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有炓,1935年10月1日生于福建大田,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物理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郑有炓1953年—1957年就读于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获得理学学士学位;1957年起任教于南京大学物理系;1984年—1986年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访问教授;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有炓从事新型半导体异质结构材料与器件研究。
基本资料
中文名:郑有炓
国籍:中国
出生地:福建大田
出生日期:1935年10月1日
毕业院校:南京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物经历
1935年10月1日,郑有炓出生于福建大田。
1953年—1957年,就读于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获得理学学士学位。
1957年起,任教于南京大学物理系。
1984年—1986年,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访问教授。
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成就
郑有炓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郑有炓在锗硅、Ⅲ族氮化物异质结构研究中,发展了生长锗硅、Ⅲ族氮化物异质结构材料的光辐射加热方法和新技术。基于锗硅、Ⅲ族氮化物极化能带工程,发展了多种新器件。提出并实现了铁电体/氮化镓、铁磁体/半导体异质结构新体系。发现锗硅合金应变诱导有序化新结构,提出新模型。揭示Ⅲ族氮化物异质结构极化、二维电子气及其相关性质。观测到碲化镉/锑化铟异质结构二维电子气及占据子带规律,开拓II-VI/III-V族异质体系二维电子气研究领域。提出基于锗硅技术实现二氧化硅/硅界面量子限制硅纳米结构。
郑有炓领导创建了南京大学半导体超晶格实验室。
学术论著
截至2019年7月,郑有炓与研究组已发表论文400余篇,已被SCI收录332篇,EI收录428篇,被SCI论文引用1683篇(其中他引1409篇),其代表论著有《第三代半半导体材料》《太阳电池发展现状及性能提升研究》等。
学术交流
时间
学术活动名称
举办地
|
2004年9月
第十二届“小颗粒与无机团簇系列国际会议”
|
2011年4月
新材料产业发展与展望研讨会
福州
|
2020年11月
第十六届中国高校电子信息学院院长(系主任)年会
绍兴
|
发明专利
截至2019年7月,郑有炓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1项。
时间
专利名称
专利号
|
2001年7月25日
锗/硅复合纳米晶粒浮栅结构MOSFET存储器
CN1305232A
|
2002年8月14日
一种控制氮化镓(GaN)极性的方法
CN1363730A
|
2005年3月23日
利用氢化物汽相外延方法在硅衬底上生长GaN薄膜
CN1599032A
|
2008年9月24日
生长非极性面GaN薄膜材料的方法及其用途
CN101270471A
|
2009年5月13日
一种改善蓝宝石衬底上GaN厚膜完整性的方法
CN101431017A
|
承担项目
时间
项目名称
项目类别
|
1991年—1992年
新型GeSi红外探测器研究
江苏省科委项目
|
1991年—1995年
GeSi材料与器件研究开发
江苏省科委项目
|
1991年—1995年
GeSi超晶格材料与应用
国家八六三计划项目
|
1991年—1995年
GeSi超晶格材料生长、物性和器件开发
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
|
1992年—1994年
GeSi红外探测器
国防科工委项目
|
1992年—1994年
GeSi基区异质结晶体管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1993年—1995年
应变层结构GeSi/Si的稳定性及其改善对策研究
国家高技术863计划项目
|
1993年—1995年
GeSi/Si异质结构材料生长研究
国家高技术863计划项目
|
1993年—1995年
GeSi/Si超晶格材料表征研究
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项目
|
1993年—1995年
GeSi/Si超晶格选择外延研究
南京大学基金项目
|
1993年—1995年
新型GeSi材料与器件研究开发
江苏省科委项目
|
科研奖励
截至2022年2月,郑有炓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三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和技术发明一等奖各1项;还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以及国防科工委光华科技基金奖一等奖等奖项。
时间
获奖项目
奖励名称
|
1988年
InP-MIS界面与InP-MIS晶体管研究
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
1989年
聚合物半导体薄膜及其应用的基础研究
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
1990年
半导体变频C-V/G-V方法和VFC-1型微机变频C-V测试系统
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
1992年
国防科工委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
|
2004年
新型半导体异质结构和器件物理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2016年
先进日盲紫外探测与应用技术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
郑有炓人才培养
培养成果
截至2022年6月,郑有炓培养的学生包括6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8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位国家973计划(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以及3个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和科技部创新团队等,如厦门大学教授张荣,南京大学教授施毅等都是他的学生。
郑有炓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
1991年
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
|
1992年
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
|
1992年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
2003年
中国科学院院士
|
2020年
江苏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
江苏省优秀学科带头人
|
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导师
|
江苏省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
|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
1988年—1993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半导体学科专家评审组成员
|
1991年—2001年
国家“攀登计划”项目专家委员会委员
|
1992年—1996年
国家“863计划”光电子主题专家组成员
|
2002年—2003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科学部第一届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信息科学领域专家咨询组成员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信息科学领域专家咨询组副组长
|
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顾问
|
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指导委员会委员
|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器件与集成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顾问
|
浙江大学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咨询委员会委员
|
《半导体学报》编委
|
《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编委
|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编委
|
《电子学报》编委
|
《功能材料》编委
|
《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编委
|
《光电子-激光》编委
|
《OPTOELECTRONICSLETTERS》编委
|
《FrontiersofOptoelectronicsinChina》编委
|
个人生活
婚姻家庭
郑有炓的妻子陆婉芬曾任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
人物评价
“郑有炓是中国半导体异质结构材料与器件研究的开拓者和领军人。”(江苏省光电信息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评)
“郑有炓在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的教学科研工作中做出了系统性、创造性的突出贡献。”(南京大学评)
人物影响
基金命名
2022年,郑有炓将所获奖金200万元及其弟子们共同捐资100万元捐赠给南京大学,设立了“郑有炓教育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