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博尔济吉特·琦善

博尔济吉特·琦善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胖次 访问量:3002 更新时间:2023/12/13 8:52:21

博尔济吉特·琦善(满语:kišan,1786年-1854年),字静庵,博尔济吉特氏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大臣,鸦片战争时主和派的代表人物。咸丰四年(1854年)秋病死军中,赠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依总督例赐恤,谥文勤。

基本资料

本名:博尔济吉特·琦善

字:静庵

所处时代:鸦片战争时期

民族族群:蒙古族

出生地:北京

出生日期:清乾隆五十年(1786年1月)

逝世日期:咸丰四年(1854年8月)

主要成就:琦善禁烟行动

谥号:文勤

旗籍:满洲正黄旗

人物简介

琦善生于满洲贵族家庭,祖上恩格得理尔,以率众投附有功,封一等侯爵。琦善世袭一等侯爵,父成德,曾任热河都统。嘉庆十一年(1806年)由荫生授刑部员外郎,由正五品的员外郎候补。嘉庆十三年(1808)正式补官。嘉庆十九年,出为河南按察使,历江宁、河南布政使。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升河南巡抚,被褫职以主事衔留办河工。历任山东巡抚、两江总督、东河总督、成都将军等职,期间曾因治水失宜而被革职但开复特快,1831年迁直隶总督,1836年授协办大学士,1838年擢文渊阁大学士。1838年8月至11月,在天津起获烟土15万余两。1840年8月30日,琦善赴天津,1840年9月28日-12月4日期间,奉旨接替林则徐担任两广总督。全名为“总督两广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的该官职,是兼辖广西地区的广东、广西两省之最高统治者,亦为清朝封疆大吏之一。

原先主剿的琦善在白河口见英军“船坚炮利”,下令撤退炮台守军,并派广东人鲍鹏去穿鼻洋(广州虎门口)向英军求和,与义律私下约订《穿鼻草约》,割让香港,赔款六百万元。道光皇帝以琦善擅自割让香港为奇耻大辱,令锁拿解京问罪,“革职锁拿,查抄家产”,发军台,后获赦免,任驻藏大臣、热河都统、四川总督、陕甘总督等职。

历任职务

嘉庆时期

嘉庆13年-17年任刑部员外郎;

嘉庆17年-19年任刑部郎中;

嘉庆19年任通政使司副使;

嘉庆19年-23年首任河南按察使;

嘉庆23年任江宁布政使;

嘉庆23年-24年任河南布政使;

嘉庆24年-25年任河南巡抚;

嘉庆25年二任河南按察使。

道光时期

嘉庆25年-道光1年任山东按察使;

道光1年任福建布政使、首任山东布政使;

道光1年-2年因父去世署理;

道光1年-5年世袭一等侯爵;

道光5年-咸丰4年被授予总督衔;

道光5年任两江总督;

道光5年5月-7年5月任漕运总督(兼署);

道光6年任内阁学士;

道光7年任山东巡抚

道光9年首任四川总督

道光10年-?任直隶总督管巡抚事

道光16年-18年二任协办大学士;

道光18年任文渊阁大学士;

道光18年-21年任钦差大臣;

道光20年-21年任直隶总督兼署;

道光20年9月28日-12月4日任粤海关监督(兼署);

道光22年任四等侍卫;

道光22年任叶尔羌帮办大臣;

道光23年任热河都统;

道光23年任三等侍卫;

道光23年任驻藏办事大臣;

道光23年-26年任成都将军(兼署);

道光28年二任四川总督;

道光28年三任协办大学士,留总督任;

道光29年任陕甘总督;

道光29年-咸丰1年任青海办事大臣(陕甘总督兼署)

咸丰时期

咸丰2年任河南巡抚(署);

咸丰2年-3年任都统衔;

咸丰2年-4年任钦差大臣;

咸丰4年追赠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

咸丰4年加总督衔(赏)。

人物大事件

嘉庆十一年(1806年)(由荫生授刑部员外郎,后历任刑部郎中、通政使司副使、河南按察使、江宁、河南布政使。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升河南巡抚,因督治河工失职,革职。

道光元年(1821年)后,先后任山东巡抚、两江总督兼署漕运总督。

道光七年(1827年),又因河工大案中犯有主要过咎,部议革职,降为内阁学士,一个月后又授山东巡抚。

道光九年(1829年)升四川总督。

道光十一年(1831年)调直隶总督。

道光十六年(1836年)授协办大学士。

道光十八年(1838年)又拜文渊阁大学士。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正月呈递奏折,意在说明战争是万不可能的,只有外交才可能维护国计民生。二月,英占据香港的奏折到达北京,琦善被革去大学士。宣宗降旨“革职锁拿,家产即行查抄入官”。

咸丰二年(1852年)任钦差大臣,建立江北大营,对抗太平军。

咸丰四年(1854年)病死军中,赠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依总督例赐恤,谥文勤。

家庭亲属

博尔济吉特·恩格德里(先世)、博尔济吉特·噶尔萨(高祖父)、博尔济吉特·英泰(曾祖父)、博尔济吉特·安琳(祖父)、博尔济吉特·成德(父)、博尔济吉特·文孚(叔)、博尔济吉特·恭钊(子)、博尔济吉特·恭镗(子)、博尔济吉特·恭钧(子)、博尔济吉特·恭鑫(子)、博尔济吉特·恭锴(子)、博尔济吉特·恭鍹(子)、博尔济吉特·恭鉽(子)、博尔济吉特·恭铨(子)、博尔济吉特·松桂勋(族侄)、博尔济吉特·瑞澄(孙)、博尔济吉特·瑞洵(孙)。

后世评价

陶元珍指出“琦善在外交方面应受责备的地方似乎比值得称赞的地方还要多”。他对政府缺乏起码的诚实,对外人“不免卑屈”,对敌方的认识除了船炮的利害而外是“一无所知”,对汉奸式或烟棍式的人物鲍鹏“根本就不该用”。“琦善之未能坚持烟禁便是琦善外交的失败”。

历史事件

事件经过

1840年8月11日,英军舰队进至天津海面,时任直隶总督的琦善赴天津与英军司令咨会。琦善伙同穆彰阿、伊里布等一向与林则徐有过节的朝臣向道光帝夸大英军军力,诬指林则徐允许烟片贩卖后又反悔禁烟,激起英国发动战争,将所有战争责任归咎林则徐身上,主张“罢战言和”,要求进行谈判。八月下旬,道光帝任命琦善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办,九月初又革林则徐、邓廷桢职,任琦善署两广总督兼海关监督。

1840年11月29日,琦善到达广州,中英广州谈判开始。但由于双方开价差距悬殊,一开始就进入了扯皮阶段。道光帝收到琦善奏折后,认为英人的要求过分(和南京条约的内容相似),下令备战。在谈判期间,琦善增铸火炮,并从广东各地调兵至虎门,虎门兵力达到11000人。

1841年1月7日,谈判破裂,英军发动进攻,虎门战役开始。英军仅以受伤38人的代价即击败清军。1月8日,琦善要求重开谈判,英军同意暂时停战。1月21日,英方公布了《穿鼻草约》,要求割让香港岛、赔款600万银元。由于涉及土地割让,琦善未签字(此条约传至伦敦,英国政府认为得到利益太少,也未签字)。英军乃于26日,强行占领香港。琦善打算于道光二十年正月十八(1841年2月9日)正式签订《穿鼻草约》,此时,广东士绅声讨琦善,广东的高级官员又站在怡良一边,琦善不敢签约。

道光皇帝得知虎门战事不利、琦善畏敌,且擅自在谈判中割让香港,乃将琦善撤职查办,锁拿进京。

鸦片政策

随着鸦片在中国的日益泛滥,禁烟问题提上了紧迫的议事日程。针对这一问题,清廷形成“严禁派”和“弛禁派”两大对垒阵营:

严禁派的代表人物是鸿胪寺卿黄爵滋和时任湖广总督的林则徐。提出的具体办法就是用严刑峻法,重治吸食;广传戒烟药方,限期一年戒绝,过期仍吸食者,平民处死刑,官吏加罪--不但犯官治罪,而是其子女不准考试。邻里互相监督,五家一组,互相结保,对邻里吸鸦片而知情不举,包庇吸食,亦予治罪,对举报者则予奖励。黄爵滋还谎称查过资料,说洋人对该国吸鸦片者皆绑上竹竿,插进大炮,击入海中溺死。但事实上,当时西方各国都不禁止鸦片。英国当时,禁的“毒品”乃是酒!

弛禁派(实仅太常侍少卿许乃济一人)提出取消鸦片禁令准其公开卖买,照药材纳税(不过只准以货易货,不准用银子购买,认为这样可以防止白银外流)。并且提出国内种植鸦片不予限制,国产鸦片多了,洋商无利可图,外国鸦片即可不禁自绝。

琦善在鸦片战争之前,反对黄爵滋重治吸食者的主张,认为黄的主张“大谬不然”,认为贩鸦片者之罪重于吸鸦片者,吸鸦片者处死,则贩卖鸦片者处与何刑?况且缺乏可行性。鸦片吸食“今则数十年之久,十八省之大,岂能令出惟行乎?”

他的理由是“若吸食鸦片不肯俯首受缚,势必聚众抗拒,此大可虑也。至于闽省海疆,其人习于械斗,善于打仗,吸食鸦片者尤多,倘或遁逃海岛,外夷资其衣食,藉以探听虚实,荒陬僻壤,弁兵巡役不到,要结无赖,一登陆地,炮台反为虚设,此则更大可虑也。”

他说:吸食鸦片的人众多,其中有“忠良后裔、簪缨世胄”、有“幕友书役”、贤媛、孀妇以及“农工商贾,安分守己之人”,如果“一吸鸦片,即罹法网,将见缧绁之人载道,囹圄无隙地可容,贯索略重,不待部文复转,而瘐毙者已盈千累万矣。”

他还认为“若吸食者尽诛,即闽、广而论,吸烟者十居七、八,十余万人恐不能尽也”。因而他强调说“今一言之下,欲兴率土普天之大狱,此真断断乎其不可行者也。”再有,对于黄提出五家互保,“一家吸食,全体株连”,他认为“邻居吸食鸦片或是深夜,或是藏于卧室,出入无时,行诡秘,怎么能知道他是否买食?”

他的主张是封关锁国,“大张晓谕,不准通商,则鸦片无自而来……内地已入之烟土,并不必缉捕销毁,吸食者一面戒烟,一年半载,知烟不续来,贩卖者另寻别业,吸食者尽保残躯,如是则从容不迫,而天下皆安居乐业。”认为只有这样,才是“正本清源之道”。

后半生

琦善在鸦片战争中被道光“革职锁拿,查抄家产”,发配军台。后又有人告发其收受英人贿赂。道光帝下令彻查,发现确无此事。琦善在战争中也未有传说的卖国动机与行为。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是,作为主和派的琦善与作为主战派的林则徐二人,在鸦片战争之后都被发配流放,这种情况在中外尚属罕见。

琦善后来获得赦免,几经官场沉浮,任热河都统、四川总督、陕甘总督等。咸丰二年(1852)任钦差大臣组建江北大营围攻太平军。1854年,病死于扬州。

更多文章

  • 博尔济吉特·巴特玛璪

    名人大全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博尔济吉特·巴特玛璪

    康惠淑妃(?—1667年),博尔济吉特氏,名巴特玛璪。清太宗皇太极妃嫔,蒙古阿霸垓塔布囊博第塞楚祜尔之女。原为漠南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福晋,为林丹汗的八大福晋之四,统管窦土门万户斡耳朵,并生有一女。天聪八年(1634年),林丹汗病故,当年闰八月,窦土门福晋在部下的护送下归顺后金。后被皇太极立为侧福晋,

  • 博尔济吉特·班第

    名人大全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博尔济吉特·班第

    博尔济吉特·班第(?—1755年),蒙古镶黄旗人,清朝将领。官学生出身,历任内阁学士、兵部侍郎、湖广总督、兵部尚书。雍正至乾隆年间,班第三度在军机大臣上行走。乾隆十一年(1746年),署山西巡抚。乾隆十五年(1750年),班第补拉布敦之缺任驻藏大臣。乾隆十七年(1752年),又转西宁办事大臣。乾隆十

  • 博尔济吉特·瑞澂

    名人大全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博尔济吉特·瑞澂

    博尔济吉特·瑞澂(1863年-1915年),清末大臣。字莘儒,号心如,蒙古族,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琦善之孙,黑龙江将军恭镗之子。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因留守北京有功,擢升九江道。1905年调任上海道。1907年先后任江西按察使、江苏布政使、江苏巡抚。同年10月升任两江总督,1910年升任湖广总

  • 刘芳亮

    名人大全编辑:晴天标签:刘芳亮

    刘芳亮(?-1649),明末农民起义军将领。早年从军,是李自成的心腹部将之一,任左营制将军。本名:刘芳亮所处时代:明朝末期逝世日期:1645年或1649年主要成就:联明抗清主公:李自成身份:明末农民起义军将领刘芳亮(?-1649),明末农民起义军将领。早年从军,是李自成的心腹部将之一,任左营制将军。

  • 李建泰

    名人大全编辑:君莫笑标签:李建泰

    李建泰(?-1649年),字复余,号括苍。明末山西曲沃人。天启进士。崇祯十六年(1643年),提拔为吏部右侍郎兼东阁大学士。次年春,请命驰至山西,以私财召募士卒御李自成农民军。刚出都门,闻家乡曲沃被占,胆惊而病。入保定,为大顺农民军俘获。清兵入关后,召为清内院大学士,坐事罢归。后姜瓖反大同,李建泰在

  • 熊明遇

    名人大全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熊明遇

    熊明遇(1579-1649年),字良孺,号坛石,江西南昌进贤人。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进士,授长兴知县。四十三年(1615年)历任兵科给事中、福建佥事、宁夏参议。为人多所论劾,疏陈时弊,言极危切。天启元年(1621年)以尚宝少卿进太仆少卿,寻擢南京右佥都御史。崇祯元年(1628年)起兵部右侍郎

  • 刘中藻

    名人大全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刘中藻

    刘中藻(1605年~1649年),字荐叔,号泂山,1605年出生于福安市苏阳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自幼勤奋好学。本名:刘中藻字:荐叔号:泂山所处时代:明朝出生地:福安市苏阳村出生日期:1605年逝世日期:1649年刘中藻(1605年~1649年),字荐叔,号泂山,1605年出生于福安市苏阳村一个普通农

  • 林文熊

    名人大全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林文熊

    林文熊(1579~1649年)字清海,号清凯,闽县城门乡(今福州市仓山区城门镇城门村)人,明万历七年(1579年)生。中文名:林文熊出生日期:1579年逝世日期:1649年出生地:闽县城门乡林文熊(1579~1649年)字清海,号清凯,闽县城门乡(今福州市仓山区城门镇城门村)人,明万历七年(1579

  • 夏汝弼

    名人大全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夏汝弼

    明湖广衡阳县台源人。与王船山是同乡好友,有诗唱和。崇祯十六年(1634),与王介之、王夫之兄弟等人受巡抚褚胤锡委托,筹款重修方广寺,使之焕然一新,雄伟壮观。清顺治五年(1648)十月,与王夫之在南岳莲花峰下同举义旗,反抗清朝政府的民族压迫。明亡后,举家迁到宁远县九嶷山,绝食而死。中文名:夏汝弼外文名

  • 张三谟

    名人大全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张三谟

    (1585—1649),字纬典,号日葵,又自号素位居士,明末名臣,平定大峪人。明天启二年(1622)中进士。历任御史、光禄寺丞、大理寺丞署、少卿、顺天府尹、大理寺卿等职。常直言指点朝政,多次被贬官降级,但忠心不已。中文名:张三谟出生日期:1585年逝世日期:1649年代表作品:祭大廷尉日葵张公文中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