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姚明初

姚明初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4929 更新时间:2024/1/13 22:02:55

姚明初,混凝土轨下基础结构及可靠度理论专家。长期致力于混凝土轨枕及新型轨下基础的研究和开发,创造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以他为主发明的“混凝土枕用硫磺锚固栓”新技术获国家发明三等奖。他率先提出了结构物按可靠度理论设计的必要性、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试验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为中国铁路现代化和结构设计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基本资料

名:姚明初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日期:1916年4月3日

出生地:上海

性别:男

人物简历

1937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1938~1940年任湘桂铁路工程局实习生、工务员。

1940~1942年任天成铁路工程局工务员、帮工程师。

1942~1948年任云南省大成实业公司副工程师。

1948~1949年任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材料试验所副工程司。

1949~1950年任中国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今西南交通大学)副教授。

1950~1956年任铁道部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1956年—任铁道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1979~1982年受聘为建工部《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编委会技术顾问。

1985年任国家标准《铁路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编制组组长。

1987年退休。

1988年任中国铁道学会铁道工程委员会委员兼工程结构可靠度学组组长。

人物生平

姚明初,江苏武进人。自幼聪颖,中学期间酷爱学习数学和物理,1933年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交通大学。1937年毕业时正值“七·七”事变发生,1938年4月辗转抵达广西南宁,就职于湘桂铁路工程局,被派往柳州第五总段随谭葆宪工程司任实习生。1939年任十三分段工务员,在工程施工中认真负责,保证了工程质量,避免了材料流失。1940年日本侵略军在广西登陆,他被迫离开柳州经长沙到达成都,在天成铁路工程局第一总段,参加铁路线路定测工作。

姚明初利用休假时间,撰写论文《弹性点法》,提交1940年在贵阳召开的中国工程师学会年会,被评为优秀论文第一名。1941年破格提升为帮工程师。

1942年由于铁路工程进展困难,姚明初经介绍前往昆明,任云南省大成实业公司副工程师,负责代水泥的研制与开发,以期缓和大后方建筑材料的匮乏。1948年回南京交通部材料试验所任副工程师,负责建筑材料试验筹备工作。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姚明初参加了上海高教处举办的训练班。同年9月调任中国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今西南交通大学)副教授,承担建筑材料的教学工作,并参加铁道部铁道研究所的筹备工作。1950年被选为唐山市人民代表会议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我国混凝土施工技术十分落后。姚明初在铁道部有关领导的支持下首先在铁路系统推行按混凝土设计强度进行配合比选定和施工的新技术,从而保证了铁路桥隧工程建设中的混凝土质量,并节约了大量水泥。

1955年后,姚明初积极从事铁路预应力混凝土轨枕的开发研究工作。在混凝土枕的计算理论、结构设计和制造工艺以及混凝土枕螺纹道钉锚固新技术等方面都有所创新。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获“作出重大贡献的先进工作者”奖状。

早在60年代初,姚明初就开始从事工程结构安全度(现称可靠度)的研究工作。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与有关同志共同完成了国家计划委员会下达的《铁路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的编制任务,1991年通过部级审查,被认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

姚明初十分重视科技人员的培养工作。1952年以来曾先后主持举办混凝土新技术方面的学习班和培训班10次,铁路各单位委派学习人员共500名。196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一名,后因“文化大革命”而中断。1978年恢复培养研究生,现已有12人获得硕士学位。3人获得博士学位,多数现已成为科研骨干。

姚明初学术思想活跃,50年代以来,在铁路工程系统中开展多方面的科研和开发工作。由于在混凝土材料工艺、混凝土轨下基础和结构可靠度理论等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1992年荣获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第一届铁道科技奖。

科技成就

混凝土新技术的倡导者

解放以前,我国混凝土施工技术十分落后,混凝土拌制一般采用固定的体积比,如水泥:砂:石比为1∶2∶4或1∶3∶6,不规定水灰比,没有混凝土强度指标,更没有耐久性标准。1950年姚明初吸取国外先进经验,在铁路系统创导按混凝土强度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和施工新技术。这一新施工方法得到铁道部有关领导的支持和帮助,1952年首次在西北干线铁路工程局进行混凝土按配合比施工新技术的培训和试点工作,其后在铁路新线工程和营业铁路工程中全面推广,使铁路混凝土工程质量得到保证,并节约了大量水泥。为了做好这一工作,在姚明初的建议下在铁路工程系统普遍建立混凝土试验室,把水泥、砂、石等材料的鉴定、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混凝土施工控制和混凝土强度检验等工作作为混凝土试验室的重要任务。在姚明初的主持下,还在铁路工程系统多次开办了混凝土试验和混凝土新技术的培训班,为铁路工程系统培养了大量混凝土试验技术人员。姚明初还协助铁道部主管部门制订了采用新法施工的混凝土施工规程,加强质量管理,不但保证了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并且使水泥的使用更加经济合理,克服了过去在混凝土施工中的盲目性。1952年起姚明初在铁路工程系统大力推行混凝土附加剂,其中包括苇浆废液直接浓缩物塑化剂和松香皂加气剂等。1955年在武汉长江大桥施工中采用了松香皂加气剂,提高了混凝土和易性和耐久性,并节约了水泥约5-10%。这两种混凝土附加剂已分别列入1956年国家建委颁发的《水泥混凝土及砂浆中掺用塑化剂的暂行规定》和《水泥混凝土掺用加气剂的暂行规定》,在全国推广,取得了很大的技术经济效果。

混凝土轨枕的开拓者

1955年后姚明初积极开展了铁路混凝土轨枕的开发研究工作。1956年他参加了赴苏联和捷克斯洛伐克的预应力混凝土轨枕和桥梁考察团,引进了经苏联改进的匈牙利混凝土枕流水机组法新工艺。在铁道部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于1958年在丰台桥梁工厂建成了我国第一条预应力钢弦混凝土枕生产流水线。姚明初在混凝土枕结构和扣件的定型中以及在钢模型和钢丝张拉夹具等关键设备的研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当时刻痕钢丝供应困难,姚明初提出以匈牙利采用的压波钢丝代替刻痕钢丝的建议,在专题组共同工作下与西安红旗水泥制品厂共同研制成功,解决了轨枕生产中预应力钢材供应的困难。从1958年建成的第一条预应力混凝土枕生产线,至今已扩建了包括株洲、平顶山、太原、哈密、房山、都匀、成都、锦州、西安等数十条生产线,年产量达一千万根轨枕,每年可节约百万立方米以上优质木材。而且由于线路上采用了混凝土枕提高了线路质量,减少了养护维修工作量,保证了无缝线路在我国铁路线路上的推广,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极大的。姚明初在这项工作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初期混凝土枕与钢轨扣件的联结是采用在混凝土枕中预埋木螺栓来实现的,由于木材短缺且木栓易腐、寿命短,更换困难等直接影响了混凝土枕的大量推广。六十年代初姚明初首先提出以硫磺为主体的融熔物代替木栓以固定螺纹道钉的新方法,在专题组成员卓有成效的配合下经大量的室内试验和在线路上的使用,证明硫磺锚固栓的抗拔力与电阻绝缘性能均能满足使用要求,得到了有成效的实践的验证。在轨枕生产中预留孔的生产工艺也比较简便,1963年开始大量推广。1982年混凝土枕用硫磺锚固栓新技术获国家发明三等奖。截至1991年底,使用硫磺锚固的轨枕已达1.5亿根,与木栓比较,节约费用已达10亿元以上。铁路混凝土枕在我国的推广使用,不但缓解了我国木材资源匮乏的困难,而且提高了铁路线路的质量。减少了养护维修工作量。姚明初在这一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为了适应铁路轨道一些特殊区段的需要,姚明初于1959年起就领导专题组对铁路混凝土新型轨下基础进行研究、试制和现场试铺工作(包括混凝土宽枕和整体道床)。1966年在京广线清风店至定县站间试铺了混凝土宽枕轨道2.2公里,经过十多年运营观测与试验,效果良好,取得了成功。目前这种新型轨下基础主要使用于铁路站线,有效地解决了大站站线维修养护工作的困难,大大地改善了站容。

工程结构可靠度理论研究的先驱

早在1960年姚明初就结合铁路混凝土枕结构设计进行了混凝土枕按使用寿命设计理论的研究。1962年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年会上发表题为《结构物在随机过程荷载下的安全度和结构物按使用期限设计》的论文。这次年会是以“工程结构安全度问题”为学术活动的中心。会上对工程结构安全度提出了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安全度可以用“结构物在一定使用期限以内达到极限状态的概率”来表达。另一种意见认为:“安全度是结构物用来抵抗各种影响结构的不利因素,以保证结构物的正常使用所必须的安全储备能力。”持后一种意见者认为“如果要按结构在一定使用期限内达到极限状态的概率来确定安全度,则必需大量统计资料,这实际上是很难办到的。”因此,对前一种意见即用概率来确定安全度持否定态度。姚明初在大会上宣读了以前一种意见为主导的论文,在讨论中进一步作了阐述。但由于认识方面的局限,对以概率来度量安全度(现称为可靠度)的概念并未被多数与会者所接受,在这种情况下姚明初坚持方,继续不断地进行以结构可靠度理论为基础的工程结构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的研究。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姚明初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结合铁路混凝土枕进行了结构可靠度的研究。1974年在全国预应力混凝土会议上发表了《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在不稳定重复荷载下的承载能力》一文,并于1977年在建筑科学研究院主持召开的“建筑结构安全度”综合研究组扩大会议上发表了题为《概率论和安全度理论在结构设计中的应用》的论文,得到了与会者的赞同。1979年国家建委委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主持编制以结构可靠性理论为基础的《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聘请姚明初为技术顾问。1980年鉴于国内外在工程结构可靠度理论及其应用方面已有较大发展;姚明初与程庆国、徐蕴贤、本安等人提出了在铁路系统开展结构可靠度设计理论研究及其应用的建议,得到了铁道部有关领导的支持与重视。1981年铁道部下达“铁道建筑安全度(现称可靠度)及设计原理”的科研项目。姚明初积极主持该项科研工作,取得了顺利的进展。1981-1985年姚明初与其他参加科研课题的研究人员共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大大推动了结构可靠度理论在铁路工程中的应用和发展。

1985年国家计委下达了国家标准:《铁路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的编制任务,姚明初任编制组组长。这一标准牵涉面广,编制难度大,姚明初在主持编制工作的同时进行了有关科研工作,提出了结构可靠度指标计算的分位值法和结构极限状态设计式中分项系数选定的验算点法,并提出了混凝土结构疲劳可靠度设计的原则和实用方法,适应了铁路工程结构物可靠度设计的特点。通过多年来编制组的共同努力,在有关方面的协作下,于1990年10月完成该统一标准送审稿的编写工作。1991年5月通过铁道部审查,认为该标准的编制为统一铁路工程结构设计的基本理论、设计原则和方法奠定了基础,在铁路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方面做出了开拓性工作,总体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姚明初在这一标准的编制中,根据铁路工程结构物的特点,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吸取国内外在这一领域的新成果,不畏高龄(当年75岁),迎困难而上,这种为祖国科研事业继续奋进的精神与责任感,令人钦敬,值得学习。

主要论著

1姚明初主编.混凝土配合比及其材料选择.北京:人民铁道出版社,1954.

2姚明初,莫纽什科,程庆国,钢筋混凝土制品的结构型式、制造工艺及其使用.铁道科学技术,1959.

3姚明初.钢筋混凝土轨枕的研究.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年会会刊,1962.

4姚明初.结构在随机过程荷载下的安全度和结构物按使用限期设计.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年会会刊,1962.

5姚明初.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考虑不稳定重复荷载进行设计的探讨.建筑技术通讯(建筑结构),1976(6)

6姚明初.我国混凝土技术的发展.建筑技术,1979(9)

7姚明初主编.混凝土轨枕设计和制造(上册).北京:人民铁道出版社,1979.

8姚明初等.隧道内新型轨下基础.中国铁道科学,1980,2(2)

9珧明初等.轨枕板新型轨道的研究.铁道学报,1981(1)

10姚明初.对发展我国混凝土轨下基础的意见.铁道科技动态,1984(4)

11姚明初主编.混凝土轨枕设计和制造(下册).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84.

12姚明初,邵力新主编.铁路新型轨下基础.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86.

13姚明初.铁路混凝土桥梁可靠性设计.桥梁建设,1987(4)

11姚明初主编.混凝土轨枕设计和制造(下册).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84.

12姚明初,邵力新主编.铁路新型轨下基础.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86.

13姚明初.铁路混凝土桥梁可靠性设计.桥梁建设,1987(4)

标签: 姚明初

更多文章

  • 李庆海

    名人大全编辑:胖次标签:李庆海

    李庆海,直隶深泽人。193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今西南交通大学)土木系。中文名:李庆海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直隶毕业院校:西南交通大学、康奈尔大学外文名:QinghaiLi职称:教授1941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6年后,历任清华大学教授、土木系主任

  • 黎锦炯

    名人大全编辑:心作祟标签:黎锦炯

    黎锦炯(1901年-1981年),中国铁路桥梁专家、中国北方第一座铁路大桥的设计者。又名黎亮,在黎氏八兄弟中排行老五,1927年毕业于唐山交通大学(今西南交通大学)铁路桥梁工程系。毕业不久,在一次竞标中,就敢于和外国人叫板,自行设计施工,修建了中国北方第一座大型铁路桥——滦河大桥。让中国人扬眉吐气。

  • 沈智扬

    名人大全编辑:胖次标签:沈智扬

    沈智扬,中国铁路轨道学科的奠基者,兰州交通大学资深教授。原籍浙江嵊县。1909年(宣统元年)5月9日出生于安徽宣城,不久迁至芜湖。中文名:沈智扬国籍:中国出生日期:1909年5月9日逝世日期:2000年1月3日毕业院校:唐山交通大学(现西南交通大学)出生地:安徽宣城职称:兰州交通大学教授兄弟共三人(

  • 马如璋

    名人大全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马如璋

    马如璋,男1923年10月生,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河南孟津人。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冶金系。1955年获莫斯科钢铁学院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历任北京钢铁副教授、教授、物理化学系副主任。在我国较早地开展穆斯堡尔谱学在冶金和材料科学中应用的研究和教学撰有论文

  • 焦善庆

    名人大全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焦善庆

    焦善庆(1928~2012.07.07),男,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涧县人,西南交通大学物理系原教授,四川省物理学会理事。1953年,焦善庆进入西南交通大学任助教。历任西南交通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四川省物理学会理事,同时是交大物理系创始人之一。2012年7月7日,焦善庆因病在四川成都去世,享年8

  • 王柢

    名人大全编辑:胖次标签:王柢

    王柢,男,字伯柢,祖籍江西省东乡县,1911年1月28日出生,铁道工程专家,资深教授,综合优化工程决策原则的创立者。他历尽风险将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材料试验所的人员与设备留在大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科学研究院建院奠定了基础。中文名:王柢外文名:Wangdi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日期:1911年1

  • 郭耀煌

    名人大全编辑:晴天标签:郭耀煌

    郭耀煌,教授,出生于1937年,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术泰斗。研究方向是决策理论与方法。中文名:郭耀煌国籍:中国出生日期:1937年主要成就:铁道部优秀教师,茅以升奖职称:教授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四川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

  • 王家素

    名人大全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王家素

    王家素,1944年5月生,重庆市开县南门镇莲池村王家塆人,毕业于重庆大学无线电系。中国高温超导磁悬浮列车之父,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四川省超导技术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全国模范教师。主持研究成果“高温超导磁悬浮实验车“入选2001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主持过十五国家

  • 劳远昌

    名人大全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劳远昌

    劳远昌,男,汉族,1920年6月11日出生于湖南长沙,1943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今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1951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结构工程博士学位。桥梁与结构工程专家,唐山铁道学院、西南交通大学资深教授,中国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理论与应用的开拓者之一。历任唐山铁道学院、西南交通大

  • 谢用九

    名人大全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谢用九

    谢用九1944年4月25日出生于四川隆昌,1963年高考,他考上了兰州大学数学力学专业。1978年研究生考试恢复,谢用九复习了一个月便考入了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1981年硕士毕业。他留校任教,并读在职博士,成为西南交通大学结构分析专业首批5名博士之一。1985年至1996年期间,历任西南交通大学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