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虞喜

虞喜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4215 更新时间:2024/1/19 13:48:01

虞喜(281~356年),字仲宁,会稽郡余姚(今浙江余姚)人。东晋天文学家,东吴经学大师虞翻的后人,散骑常侍虞预胞兄。出身仕宦之家,少立操行,博学好古。晋元帝时,诸葛恢任会稽(今浙江绍兴)太守,召为功曹。晋明帝太宁年间,因他“洁静其操,博学足以明道”,召为博士,以疾不就。晋成帝咸和年间,举为贤良未果。咸康初年,荐为散骑常侍,未就职。晋穆帝永和年间,朝堂商议殷祭大礼咨询拜访。卒年七十六岁。虞喜作为宣夜说的继承和发展者,是我国最早发现岁差,并定出较为精确的岁差值的天文学家。他认为:“通而计之,未盈百载,所差二度”,由此得出“五十年退一度”的结论,使我国历法得以较早地区分恒星年与太阳年。132年后,杰出学者祖冲之参考虞喜的岁差值,制订出举世闻名的《大明历》。个人著述,释《毛诗略》,注《孝经》,为《志林》三十篇,凡所著述数十万言,今已散佚。

基本资料

本名:虞喜

字:仲宁

所处时代:东晋

民族族群:汉人

出生地:会稽郡余姚

出生日期:281年

逝世日期:356年

主要成就:创立“安天论”,发现岁差

人物生平

虞喜(281年—356年),字仲宁,余姚人。博学好古,尤喜天文历算。郡守诸葛恢巡视余姚,任为功曹。晋永嘉元年(307年),征为博士;咸和末,举为贤良;咸康初,内史以其“博闻强识,钻坚研微”复荐为博士,皆不就。世为豪族,精天文、经学,兼擅谶纬诸学。咸和五年(330年),根据冬至日恒星的中天观测,发现岁差,认为太阳从第一年冬至到第二年冬至向西移过原先位置,推算出每50年退一度(现代测定为71年8个月)。

《宋史·律历志》载:“虞喜云,时冬至日短星昴,今二千七百余年,乃东壁中,则知每岁渐差之所至。“岁差”一词由此而来。此前中国天文学家认为,太阳从上年冬至到这一年冬至环行天空一周永相吻合(那时尚不知地球绕太阳环行)。这一发现对以后的天文学颇有影响,南朝宋大明六年(462年)祖冲之制《大明历》开创中国天文学史新纪元,即应用“岁差”因素。咸康年间,根据宣夜说著《安天论》,主张天高无穷,在上常安不动,日月星辰各自运行,以批驳浑天说、盖天说。永和元年(345),为十月殷祭事朝论难决,遣使询喜,得以解决。尚著有《毛诗释》、《尚书释问》等10余种。

主要成就

钻坚研微

虞喜博学好古、少年老成,年轻时就有很高声望,受到人们赞扬。西晋帝(公元307─313年在位)诏他出任官职他坚辞。东晋元帝(公元317--323年在位)时诸葛恢任会稽太守,强迫虞喜充任他手下功曹,对他刺激很大,下决心终生不仕。东晋明帝(公元323--326年在位)与成帝都多次诏他做官,都被拒绝。成帝时内使何充曾称赞虞喜“博闻强识、钻坚研微、有弗及之勤”,成帝则下诏嘉奖他“守道清贞、不营世务、耽学高尚、操拟古人”。可见虞喜安贫乐道、一生惟做学问而已。

发现岁差

虞喜不愿做官,就在家中做学问,其“释《毛诗略》、注《孝经》、为《志林》三十篇”,主要还是偏重于对经典著作阐释和训注,但他从古代史志书里,发现了汉代最初沿用古历,以冬至起于牵牛初度,太初历制定时根据实测,以牵牛西斗宿中央附近建星为冬至点,刘款对冬至点西遇现象甚为疑,最后犹豫其辞,认为冬至进退牛前四度五分,贾逵才明白他说冬至在斗。不过,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们对于冬至点移动记录都存而不论,没有把“周天”(恒星年)与“周岁”(回归年)区分开来。

事实由于天体的引力导致地球固体潮汐,固体潮汐导致地球差异旋转,地球差异旋转导致岁差,引起地球在公转轨道上退行相应的春分点治黄道以每年50.260角秒差不多71年西移1度,大约25786年年退行一周。

虞喜当时虽然不知道也不可能了解上述道理,但是他从古代冬至点位置实测数据发生西退现象的分析中,得出了太阳一周天并非冬至一周岁结论,即天自为天和岁自为岁。冬至一周岁要比太阳一周天差一小段,虞喜将之命名为岁差,这就发现回归年同恒星年的区别。

更进一步,虞喜根据《尧典》记载冬至日短星昴,而当时实测冬至点在东壁中,即壁宿九度。从昴宿经胃宿十四度和娄宿十二度、奎宿十六度,至壁宿九度,合计退行50多度,虞喜估计唐尧时代相距二千七百余年,由此可求得岁差值为约五十年退一度。

岁差的发现,是中国天文学史上一件大事。虞喜发现岁差,虽然比古希腊依巴谷晚,但却比依巴谷每百年差一度数值精确。而且自南北朝祖冲之将岁差引进《大明历》之后,隋刘悼《皇历》和宋杨忠辅《统天历》与元郭守敬《授时历》的岁差值日趋精确。而当时欧洲,制历家们还在墨守成规的沿用百年差一度的差数据。两相比较相形见绌。

哥白尼之前,人民普遍认为所有天体及太阳都围绕地球公转。虞喜精通天文并对岁差做出太阳东移的解释,由于不符合观测事实而受到当时司天鉴官员的一致反对。在今汉族天看来运动时是相对的,所谓的太阳东移其实也就是地壳西移(地球差异旋转),地壳西移缩短了回归年的时间,地面的观测者就可观测到节气点西移假象。

作“安天论”

虞喜对宇宙理论也很有研究。他对汉代以来的盖天说和张衡的浑天说、郗萌宣夜说三家进行分析比较,认为盖天说“天象盖笠、地法复盘”(大意:天像个斗笠、地像反盖的盘子)太粗疏;浑天说“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大意:整个宇宙就像鸡蛋,大地就像蛋中的黄。天大地小,天表面和内部都有水,天和地关系就像蛋壳和蛋黄一样。天和地都是由气组成,且都是飘浮在水上。)虽比盖天说先进但仍非至善;于是在成帝咸康中(大约公元340年)乃著《安天论》。

虞喜说:“天高穷于无穷、地深测于不测。天确乎在上、有常安之形;地魄焉在下、有居静之体。当相覆冒、方则俱方、圆则俱圆;无方圆不同之义也。其光耀布列、各自运行、犹江海之有潮汐、万品之有行藏也。”(大意:宇宙是无边无际,却也相对安定;天与地无方圆木同之理;所有天体都有自己运动周期,以自己轨道运行,并不是附着在一个固定球壳上。)

《晋书·天文志》称:“虞喜因宣夜之说作《安天论》。”的确虞喜的《安天论》既否定天圆地方的盖天说,又批判天球具有固体壳层的浑天说。他信仰主张宇宙无限宣夜说,并予以继承和发展,这在天文学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英国著名研究中国科学史的李约瑟博士,这就样评价过宣夜说:“这是宇宙观的开明进步,同希腊任何说法相比,都毫不逊色。”

人物评价

晋明帝:临海任旭、会稽虞喜并洁静其操,岁寒不移,研精坟典,居今行古,志操足以励俗,博学足以明道

何充:贤良虞喜天挺贞素,高尚邈世,束脩立德,皓首不倦,加以傍综广深,博闻强识,钻坚研微有弗及之勤,处静味道无风尘之志,高枕柴门,怡然自足。

晋成帝:寻阳翟汤、会稽虞喜并守道清贞,不营世务,耽学高尚,操拟古人。

轶事典故

《晋书·虞喜传》载:虞喜,字仲宁,会稽余姚人,光禄虞潭之族也。父察,吴征虏将军。喜少立操行,博学好古。诸葛恢临郡,屈为功曹。察孝廉,州举秀才,司徒辟,皆不就。这应在晋元帝司马睿初镇江左(即公元307年以前)。孝廉与秀才,都是由郡县中正官考察后推荐,算不上真正的政府官职,但却是从仕的必然起步,或可视之第一阶梯。

诸葛恢临郡时间,在诸葛恢任会稽太守时,即公元316-318年间。屈者,令之屈服也,即是强迫虞喜任功曹一职。这也是虞喜一生里,仅有一次在政府部门工作。——因是被迫任职,所以没有丝毫的工作快乐,甚至让身心遭受创伤,为其日后隐入山林、屡召不就埋下了基石。在虞喜被迫征用前,他已有过几次征召不应的经历。

第三次,是会稽郡司徒征召,亦不从。

第四次,公元307年,司马睿意欲经营江南,收拢大批因避战乱而流落到南方的智士文人,出生江左豪族的虞喜当然也在此列。当时司马睿向朝廷上疏推荐虞喜,晋怀帝即位后,“公车征拜博士,不就。”

《宝庆四明志》云:大隐山,县南三十里。夏侯曾先《地志》云:大隐山口南入天台北峰,为四明东足,乃谢康乐炼药之所也。晋虞喜三召不就,遁迹此山,因以为名。志云“三召不至”,“三”字固是虚数,并非真正三次。虞喜避居大隐,当在诸葛恢在大兴初年(公元318年)因服丧去官后,虞喜才有机会摆脱这个无奈的公职,回到了老家余姚。——也许经过这么一次被迫致仕的遭遇,他觉余姚县城也不甚安全,就开始考察县城周边的山野林间。虞喜的隐居,盖在四召不就、一次屈就之后。

第五次,是“太宁中(公元324年左右),与临海任旭俱以博士征,不就。”

第六次,遭拒后的晋明帝仍觉不甘,复下诏曰:“夫兴化致政,莫尚乎崇道教、明退素也。丧乱以来、儒雅陵夷,每览《子衿》之诗、未尝不慨然。临海任旭,会稽虞喜并洁静其操,岁寒不移,研精坟典,居今行古,志操足以励俗,博学足以明道,前虽不至,其更以博士征之。”喜辞疾不赴。——这一次,虞喜委婉地使用了“病假条”手法。

第七次,出现于《晋书·卷七》中:咸和七年四月(公元332年)以束帛征处士寻阳翟汤、会稽虞喜。随后,咸和末年(公元334年),“(帝)诏公卿举贤良方正直言之士,太常华恒举喜为贤良。会国有军事,不行。”——这是一次没有出发的征召,因为朝廷政局动荡而没有实施,可称为“被夭折的第八次”。

一年后,咸康初年(公元335年),夭折的第八次终于得到了实施——上任后的晋元帝司马睿征召虞喜为散骑常侍。《晋书·虞喜传》载:咸康初,内史何充上疏曰:“臣闻二八举而四门穆,、十乱用而天下安,徽猷克阐,有自来矣。方今圣德钦明,思恢遐烈、旌舆整驾,俟贤而动。伏见前贤良虞喜天挺贞素、高尚邈世,束脩立德、皓首不倦,加以傍综广深、博闻强识,钻坚研微有弗及之勤、处静味道无风尘之志,高枕柴门、怡然自足。宜使蒲轮纡衡,以旌殊操、一则翼赞大化,二则敦励薄俗。”疏奏、诏曰:“寻阳翟汤、会稽虞喜并守道清贞,不营世务、耽学高尚,操拟古人。往虽征命而不降屈、岂素丝难染而搜引礼简乎!政道须贤、宜纳诸廊庙、其并以散骑常侍征之。”——又不起。

第九次,在建元元年(公元343年)六月壬午,新登基的晋康帝司马岳也想试试这块难啃的骨头(或许是想打破屡召不就的极限纪录吧),“又以束帛徵处士寻阳翟汤、会稽虞喜。”束帛者,就是皇帝派臣子提着礼物去请,亦请不动。

大隐虞喜,成就了余姚大隐这个地名,也成就了现今大隐的历史和文化沉积。据大隐虞氏后人宝纪先生言,虞喜葬于大隐,并有虞公庙遗迹,在学士桥村境内后洋岙,现已废。

我想,若是当年诸葛恢(诸葛亮从兄诸葛诞之孙)不用暴力或强权,有他族祖诸葛亮的十分之一智慧,或许就能让虞喜心甘情愿地走上仕途(这样,就没有大隐这个地名了);若是诸葛恢也如其它九次那样,征召而无所得,虞喜日后也许不会那么坚决地拒绝仕途,更不会跑到城南三十里的山林去读书和著述。

但是,诸葛恢的“让虞喜屈为功曹”,很难分清是好事或坏事,——诸葛恢若把虞喜争取过来,让他踏踏实实地为政府工作,或许就没有日后的大学者虞喜了。

亲属成员

曾祖:虞翻,吴国名士,训注《易》和《老子》、《论语》、《国语》。

族祖:虞耸,吴国越骑校尉和河间太守。入晋以后,担任河间相,著有《穹大论》。

父亲:虞察,孙吴征虏将军。

胞弟:虞预,著作郎、散骑常待,进爵平康县侯、好经史,著有《晋书》和《会稽典录》等。

史籍记载

《晋书·儒林列传》

虞喜,字仲宁,会稽余姚人,光禄潭之族也。父察,吴征虏将军。喜少立操行,博学好古。诸葛恢临郡,屈为功曹。察孝廉,州举秀才,司徒辟,皆不就。元帝初镇江左,上疏荐喜。怀帝即位,公车征拜博士,不就。喜邑人贺循为司空,先达贵显,每诣喜,信宿忘归,自云不能测也。

太宁中,与临海任旭俱以博士征,不就。复下诏曰:“夫兴化致政,莫尚乎崇道教,明退素也。丧乱以来,儒雅陵夷,每览《子衿》之诗,未尝不慨然。临海任旭、会稽虞喜并洁静其操,岁寒不移,研精坟典,居今行古,志操足以励俗,博学足以明道,前虽不至,其更以博士征之。”喜辞疾不赴。咸和末,诏公卿举贤良方正直言之士,太常华恒举喜为贤良。会国有军事,不行。咸康初,内史何充上疏曰:“臣闻二八举而四门穆,十乱用而天下安,徽猷克阐,有自来矣。方今圣德钦明,思恢遐烈,旌舆整驾,俟贤而动。伏见前贤良虞喜天挺贞素,高尚邈世,束脩立德,皓首不倦,加以傍综广深,博闻强识,钻坚研微有弗及之勤,处静味道无风尘之志,高枕柴门,怡然自足。宜使蒲轮纡衡,以旌殊操,一则翼赞大化,二则敦励薄俗。”疏奏,诏曰:“寻阳翟汤、会稽虞喜并守道清贞,不营世务,耽学高尚,操拟古人。往虽征命而不降屈,岂素丝难染而搜引礼简乎!政道须贤,宜纳诸廊庙,其并以散骑常侍征之。”又不起。

永和初,有司奏称十月殷祭,京兆府君当迁祧室,征西、豫章、颍川三府君初毁主,内外博议不能决。时喜在会稽,朝廷遣就喜谘访焉,其见重如此。

喜专心经传,兼览谶纬,乃著《安天论》以难浑、盖,又释《毛诗略》,注《孝经》,为《志林》三十篇。凡所注述数十万言,行于世。年七十六卒,无子。弟豫,自有传。

标签: 虞喜

更多文章

  • 邵晋涵

    名人大全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邵晋涵

    邵晋涵(1743年—1796年),清代著名学者,史学家、经学家。字与桐,号二云,又号南江,浙江余姚人。生于清高宗乾隆八年,卒于仁宗嘉庆元年六月十五日(7月19日),年54岁。乾隆三十年(1765年)举人,三十六年(1771年)进士,入四库全书馆任编修,主持《四库全书·史部》的编撰工作,史部之书多由其

  • 虞荔

    名人大全编辑:君莫笑标签:虞荔

    虞荔(502-561年),字山披,会稽(今浙江宁波)人,南朝大臣。梁朝时,任司文郎、通直散骑侍郎,兼中书舍人。梁元帝,征为中书侍郎,封贞阳侯,授扬州别驾,并不就。陈文帝嗣位,除太子中庶子,寻领大著作。天嘉二年(561年)卒,赠侍中,谥号为德。二子虞世基、虞世南,并有名声。著有《鼎录》,收入《四库全书

  • 虞潭

    名人大全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虞潭

    虞潭(约263年~约341年),一作谭,字思奥。会稽郡余姚县(今浙江省余姚市)人。东晋时期将领、学者,东吴经学大师虞翻之孙、宜都太守虞忠之子。虞潭清白坚贞而有操守,自西晋末年入仕后,在军中二十余年,相继平定了张昌起义及陈敏之乱,后又协助平定王敦之乱、苏峻之乱。晚年时官至卫将军、右光禄大夫、侍中等职,

  • 胡考

    名人大全编辑:胖次标签:胡考

    1912年-1994年,小说家、文艺理论家、著名漫画家,擅长中国画。浙江余姚人本名:胡考出生地:上海出生日期:1912年12月逝世日期:1994年6月毕业院校: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职业:小说家、漫画家胡考(1912.12—1994.6)原籍浙江余姚,生于上海。小说家、文艺理论家、著名漫画家,擅长中国

  • 虞忠

    名人大全编辑:黑姑娘标签:虞忠

    虞忠,字世方,三国东吴名臣虞翻第五子。官至宜都太守。晋灭吴之战,兵败被杀。本名:虞忠字:世方出生日期:不详逝世日期:不详虞忠,字世方,三国名臣虞翻第五子。官至宜都太守。晋灭吴之战,兵败被杀。父亲:虞翻兄弟:虞昺儿子:虞潭字世方,虞翻第五子。贞固干事,好识人物,造吴郡陆机于童龀之年,称上虞魏迁于无名之

  • 孙如游

    名人大全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孙如游

    孙如游(1549年~1625年),字景文,号鉴湖,余姚人。都御史孙燧曾孙。明神宗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进士,累官礼部右侍郎。明光宗即帝位后,进礼部尚书,首请建东宫,并反对遗诏明神宗遗言,册立郑贵妃为太后。明熹宗即位,命其以东阁大学士入阁,参预机务。时言者诋其不以廷臣推荐而入阁,遂于天启元年(16

  • 陈训悆

    名人大全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陈训悆

    陈训悆(1907~1972),字叔兑,浙江慈溪官桥村(今属浙江余姚)人。陈布雷之弟,因家中排行第六,故又称作“六先生”。著名报人。曾任《中央日报》总编辑、台湾“中央通讯社”总编辑、“中央日报社”社长、“中央通讯社”香港分社主任、《香港日报》社社长。本名:陈训悆别名:六先生字:叔兑所处时代:民国民族族

  • 叶樊

    名人大全编辑:胖次标签:叶樊

    叶樊(1791—1836),字季卫,号槿圃,余姚县城人本名:叶樊字:季卫号:槿圃所处时代:清出生地:余姚出生日期:1791年逝世日期:1836年叶樊(1791—1836),字季卫,号槿圃,余姚县城人叶樊(1791—1836),字季卫,号槿圃,余姚县城人。初为候选县丞,后绝意仕途。多次倡捐募,赈济县内

  • 杜醇

    名人大全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杜醇

    杜醇(生卒年未详),字石台,北宋慈溪(今属余姚大隐)人。著名学者、教育家、庆历五先生之一。躬耕养亲,明经行修,学者以为楷模。后人谓鄞、慈两县学风之盛自醇始。本名:杜醇别名:越之隐君子字:石台所处时代:北宋出生地:浙江余姚大隐主要作品:过董孝君祠杜醇(生卒年未详),字石台,北宋慈溪大隐(今属余姚)人。

  • 韩应龙

    名人大全编辑:胖次标签:韩应龙

    韩应龙(1498-1536),字汝化,号五云,明朝嘉靖十四年(1535年)状元。浙江余姚人,翰林院修撰,生于明孝宗弘治年间(1498年),卒于明世宗嘉靖十五年(1536年)。本名:韩应龙别名:号五云字:汝化号:五云所处时代:明代民族族群:汉出生地:江南姚城出生日期:1498年逝世日期:1536年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