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有子

有子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3886 更新时间:2023/12/21 0:32:56

有若(前508年或前518年—?),有氏,名若,字子有(一说字子若),世称“有子”,孔子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之一,被尊为儒学圣贤。生年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比孔子小四十三岁,为前508年;而《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则作三十三岁,为前518年;卒年史无确载,惟《礼记·檀弓》记“有若之丧,悼公吊焉,子游摈,由左”,可见其卒于鲁悼公在位时期。悼公为哀公之子,前466—前429年在位。则有若逝世约在前五世纪中期。

基本资料

本名:有若

别名:有子

出生地:鲁国(今山东省肥城市)

出生日期:前518年

逝世日期:约公元前五世纪

主要成就:孔子的弟子

外文名:YouRuo

国籍:鲁国

民族:汉族

毕业院校:孔门

信仰:儒

注音:ㄧㄡˇㄖㄨㄛˋ

生平

重要事迹

据《孟子》、《史记》等记载,孔子去世后,弟子们思慕孔子,曾因有若似孔子,而群起推举其为师,并以师礼事之。但是不久,弟子们先后提出两个问题,有若皆不能回答,遂被赶下位来。

有若为众人所推举为师,说明其确有卓异之处。据《孟子》记载,有若认为孔子在人群中好比“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泰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宣称“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於孔子也。”因此,孟子所谓的有若“似圣人”,非指相貌,而是指他在思想上非常并很接近孔子。

简介

光绪十七年《肥城县志》有记载:“有子故里在县西北八十里东故社有家庄,后裔聚族而居”。又载:“有子,若,鲁人,少孔子十三岁。……唐赠卞伯,宋追封平阴候。墓在肥城,乾隆五十年得宋时墓碣,五十一年学使赵佑会同巡抚奏闻,五十三年始以肥城七十二代孙承袭,今移居城内。”孔子去世后,弟子们十分思念他。因有子言行相貌像孔子,对他十分尊重。于是大家共同推举他当老师,尊敬他就象当年对待孔子一般。《史记》载:“孔子即殁,弟子思慕。有若状如孔子,弟子相与并立为师,师之如夫子时也。”

有子强识好古,明习礼乐,倡和睦,重礼教。曾提出“礼之用,和为贵”等学说。但亦曾辩证地论述礼与和的关系。他说道:礼的应用,要以能够斟酌损益,从容中和为最可贵。但如果什么事情都死守着礼规不放,有时也会行不通的。一味地用和,而不用礼来规范,也是不行的。《史记》亦载:“有若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有子去世后,葬于肥城,鲁悼公曾向他吊唁志哀。

有子勤奋学习,看书时担心睡着而用火烧手。《荀子》中提到:“有子恶卧而淬掌,可谓能自忍矣,未及好也。”

思想

孝悌为本

有子认为,“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即以孝敬父母,敬重兄长作为实行仁爱的根本所在。

现实社会的治乱兴衰是孔子儒学关注的重心所在。孔子认为,社会的和谐有序,有赖人人修己守礼。要实现这一点,必须人人做到“仁”。就“仁”的实现而言,孔子指出,“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应自孝亲入手,培育仁爱之心,由此向外推衍,进而守礼尊君,社会秩序遂得到有效保障。显然,有若此论,正深得孔子思想的精微。

贵和有节

有若主张以和为贵,这是儒家通义。但有若进而指出:“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即谓不能以和合可贵而一味无原则地和合,“和”亦当有节,要遵循礼的要求,达于中庸之道才可。

推崇礼义,持守中道

《论语·学而》第一: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按有若之意,守信与谦恭固然为美德,但也不可绝对化,而应分别以义、礼加以规范。信须视义而行,因此孔子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即谓其不识大义、大体;至孟子则径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有若之言,正与孔、孟相合。同样,谦恭也不可过度,否则会沦为虚伪、献媚,遭致耻辱。故恭敬也必须合乎礼的要求,才能真正赢得他人尊重。

有若此言的深层,实际亦蕴涵其对儒家中庸之道的深刻体认。

藏富于民

孔子以富民为治世首务,有若亦极重视富民。哀公问有若:“饥馑之年,物用不足,该怎么办?”有若建议降低民众赋税,哀公难以理解。有若解释道:“百姓如果富足,您怎么不富足;百姓如果不能富足,您又从哪里富足?”这是一种典型的藏富于民思想,体现早期儒家对民生的关切与思考。

收录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8)?”

【注释】(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的学生所著述。(2)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3)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4)鲜:音xiǎn,少的意思。《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评析】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读者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重要。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一个显例。他们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孝悌说是为封建统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务的,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和分析判别,抛弃封建毒素,继承其合理的内容,充分发挥道德在社会安定方面所应有的作用。

世系

有子世系:自有子始,有子大宗世系至光绪17年历74代。有子先祖世系,乃据《圣门十六子书》所引的《有子宗谱》而补。73至74代世系,依《肥城县志》而补。自74代以后世系,因资料缺乏而暂缺。

先祖

有子4世祖以前世系失考,《有子宗谱》:有氏之先,系出自有巢氏,历唐、、夏、商不能纪。

4世祖有昌,为邾邑宰,迁于鲁。

3世祖

父有贻

有子

有子,有若,字子有。

后裔

第2代有理,克绍前业。

第3代有廷铎

第4代有经文,有孝行。

第5代有周木

第6代有鹏

第7代有临渭,修明前业供祀事。

第8代有敦

第9代有祯吉,至性孝友,乡党称服。

第10代有绰

第11代有培梅,汉高帝过鲁,以太牢祀孔子,诏先贤子孙,俱入庙观礼。

第12代有云

第13代有元忠,举议仕郎。

第14代有纲,携族徙居平阴。

第15代有科,博通经学,教授生徒,为鲁从事。

第16代有隆

第17代有士标。生二子:绳祖、绳武。

第18代有绳祖,无嗣,以绳武子志绳为嗣。

第19代有志绳,通经学为兰台令。

第20代有敬

第21代有大成,清操自励,不乐仕进。

第22代有献瑞

第23代有好让

第24代有珩

第25代有宏,授谷城尉。

第26代有国宗

第27代有文新

第28代有思义

第29代有广

第30代有桂芳

第31代有泽远

第32代有淳

第33代有化龙

第34代有恕己,因避兵荒,携族众徙居益都,五载仍回原籍。

第35代有塾

第36代有惠

第37代有泰

第38代有知章

第39代有恪

第40代有连登

第41代有永修

第42代有望

第43代有丕显

第44代有纯古

第45代有道

第46代有敏行

第47代有松

第48代有业

第49代有仁甫

第50代有贤

第51代有善长,因山东寇乱,修葺祖祠。

第52代有谕

第53代有玉秀

第54代有克宽

第55代有权

第56代有勤功

第57代有维世

第58代有益友

第59代有光兆,明永乐2年蒙巡按各宪访求先贤有子后裔,准给衣衿承袭奉祀生,重修祖祠。

第60代有觉,承袭奉祀生。

第61代有三仁,承袭奉祀生。

第62代有全,承袭奉祀生。

第63代有兴孝,承袭奉祀生。

第64代有择善

第65代有天奇

第66代有加召

第67代有忠名

第68代有志学,清康熙58年准充奉祀生。

第69代有锡侯

第70代有书

第71代有克俊

翰林院五经博士

第72代有守业,乾隆53年始奉考准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

第73代有安诚,继守业承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有安仁,继安诚承袭翰林院五经博士。

第74代有繁琳,继安仁承袭翰林院五经博士。

有子奉祀官

标签: 有子

更多文章

  • 梁鳣

    名人大全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梁鳣

    梁鳣(前522年—前440年),名鳣,字叔鱼,号子京,春秋时期齐国人,少梁开国君梁康伯之九世孙,晋大夫梁益耳五世孙,孔子弟子。齐景公时从学孔子。比孔子小二十九岁。梁鳣三十二岁(前490年)生梁骢,字子襄,为曾子门徒。父子皆祀孔庙。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有言:“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

  • 颜幸

    名人大全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颜幸

    颜幸(公元前503前后—?)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之一。本名:颜幸所处时代:春秋末年出生地:鲁地出生日期:公元前503前后逝世日期:未详颜氏,名幸,字子柳(《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幸”作“辛”)字子柳,少孔子四十八岁,依此推算,则生于公元前五〇五年。按《史记索隐》引《孔子家语》云“少三

  • 冉孺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冉孺

    冉孺(前501-?),一作冉儒,字子鲁(一说子曾)。春秋末年鲁国陶(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冉求的次子。本名:冉孺别名:冉儒字:子鲁,子曾所处时代:春秋末年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定陶冉堌出生日期:前501年逝世日期:未详追封:郜伯、临淄侯冉孺(前501-?),春秋末期鲁国(今山

  • 曹恤

    名人大全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曹恤

    曹恤(前501―?),曹姓,名恤,字子循,春秋时期曹国(今山东菏泽)人,曹国宗室之后,周文王第六子曹叔振铎十八代孙。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言少孔子五十岁。生于鲁定公九年(前501年),卒年不详。曹悼公二年,曹恤的父亲公孙会由曹国鄸邑(今山东菏泽北)定居至蔡国,筑于洪河西岸(今河南上

  • 冉季

    名人大全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冉季

    冉季(前498年—?),冉氏,名季,字子产。春秋末年学者,鲁国陶(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县冉堌镇)人。孔子的学生,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言少孔子五十三岁。(《孔子家语》作六十三岁)。生于鲁定公十二年(前498年)。本名:冉季字:子产所处时代:春秋末年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陶(今山东定陶

  • 公祖句兹

    名人大全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公祖句兹

    公祖句兹,亦称公祖兹,字子之,生卒年待考,汉族,东周春秋末期鲁国寝丘人(古蓼、蒋、黄、潘诸国所在,今河南固始),为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之一,在七十二贤中排位第四十三,享孔庙奉祀。中文名:公祖句兹字:子之时代:东周春秋末期鲁国寝丘人成就: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公祖氏,为黄帝元妃西陵氏长子玄嚣(即少昊)的后裔:据

  • 秦祖

    名人大全编辑:笑红尘标签:秦祖

    秦祖,字子南,汉族,东周上邽人(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与颜、留、闵诸贤同为孔子入室弟子,是孔子72贤人之一。本名:秦祖字:子南所处时代:东周出生地:上邽秦祖,字子南,汉族,东周上邽人(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与颜、留、闵诸贤同为孔子入室弟子,是孔子72贤人之一。人物经历他身通六艺。唐封少梁伯,宋为

  • 颜高

    名人大全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颜高

    颜高:即颜产、颜刻,字子骄,鲁国陶(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冉堌镇)人,孔子的学生,七十二贤之一。古代勇士名。本名:颜高别名:颜产、颜刻字:子骄出生地: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主要成就:孔门七十二贤之一颜高,字子骄,鲁国陶(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人,孔子的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孔子家语》作颜刻,一作克,一作

  • 漆雕徒父

    名人大全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漆雕徒父

    漆雕徒父,字子文,汉族,东周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的门徒,七十二贤之一。本名:漆雕徒父字:子文所处时代:东周春秋末年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鲁国漆雕徒父:春秋末年鲁国人。漆雕氏,名徒父。《汝宁府志》记载,漆雕从(亦名漆雕徒父),字子文,《孔子家语》记载为子固。其中从字繁体与徒相近,疑有传抄之误。春秋时孔

  • 壤驷赤

    名人大全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壤驷赤

    壤驷(si)赤,姓壤驷,名赤,字子徒,汉族,东周春秋秦国人,孔子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中文名:壤驷赤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春秋秦国身份:孔子弟子字:子徒壤驷(si,音四)赤,姓壤驷,名赤,字子徒,春秋秦国人,孔子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之一。长于读书。《家教·弟子解》作“穰驷赤,字子从”。唐开元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