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泽光,广东新会人,九三学社社员,病理生理学家,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第一届名誉理事长。汤泽光于1929年毕业于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曾任光华医学院教授、国立西北医学院、岭南大学医学院教授、院长;建国后,历任华南医学院、中山医学院教授。
基本资料
中文名:汤泽光
国籍:中国
出生日期:1899年
逝世日期:1985年
毕业院校:协和医学院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籍贯:广东新会
人物经历
1924年,毕业于广州岭南大学,后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文学学士学位。
1929年,毕业于北平协和医院,后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1931年,到广州光华医学院任教。以后历任岭南大学医学院院长兼博济医院院长、中山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教授、教研室主任等职。
汤泽光是中华医学会广东分会会长、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山医科大学肿瘤研究所顾问、九三学社广东省委员会顾问、广东省第三、四届政协委员。
主要成就
汤泽光深研医理,对医学作出不少贡献。
1932年,与人合作,报告首例“频繁阵发性心停跳性癫痫”。
1934年,在中国国内首次诊断罕见的脊髓肿瘤,因而获得岭南医学院授予的神经科顾问、会诊医师职称。
1937年,在中国国内第一个发现危害珠江三角洲水乡农民健康的“钩端螺旋体病”,揭开了黄疸病之谜。
建国后,汤泽光带领病理生理教研组的人员,开展对“出血性休克在不具备输血条件下如何使机体延长存活时间”的研究,发现休克时延长可救治时间的药物,对临床防治出血性休克起到良好的作用,抢救了在朝鲜战场上大批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伤员;此外,他还首次发现中药黄精具有明显的抗真菌作用,制成剂型后用于治疗皮肤真菌病有显著的疗效。
人物精神
具有民族气节
汤泽光医术高明,更具民族气节。抗日战争初期,他放弃赴港从医的邀请,携家带口,辗转经贵州往陕西,随中国红十字会在救亡前线上为抗日军士服务。曾由于伤兵身上的跳蚤将伤寒传染给他,重病月余,九死一生。
建国后,20世纪50年代,汤泽光支持在岭南大学读书的长子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又把女儿送去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