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冯子存

冯子存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1181 更新时间:2024/1/17 9:18:45

冯子存:笛子演奏家。1904出生于河北阳原县。冯子存是大家都熟悉的笛界壮派的代表人物和很有贡献的老前辈,无论他在笛子演奏还是笛曲创作方面,都具有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

基本资料

名:冯子存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河北阳原县东井集镇西堰头村

出生日期:1904年

逝世日期:1987年

职业:笛子演奏家

代表作品:《喜相逢》,《放风筝》,《五梆子》,《冯子存笛子曲选》

性别:男

人物简介

冯子存笛子演奏家。1904出生于河北阳原县,河北阳原县东井集镇西堰头村人。冯子存有着很高的艺术天分,同时他从小受到家乡民间音乐的熏陶:他的大哥会拉板胡、四胡,当过吹鼓手;二哥会吹笛子。在哥哥们的影响下,冯子存也喜欢上了音乐,他尤其钟爱笛子,因此从小跟二哥学吹竹笛。11岁那年,他学会了吹笛子,并开始为村里的高跷队伴奏。由于生活的艰难,他十七岁跟随大哥到包头谋生。他白天大哥学习皮手艺,夜晚和当地的乐手聚在一起,吹拉弹唱。高亢、豪放、粗犷的内蒙古的“爬山调”使冯子存听得入了迷,于是,他就用笛子模仿。四年里,他不仅学会了内蒙古特有的“爬山调”,还学会了“蒙古民歌”和“二人台”,这对他的笛子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学习和融会了二人台音乐中笛子的“滑、揉、抹、剁”等特有的演奏技巧,形成了“唇、舌、指、气、组合”五大类完整的演奏技法体系。1925年,冯子存与艺友组成卖艺班子,把二人台带回家乡,使这一剧种在张家口地区流传开来,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同时,冯子存的笛子艺术也在阳原一带名声大振。1927年,冯子存流浪卖艺到了地处坝上的尚义县,他一边卖香烟、卖瓜子,一边继续苦练笛子艺术。张北坝上地区长年风沙迷漫,气候寒冷,他经常住小店、宿庙堂、饮冰雪、吃冻馍。山沟、高坡、场院、磨坊都是他卖艺的场所。勤学苦练使他的笛子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有时他会孤身一人在荒无人烟的黄沙地里迎着大风骑着骆驼吹笛子,这是他练功的一绝,叫做吹“顶风笛”,群众送他个绰号叫“吹破天”。1948年,张家口解放了,冯子存和许多民间艺人一样,因此获得了新生,他再次和朋友们组织起剧团,用当地人们喜欢的剧种“山西梆子”演唱人民翻身得解放的新剧目。1950年,冯子存被招收到察北文艺宣传队,担任乐队演奏员。这期间,冯子存虽然已年近半百,但他刻苦学习乐理知识,并逐步开始了笛子曲的改编和创作,独奏曲《喜相逢》、《放风筝》就产生于这个时期。1953年,他带着这两首曲子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他的笛子独奏轰动了北京,倾倒了所有的在场听众。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结束后,他就被留到中央歌舞团任独奏演员。从此,一个到处流浪的民间艺人,成了人民的笛子演奏家。

1958年以后,冯子存曾随中国艺术家代表团频频外出演出,他的笛声传遍了大江南北,他不但在国内享有盛誉,而且在朝鲜、越南、瑞典、芬兰及我国的澳门、香港等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他所到之处,到处都是掌声,到处都是鲜花。冯子存的笛子演奏在国外被誉为“魔术般的笛子”。1964年他被调中国音乐学院任教,培养了刘森、马宝山、曾永清、陆金山、杨明、涂传耀、郭鸿五、湘等一大批笛子演奏家和演奏员,并把北派笛子传播到全国各地。

中国的笛子虽然至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但在长期旧乐制的束缚下,笛子是宫廷音乐和文人琴乐中具依附性的合奏乐器,竹笛失去了发展的独立性。冯子存是第一个将中国竹笛以独奏的形式搬上舞台,使竹笛成为独奏乐器的笛艺家。

冯子存的创作、演奏,在各种技巧运用和发挥上可以说是笛艺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冯子存平时演奏的力度是很强的,笛子到他的嘴下要高出几十个音分,甚至半个音。为增加演奏色彩,他用了“花舌”的技巧。在这基础上长、短、密、稀、软、硬各种花舌技巧应运而生。为了增强表现欢快、跳跃的情绪,各种吐音随之产生。为了能像唱得一样委婉、连贯,各种"滑"、"抹"、"揉"、"压"的技法也得到了充分的显示。为了使某个音产生极强的力度,他用“剁”的技法,把“飞指”和“花舌”结合一起,又出现了“飞指花舌”音。为了描写风筝徐徐下落时的情景,开发出特殊的“六孔泛音”。为描写人悲痛时的哭泣,演奏出了"气冲"音等等。“打”、“带”、“颤”、“增”及各种装饰音在冯子存的的演奏中也随处可见。根据乐曲内容不同和表现的需要,把技巧有机地寓于乐曲之中。

冯子存先生长期的艺术实践形成了他独特的笛子演奏风格,他的笛子风格是在内蒙、原察哈尔北部、张宣地区的“民歌”、“山西梆子”、“二人台”等民间音乐和戏曲的直接熏陶下形成的,体现了北方人民的性格和语言特点。他的演奏高亢、嘹亮。他有着饱满坚实的气息;明快的音色;丰富多变的唇、舌、指、气法;浓烈炽热的地方风味并具有强烈的歌唱性,这些都具有典型的北方梆笛特色。冯子存以他华丽豪放的演奏技巧和浓郁的中国民族风格的笛子曲,使人们感觉到了这一古老乐器的魅力。

冯派竹笛艺术风格在全国影响颇大,他成为半个世纪以来竹笛的开拓者之一。他把毕生的精力贡献给了竹笛事业。冯子存先生为竹笛奉献一生的高尚精神和品德久远影响、激励着人们。他勤劳一生,为民族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是中国音乐界的骄傲。

他整理改编和创作的大量笛子曲,富有民间器乐的特点和强烈的泥土气息,三十年来,创作、改编和演奏了大笛子乐曲,留下大量的独奏曲目。出版有:《冯子存笛子曲选》。

他与人合作改编的《喜相逢》,不仅成为笛界的名曲,还被改编成钢琴、小提琴、木琴演奏曲目,被世界亚太音理会编入各国音乐教材。出版有《冯子存笛子曲选》。

职业生涯

冯老任中央歌舞团独奏演员后,由民间艺人到国家专业演员这一变化,使他感到来得那么突然。以前求艺到处流浪,卖艺场所是山沟野台,出入于大剧场、大舞台、为国家领导人、广大工农兵学商及外国友人而演奏。这一变化使他感到自己好像年轻了,意识到自己是文艺工作者,应对人民、对历史、对艺术负责。在去工厂农村、海岛全国各地的演出时,都主动要求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1958年冯老随演出队去山西昔阳、顺县演出,每天跋山涉水70到80里,还要装台、演出、卸台、装马车和准备第二天继续行车,但他和年轻人一样,从不特殊。贫困山区每天派饭到老乡家只能吃两个糠窝窝,一顿一碗酸豆叶汤,这种生活、工作条件对他并非陌生,但对一些年轻同志来讲却是从来末经受过,不免有时情绪受到影响。于是在行车路上他为大家讲以前艺人的生活,有时还唱起"爬山调"以鼓舞士气。为照顾他年纪较大,让他坐道具车,他不坐。为他备了一头驴,他也总是让给体弱的同志骑,自己坚持和大家步行。为此大家把"冯老"叫得更亲了。

十年动乱期间,以"战备疏散"为名冯老被迫回到老家。在逆境中,他仍保持着传统:主动为家乡父老演奏。老年人说"吹破天"又回来了,年轻人亲眼看到了父辈们常说的"吹破天"。冯老家里成了乡亲们的俱乐部。

1976年冯老回到北京,参加街道工作。在凡有群众集会的场合,会前、会后都能听到他的笛声,只要有人要"冯老来一个",他就马上从袖筒里取出笛子满足大家的要求。凡冯老参加的会,到会人数最多。久而久之,年轻人发现了冯老的秘密,不论在哪里见到冯老,只要左臂不能弯曲,就一定带着笛子。1980年76岁的冯老因身体行动不便,才结束了他平凡而有意义的活动。

笛子在中国发展到今天,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南宋"唱赚"中,笛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笛韵浑如丹凤叫,板声有若静鞭鸣",这些古人诗词描绘了鼓板和笛默契的配合。生动的演奏效果,甚至是不可缺少,但毕竟还是伴奏。宋元时期北方的"杂剧",南方的"南戏"、"散曲",发展到近代的昆曲、曲艺、梆子和各种民族及地方戏的演奏,包括"二人台",笛子也还只是伴奏。

1953年召开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观摩会演大会,冯老以河北省代表的身份参加演出,他演奏的《放风筝》、《喜相逢》两首笛子独奏曲,以他那嘹亮的音色、动听的旋律、丰富而纯熟的演奏技巧塑造了鲜明、朴实的音乐形象,轰动了大会,轰动了北京。一时大街、小巷、工厂、学校到处都能听到的这两首乐曲,并很快流行到全国各地,这是冯老把笛子演奏以独奏的形式首次搬上了舞台,完成了笛子从伴奏到独奏的历史转变。在他的发、影响下,笛子独奏在全国蓬勃发展、曲目也大量丰富起来,这对笛子演奏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取得成绩冯老取得的丰硕业绩。和他长期一支笛子走天下,一个人一台戏的作艺方式,雄厚的民间音乐基础,有着直接和必然的联系。冯老的笛子风格是在内蒙、原察哈尔北部、张宣地区的民歌、山西梆子、二人台等民间音乐和戏曲的直接熏陶下形成的,体现了北方人民的性格和语言特点。歌唱性是他笛曲的特色,也可说是灵魂。因此在学他的笛曲时,如果唱不出味道,想吹好乐曲是很困难的。冯老平时演奏的力度是很强的,笛子到冯老嘴下要高出几十个音分,甚至半个音。为增加演奏色彩,他用了"花舌"的技巧。在这基础上长、短、密、稀、软、硬各种花舌技巧应运而生。为了增强表现欢快、跳跃的情绪,各种吐音随之产生;为了能像唱得一样委婉、连贯,各种"滑"、"抹"、"揉"、"压"的技法得到了充分的显示;为了使某个音产生极强的力度,他用"剁"的技法.把"飞指"和"花舌"结合一起,又出现了"飞指花舌"音;为了描写风筝徐徐下落时的情景,开发出特殊的"六孔泛音";为描写人悲痛时的哭泣,演奏出了"气冲"音,等等。"打"、"带"、"颤"、"增",及各种装饰音在冯老的演奏中也随处可见。根据乐曲内容不同和表现的需要,把技巧有机地寓于乐曲之中,冯老的长期演奏在这方面已形成了一套夏至规律性的东西,这些在他后来的创作、演奏中得以充分证实。冯老对待学生是非常热情负责的,50至60年代,每天收到的信不下几十封,有时上百封,上门求教者更是接应不暇,更有不少从此走上了专业道路。随着冯老到国外访问演出和参加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在国外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冯老的学生遍布全国,从中央到省市,从地方到部队,从专业到业余,经冯老指点过的人可谓"桃李满天下",至今这些同志们在不同岗位上发挥着作用。冯老七十年笛子演奏生涯,为中国笛子演奏事业开拓了新的前景,使笛子以崭新的面貌立于舞台之上。冯老几十年创作。演奏了大量的有浓郁民族风格和时代气息的笛子独奏曲,不但丰富了舞台演出节目,而且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财富。像《喜相逢》、《放风筝》、《五梆子》、《黄莺亮翅》、《挂红灯》、《万年红》......,至今仍为名曲在群众中传播。冯老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热爱,对笛子艺术锲而不舍的追求各精益求精的精神,都为我们后辈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不愧为中国竹笛大师。冯子存不但在创作、演奏、教学上做出很大的贡献,而且在继承传统转调法上也是极为突出的。他的有些曲子是很值得同仁们仔细研究和借鉴的,如变宫变角借字法,不同情绪乐曲用不同的调性调式,以及指法运用等等。因为这对繁荣创作、发扬中国的民族音乐是很有益处的。

创作素材

冯子存的创作素材除二人台音乐之外,另一部分来自河北、山西的戏曲音乐和民间音乐。二人台音乐中笛子在选调上多以筒音3、6、4、7为主,这四种指法在其他地方剧种除了筒音作6偶然用到之外,其他则是比较忌讳的。冯子存的演奏除用二人台传统指法外,大量采用的还是筒音为5、1、2、6四种,以便于旋律的演奏和感情的抒发,又不失地方风格特色。

创作特点

冯子存创作另一特点是,大都采用在同一主题进行变奏,音乐语言以对答、模拟为主。以上谱例除在旋律上简化、加花外,另外很重要的是速度变化。除每段间有明显的变速外,在每一段内的速度自然增长也很明显,一般乐曲到结束前速度较快,情绪热烈,如:《五梆子》、《万年红》、《挂红灯》、《放风筝》等等。

冯子存演奏的技巧极为丰富,变化繁多,除灵活运用吐、滑、垛音外,还与有揉、震、颤等音相结合,在气、指、舌三方面的运用也是非常有特点的。

“气”,吹奏任何管乐器都需要良好的气息,每件管乐器又有它的特质,吹奏笛子也不是完全一样,不同风格就有它微妙的变化,这种微变与风格特性有密切的关系。冯子存吹奏笛子的气息是刚柔相济,以刚为主,声音平直、结实、高亢、嘹亮、浑厚。

“指”,吹奏笛子手指运用也是千变万化的,冯子存的笛曲大都采用叉口指法,飞指、揉音也是常用的技巧。吹奏半音、垛音、滑音、历音都需要良好的训练,才可以配合得体。冯子存吹奏滑音有的很慢,且非常圆滑,在滑音的过程中还包含着一种韵味,一种风格;如〈放风筝〉中的滑音,形象地模仿了风筝自然降落和升起的声音,有时候还用笛子模拟鸟鸣和自然声。冯子存的演奏如平时说话一样,带有浓厚的北方语言特色,故演奏他的笛曲在手指与气的运用上都不能离开这个背景。

“舌”,吹奏笛子时发出的断音、顿音也叫吐音,吐音有单吐、双吐、三吐、花舌等技巧,这些技巧需要气息与舌的配合才能产生。冯子存笛曲中大都采用单吐、花舌,其次是三吐,双吐,单吐常用在乐曲句子开头和慢句换音时顿挫,别具一格。冯子存吹奏单吐非常有弹性,象内蒙和山西晋北地区人民的说话一样,具有明显的顿挫感和鲜明的地方特色。他的花舌密度大、音量强,在音乐中出现显得苍劲、有力、粗犷,富有劳动人民的气质,音乐语言更具个性化。

除前面说的气、指、舌以外,冯子存笛曲还要求有较好口劲,就是上下唇部肌肉控制的能力,口劲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音色、音准和音量,较大的音量的持续和音域的变化必须良好技巧训练才能达到。例如〈五梆子〉第一段第一个音出现就需要上滑音、花舌和强气息的配合才能完成。

当然,一首乐曲的掌握不仅仅是技巧,还需要了解音乐的文化背景和表达形象,才能较为准确地刻画音乐内容。冯子存在其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逐渐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是北派笛子的代表,为笛子艺术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标签: 冯子存

更多文章

  • 诸乐三

    名人大全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诸乐三

    诸乐三(1902.2.14-1984.1.29),原名文萱、字乐三、号希斋,别署南屿山人。浙江安吉鹤溪村人。著名国画家、杰出的艺术教育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浙江省政协常委、西泠印社副社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分会副主席、中国第四次文代会特邀代表。中文名:诸乐三别名:

  • 查阜西

    名人大全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查阜西

    查阜西(1895~1976),男,江西修水人。古琴演奏家、音乐理论家和音乐教育家。他演奏的琴曲深沉、细腻,演唱的琴歌古朴、典雅。曾编纂《存见古琴曲谱缉览》,并担任《琴曲集成》等巨著的主编。中文名:查阜西别名:镇湖,又名夷平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江西修水出生日期:1895年11月7日逝世日期:19

  • 陈丽芳

    名人大全编辑:胖次标签:陈丽芳

    陈丽芳(1911年-1957年),京剧旦角。北京人,为光绪年间四喜班演员陈福胜之子,出生于1911年。另有政府人员和大学副教授也叫此名。中文名:陈丽芳国籍:中国出生日期:1911逝世日期:1957职业:京剧表演艺术家代表作品:《四郎探母》等陈丽芳,北京人,是程砚秋的第二个正式弟子。其父陈福胜,工须生

  • 刘节

    名人大全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刘节

    刘节,原名翰香,字子植。求学期间,师从王国维、梁启超和陈寅恪。著有《中国史学史稿》,对于历代修史制度、史籍之宏富多样和著名史家的成就均有翔实的论述,见解独到,尤其重视历史哲学的发展,是中国史学史学科重要代表作之一,著名史学家白寿彝先生称誉本书为“必传之作”。中文名:刘节国籍:中国出生日期:1901逝

  • 杨明斋

    名人大全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杨明斋

    杨明斋(1882.3~1938.5),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织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筹建者之一,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著名的革命活动家,是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织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筹建者之一,是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著名的革命活动家,与李大钊、陈独秀、张国焘等一起工作过,对党的早期事业做出过重大贡献,周总理赞誉他为我党

  • 陈其尤

    名人大全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陈其尤

    陈其尤(1892—1970),别名定思、丽江,广东海丰县东笏社人。我国著名爱国民主人士、中国致公党领导人之一。中文名:陈其尤别名:定思国籍:中国出生地:广东省惠州府海丰县出生日期:1892逝世日期:1970信仰:中国致公党陈其尤(1892—1970),广东省海丰县人,出生于一个望族之家。1903年陈

  • 刘立福

    名人大全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刘立福

    刘立福(1924年——2015年11月30日),男,天津人,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陈(士和)派评书第三代掌门,代表作品《聊斋志异》。2003年,荣获天津曲艺家协会、天津曲艺促进会颁发的“曲艺事业终身成就奖”。2015年入选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陈派聊斋评书”传承人。刘立福先生继承陈士和先生、刘建英先生

  • 阳太阳

    名人大全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阳太阳

    阳太阳(1909年12月6日—2009年8月25日),男,广西桂林人,又名阳雪坞;晚号芦笛山翁,80岁后称画童。是中国美术家和艺术教育家,擅长中西绘画、书法和诗文,是一位德高望重、成就杰出的艺术家。阳太阳是“漓江画派”的开拓者、旗手和领军人物。中文名:阳太阳别名:阳雪坞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广

  • 赖心辉

    名人大全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赖心辉

    赖心辉(1886—1942),字德祥,民国四川军阀,一度担任四川省长,因擅长使用炮兵,人送外号“赖大炮”。因毕业于云南陆军讲武堂,在川军学系中比较孤立,故虽身经百战,可始终是替别人做嫁衣。1928年至1929年间被刘文辉、刘湘叔侄赶出四川,投靠中央后,部队又被陈诚包围缴械。从此落魄江湖,加上他又抽大

  • 张敬修

    名人大全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张敬修

    张敬修(1824年-1864年),字德圃,亦作德父。广东东莞县莞城镇博厦人。广东四大名园之一的可园园主。张敬修因在东莞修炮台有功,被派往广西做官。后因抓获了计谋叛乱的首领,升为县同知。后任知县,知库。1853年,因平叛农民起义有功,升为广西按察使。随后为江西按察使。中文名:张敬修国籍:中国民族:汉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