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禹舜,男,满族,1962年5月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98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7月参加工作。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专业毕业,文学学士。教授,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哈尔滨师范大学副校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俄罗斯列宾美院荣誉教授;日本浅井学园大学客座教授。2020年6月4日,卢禹舜以2019年度公开拍卖市场作品总成交额431万元人民币名列《2020胡润中国艺术榜》第78位。
基本资料
中文名:卢禹舜
国籍:中国
民族:满族
出生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出生日期:1962年5月
毕业院校:哈尔滨师范大学
职业:画家
主要成就:黑龙江省十大杰出青年
第二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工作者
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职务任免
2020年11月10日,中国国家画院召开干部任职宣布会议,任命卢禹舜为中国国家画院院长。
个人画展
1987年,《陈向迅、赵卫、陈平、卢禹舜四人山水画联展》;
1988年,《北京国际水墨画展》《当代中国画展赴巴黎展》《卢禹舜山水画展》(加拿大多伦多市);
1989年,《李可染、陆俨少、张仁芝、龙瑞、庄小雷、陈向迅、赵卫、陈平、卢禹舜山水画联展》《首届中国新文人画展》;
1991年,《野山情—卢禹舜山水画精品展》(香港)。
1992年,《深圳国际水墨画展》《中国百年收藏展》《当代中国画展》(日本);
1993年,《卢禹舜画展》(韩国);1994年,《第八届全国美展》;
1995年,《第八届全国美展获奖作品赴日本、韩国巡回展》;
1996年,《中国著名画家邀请展》、《台湾第一届国际彩墨画展》;
1997年,《中国一流画家四人展》(日本)、《卢禹舜画展》;
1998年,《上海国际水墨画双年展》《深圳国际水墨画双年展》。
2022年8月,卢禹舜作品在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举办的“草本图经书画展”展出。
2022年9月19日,"天地人和·卢禹舜作品展"在中国国家画院明德楼三楼颂厅开展(中国国家画院主办,中国国家画院创研规划处、《中国美术报》社承办)
主要成就
第二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全国优秀教师并获“人民教师”称号,首届“黑龙江省十大杰出青年”,黑龙江省“德艺双馨文艺家”,黑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多次参加国内外重大学术活动,部分作品获奖和被权威机构收藏。曾在20多个国家、地区举办个展和联展。曾出版个人专集或文集15部,合集30余本。《北疆情》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一夜乡心》《白梅山水》曾获北京国际水墨画屏’88优秀奖,当代水墨新人奖佳作奖。曾多次参加全国重大事展,部分作品获奖和被中国美术馆、中国画研究院、上海美术馆、江苏美术馆、中南海、香港市政局等《美术》《中国画研究》《中国书画》《迎春花》《江苏画刊》《美术家》(香港)、《收藏天地》(香港)、《文艺报》及国内20余家报刊专文评介。曾出版《卢禹舜山水画集》《卢禹舜画集》《玉金岭卢禹舜山水画集》《卢禹舜山水画集》。传略和作品收入《中国当代书画家名人大辞典》等多部辞典。
2022年,卢禹舜先生与国家画院原美术馆馆长何加林先生,联手创作了一幅山水画精品力作《逸园清韵图》,以迎接壬寅夏日的到来,并将此清丽山水之佳品,向抗击奥密克戎病毒的人们致意。
人物履历
1979年9月至1983年7月,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系学习。
1983年7月至1986年9月,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教育系助教。
1986年9月至1987年7月,中央美术学院进修。
1987年7月至1988年7月,借调中央美术学院任教。
1988年7月至1991年1月,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1991年1月至1991年9月,借调海军政治部创作室工作。
1991年9月至1993年3月,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美术教育系副主任(副处级)(1991年12月晋升为教授)。
1993年3月至1995年9月,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正处级)。
1995年9月至1996年9月,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
1996年9月至1997年2月,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1997年2月至2006年8月,哈尔滨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艺术学院院长。
2006年8月至2010年2月,任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哈尔滨师范大学副校长。
2010年2月至2020年10月,任中国国家画院常务副院长(正局级)、哈尔滨师范大学副校长。
2020年10月,任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哈尔滨师范大学副校长。
2020年11月,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五届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画学会副会长,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高校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文联副主席,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黑龙江艺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媒体专访
2012年09月21日中国国家画院常务副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卢禹舜接受中国艺术网的专访,当记者问到:“您的作品讲述些什么”时。他回答说:“自己的作品运用了有点像是在讲述着北方的故事、黑土地的故事这样的创作手法,也把李可染先生、陆俨少先生、叶浅予先生对他的悉心指导挂在嘴边上,孰不知他自己的创作理念和风格已经逐步成型,创作风格已经独树一帜。他坚持着自己的中国画精神取向,坚信通过用创造性的语言和对超越存在的生命形象选择可以赋予自己的画作以崭新的生命力。他用心去感悟自然万象,突破传统的“象外之象”,寻找更高的精神境界。”
人物评价
卢禹舜不仅是一个杰出的艺术家,同时又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与领导者。在他的领导协调下,国家画院相关工作在过去一年中步上了新的台阶,仅教学培训,2007年夏学员就从上年的180多人增加到340多人,教学规模几乎扩大一倍。由于管理得当、教育有方,中国国家画院已成为全国范围内人气最旺、成果最为显著的非学历教学专业艺术机构,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一致好评,取得了社会效益、学术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多重丰收。
张晓凌
禹舜的三个系列既表达了三个不同的人文向度,也是其风格、图式探索过程中同中见异的三个方面。从历时性的角度,可以大体勾勒出这样一个思想演进的轨迹:从《静观八荒》的澄怀味道,到《唐人诗意》的古典精神与家园叙事,再到《欧洲写生》的异域人文之美,禹舜在数量庞大的作品中完成了一次神秘的精神轮回,也同时完成了新山水风格体系的构建;从共时性的角度看,这三个系列仍处于不断推进的状态中,在精神上秘响旁通,在语言上相互依存,共同呈现出卢禹舜精力弥漫,奢华丰富的创作状态。
水天中
他的诗意图画有一个旋律对比,那就是自然的庄严、神秘、优美和人事的短暂、倏忽和偶然。卢禹舜的山水画是在清醒地感知人的微渺之后对崇高永恒的自然的礼赞。但他的心境并不颓放,他对人的精神价值并不持悲观主义态度。我们可以从他的山水画创作中感受到一种昂扬的人文精神。
邵大箴
他的山水画语言发前人之未发,给人耳目一新的“陌生”感和某些神秘感,构思缜密,构图讲究,成为20世纪晚期领风气之先的青年画家。近十多年来,他在“用心感悟自然”的理念下,笔墨语言更为纯熟、丰富,更富有变化,更具神韵,也更注重格调在情趣,兼有北方之苍茫宏大和南方的精致幽微。
刘曦林
精神的表现,哲理的隐喻,都是形而上的物事,他那对称的图式格局亦是这种理性思维的造型形式显现,或者说是视觉秩序化的理性。但他又像所有艺术家那样具有感性思维。比如,他那林木中的女人体和大结构中似是而非的人体符号,恐怕都有他对人体之美的感性表现,又有些天为阳、地为阴的隐喻。那么这图像就体现了他感性与理性折中、综合的思维特征。
郎绍君
卢禹舜无疑是水墨写生的高手……他的艺术才能和功夫,在“欧洲写生”系列中得到了最集中的体现……“欧洲写生”的画法与风格,多以工笔勾画建筑与树木,以写意处理墨韵与色彩,把西画式再现与中国式表现融合为一,既精严其形质,以暗合欧洲的人文理性与科学精神;又纵放其情愫,以抒发一个东方画家的诗情。
陈传席
卢禹舜的画,线条并不粗浑,而是细秀的,他是北人,但画却有南相。南画又是简约空灵的,而卢禹舜的画却并不简约,他画得充实而丰满,这一方面,又是北相,但充实丰满的笔墨并不粗浑,又有南韵。所以说他的画能集南北之长,有南画之骨,而有北画之形,有北画之气而有南画之韵,这是卢禹舜绘画的特色。
刘龙庭
画家大胆地将现代人的思维植入了传统绘画之中,营造出新的样式与新的意境。另外,在“唐人诗意·田园系列”中,画家也有许多的首创,他将农家田园中生产的蔬菜、瓜果、萝卜等植入山水林木之间,无疑也是大胆的尝试,给观者、欣赏者以耳目一新的惊喜,同时也给美术史家提供了崭新的研究课题。
王镛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他不仅在东北黑龙江山水画创作领域开垦拓荒,陆续创作了“静观八荒”系列,而且逐渐从东北走向全国和世界,相继创作了“唐人诗意”系列和“域外写生”系列,拓展了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和笔墨语言,特别是拓宽了老庄哲学与山水精神之间联系的通道,形成了自己个性鲜明的艺术风格——“禹舜山水”。
陈绶祥
纵观他近作的变化,画幅大抵广阔、意象深远、色彩单纯而沉着,依然布满着各种细碎符号的神秘组合,明显有着求新求变的探索,从视觉联想上,也更易于与当代对宇宙与神秘星空,大地与广博海洋相关联,颇有对当代地球人对广袤宇宙探索意识的启迪。
王仲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卢禹舜的艺术,我个人认为,他是中国当代山水画界一位很有哲思的抒情诗人。卢禹舜虽是一位很有中国传统哲学和各种中国传统文化修养的画家,但他并不在画中言说哲学与文化(那是哲学家和文化学者的事),他在画面上还是靠用真情实意创作出来的艺术形象来说话。
孙克
山水画坛早年曾出现过李可染等大师,毋庸讳言对于传统的突破还缺乏主将式或真正开宗立派的大师,虽然有许多敢于追求、勇于探索的中坚型画家在辛勤努力,但对于山水画的大突破似乎还暂阙如,卢禹舜的崛起和卢禹舜现象的出现是非常令人瞩目的。
彭德
他的画暗合了经典现象学标榜的“本质直观”,即现象与本质合一:画面表现的是本质,却又是直观的形象。他的《静观八荒》、《八荒通神》等作品试图表现“永恒的苍茫,永恒的四野八荒和梦幻般的犷邈与深邃的情怀”,这种情怀也是对现代化进程中生态失衡的反思。
王鲁湘
这批经验世界的域外写生提供了理解卢禹舜绘画能力和精神视野的全新角度,这是一个既在过去,又在未来,同时也在当下的艺术家,但不管他的灵魂栖居何处何时,都是在寻找一份美丽的宁静和安详。
张颐武
卢禹舜不仅仅是一个以笔墨悟生命和自然的画家,他还是一个以哲学思考为中心他的独特世界的哲人,对于卢禹舜来说,他的墨迹本身就是一种生命的“踪迹”,这种“踪迹”如同人类的语言那样充满着复杂和微妙的张力,而在这种复杂的张力之中,“新自然”和“新人文”的形象通过笔墨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让我们感受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人对于自然和人的新的理解。
杭间
卢禹舜的绘画有三大系列:八荒、唐人诗意和写生,这三者在笔墨上保持了一致性——使画家的整体特征比较鲜明,而在表现重点上又各有分工。“八荒”系列可以看作是核心,卢禹舜所有作品中体现的通彻天地、理性布局和对景物的写实态度,在这个系列中都能得到或多或少的体现;而“诗意图”,则是因为中国绘画和诗文的近亲关系,视觉艺术非常容易通过这种跨学科来寻求自身的变化。
尚辉
卢禹舜用超现实时空构建的山水画,正是后现代社会这种高科技文明带来的视觉体验。他的《云水观道》、《静观八荒》等系列作品,试图在拆散自然时空的框架之后予以幻觉性的重组与拼接,虽然画面的局部形象是具象的,但当它们被拼组为整体的视觉图像时,表达的却是一个非现实的时空境阈,由此体现了山水画对当代视觉形式、人类潜意识和心理空间的探索。
郑工
卢禹舜的绘画以太阴之境环抱元气,在混沌之中寻找自己艺术的立足点,故其绘画的象征性很强,布满符号,意旨模糊,体现着他那独有的天地观,即由生命阐发开来的宇宙意识所表现的大化山水。与北宋的范宽等人一样,他追求崇高,而与其不同的是,他创造了属于东北山水的“八荒”系列,从而在图式语言及笔墨系统上确立了自己在中国当代山水画史中的地位。
牛克诚
卢禹舜事实上是通过回归中国文化怀抱,把东北地域山水,纳入到中国的艺术精神体系之中。他曾经想通过一种形而上的认识和理解,把山水画的境界,尽可能放开到更为广阔的宇宙洪荒之中,从而获得大气派、大风格、大美感。因此,他对宋元山水的汲取,并不是表面化的抄袭,而是精神层面的领悟。
徐虹
在他画中,那些看似洪荒时期的“无人”世界和充满活泼生命的“有人”世界结合一起,形成大对比和大反差。如卢禹舜描绘宇宙和人间关系的系列作品《天地大美·心驰神往·笔随墨顺》等,将“天、地、人”三境界共置于一个画面。画中的三段场景是比喻和象征性的,表现“道”作为自行运行的存在,从人类的理想、从道德境界等显现“道”的含义。
曹意强
其作品不论是丈二巨制,还是尺幅小景,都能够在瞬间吸引观者的视线,进而触动其心灵。究其原因,关键在于他能够在画面中构筑一个独立自足、气象万千的至臻境界。这一境界的大小与画面尺幅无关,而只系于作者的艺术智慧与勤奋实践。
林木
卢禹舜这种对山水画意境的追求及其全新山水画图式的创造,是对中国山水画意境传统的一个本质性回归。在中国山水画意境传统大趋势中断五百年以后,卢禹舜山水画这种回归,在当代山水画史上有其重要的意义。
何西来
这一类作品(“八荒”系列)带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无论在构图、设色、意象符号的运用、画面节奏的掌握,还是在主体情感的注入、晕染,以及总体审美的效果上,都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格局与法式,也不与当代在作者之前或同时的任何一位山水画家雷同。
金元浦
禹舜的八荒系列,在无中开拓。回首中国画历史,尚无卢禹舜这种“混沌”描述的绘画摹本。卢禹舜在他的《八荒通神》《道非云水、云水观道》《月印万川》《天地大美心驰神往笔遂墨顺》《天有风云物有神》一系列作品中大开大合,既彰显出迥异他人、富于新的人文内涵的“禹舜风格”,也可以从中捕捉到他在艺术创作体验中达到的“审美的混沌”的新境界。
高天民
卢禹舜是一位富有才情和理想的画家。……他依着这种灵性智慧不仅营造出一个以天地大美为特质的融通的精神世界,而且始终追寻着一种以回溯本源为旨归的理想的人文境界。他所提出并努力践行的“八荒通神”的思想,是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继承与发扬,并赋予传统山水画精神以新的涵义。
舒士俊
卢禹舜的山水往往纵写旷野,横绘巨壑。他以点画构成来谋局布阵,又擅将岚雾染成氤氲幻变之“青纱帐”,来深蕴其阵势。其勾皴见其山水精严格法、骨格之刚韧苍劲;而其铺染与渍染,则显暝色天光之浑沦幽微,从混沌朦胧中幻见山川之气象眉目,与山水肌肤之丰腴柔润、韵致灵幻。
陈池瑜
卢禹舜还结合现代宇宙观和太空观及宗教意识,来体悟天体宇宙的宏大无边,描述太空的宽广无比和空间的神秘深邃。他用立轴和横幅的形式,创作了《八荒通神》《天地大美》《坐究四荒》《神静通八荒》系列作品。这组作品,以全新的空间构图和语言形式,表现天地宇宙的洪荒无际之大美,作品具有苍莽、宏壮、神秘、深邃、幽远的视觉效果,可谓天风浪浪、海山苍苍,极具唐代司空图《诗品》中所说的“雄浑”风格。
徐涟
在他的艺术创作中,传统的笔墨意味,现代的观念与手法,二者如此和谐地统一在同一个画面当中,这也使得他的画作能够符合当代审美需求——画面的丰富性,使得他的每一件作品都包含着大量的信息,绝非一目了然的简单物象;模糊性与不确定性,大量象征性的文化符号的使用,使得画面传达出不确定性的多重含义。
李公明
(卢禹舜的山水画创作认识)“我努力在感悟自然的过程中,建立自己的图式结构、水墨符号体系和建立自己的山水理念。”……这种认识既是对中国艺术伟大传统的继承,同时也有自己的自觉意识;他的“天地大美”系列正是这种自觉意识的艺术实践。
齐凤阁
《八荒通神》系列作品以对物象的主观化处理,与对布局的精心设计及超大场景的营造,使其视觉形态与众不同,并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给人以心灵震颤。这种图式在中国绘画史中很难找到,不仅与同样崇高博大的范宽的山水画构图有别,而且与同样表现北国景观的北大荒版画的范式不同。
胡东放
如果我们仔细读卢禹舜的那些绘画,会发现:在卢禹舜那具有中国古典传统、融汇某些西方形式质料、联合诸多通感要素的各种组合里,地方特色的原质性元素都是构成他艺术的独特风貌中形式和内涵的一个很难被忽视的部分。
万新华
这些作品洋溢着一种超凡脱俗而又与山林泉石和谐相处的情调,独具古雅的文化韵味。可见,在唐人诗意画中,卢禹舜的山水精神性定位表现出画家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综合把握能力,以及将审美主题向现实层面推进所作出的努力。无疑,他在对传统文化精神的反思与传统笔墨的整合中,焕发出独特的艺术神采和积极的社会价值。
徐恩存
他以自己的智慧、创意和求索精神独创了前无古人的山水文本,他的作品从初始的“山水大地”日渐升华为“人文大地”,从赏心悦目提升到“乡愁呼唤”,从“一方水土一方情”提升到“精神原乡”,这是一个循序渐进与逐步提升转换的过程,是心灵的提升,也是审美境界的提升。
黄宗贤
卢禹舜绘画的三大超越、三重境界不单是对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一种刻意追溯、一种文化责任下的价值取向,而是自我心性的自然流溢,是中国艺术血脉的自然跳动。故在其作品的整一性、视觉性中,并无雕琢之迹、故作之痕。
付京生
卢禹舜先生的作品,乃是使艺术创作真正回归人文本体,使得人们一旦参与艺术创作或欣赏,即是生活于以德修身、明心见性乃至“为文化所化”的生命体验之中,使得人的“性”、“情”、“命”,能在性灵化的绘画空间拓展出的文化长河之中得到文化生命之水的源源不断的给养、浇灌,并由此会使人的生命气息越来越清新旺健,或是,越来越壮阔磅礴。
梅墨生
与其说,他的诗意画是具体再现唐代诗人的吟哦生活故事,不如说,他的诗意画是抽象表现种种诗意气氛。画面上的时空是被色调弥漫的,同时也是被色彩遮盖的,有一种历史的悠久意象迷离在画面上,观者总不能透彻地看到所要“看”到的内容,就如《蒙娜丽莎》的笑,给人惊异与追问。
陈鸿彝
言为心声,画为意象。卢君之画,情意外泄之象也。“大象无形”,无形而赋之以形。
张桐瑀
卢禹舜的山水画是倾向于“无我之境”的营造,他把自我化为了自然的一部分,以自然中之我、以万物中之我静观宇宙、静观八荒、静观万物,此时的画家没有了现实社会的功利之念,宇宙自然与自我,贯通一气,似乎进入到了“禅定”境界。
于显达
人类社会是一个功利社会,如何去掉私欲,净化灵魂,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无私无欲的境界,只有站在宇宙的高度来觉解人生的意义才能达到,这正是禹舜山水对人生终极关怀的意义。
于海东
艺术一旦达到自我绽放的境界,精神自然会升华成充满感召力的生命形象,为此他一心潜行,通过与自然和历史的真情交换,得以在大爱中创造大美。
张熙恩
他将欧罗巴的静谧与神秘呈现出来,但又裹挟着一种表象平淡、内在辽阔的豁达心境,体现出一种“宁静致远”的心态。
周国梁
作品给人似曾相识的文化吸引和前所未有的审美体验,所展现的情境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轻松地跨跃了艺术的国界和文化的藩篱,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具有直指人心的力量。
陈明
他将水彩和水墨的技法相融合,创造出兼跨中西绘画的艺术效果,水墨画的用线与水彩画的渲染,中国画的墨与西洋画的色彩,竟然在这一刻不露痕迹地交融在一起。
周艺文
“八荒通神”是中国画的当代意义的突破,更是饱含了禹舜先生温暖、神秘、诗化的新人文艺术理想。
初中海:
卢禹舜先生的山水,是对中国传统绘画一种超越式的构建而走向逍遥的心灵艺术,一种寓心于景的“人格山水”,一种笔墨体验与心境体验的完美契合,一种意象与境界的的高度统一。
梁劲泰
在卢禹舜先生的山水画中,我们可以看到阴阳之道的表现,在《神静通八荒》《八荒通神》《坐究四方》等作品中,大气磅礴,表现了混沌开、阴阳分的状态,描绘的正是《周易》中的“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