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涂善东

涂善东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1584 更新时间:2024/1/5 4:03:39

涂善东,男,汉族,中共党员,1961年11月4日出生于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籍贯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化工装备安全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华东理工大学教授。涂善东1978年至1988年就读于南京化工学院(现南京工业大学)化工机械专业,取得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1989年至1990年,在西南交通大学力学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0年至1993年,受邀任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客座研究员;1993年至2001年,先后任南京化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兼机械工程学院院长等职;2002年受聘为华东理工大学教授;2006年6月至2015年7月,任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涂善东长期从事高温高压设备安全技术研发。

基本资料

名:涂善东

外文名:Shan-TungTu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

出生日期:1961年11月

毕业院校:南京化工学院(现南京工业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4)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999、2004、2013)

中国工程院院士(2019)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2)

籍贯: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

人物经历

教育经历

1978年至1982年,涂善东本科就读于南京化工学院(现南京工业大学)化工机械专业。

1982年至1985年,硕士就读于南京化工学院化工机械专业。

1985年至1988年,博士就读于南京化工学院化工机械专业。

工作经历

1989年至1990年,涂善东在西南交通大学力学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1990年至1993年,任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客座研究员。

1993年至2001年,先后任南京化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兼机械工程学院院长、热管技术研究所所长。

2002年,受聘为华东理工大学教授。

2006年6月至2015年7月,担任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

2017年11月,任华东理工大学科学技术协会首任主席。

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涂善东创新发展了高温承压设备安全维修、安全评价以及本质安全调控等技术,成功应用于石化、能源等重化工业领域安全保障工程,为中国万台承压设备事故率逐年下降做出了贡献;推广应用于大型反应器、换热器、汽轮机、高端阀门等产品的可靠性设计制造,为企业创造了显著经济效益。

学术论著

据2022年7月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涂善东发表论文354篇。

主要学术论文(部分)

LiuYang,ZhoujieWang,WilliamDempster,XinhaiYu,Shan-TungTu.Experimentsandtransientsimulationonspring-loadedpressurereliefvalveunderhightemperatureandhighpressuresteamconditions,JournalofLossPreventionintheProcessIndustries,2017,45:133-146。

Guo-JianDeng,Shan-TungTu,Xian-ChengZhang,JiWang,Cheng-ChengZhang,Xia-YiQian,Yi-NingWang.Smallfatiguecrackinitiationandgrowthmechanismsofnickel-basedsuperalloyGH4169at650degreesCinair.EngineeringFractureMechanics2016;153:35-49.

Hong-ShuMa,Guo-ZhenWang,ShiLiu,Shan-TungTu,Fu-ZhenXuan.In-planeandout-of-planeunifiedconstraint-dependentcreepcrackgrowthrateof316Hsteel.EngineeringFractureMechanics2016;155:88-101.

Jian-FengWen,Shan-TungTu.Amultiaxialcreep-damagemodelforcreepcrackgrowthconsideringcavitygrowthandmicrocrackinteraction.EngineeringFractureMechanics,2014;123:197-210.

Ming-LiangZhu,Fu-ZhenXuan,Shan-TungTu.Observationandmodelingofphysicallyshortfatiguecrackclosureintermsofin-situSEMfatiguetest.MaterialsScienceandEngineering:A,2014;618:86-95.

Yu-CaiZhang,Wen-ChunJiang,Shan-TungTu,Jian-FengWen.Simulationofcreepanddamageinthebondedcompliantsealofplanarsolidoxidefuelcell.InternationalJournalofHydrogenEnergy,2014;39:17941-17951.

Xian-ChengZhang,Shan-TungTu,Fu-ZhenXuan.Creep–fatigueenduranceof304stainlesssteels.TheoreticalandAppliedFractureMechanics,2014;71:51-66.

Yu-CaiZhang,Wen-ChunJiang,Shan-TungTu,Jian-FengWen.Usingshorttimecreeprelaxationeffecttodecreasetheresidualstressinthebondedcompliantsealofplanarsolidoxidefuelcell–Afiniteelementsimulation.JournalofPowerSources,2014;255:108-115.

Jian-PingTan,Guo-ZhenWang,Shan-TungTu,Fu-ZhenXuan.Load-independentcreepconstraintparameteranditsapplication.EngineeringFractureMechanics,2014;116:41-57.

JieYang,Guo-ZhenWang,Fu-ZhenXuan,Shan-TungTu.Unifiedcorrelationofin‐planeandout‐of‐planeconstraintswithfracturetoughness.Fatigue&FractureofEngineeringMaterials&Structures,2014;37(2):132-145.

YunTu,Shan-TungTu.Fabricationandcharacterizationofametal-packagedregeneratedfiberBragggratingstrainsensorforstructuralintegritymonitoringofhigh-temperaturecomponents.SmartMaterialsandStructures,2014;23(3):035001-1-11.

Fa-KunZhuang,Guo-YanZhou,Shan-TungTu.Numericalinvestigationoffrictionaleffectonmeasuringaccuracyofdifferentsmallspecimencreeptests.InternationalJournalofPressureVesselsandPiping,2013;110:42-49.

Jian-FengWen,Shan-TungTu,Xin-LinGao,JNReddy.Simulationsofcreepcrackgrowthin316stainlesssteelusinganovelcreep-damagemodel.EngineeringFractureMechanics,2013;98:169-184.

YunTu,Yu-HuaQi,Shan-TungTu.Fabricationandthermalcharacteristicsofmultilayermetal-coatedregeneratedgratingsensorsforhigh-temperaturesensing.SmartMaterialsandStructures,2013;22-28.

Jian-PingTan,Shan-TungTu,Guo-ZhenWang,Fu-ZhenXuan.Effectandmechanismofout-of-planeconstraintoncreepcrackgrowthbehaviorofaCr-Mo-Vsteel.EngineeringFractureMechanics,2013;99:324-34.

Shan-TungTu,Xin-HaiYu,Wei-LingLuan,HogerLoewe.Developmentofmicrochemical,biologicalandthermalsystemsinChina.ChemicalEngineeringJournal,2010;163(3):165-179.

张佳敏,宁,郝世奇,刘柏,朱金龙,张显程,涂善东.国产690镍基合金非对称加载低周疲劳性能研究[C]//.压力容器先进技术——第十届全国压力容器学术会议论文集(下).,2021:467-474.DOI:10.26914/c.cnkihy.2021.033984.

凯尚,王润梓,张显程,涂善东.基于多尺度建模方法的蠕变—疲劳寿命预测[C]//.压力容器先进技术——第十届全国压力容器学术会议论文集(上).,2021:162-172.DOI:10.26914/c.cnkihy.2021.034157.

张玉财,涂善东,罗云,蒋文春,张显程.钎焊接头的蠕变损伤与寿命预测[J].机械工程学报,2021,57(16):218-234+247.

赵亮,涂善东,刘刚,刘福广,李勇,二娟.蒸汽发生器手孔镍基合金堆焊层开裂分析[J].压力容器,2020,37(12):42-47.

涂善东,于新海,张健.严苛条件下承压系统安全阀技术[J].化工进展,2019,38(01):145-154.DOI:10.16085/j.issn.1000-6613.2018-1209.

涂善东,轩福贞,王国珍.高温条件下材料与结构力学行为的研究进展[J].固体力学学报,2010,31(06):679-695.DOI:10.19636/j.cnki.cjsm42-1250/o3.2010.06.009.

涂善东,轩福贞,王卫泽.高温蠕变与断裂评价的若干关键问题[J].金属学报,2009,45(07):781-787.

朱冬生,孙纪远,印玺,郑伟业,王正东,涂善东.喷雾却技术综述及纳米流体喷雾应用前景[J].化工进展,2009,28(03):368-373.

蒋文春,巩建鸣,唐建群,陈虎,涂善东.焊接残应力对氢扩散影响的有限元模拟[J].金属学报,2006(11):1221-1226.

章小浒,王正东,涂善东.原油储罐用钢的开发与应用最新进展[J].压力容器,2006(03):38-43.

杨洪伟,栾伟玲,涂善东.等离子喷涂技术的新进展[J].表面技术,2005(06):7-10.DOI:10.16490/j.cnki.issn.1001-3660.2005.06.003.

栾伟玲,涂善东.喷丸表面改性技术的研究进展[J].中国机械工程,2005(15):1405-1409.

倪红芳,凌祥,涂善东.多道焊三维残余应力场有限元模拟[J].机械强度,2004(02):218-222.DOI:10.16579/j.issn.1001.9669.2004.02.020.

陶国良,涂善东.石墨/碳纤维/聚丙烯高强导热材料的研究[J].中国塑料,2004(11):34-37.DOI:10.19491/j.issn.1001-9278.2004.11.006.

倪红芳,凌祥,涂善东.多道焊三维残余应力场有限元模拟[J].机械强度,2004(02):218-222.DOI:10.16579/j.issn.1001.9669.2004.02.020.

栾伟玲,涂善东.温差电技术的研究进展[J].科学通报,2004(11):1011-1019.

凌祥,周帼彦,邹群彩,涂善东.板翅式换热器新技术及应用[J].石油化工设备,2002(02):1-4.

凌祥,涂善东,陆卫权.板翅式换热器的研究与应用进展[J].石油机械,2000(05):54-58.DOI:10.16082/j.cnki.issn.1001-4578.2000.05.021.

代表性著作

涂善东.高温结构完整性原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涂善东等.材料服役中表面的失效行为及防治.见:中国材料工程大典第16卷.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涂善东等.机械结构强度与失效,见:机械科学与制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十一五战略研究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涂善东.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概论.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涂善东等.零件与结构的失效与安全服役.见:机械工程学科发展战略报告(2011-2020).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王磊,涂善东.材料强韧学基础,上海:上海交通出版社,2012.

TuST,ZhouGY.CompactHeatExchangersinCleanEnergySystems.InHandbookofCleanEnergySystems,Wiley,2014.

FatemiA,PookLP,SpagnoliA,TuST(GuestEditor).SpecialIssueon'MultiaxialFracture2013’,EngineeringFractureMechanics2014;(Volume123),Oxford:Elsevier.

YanJ,ChouSK,TuST,JinHG,DesideriU(GuestEditor).SpecialIssueonEnergyInnovationsforaSustainableWorld,AppliedEnergy2013;(Volume112),Oxford:Elsevier.

TuST,WangGZ,GongJM(GuestEditor).SpecialIssueonLatestDevelopmentofAppliedMaterialsTechnology,AdvancedMaterialsResearch(Volume509).Switzerland:TransTechPublications,2012.

TuST,TakahashiY(GuestEditor).SpecialIssueonHighTemperatureStrength,ActaMetallurgicaSinica.Oxford:Elsevier.2011.

TakahashiY,TuST(GuestEditor).SpecialIssueonHighTemperatureStrength,InternationalJournalofPressureVesselsandPiping.Oxford:Elsevier.2009.

TuST,ChenXD(GuestEditors).HigherPressure,MorePowerandGreaterResponsibility,SpecialIssueofInternationalJournalofPressureVesselsandPiping,Vols.139-140,2016.Oxford:Elsevier

TuST,ChenXD(Editors),PressureVesselTechnology:PreparingfortheFuture,ProcediaEngineering,Volume130,Pages1-1794.Oxford:Elsevier,2015

科研项目

据2022年7月中国知网显示,涂善东主持或参与基金支持的国家级科研项目19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29项。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极端条件下重大承压设备基于寿命的安全维护关键技术与工程示范、严苛环境下典型承压类特种设备结构安全性评价及失效预防技术等

科研获奖

据2022年7月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涂善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第二完成人)、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2项为第一完成人)、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第二完成人),省部级特等奖、一等奖10项;国家发明专利69项、国际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14件。

人才培养

学生培养

据2022年7月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涂善东培养博士40余名,一批学生成为高校和企业的优秀人才。

团队建设

2009年,涂善东带领的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综合化工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教学成果

据2022年7月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涂善东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1997.4—2001.9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压力容器分会委员

2001.9—2005.10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压力容器分会务委员

2005.10—2009.10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压力容器分会主任委员

2009.10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压力容器分会荣誉主任委员

2021.12

武汉工程大学特聘兼职教授

国际压力容器学会亚大地区主席

国际机构学与机器科学联合会可靠性委员会委员、先进材料和标准凡尔赛合作组织分技术委员会共同主席

中国石化炉管质量检测检验与评估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

上海市航空发动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

《AppliedEnergy》《InternationalJournalofPressureVesselsandPiping》《FatigueandFractureofEngineeringMaterialsandStructures》《JournalofMaterialsScience&Technology》《FrontierofMechanicalEngineering》《AdvancesinMechanicalEngineering》《化工进展》《压力容器》《机械强度》《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等期刊副主编或编委

参考资料:

个人生活

婚姻情况

涂善东已婚,育有一女。

家庭情况

涂善东家里兄弟三人,涂善东在家中排行老三。

祖父涂演凡(1885-1944)是民国期间大埔县很有声望的教育家。

父亲涂祥生是教师,先后在广东翁源县第二中学、青溪中心小学、福建永定县侨育中学、峰市中学、城关中学、永定一中、永定县教师进修学校等学校任教。

母亲曾纯英是教师,先后在福建永定下洋月流、初溪、大溪联和、东洋村、太平村等地教书。

哥哥是涂善春。

人物评价

涂善东勇于开拓、艰苦创业,创建承压系统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同时严谨治学、教书育人,倡导全面工程教育,引起国内外同行积极反响。(华东理工大承压系统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

涂善东是“世界蠕变设计领域令人瞩目的人物之一”和“世界级科学家”。(国际同行评)

标签: 涂善东

更多文章

  • 王迎军

    名人大全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王迎军

    王迎军,女,1954年7月31日出生,河北唐县人,中共党员,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人体组织功能重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1978年王迎军本科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1981年和1997年分别在华南理工大学获硕士和博士学位;1998年至1999年在美国佛

  • 王玉忠

    名人大全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王玉忠

    王玉忠,1961年6月16日出生,山东威海人,有机高分子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化学学院工程实验室主任,教授,环保型高分子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新型防火阻燃材料开发与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和教育部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王玉忠于1982年从山东纺织工学院毕业后留校任

  • 王震西

    名人大全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王震西

    王震西,男,汉族,1942年9月3日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中国共产党党员,磁性及非晶态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中科三环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1960年9月—1964年,王震西在中国科技大学磁学专业学习,毕业获学士学位;1964年—1972年,任

  • 吴锋

    名人大全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吴锋

    吴锋,1951年6月12日出生于北京市,新能源材料科学家,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杰出教授、博士生导师、能源与环境材料学科首席教授,北京电动车辆协同创新中心清洁能源领域主任兼首席科学家。吴锋于1975年进入太原工学院,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学位;1981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分配至北

  • 吴以成

    名人大全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吴以成

    吴以成,1946年11月5日出生于广西玉林,功能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理工大学功能晶体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吴以成于1969年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1981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6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博士学位;2000年到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 谢建新

    名人大全编辑:君莫笑标签:谢建新

    谢建新,男,汉族,1958年6月14日出生于湖南双峰,材料加工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日本东北大学工学博士,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77年—1978年,谢建新担任湖南省双峰县荷叶镇豪胜小学民办教师;1985年,在中南大学毕业获得硕士学位;1985年—1987年,担任中南工业大学(现中南大

  • 邢丽英

    名人大全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邢丽英

    邢丽英,女,1965年2月出生于山东省烟台市,航空结构功能一体化复合材料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科技委副主任,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复合材料技术中心首席科学家。邢丽英于1986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非金属材料专业,获学士学位;1989年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分子材料专业硕士学

  • 徐惠彬

    名人大全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徐惠彬

    徐惠彬,1959年7月6日出生于吉林省白城市大安市,原籍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市,金属材料专家。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副部长级)。中国工程院院士。1982年,徐惠彬毕业于阜新矿业学院机械系金属材料专业;1987年,在德国克劳沙塔尔工业大学获硕士学位;1992年,获柏林工业大学博士学位,后在

  • 徐南平

    名人大全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徐南平

    徐南平,男,汉族,1961年4月出生于安徽桐城,化学工程专家,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党组成员、副部长1982年徐南平从合肥工业大学无机化工专业毕业;1985年获得上海化工研究院无机化工专业硕士学位后留校工作;1988年加入中

  • 薛群基

    名人大全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薛群基

    薛群基,男,汉族,1942年11月28日生,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人,材料化学和润滑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1960年—1965年,薛群基在山东大学化学系学习,毕业获学士学位;1965年—1967年,在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