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董安于

董安于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4549 更新时间:2023/12/4 18:27:20

董安于(?-前496年),字阏于,平阳翼城人。古代晋阳城的始创者。出色的建筑家,超群的战略家和政治家。

基本资料

本名:董安于

字:阏于

所处时代:春秋时期

民族族群:华夏族

出生地:平阳翼城

出生日期:不祥

逝世日期:前496年

主要成就:始建晋阳城下邑之役

主君:赵鞅,赵简子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春秋末年,用史学家司马光的话说,是“天子衰,王室贬,礼崩乐坏”的时代。那时的晋国公室,也如周王室一般衰微,国政把持在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手中。六卿之间相互结党,各怀异心,注视着周围的风吹草动,只要有机会,都想从别人身上撕下一块肉来。

董安于出身史官世家,据说是秉笔直书“赵盾弑其君”的董狐后人。他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成人后文韬武略,忠义仁爱。

董安于比赵鞅年稍长,很早便作为家臣跟随赵鞅。他早年为赵氏起草文告政令,不仅才华出众,其义也闻名诸侯。壮年时方为赵鞅肱骨,担任司马之职,协理军政。他秉公执法,将赵氏治理得十分清明。年长则担任家宰,总管家族事务,治下百姓毫无二心,是赵鞅最信任最贴心的左膀右臂。

建晋阳城

晋定公十二年(公元前500年),赵鞅率兵讨伐卫国,卫都被围,卫侯为避免亡国,将五百家献给赵鞅,赵鞅于是退兵,将五百家暂寄邯郸。当时赵氏领地颇广,但少要地,亦无坚城固堡依凭,赵鞅思及下宫之难,同时为了处置先前卫侯献上的五百家,决定建一座城池作赵宗的“保障”,便命董安于建造晋阳城。

董安于深知赵鞅用意,他审时度势,将睿智而长远的目光投向远离其他五卿的太原盆地,在背靠龙山、面临晋水、北依盂邑(今太原阳曲东北)、南带梗阳(今山西清徐)的汾河西畔筑城,因其南为晋水,故名晋阳。城中宫殿衙署的墙壁用丈余高的荻蒿楛楚等植物茎秆做墙骨,外面糊上泥膏。平时遮风挡雨,万一被围则敲掉泥膏,将里面的植物做成箭杆、戈柄等武器。同时这些建筑以铜柱取代木柱,平时美观耐用,危急时则可熔为箭簇、刀戈。四围城墙采用版筑法,利用太原盆地本地“卤土”、汾水河沙、卤土沙三者合一夯实压紧,凝固则坚如铁,且遇水卤碱渗出,与沙土混而结成坚硬的外壳,可防溃散。董安于所建晋阳城可谓固若金汤,进可攻退可守,面面俱到,成就了晋阳城两次救赵氏于危难的功绩,其心思之缜密可见一斑。

晋阳建成后,董安于受命出任第一任晋阳宰。他治理晋阳注重法治,耿直无私,执法严明。于是晋阳政通人和,是法家思想实践的成功案例,比战国商鞅变法早了一百多年。

范、中行氏之乱

后来的事实证明,董安于不仅是出色的建筑家,也是超群的战略家和政治家。晋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7年),赵鞅向赵氏小宗的邯郸氏宗主赵午索要自己寄放在他那里的500家人质,一方面为了充实晋阳,另一方面也为了控制邯郸氏,整顿赵氏内部即将分裂的局面。赵午虽然应允,但回到邯郸却遭到他父兄的反对。邯郸氏一番谋划,一方面拖延,一方面侵齐而谋,赵午才将五百户人口送至晋阳。赵午故意拖延,赵鞅自然猜出邯郸用意,暴怒之下,处死了赵午。消息传到邯郸,赵午之子赵稷与家臣涉宾以邯郸叛。夏六月,晋定公派遣籍秦率兵围邯郸。

而同为六卿的中行氏,与邯郸氏有姻亲关系,范氏也与中行氏有姻亲关系,自然关系亲厚。范、中行两家亦都与赵鞅不和,便试图在邯郸氏叛赵氏事件中,将赵鞅处死赵午的行为定为始祸,同时两家厉兵秣马,准备攻打赵氏。董安于得知消息觉察到形势的严峻,赶紧提醒赵鞅:“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先发制人。”赵鞅不以为意:“按照晋国法律,始祸者死,我们等他们先动手,他们就是挑起祸端的人。”董安于继续劝说:“一旦打起来晋国内耗生灵涂炭,不如就说杀赵午是我的主意,我一人死,可免内战。”但赵鞅哪里舍得牺牲董安于,坚决不依。

秋七月,范氏、中行氏发兵击败籍秦的军队,又挥师攻打赵氏之宫。赵鞅退守晋阳,范、中行氏围晋阳。赵鞅凭借晋阳坚城与两家联军周旋,董安于则趁机带兵抄范、中行两家重镇下邑。与此同时,晋国的其他三卿中韩氏与赵氏是世交,且韩不信与中行寅交恶;魏氏魏曼多与范氏范吉射不和;智氏智跞欲使宠臣梁婴父为卿,出于各自利益的考虑,三家达成协议,由当时执政智跞牵头向晋定公提议:“您曾下令始祸者死,如今只驱逐赵鞅,未免处罚不公正。请把范氏、中行氏都驱逐。”冬十一月,智、韩、魏三家奉定公之命讨伐范氏、中行氏,没有攻下,范、中行两家决定进攻晋定公,瞬间成为晋国的众矢之的。他们很快败下阵来,仓皇逃往朝歌(今河南淇县)。韩、魏替赵氏求情,十二月,赵鞅回到晋都绛邑(今山西曲沃西南),与三家和定公盟誓,得到晋定公宽宥,重新回到晋国朝堂。

死而后已

范、中行逃亡后,晋国政局似乎安定。智跞的嬖臣梁婴父与董安于关系不好,此时对智跞说:“如果不杀董安于,让他在赵氏执政,将来整个晋国都将落在赵氏手里。赵鞅私自处死赵午就是董安于的主意,您何不继续追究赵氏的责任,顺便除掉他呢?”赵鞅其人强悍坚韧,他的回归令智跞不快,智跞听了梁婴父的话深觉有理。

晋定公十六年初(前496年),智跞派人通知赵鞅:“晋国法令,始祸者死。虽然范氏、中行氏作乱,但归根结底还是董安于造成的。现在范吉射和中行寅皆已伏罪,只有董安于还逍遥法外。特此与您告知!”

面对智跞要挟,赵鞅左右为难。赵氏刚刚经历大战还未恢复,况且智跞是执政,又占法理,但安于因为自己获罪,赵鞅无论如何也舍不得处置。董安于听说后却从容不迫:“我死,赵氏才能安定,晋国才能安宁,我现在死已经很晚了。”不久,自缢而死。赵鞅强忍悲恸,将安于的尸体陈街示众,并告知智跞,赵氏才得以真正安宁。

危机解除后,赵鞅将董安于的灵位安置在赵氏宗庙,世代享受祭祀。

人物轶事

君臣之谊

韩非子·观行》中记有一件小事:“董安于之心缓,故佩弦以自急。”是成语“佩弦自急”的出处。韩非子还说:“故以有余补不足,以长绩短,之谓明主。”安于思虑周全,未雨绸缪;赵鞅则风风火火,冲动行事,赵鞅与董安于的君臣之谊就是绝佳的“以有余补不足,以长绩短”。故而董安于是赵鞅心目中最合适的家宰,董安于也甘愿为赵氏牺牲自己。有几个小故事足见君臣二人间的情义。

迟到之事

有一次,赵鞅从晋阳到邯郸去,走着走着,忽然停了下来,拉车的小吏问其故,赵鞅说:“董安于还在后头呢。”小吏说:“您车子的一举一动都是三军的大事,怎么可以因为一个人就停了下来?”赵鞅只得下令继续前进,但刚走百步又停了下来,小吏正要再次劝谏,董安于已经赶过来了。两个人开始边走边谈:

赵鞅:哎呀,我忘了安排人把秦晋交界的路口堵上了。

安于:这正是我行军落后的原因。

赵鞅:我忘了让人把府中的珍宝拉上了。

安于:这正是我行军落后的原因。

赵鞅:行人(外交官)烛过年纪大了,凡他说的话无不为晋国所师法,我走得匆忙,忘了向他辞行并聘问了。

安于:这正是我行军落后的原因。

赵鞅:那咱们继续赶路吧!这个故事出自《说苑》,后面还有评语:简主可谓内省外知人也,故身(逸)国安。

《说苑·臣术》

赵简主从晋阳之邯郸,中路而止,引车吏进问何为止,简主曰:“董安于在后。”吏曰:“此三军之事也,君奈何以一人留三军也?”简主曰:“诺。”驱之百步又止,吏将进谏,董安于适至,简主曰:“秦道之与晋国交者,吾忘令人塞之。”董安于曰:“此安于之所为后也。”简主曰:“官之宝璧吾忘令人载之。”对曰:“此安于之所为后也。”简主可谓内省外知人矣哉!故身佚国安,御史大夫周昌曰:“人主诚能如赵简主,朝不危矣。”

辞赵鞅赏

晋阳之围中,董安于功劳大,赵鞅要给予重赏,但董安于拒绝了,赵鞅一再坚持,董安于道:“当初臣年少时,为赵氏作文书,帮助起草文告命令,为当世人所称道,信义树于诸侯,您没有赏我;及臣壮年,操心劳体担任您的司马,为您执掌军法,军中没有发生过暴虐邪恶之事,您没有赏我;臣年老之后,穿起礼帽礼服宽袍大带担任赵氏的家宰,使百姓对您没有二心,您没有赏我。这次臣一时丧心病狂参加了内战,您却一定要赏我了。与其因为自己的丧心病狂受赏,臣还不如逃亡去呢!”说罢转身就望外跑,赵鞅赶紧挽留,赏赐的事情也只得作罢。

《国语·晋语九》

下邑之役,董安于多。赵简子赏之,辞,固赏之,对曰:“方臣之少也,进秉笔,赞为名命,称于前世,立义于诸侯,而主弗志。及臣之壮也,耆其股肱以从司马,苛慝不产。及臣之长也,端委■带以随宰人,民无二心。今臣一旦为狂疾,而曰‘必赏女’,与余以狂疾赏也,不如亡!”趋而出,乃释之。

法家思想

晋国是法治思想的策源地。董安于担任司马时,“察阴奸,博谍贼”,使敌间和邪佞之徒,闻至丧胆,不敢作乱。后为晋阳宰,运用“不赦”之法,推行类似后来商鞅在秦国的政策,法治严明。

严厉治事

董阏于担任上地的太守,(有次)他在石岩山中行走时,看见山沟极深,山崖陡得如同墙壁,于是问深涧附近居住的人:“有没有人曾经掉入山谷?”回答说:“没有。”又问:“婴儿、痴呆聋人、发疯的人,有没有曾经掉入山谷?”回答说:“没有。”又问:“牛马狗猪有没有曾经掉入山谷?”回答说:“没有。”董阏于感慨地长长叹了口气说:“我能治理这个地方了,让我制定的法令没有可以赦免的情况,就如同人们掉进山沟里必死无疑一样,那么就没有人敢触犯它,有什么不能治理的呢!”这段对话表明了董安于在政治上严厉治事的态度。

《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

董阏于为赵上地守,行石邑山中,见深涧,峭如墙,深百仞,因问其旁乡左右曰:“人尝有入此者乎?“对曰:“无有。”曰:“婴儿、盲聋、狂悖之人尝有入此者乎?“对曰:“无有。”“牛马犬彘尝有入此者乎?“对曰:“无有。”董阏于喟然太息曰:“吾能治矣。使吾治之无赦,犹入涧之必死也,则人莫之敢犯也,何为不治?“

治理晋阳

董安于治理晋阳时,向蹇老问政。蹇老说:“要忠、要信、要敢。”董安于问:“忠是什么?”蹇老回答说:“忠于主君。”又问:“信是什么?”回答说:“信于法令。”再问:“敢是什么?”回答说:“敢于得罪人。”董安于说:“有这三样就够了。”同样,忠诚、信任、敢于得罪人也是董安于的为人之道

《说苑·政理》

董安于治晋阳,问政于蹇老,蹇老曰:“曰忠、曰信、曰敢。”董安于曰:“安忠乎?”曰:“忠于主。”曰:“安信乎?”曰:“信于令。”曰:“安敢乎?”曰:“敢于不善人。”董安于曰:“此三者足矣。”

标签: 董安于

更多文章

  • 董酉姑

    名人大全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董酉姑

    董酉姑(1623—1681年),祖籍沙堤(石狮市永宁镇沙堤村)。郑成功元配夫人。单名“酉”,“姑”只是别人对她的尊称。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其父董飏先将董酉姑许配给郑成功。在郑成功抗清之战时董酉姑贤惠治家,并应付军需。郑成功去世后,董酉姑率众东渡台湾。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六月,董酉姑

  • 董文炳

    名人大全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董文炳

    董文炳(1217年—1278年),字彦明,元世祖忽必烈称其为“董大哥”,藁城(今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人,元初著名将领,为元朝初期的发展鞠躬尽瘁。至元十五年(1278年)薨,谥忠献。有两子董士元、董士选。本名:董文炳别名:董大哥字:彦明所处时代:金末元初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藁城(今河北省石家庄市藁

  • 董说

    名人大全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董说

    董说(1620~1686),明末清初小说家。字若雨,号西庵,又号鹧鸪生、漏霜。明亡后,隐居丰草庵,改姓林,名蹇,字远游,号南村,又名林胡子,并自称槁木林,时已有六子。中年出家苏州灵岩寺为僧,法名南潜,字月涵,一作月岩。乌程(今浙江吴兴)人。世代显贵,至其父时已趋衰落。本名:董说字:若雨号:西庵,又号

  • 董思恭

    名人大全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董思恭

    董思恭,字作肃,号雨亭、桂川,山东省寿光人,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乡试第一名,六十年(1721年)中进士。康熙年间翰林院庶吉士,历任忠州、泸州、许州、常德、沅州知州、知府,后升任湖南粮储道台、按察使副使,后调任云南。董思恭为官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治理追求实效,所至皆有令名。65岁退老返回寿光故

  • 董抟霄

    名人大全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董抟霄

    董抟霄(?~1358),字孟起,磁州(今河北磁县)人,元末名将。董抟霄在镇压元末农民起义中屡建奇功,最后英勇战死,卒赠宣忠守正保节功臣、荣禄大夫、河南行省平章政事、柱国,追封魏国公,谥忠定。本名:董抟霄字:孟起所处时代:元朝出生地:磁州逝世日期:1358年主要成就:镇压元末农民起义谥号:忠定政绩卓著

  • 董煟

    名人大全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董煟

    董煟(公元?—1217年),南宋治荒名吏,字季兴,号南隐,今海口镇海口村人。绍熙四年(公元1193年)进士。本名:董煟字:季兴号:南隐出生地:今海口镇海口村出生日期:公元?逝世日期:1217年董煟(公元?—1217年),南宋治荒名吏,字季兴,号南隐,今海口镇海口村人。绍熙四年(公元1193年)进士。

  • 董养性

    名人大全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董养性

    董养性(1616—1672),字迈公,号毓初,德州乐陵市董家人。少时家贫,无钱买书,尝自村中长者家借得书籍,沉湎不觉日夜,终成一代大儒。或因少时苦学过甚,未至中年,而首半秃,时人称之为“江北第一才子董秃子”。本名:董养性别名:江北第一才子董秃子字:迈公号:毓初出生日期:1616年逝世日期:1672年

  • 董棨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董棨

    董棨(1772-1844),清朝,字石农,又号梅溪老农,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本名:董棨所处时代:清朝出生日期:1772年逝世日期:1844年清,字石农,又号梅溪老农,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涵子。花卉翎毛得方薰传,中岁变以己意,其运笔点色,意态繁缛,而笔致清脱。山水、人物、杂品,具有前规,颇见功力。

  • 董诏

    名人大全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董诏

    字驭臣,号朴园,安康人。学识渊博。因科举不第,退而教授弟子,兴安名人王玉澍、马二南、谢玉珩、张鹏飞等皆出其门下。著有《读志脞说》。撰修安康、汉阴、洵阳、宝鸡等志,参修《续兴安府志》,著《正谊堂文集》22卷,《诗集》10卷,《说文测议》7卷,《通志堂经解观略》及《昭陵陪葬图》等。本名:董诏字:驭臣号:

  • 董振五

    名人大全编辑:笑红尘标签:董振五

    董振五(~1919)名威,字振五。幼在本县读书,成绩多不如人。然其性格刚毅,常危坐如木偶。本名:董振五字:振五所处时代:清朝出生地:陕西扶风出生日期:19911,-10清宣统三年九月(1911年10月)西安、凤翔相继光复,清军由东西两路夹击陕西。西路一支五营由回军统领崔正午指挥,陷陇州(今陇县)越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