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汉森(BillS.Hansson),1959年1月12日出生于瑞典延斯托普(Jonstorp),进化神经行为学家,瑞典皇家农林科学院院士,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芬兰科学与人文院院士,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非洲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德国莱比锡撒克逊自然与人文科学研究院院士,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学会副会长。比尔·汉森于1982年5月获得瑞典隆德大学生物学学士学位;1988年10月获得隆德大学生态学博士学位;1990年8月—1995年3月任教于隆德大学;2000年4月任隆德大学教授;2001年3月—2006年1月任瑞典农业科学大学教授;2007年当选为瑞典皇家农林科学院院士;2010年当选为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2012年当选为欧洲科学院院士;2013年当选为芬兰科学与人文院院士;2014年6月任马克斯·普朗克学会副会长;2016年当选为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和非洲科学院院士;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比尔·汉森长期致力于化学生态学、神经行为学和嗅觉领域研究。
基本资料
中文名:比尔·汉森
外文名:BillS.Hansson
国籍:瑞典
出生地:瑞典延斯托普(Jonstorp)
出生日期:1959年1月12日
毕业院校:隆德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07年当选为瑞典皇家农林科学院院士
2010年当选为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
2012年当选为欧洲科学院院士
2013年当选为芬兰科学与人文院院士
2016年当选为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2016年当选为非洲科学院院士
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人物经历
1959年1月12日,比尔·汉森(BillS.Hansson)出生于瑞典延斯托普(Jonstorp)。
1978年—1979年,加入瑞典国防军。
1982年5月,获得瑞典隆德大学生物学学士学位。
1988年10月,获得隆德大学生态学博士学位。
1989年4月—1990年8月,在亚利桑那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1990年8月—1995年3月,任教于隆德大学。
1992年8月,任隆德大学副教授。
2000年4月,任隆德大学教授。
2001年3月—2006年1月,任瑞典农业科学大学教授。
2003年1月—2006年1月,任瑞典农业科学大学景观规划园艺学院副院长。
2006年4月,任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学会化学生态学研究所进化神经行为学系主任。
2007年,当选为瑞典皇家农林科学院院士。
2010年,当选为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
2012年,当选为欧洲科学院院士。
2013年,当选为芬兰科学与人文院院士。
2014年6月,任马克斯·普朗克学会副会长。
2016年,当选为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和非洲科学院院士。
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主要成就
比尔·汉森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比尔·汉森开创了许多神经科学研究的问题和技术方法,特别是在昆虫—昆虫及昆虫—植物间的神经生物学和化学联系等方面的研究;1992年,比尔·汉森首次揭示嗅觉小球是初级神经系统神经反应的功能单位,从而奠定了昆虫嗅觉—神经系统相互作用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了嗅小球在信息输入和输出过程中的关键作用;首次尝试将化学分析和嗅觉电生理实验相结合的实验方法,揭示了针对昆虫性别和孵化地点差异的欺骗性授粉系统的分子机制;发现了果蝇可以检测到天敌—寄生蜂的特殊嗅觉信号;2008年,揭示果蝇嗅觉共同受体(Orco)的功能及其作用;2020年,开发Drosophilasechellia作为神经遗传学研究的模型,并且确定了D.sechellia对诺丽果气味极端敏感的分子决定因素,描述了物种之间行为差异的分子、生理及解剖学特征。
学术论著
据2022年11月中国科学院官网显示,比尔·汉森已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总被引用超过15000次。
比尔·汉森人才培养
讲授课程
比尔·汉森在瑞典隆德大学讲授博士生课程《感官生态学(courseinSensoryEcology)》,在瑞典农业科学大学安纳普(Alnarp)分校讲授博士生课程《化学生态学(ChemicalEcology)》。
培养成果
比尔·汉森培养的学生有萨塞克斯大学研究员CorneliaBühlmann,维也纳医科大学教授JohannesStöckl,亚利桑那大学副教授HongLei,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授MajidGhaniniaTabarestani等。
讲学讲座
比尔·汉森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婚姻家庭
比尔·汉森的妻子的名字是苏珊娜·埃尔兰(SusanneErland),两人育有两个子女,奥托(Otto)和艾格尼丝(Agnes)。
人物评价
“比尔·汉森是伟大的科学家,更是高水平学者,他为海南大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时任海南大学国际顾问委员会主席冯达旋评)
“比尔·汉森在科研管理方面成绩卓著,在科研上蜚声国际。”(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