学事业而献身。许多学术团体的发起人和组织者,创办过多种科技刊物并担任主编。他对中国度量衡制的统一做过早期工作,对普及科学知识做出了贡献。

基本资料

名:吴承洛

国籍:中国

民族:福建

出生日期:1892年2月29日

逝世日期:1955年2月21日

职业:化学家和学会工作活动家

毕业院校:清华学堂,美国里海大学工学院

代表作品:《应用化学工业》,《北京师范大学讲演实验设备》,《化学工程》

人物生平

吴承洛(1892—1955)字涧东,1892年2月29日出生于福建省浦城县洋溪尾村。吴承洛少年受康梁变法影响,往西学,立志革新。1910年赴上海南洋中学学习,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前身),1915年赴美国留学,先在里海大学工学院学习,以化学工程为主,理论化学为辅,兼学机械工程和工业管理。1918年于里海大学毕业后,吴承洛又到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继续深造。1920年他返回祖国,先在上海复旦大学任教,1921年后任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兼化工系主任。同时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等校兼课。

1927年,吴承洛应蔡元培之聘,任南京国民政府大学院秘书,协助蔡元培训练了一批秘书干部,建立了新的公文程序,开创了新的民众教育制度。1928年,大学院撤消。他先后任实业部度量衡局局长兼度量衡检定人员养成所所长,中央工业试验所所长,经济部工业司司长和商标局局长等。

吴承洛任职中央工业试验所期间,日本侵略者在上海发动“一二八”事变,他与中共地下党员钟林,对烟幕、毒气等进行研究,并研制出防毒面具,为国防化学做出了贡献。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11月,国民政府西迁重庆。为了保护南京度量衡检定人员养成所的一批精密仪器,吴承洛让别人先走,自己等待仪器装箱西迁后,才乘火车辗转到长沙。

抗日战争期间,吴承洛任经济部工业司司长,组织内地重要工厂迁川事宜,同时组织学术团体(如中国化学会)举行年会,开展学术活动。抗日战争胜利后,吴承洛任商标局局长,主持商标注册和发明专利工作。这是当年吴承洛签发的商标证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吴承洛任政务院财经委员会技术管理局度量衡处处长和发明处处长,主持建立度量衡制度、标准制度、发明专利制度和工业试验制度等,为建立和健全新中国的计量和专利等制度,做出了贡献。

1955年2月21日,吴承洛因患癌症在北京逝世。

技术成就

吴承洛说:“行政工作需要学术化,所以我多年来就做了行政与学术联系的工作。”他在任度量衡局局长时,深入研究度量衡及其历史,收集了各种度量衡器具,进行比较和分析。他主持制订了“一二三”市用制,即1公升=1市升;1公斤=2市斤;1公尺=3市尺,在全国度量衡统一工作中起了奠基作用,因而被誉为中国划一现代度量衡的创始人之一。他撰写的《全国度量衡划一概况》和《中国度量衡史》两本专著,是吴承洛多年来有关度量衡研究成果的结晶。

吴承洛在主管中央工业试验所和度量衡局工作期间,曾创办了《工业中心》和《工业标准与度量衡》两本期刊,以研讨和交流工业标准化方案及其技术问题。他在这方面的论著很多,是中国工业标准化工作的开拓者之一。

抗战期间,吴承洛在重庆任经济部工业司司长,同时兼任中国工程师学会总干事和总编辑。为了纪念中国工程师学会成立30周年,由吴承洛主编了《三十年来之中国工程》这一巨著,全书分上、中、下三编,上编为“工程”,中编为“工业”(或事业),下编为“行政”,后来又加续编为“技术”。

“工程”部分,介绍了我国30年来各项工程在学术上的贡献,技术上的成就以及宝贵的经验。“工业’部分,介绍了30年来我国各项工业或事业在经营方面的实施、沿革及其发展状况。“行政”部分,介绍了我国30年来各项工程或事业在政府管理方面的沿革制度及行政组织等。“技术”部分,则介绍有关试验、检验、专利、训练等方面内容。全书共70篇、数百万言,充分体现了吴承洛主张行政工作学术化的思想。

我国著名桥梁工程专家茅以升,对吴承洛编纂的《三十年来之中国工程》一书评价很高。他认为“该书记录和收集了我国工程界人士励志图强、精勤创业的翔实史料”,他曾讲“1941年,中国工程师学会成立三十周年,在贵阳开会。大会推请吴承洛先生负责主编《三十年来之中国工程》巨册,凡数百万言。吴先生不仅任编纂之劳,并为筹集刊印费,招登广告,完成出版任务,极受工程界推崇。”

吴承洛为发展我国的学术团体,做了许多工作。他说:“我的公时间都花在学术团体工作上,没有时间顾及其它。”

吴承洛早在美国留学期间,就参加了中国科学社和中国工程学会,29岁时就担任中国工程学会会长。他发起成立的学术团体,有中华化学工业会、中国化学会、中国度量衡学会、中国化学工程学会和中国制革工程学会等。他参加的学术团体有15个之多,其中与他关系最密切的首推中国化学会。

1932年8月,中国化学会在南京成立时,吴承洛是发起人中的积极活动者和组织者之一。学会成立后,他被选为第一任书记。当时,化学会既没有经费,又没有会所,更没有专职干部。学会的很多组织工作和事务工作,均由书记亲自筹办,有时全家都忙于义务工作。为了实现“联络国内外化学界同仁共图化学在中国之发展及应用”的建会宗旨,吴承洛多次在年会上作报告或发言,除总结会务工作外,还介绍进展情况,提出奋斗目标,以开阔会员思路,激发会员的工作热情。

1937年,中国化学会决定在青岛召开第五届年会,但因“七七”事变爆发,使许多会员不能到会。吴承洛作为总干事,专门为年会写了详细的书面报告《中国化学会第五届年会报告书》,报告中“文书整理”一节还列出了经他整理保存的中国化学会分类档案10大类共72种之多。

1940年元旦,吴承洛写了《大时代的中国化学会》新年献词,提出“平时要有战时的精神,战时要有平时的修养”。回顾了中国化学会在战争环境中,发展壮大和积极上进的精神,指出了今后的奋斗目标,给处在艰苦抗战中的广大会员以很大的鼓舞。

1941年,吴承洛在第九届年会上做了《一百年来中国化学工业之发展》的讲演,总结了自1841年到1941年间,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历程,号召会员埋头苦干20年,赶上化学工业发达的先进国家。

1942年,在第十届年会上,吴承洛做了《应用化学方法,造福国计民生》的开幕词。他说:“化学是重要的科学,我们负有使其在中国发展的责任;化学是重要的学术,我们负有使其应用于本国物产的义务;化学是重要的文化,我们负有使其为固有文化发扬光大的使命”。他强调中国化学会的目的是“求化学在中国之发展与应用”。

在中国化学会成立10周年的时候,吴承洛撰文,回顾了中国化学会的诞生和发展,总结了10年来各届年会的召开情况,颂扬了广大会员在抗战时期的艰难条件下,坚持开展学术活动、撰写论文、切磋探索的精神,提出了今后要加强以工业为中心的化学事业,以提高我们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

自30年代到40年代,吴承洛为中国化学会的建立和发展,做了大量的开拓性工作,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吴承洛除注重学术团体的年会工作外,还十分重视学会刊物的编辑出版工作。他认为,“一个学术团体,精神与工作的表现,百分之九十要在刊物上努力”。

1934年,中国化学会创办《化学》吴承洛亲自题写刊名。刊物设有“中国化学会会务”专栏,由他任该栏主编。1936年将此栏分出,扩大内容,专门出版了《化学通讯》,吴承洛是第一任主编。

吴承洛在《化学》和《化学通讯》上发表过许多重要文章,如《中国化学会成立缘起及一年来经过概要》、《中国化学会会务进展概况》、《中国化学会定期刊物之回顾与前瞻》和《致全体会员书》等。这些文章,较详细地记述了中国化学会的发展情况和重大事件,为后人留下了有关中国化学会早期历史的珍贵资料。

1942年,中国化学会成立10周年。理事会决定由《化学》出版纪念专刊,并推举吴承洛、陈可忠、曾昭抡、戴安邦、高济宇为编辑,吴承洛任主编。在抗战期间,编辑出版这样的纪念专刊,困难重重。一方面,文献资料大量散失,通讯手段落后,联系困难;另一方面,印刷条件很差,尤其对排印化学名词和化学结构式,更加困难。经过吴承洛等人数年的努力,这两本内容丰富的纪念刊,终于以《化学》第8卷全和第9卷全的形式,于1944年和1945年出版。吴承洛在选题、组稿、编辑、出版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撰写了“发刊词”,还对中国近代化学的进展,中国之烟火、造纸、工业原料、煤膏、化妆、染料、窑业等工业的进展,撰写了文章。这两本纪念刊较全面地综述了10年来,中国化学、化工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成就和进展,是研究中国近代化学发展史的珍贵史料。

吴承洛认为,“刊物在化学发展中地位之重要,其影响化学家之思想行动,业已卓著成效”。因此,应重视刊物的出版和收藏。《中国化学会会志》早期印数较少,抗战中又散失很多,致使查找困难。1948年2月,吴承洛在中国化学会第十五届年会开幕词中提出“要重印我们的《会志》,……《会志》是我们的生命线”。经过吴承洛的多方努力,《中国化学会会志》第1—10卷共3000多页的重印工作终于在建国初期完成,为我国化学界保存了一批完整的文献资料。

早在20年代,吴承洛就对无机和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进行过总结、评论,并提出自己的主张和见解。

1934年8月,中国化学会化学名词审查委员会,在上海召开第一次会议,吴承洛任会议主席。会议对化学仪器设备名词、化学工程名词及化学术语等,进行了讨论,并做出决议,由吴承洛负责主持编审工作。1937年1月,南京国民政府编译馆召开化学名词审查委员会会议,吴承洛出席了会议。会议审定了《化学仪器设备名词》初稿,讨论决定了3000多个仪器名词,并对《化学命名原则》进行了修改和增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化学会成立了化学名词研究小组,吴承洛为召集人。1950年5月,中国化学会在北京召开化学名词研究委员会会议,吴承洛任会议主席,他在会上报告了化学名词工作的缘起,介绍了化学名词的有关资料。

1950年7月,在中央文教委员会下设立了全国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下设若干学科组,吴承洛被聘为化学名词小组成员,他与曾昭抡、张江树、张龙翔、黄新民等人一起,对《化学命名原则》进行了重新修订,改称《化学物质命名原则》,于同年9月由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公布施行。

吴承洛主张在化学名词的审定和统一过程中,吸收外国的东西,不能生吞活剥,应当结合我国民族形式。他认为:“中国化学物质名词的正确发展道路,是以物质为对象,以外文名词为参考,遵循中国语言自己发展的内部规律来厘定,并力求其大众化”。

1932年,在困难中诞生的中国化学会,一开始就重视国防化学的研究和宣传,建会初期就设有国防化学委员会,吴承洛任委员长,配合抗日战争的需要,做了大量的宣传和研究工作。

1938年,日本侵略军大举入侵,武汉三镇沦陷,几乎所有的学术团体都停止了学术活动,唯有中国化学会经吴承洛的努力,在重庆召开了第六届年会。会议除宣读论文和交流学术思想外,还讨论了《关于声讨日本侵略者施放毒气的决议》,并致电国际反侵略总会,呼吁各国化学家共同声讨,体现了吴承洛和广大化学会会员的爱国热忱。

1949年,国民党政权面临全面崩溃,当时任商标局局长的吴承洛,为了不使他主管的重要资料流失,他携带商标专利和重要图表6万余册前往香港。1950年初,吴承洛由香港带回北京,使全部资料得以保存无损。

吴承洛在香港时参加了中国化学会香港分会的一些活动,得知香港分会受到英帝国政府的压迫,非气愤。他回到北京参加12个学术团体联合召开的年会时,在会上发言,揭露英国政府罪行,号召海外知识分子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大会根据吴承洛演讲内容通过议案,致电香港分会,表示慰问和支持。他的讲话曾在上海《文汇报》和香港的报纸上广为刊登,对滞留在香港的科技人才回国参加建设起了良好作用。

吴承洛的一生,是勤奋钻研科学的一生,是追求化学在中国之发展与应用的一生,是献身学术团体事业的一生。他以“人生工作无限,正如生命长存”自励自勉,为发展祖国的科学事业和学会工作,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他在主编数百万言的《三十年来之中国工程》巨著时,即使对校对工作亦颇费心机,“必自行捧读一遍,周览一周,而尤恐有错误之处”,真可谓呕心沥血,极端负责。吴承洛家中放满各类书籍,经常看到他日夜不停的工作。1950年,他在一份《自传》中写道:“我的嗜好只有工作,我的生命就是我的意志,在任社会环境中,我有我的坚毅不拔的意志,这个意志就是工作。于学习中求进步,于工作中求进展。人生以服务为目的,我立志为科学技术服务,立志为祖国、为人民服务”。

简历

1892年2月29日出生于福建省浦城县。

1915年清华学堂毕业后赴美国留学。

1918年美国里海大学工学院毕业。

1920年在上海复旦大学任教。

1921—1927年任北京工业大学化工系主任兼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1927—1928年任国民政府大学院秘书。

1930年任实业部度量衡局局长,中央工业试验所所长,中国度量衡学会会长。

1932—1941年任中国化学会书记,总干事、会长。

1938年任经济部工业司司长。

1946年任经济部商标局局长。

1946—1948年任中国化学会理事长。

1950年任政务院财经委员会技术管理局度量衡处处长、发明处处长,重工业部化工局综合化工研究所工程师。

1951—1955年任中国化学会秘书长和北京市科联常务委员等职。

1955年2月21日在北京病逝。

主要论著

1吴承洛.应用化学工业.北京:华北图书馆,1924.

2吴承洛.北京师范大学讲演实验设备.北京师范大学,1924.

3吴承洛.化学工程.北京国立工业大学,1926.

4吴承洛.今世中国实业通志(上下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

5吴承洛.菲律宾工商考察记.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

6吴承洛.酿造.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

7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1957修订.

8吴承洛.化学实验室之应用.中华化学工业会会志,1923,1(2):115—136.

9吴承洛.理科教育著作之介绍.科学,1924,9(6):686—703.

10吴承洛.全国科学教育设备概况.科学,1925,9:950—977.

11吴承洛.有机化学命名法评议.科学,1926,11:342—392,537—560,979—1070.

12吴承洛.无机化学命名法评议.科学,1927,12:1449—1478,1803-1824.

13吴承洛.中国化学工业设计及原料问题.化学工业,1929,4(2):5—21.

14吴承洛.研究度量衡问题应取之途径.东方杂志,1935,32(3):67—71.

15吴承洛.中国化学会定期刊物之回顾与前瞻.化学通讯,1940,4(67):69.

16吴承洛.一百年来中国化学工业之进展.化学通讯,1947,5(3):38—41.

17吴承洛.应用化学方法,造福国计民生.化学通讯,1949,7(1):8—11.

18吴承洛.从实验室中来到实验室中去.化学,1950,12(3):43—44.

19吴承洛.化学名词工作第一步从学术中来到群众中去.化学,1951,13(1):20—21

20吴承洛.化学名词的拉丁化问题.化学通讯,1952,15(4):136137.

标签: 吴承洛

更多文章

  • 郑建宣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郑建宣

    郑建宣,物理学家、教育家。我国合金相图研究工作的奠基人之一。测定了大量稀土元素的二元、三元相图,发现了大量稀土元素中间相,对综合利用和开发我国稀土资源做出了贡献。毕生致力于高等教育事业,曾任广西大学副校长多年,培养了大批各民族的科技人才。中文名:郑建宣国籍:中国民族:壮族出生日期:1903年6月28

  • 程贤章

    名人大全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程贤章

    程贤章,1932年生于印尼雅加达市,6岁回国,广东梅州市梅县区人,中共党员。原广东文学院院长,国家一级作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中文名:程贤章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印尼雅加达市出生日期:1932年逝世日期:2013年1月25日毕业院校:桂林广西大学中文专修科代表作品:围龙,我说红楼,大迁徙性别:

  • 王志谨

    名人大全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王志谨

    王志谨,又叫王栖云(1177—1263),元代全真道士,法号志谨,又称栖云真人。自幼夙有道缘,及长至山东拜郝太古为师,口传心受,道法大进。太古仙逝后,韬光晦迹,由是获全于乱世。中文名:王志谨外文名:WangZhijin别名:王栖云国籍:中国出生日期:1177逝世日期:1263职业:元代全真道士性别:

  • 王竹亭

    名人大全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王竹亭

    王竹亭,铁路工程专家、教育家,我国铁路选线设计学科开拓者。毕生致力于我国铁路的建设和教育事业。他参加和领导了我国多条铁路的建设和管理工作;1953专业和铁路选线设计学科的创立和发展、为我国的铁路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中文名:王竹亭别名:绍庄、雅轩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河北省徐水县出生日期:1

  • 邹忠新

    名人大全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邹忠新

    邹忠新(1924.05.03~2013.05.13),四川安岳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四川金钱板著名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幼年拜师学艺,14岁后在四川成都说唱。生前历任成都市曲艺队副队长,成都市曲艺团副团长、艺术指导,中国曲艺家协会四川分会副主席等职。2006年10月,获中国曲

  • 张汇滔

    名人大全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张汇滔

    张汇滔(1882—1920),字孟介,1882年出生于安徽寿县,是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之一,辛亥革命功臣,孙中山先生的重要助手。16岁便以“习文不如学剑”为誓,投笔从戎,只身离家徒步赴安庆,入伍安徽武备学堂。在这所“多两淮英迈之士”的军校里,张汇滔接触了大批热血青年。1903年,结识了由日本留学返乡的陈

  • 李子芬

    名人大全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李子芬

    李子芬(1902-1936)男,汉族,又名李泽萍、李次芬,化名孙济夫,孙子芬,湖北黄梅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02年出生于湖北黄梅县城关镇一户贫苦人家,1909年就读于私塾,1914年考入县立八角亭高等小学,1920—1923年就读于南京农林讲习所,在南京读书期间加入共产党。1930年3月底,党中央

  • 黄瑞纶

    名人大全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黄瑞纶

    黄瑞纶,著名的农业化学家,我国农药科学的先驱者之一,植物性杀虫药剂化学研究的奠基人。他在我国最早注意农药对环境的影响,并开创了农药残留问题的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他倡导把农用药剂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北京农业大学建立起我国第一个农药专业。为国家培养了数百名高级农药科技人才。中文名:黄瑞纶国

  • 张阁老

    名人大全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张阁老

    张阁老,这是民间对明朝内阁首辅张璁(1475年-1539年)的尊称。张阁老,字秉用,号罗峰,后因避讳,由嘉靖皇帝钦赐名孚敬,字茂恭。浙江温州府永嘉三都普门村人(今温州市龙湾区永中街道普门村)。明朝嘉靖年间重臣,官至内阁首辅。卒谥文忠,嘉靖皇帝特赐赠太师。在位期间清廉奉公,以严革贪风、罢撤天下镇守太监

  • 顾正谊

    名人大全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顾正谊

    顾正谊,明代画家、诗人。字仲方,号亭林。华亭(今上海松江)人。父中立,官至参知政事。正谊以父荫,于万历时由太学生官中书舍人。晚年筑小亭园于江畔以终老,故号亭林。工画,早年即以诗画驰名江南,后游长安,名声大噪。董其昌曾记云:“吾郡画家,顾仲方中舍最著。其游长安,四方士大夫求者填委,几欲作铁门限以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