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祥德,1942年7月12日出生于天津市,气象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67年徐祥德从南京气象学院毕业后进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气象局工作;1981年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硕士毕业后进入南京气象学院工作;1987年赴美国迈阿密大学进修;1988年担任南京气象学院教研室副主任;1990年调入天津市气象局工作;1992年进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工作,先后担任所长、副院长、教授;199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0年增选为中国气象局第七届科技委委员;2015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徐祥德长期从事天气气候动力学、天气动力学,大气环流、动力气候学,非线性理论及大气环境研究,推进黄河防汛、农业防灾、城市环境观测、数据共享系统与高原大气科学试验等技术工程建设,发展了高原新一代监测预警工程、技术系统,是中国高空大型无人机高原气象观测试验总顾问。
基本资料
中文名:徐祥德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天津市
出生日期:1942年07月12日
毕业院校: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职业:教学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性别:男
籍贯:浙江余姚市
人物经历
1942年7月12日,徐祥德出生于天津市,祖籍浙江省余姚市。
1961年9月,进入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系学习。
1967年8月,本科毕业后,进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气象局工作(至1979年9月)。
1979年9月,考上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就读数值预报硕士研究生。
1981年7月,毕业获得理学硕士学位后,进入南京气象学院工作。
1987年11月,赴美国迈阿密大学进修(至1988年11月)。
1988年11月,担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研室副主任(至1990年8月)。
1990年8月,调入天津市气象局工作,担任局副总工程师(至1992年12月)。
1992年12月,进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工作,先后担任所长(至1993年6月)、副院长(1993年6月至2002年9月)、教授(2002年09月-)。
1999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隶属于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气象科学)。同年参与完成的《中国女子网球队备战2008年奥运会生理生化训练监控和体能康复与伤病预防的研究》获得第29届奥运会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组织奖三等奖。
2010年,增选为中国气象局第七届科技委委员。
2015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17年2月,天津市武清区气象局正式建成全市气象部门首个“院士专家工作站”,徐祥德带领其专家团队正式进驻工作站。
主要成就
徐祥德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徐祥德长期从事大气环境、天气动力与气候动力学,城市环境等研究,主持实施了多项大气科学研究试验,先后任国家科技部重大计划首席科学家和项目计划实施执行人。他研究提出大气“强迫源”所激发波列路径、波射线形变以及波流型响应特征等新认识,提出城市大气重污染过程周边源输送“通道”多尺度特征及其“空气穹窿”三维结构影响机制;发展城市周边污染源判识追踪分析与模式源同化技术;提出“世界屋脊”高原大气水分循环模型;拓展青藏高原天气气候“强信号”上游关键区影响理论等,推进城市大气环境、青藏高原地区新一代综合监测、预警探测系统工程建设。推进了黄河防汛、农业防灾、城市大气环境、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研究与观测系统技术等工程建设,发展了青藏高原新一代大气综合监测与预警系统工程。主持实施城市大气环境观测试验与中国气候观测系统设计被列入国际范例。
科研项目&成果奖励
截至2015年,徐祥德先后任六项国家科技部重大计划首席科学家,包括国家科技部气象科学数据共享首期工程、国家科技部973项目城市大气环境研究项目、中日政府间技术合作JICA项目重大计划高原新一代监测预警工程等。截至2014年,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项、二等奖三项、三等奖二项,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
科研项目
项目名称 | 项目来源/职务 |
---|---|
北京及周边地区大气、水、土污染机理与治理原理研究 | 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
登陆台风螺旋波机理研究 | 自然科学基金(主持人) |
西北生态气候系统研究 | 国家科技部项目(主持人) |
东亚季风预研究 | 国家科技部项目(课题负责人之一) |
气象资料共享系统建设 | 国家科技部项目(主持人) |
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技术研究 | “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项目主持人) |
黄河暴雨科学试验 | “八五”攻关项目(项目实施执行人) |
青藏高原地气物理过程气候影响 | 国家攀登计划(B)(首席科学家助理) |
成果奖励
论文著作
截至2015年,徐祥德以第一、第二作者发表于国内外SCI期刊与核心以上刊物论著193篇,专著11部、编著10部,先后被美国科学出版社(NovaSciencePublishers)特邀为国际专著主要作者或主编(三部),其中主编的一部高原研究专著被美国国会图书馆收录。
出版著作
出版日期 | 名称 | 作者 | 出版社 |
---|---|---|---|
2015.04 | 《青藏高原影响与动力学机制探讨》 | 徐祥德著 | 北京:气象出版社 |
2013.01 | 《地球大气中的涡旋揭秘气象灾害》 | 徐祥德,李泽椿,柳崇健主编 | 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
2010.02 | 《城市环境综合观测与大气环境动力学研究》 | 徐祥德等著 | 北京:气象出版社 |
2008.01 | 《中国气候观测系统》 | 张人禾,徐祥德主编 | 北京:气象出版社 |
2003.09 | 《城市大气环境观测工程技术与原理》 | 徐祥德等著 | 北京:气象出版社 |
2003.01 | 《大气遥感再分析场构造技术与原理》 | 徐祥德等著 | 北京:气象出版社 |
2002.10 | 《外源强迫与波流作用动力学原理》 | 徐祥德,高守亭著 | 北京:海洋出版社 |
2002.04 | 《农业气象防灾调控工程与技术系统》 | 徐祥德等编著 | 北京:气象出版社 |
2002.01 | 《城市化环境气象学引论》 | 徐祥德,汤绪等编著 | 北京:气象出版社 |
2000.08 | 《青藏高原大气边界层观测分析与动力学研究》 | 周明煜,徐祥德等编著 | 北京:气象出版社 |
1999.12 | 《外源强迫与波流作用动力学原理》 | 徐祥德,高守亭著 | 北京:海洋出版社 |
1999.01 | 《华北干旱预研究进展》 | 徐祥德,吴正华主编 | 北京:气象出版社 |
徐祥德人才培养
截至2016年,徐祥德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原南京气象学院)、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兰州大学一共培养博士研究生10多名,硕士研究生30多名,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工程技术数字研究馆信息、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徐祥德培养学生情况如下:
徐祥德荣誉表彰
时间 | 荣誉/表彰 | 参考资料 |
---|---|---|
科技部“973”先进个人 | ||
科技部野外科技工作突出成绩先进个人 | ||
2009年 | 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 | |
2015年 |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97年05月至2002年12月 | SCI杂志《JournalofBoundaryLayerMeteorology》国际编委 |
2010年 | 中国气象局第七届科技委委员 |
世界气象组织WMO大气环境、国际现场观测协调专家组成员 | |
世界气象组织WMO城市环境专业委员会委员 | |
全球水伙伴中国委员会委员 | |
中国气象学会天气和极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 |
中国现场统计学会常务理事 | |
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常务理事 | |
北京市气象学会常务理事、动力气象专业委员会委员 | |
计算物理学会常务理事 | |
大气计算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 | |
气象、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 | |
《计算物理》杂志编委 | |
《应用气象学报》杂志编委 |
人物评价
徐祥德长期从事天气动力,大气环流和动力气候研究,从事非线性波流动力学、拓朴非线性理论及其大气突变数学模型研究,在中国该学科的知名专家和学科带头人,在国际上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天津市气象局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