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董燧

董燧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4783 更新时间:2024/1/3 20:04:17

董燧(1503-1586),江西省乐安县流坑人,明代理学家,学者。为流坑董氏第二十二世,肇·淳派胤昂房人,明代进士、监察御史董时望之孙。董燧于嘉靖十年(1531)中举,历任湖广枝江县知县、福建建宁府同知、南京刑部郎中等职,至万历改元,诏赐四品服色,进阶中宪大夫。他从政清廉,不附权事,有能吏的美称,颇受时人的赏识。嘉靖四十二年(1562)六十一岁时,受人排挤,致仕归乡,与董极、董裕等官绅致力于宗族组织建设和流坑村的整治与完善。此外,董燧继承先祖董德修理学(“心学”)之脉,先后师从欧阳德、艮、邹守益、聂豹等理学名人,倾心研究陆王心学,用大量精力和时间游学、讲学和著述,成为明代后期理学名士,被曾同亨誉为“理学名家”,江右王门学者因此在他居所的门楣上悬挂“理学名家”匾。著作有《圆通答问》等。

基本资料

本名:董燧

字:兆时

号:蓉山

所处时代:明朝

出生日期:1503年

逝世日期:1586年

性别:男

人物简介

董燧(1503-1586),江西省乐安县流坑人,明代理学家,学者。为流坑董氏第二十二世,文肇·淳派胤昂房人,明代进士、监察御史董时望之孙。

董燧幼时诚实恭顺,相貌英伟。5岁入本村私塾读书,就与众不同。课间休息,别的孩子外出嬉游,而他“独扫一室,据席作字,如在师侧”。人见之,甚觉惊异。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董燧15岁就读于县城的鳌溪书院。嘉靖六年(1527年)与其弟董焕同进廪膳生,次年,兄弟俩皆从永丰县聂豹和刘霖(燧的姑夫)讲学。时下有人议论:“两个好秀才,不读书,只去讲学,可惜跌下水也。”然而,人言末能阻挠其行。

人物轶事

嘉靖十年(1531年),董燧29岁,江西乡试中举,而在次年的礼部会试中落第,他便轻举业,而醉心于王阳明心学(理学)。先至南京,求学欧阳德,获良知之教,并孜孜探讨其学,逾年不归,深得其师的器重。嘉靖十三年冬,邹守益在吉安倡“青原会”,董燧又前参加。次年,董燧再次应试落第,又谒心斋(王艮)于淮南“执贽请业,与居东淘精舍者二年,所尊闻行知服心斋之训不遗余力”。在多年的游学中,董燧结了文坛众多名士,除上述几人外,还有罗洪先、陈九川、罗汝芳、吕楠、湛若水、王龙溪、钱德洪等人。为其学,他专而近于忘我,几度久不回家,又不给家中寄半言片纸,以致流坑一些好事者,多次造谣董燧已死在外面,使其父母惶惑不安。董燧回家后,其父董策对他的落第和游学,并没有丝毫的责怪,反而婉言相劝慰:“中进士由天,讲学由人。子惟尽人事,以俟命于天,慎毋以谤二志。”父亲的明智、宽容使董燧感到莫大的慰藉,因此,对其父非常崇敬和感激。在乡,董燧与永丰的聂豹、刘霖等人会集永丰、乐安两县人士兴崇正会,从之者甚众。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董燧48岁,被选授湖广荆州府枝江县(在今湖北省南部)知县。枝江介于荆巫之间,当南北交通要道,而民众素质低,吏治不振,军民常相互嫉恨、倾轧。董燧经过调查,细心分析其利弊之故,采取教化与整治相结合的办法,振教兴学,整肃吏治,清理公案,为民排忧解难,勤勉不懈。不久,枝江的面貌大为改观,“枝江士民式歌且舞,旁郡闻之,愿质成于枝江者踵接庭下”。不少以往积压的要案、疑案、冤案经董燧之手—一被了结,大振人心。

有一辽藩校尉与一个姓朱的生员争田,辽藩校尉因有势力,自监司以下莫敢问其曲直。董燧受理此案,先经过一番深入调查后,大胆明断是非,为其树石立界,相互不可侵越。使这拖延多年,别人不敢处理的积案得以了结。

施州(今湖北恩施)土酋覃宣抚(少数民族部落首领),被一个想自立为宣抚的人叫良臣连杀其父子四人,当时,宣抚的幼子幸得一个叫蕴的人暗中背起逃脱,并隐藏起来。因此,引起施州马指挥所的散、猎耳、中峒等司为争位而起兵互相仇杀,持续十多年不得了结,虽经上疏朝廷,举兵剿抚,但因情况复杂,地形险阻而未果。治理枝江有名于时的董燧被人推荐而受命处理此事。董燧并不采取用兵之策,而是单人匹马历险阻、穿瘴毒,深入夷寨中,谕以朝廷恩礼,说服各司罢兵,“首缚良臣,罪以叛逆;立覃氏孤,俾世其官;赏李蕴马指挥以保孤之功,因示各司村其反侧”。事件方得以了结。时人对董燧的胆识与才干无不佩服,抚按赞叹地说:“一良有司贤于十万师远矣!”并将董燧列荐于朝,受到朝廷的旌表和奖励。

董燧在枝江5年,“惠泽周洽,百废俱兴”,政绩卓著,名噪一时。有人感念“建宁俗尚侈靡,非得有道者不足镇易之”,而举荐董燧。因此,董燧被擢升为福建建宁府同知。当董燧去任时,枝江士民为念其恩德,为他立去思碑、建生祠。知州陈龙溪、工部右侍郎范蒿和后来成为宰相的张居正等人,为董燧升守建宁和荣膺旌奖,分别撰赠序文,对董燧倍加推崇。

董燧在建宁任上“屡摄郡符,厘奸振滞,敷惠如流”,一改建宁“俗尚侈靡”之气,施政举措大类枝江时,深受士民的赞扬和尊崇。在为政之余,董燧还心系理学,并捐俸修紫阳书院,增置祭田,以业游学,一时王畿等学者会讲于此,从师者甚多。当时,海寇猖獗,而所过无坚城,福宁州(治今福建霞浦)告急。抚院檄文令董燧前往布守,董燧为之精心部署,修城布防。不久城坚防严,使寇避不敢犯,士民赖以安宁。之后,董燧大兴新泉书院,并常以赵大洲、吉阳、耿楚侗诸名士讲学其中,使当地当时理学极为盛行。

建宁秩满后,董燧由南京左军都督府经历司经历,升南京刑部浙江清吏司员外郎,擢本部四川司郎中。董燧执法严明,人不敢以私相干。当时,芦州有一姓倪的盗贼被捕获,而此盗贼托关系求助于朝中的卢尚书,卢尚书徇私情授意董燧,要求从轻发落。董燧不仅守案不移,反而“持之益力”,以“不有死盗,则有死职”回复,使卢尚书甚为恼怒。加上卢尚书素来不喜欢讲学,而董燧主新泉会讲如故,因此,卢尚上书极恶董燧。官场上受到排挤、年岁已高的董燧便辞官归乡,时为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那年董燧61岁。

在董燧回乡后的20余年中,流坑董氏对其宗族和流坑社区进行了系统的整治建设,董燧是最主要的倡导者和主持者,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作出过突出贡献。同时,他仍大力倡导心学,经常会友讲学,乐此不倦。

人物功德

董燧回乡伊始,就与董极等人一起倡集族人,将不久前被闽、广钟凌秀农民军焚毁的大宗祠在原址上重建,同时订立祠规十四条,完善其宗族组织与管理机制,并结合祠规的施行,邀父老子弟每月二会,与董绪、董极等人讲学于圆通阁,以教化族人。大宗祠建成后不久,董燧又与董极、董裕等人倡导并主持扩例增修其族谱,即今存万历十年(1582年)《流坑董氏族谱》。在嘉靖至万历年间,董燧还倡集族人对流坑村进行规划整治,大力培植村周树木和流坑沿江的洲林,维护共同环境与设施,联合乡人订立乡约,意在以礼教相约束。通过这番整治与建设,宗族管理得到加强,村庄面貌焕然一新,风气大良,促进了当时流坑各项事业的发展。

在进行其宗族建设和社区整治的同时,董燧仍为倡导心学孜孜不倦,积极组织或参与各地的会讲。当时,流坑有圆通会,乐安县有郁林会,抚州府有疏山会、拟岘会,吉安有青原会,江西省有龙沙会,他无不参加,“而又浮两浙,泛五湖,访天真,寻白鹿,大会同志。惟恐取友弗广、将道之有遗”,在他的推动和影响下,流坑心学气氛日益浓厚,涌现了一大批心学人士,与外界理学名流的联系和交往也更广泛,使流坑的心学大兴,流坑的声望日增。董燧也因此成为王门理学中的名士。状元罗洪先和南京吏部尚书曾同亨分别为董燧题赠的“高明广大”和“理学名家”匾,至今仍嵌(挂)在董燧故居的牌坊和门楣上。

相关介绍

(公元十六世纪)董燧是明代枝江的知县。江西乐安县举人。

董燧于嘉靖三十年(1522年)到枝江上任,虽然他已是50多岁,但他积极修军政法,奖励耕织。他为官清廉,身体力行,处处关心人民疾苦。任职四年期间,枝江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据清代乾隆五年《枝江县志》记载:“旧志称其智,识蚁穴,胆折蛟腾,爱士民……去任已过周甲,感德犹同在时。”这说明董燧聪明能干,具有洞察事物的能力,他有胆略,敢于惩治邪恶,伸张正义,是一位深受枝江人民爱戴的父母官。

人物著作

为阐述平生所得,董燧著有《蓉山集》《圆通问答》《蓉山会语》《古今人物考》《宋元纲目问答》《临汝源流》《丽泽录》《董氏家志及家诗》《乡约志》等多种文字。其中《蓉山集》16卷被列入《四库全书总目》。董燧为其学穷尽毕生精力,在他临死前的这天晚上,他还命童子秉烛读书,至一更许,淋浴后就寝时,忽然对家人说“吾其逝矣”,家人环侍其旁,而董燧只能睁眼而视,再也不会说话,即逝。时在万历十四年(1586年)五月某日,享年84岁。“一时奔讣哀悼者无间于疏戚远近。”

人物建筑

董燧生前诏赐四品服色,进阶中宪大夫,死后被举祀入乐安县和抚州府乡贤祠,省、府、县志皆载其传。流坑村中有关他的建筑,现存的主要有“理学名家”宅、“高朋广大”坊、蓉山亦山两先生祠和“理学名贤”坊等。

标签: 董燧

更多文章

  • 陈实功

    名人大全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陈实功

    陈实功(1555~1636年),中国明代外科学家。字毓仁,号若虚,生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卒于明思宗崇祯五年(公元1636年),享年八十有一岁。江苏东海(今南通市)人。陈实功从事外科四十余载,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积累了丰富的治病经验。由于当时身处封建社会中,人们更加注重内科,轻视外

  • 林道楠

    名人大全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林道楠

    林道楠(1555-1607年),字廷任,福建莆田盖尾镇斜尾村人,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进士,初授进贤县令。他强直端谨,体恤民情,为老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后升御使,遇事无避就,忼慨论烈。巡按陕西,不畏强势,列为名臣,在朝为官24年,代理皇帝三天,替朝廷除奸惩恶;不辱使命,出使番邦,为国为民分忧,迁太

  • 许子伟

    名人大全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许子伟

    许子伟(1555~1613),字用一,号南甸。琼山府城(今属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府城街道北胜街)人。14岁丧父,由庶母任氏守节教养。幼年受丘濬、海瑞影响,刻苦力学。明隆庆四年(1570年),海瑞罢官回乡,登门拜海瑞为师。本名:许子伟字:用一号:南甸所处时代:明代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琼山府城(今属海南

  • 房壮丽

    名人大全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房壮丽

    房壮丽(1555~1636),字威甫,号素中。安州(治今安新)人。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中进士,任山西襄陵知县7年,为政清廉,颇得当地人民好评。本名:房壮丽字:威甫号:素中出生地:安州(治今安新)出生日期:1555年逝世日期:1636年房壮丽(1555~1636),字威甫,号素中。安州(治今安新

  • 刘子诚

    名人大全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刘子诚

    刘子诚,1555年生,字淑贞,别号豫奄,明陕西宜川县康宁里人。1634年去世,曾著有《杖履》3篇,《尚书遗旨》2卷。本名:刘子诚字:淑贞号:豫奄所处时代:明朝出生地:陕西宜川主要作品:著有《杖履》3篇,《尚书遗旨》2卷主要成就:习容讲礼,因有成就,皆有治绩刘子诚,1555年生,字淑贞,别号豫奄,明陕

  • 邓原岳

    名人大全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邓原岳

    邓原岳(1555年—1604年),字汝高,号翠屏。福建闽县竹屿人。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授户部主事。累迁湖广按察司副使。原岳工诗,初学郑善夫,又学七子,既而一意摹唐人,末年更为宏肆,有《西楼集》十八卷,《四库总目》传于世。本名:邓原岳字:汝高号:翠屏民族族群:明朝出生地:福建闽县竹屿主要作

  • 薛三才

    名人大全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薛三才

    薛三才(1555~1619)字中儒,号青雷,明定海(今镇海)县城人。本名:薛三才字:中儒号:青雷所处时代:明代民族族群:汉人出生日期:1555年逝世日期:1619年1586年(万历十四年)进士,授庶吉士。历任礼科给事中、户科左给事、兵科都给事中,数次上疏论政,言辞剀切,曾因是被夺俸一年。后任湖广右参

  • 夏允彝

    名人大全编辑:黑姑娘标签:夏允彝

    夏允彝(1596年—1645年11月4日),字彝仲,号瑗公,松江华亭(今属上海松江)人,夏完淳之父。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举人,崇祯初年,与同郡陈子龙、徐孚远等人结成“几社”。崇祯十年(1637年)进士,任福建长乐县知县,能体恤民情,革除弊俗。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明室福王在

  • 万贞儿

    名人大全编辑:黑姑娘标签:万贞儿

    万贞儿(1430年-1487年),山东省青州府诸城县(今山东省诸城市)人,明宪宗朱见深的妃嫔,荣冠后宫。万贞儿四岁时就被选入明朝宫廷,一开始是孝恭孙皇后的宫女。长大后,被派遣至东宫去服侍当时还是皇子的朱见深,作为朱见深幼年时期的保姆。当明宪宗十八岁即位时,万贞儿已经三十五岁了,与明宪宗生母周太后同岁

  • 胡居仁

    名人大全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胡居仁

    胡居仁(1434年-1484年),字叔心,号敬斋,余干县梅港(现属江西)人。明朝理学家。生于明宣宗宣德九年(1434年),卒于明宪宗成化二十年三月十二日(公元1484年4月7日),享年五十岁。幼时聪敏异常,时人谓之“神童”。稍长,胡居仁从安仁干淮游先生学习《春秋》,日千言。他兴趣广泛,博览群书,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