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建嵘,男,1962年9月生于湖南衡阳,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留校任教至2003年底;2001年7月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教授,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曾在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美国哈佛大学进行过学术交流。已发表和出版过《中国工人阶级状况:安源实录》《抗争性政治:中国政治社会学基本问题》等大量著述。2010年12月,被30多万网民公推为与郎咸平、戴旭、郭亦平、张宏良等人并列的“中国互联网九大风云人物”之一。
基本资料
中文名:于建嵘
国籍:中国
出生地:湖南省衡阳市
出生日期:1962年9月
职业:中国社科院研究院
毕业院校:湖南师范大学
主要成就:发表出版著述80余篇
代表作品:《中国当代农民的维权抗争:湖南衡阳考察》等
现职务:名师学院领域学院院长
人物经历
2010年12月,于建嵘被30多万网民公推为与郎咸平、戴旭、郭亦平、张宏良等人并列的“中国互联网九大风云人物”之一。
2011年1月25日晚,于建嵘在微博上开通了“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账号,发起了微博打拐行动。
2012年10月,于建嵘因为一系列随手公益活动,成为《华尔街日报》中文版“中国创新人物奖”慈善类获奖人。
主要贡献
主要著述有《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和《中国当代农民的维权抗争:湖南衡阳考察》等。
1,社会泄愤事件中群体心理研究——对“瓮安事件”发生机制的一种解释。
2,农民维权与底层政治。
3,中国的社会泄愤事件与管治困境。
4,基督教的发展与中国社会稳定。
5,于建嵘李连江:县政改革与中国政治发展(合著)。
6,集体行动的原动力机制研究——基于H县农民维权抗争的考察。
7,信访制度改革与宪政建设——围绕《信访条例》修改的争论。
8,当代中国农民维权组织的发育与成长。
9,20世纪中国农会制度的变迁及启迪。
10,清代与民国保甲体制的比较。
11,乡村建设运动对农村政治结构的影响。
12,乡镇自治:根据和路径——以20世纪乡镇体制变迁为视野。
13,当代中国农民的以法抗争。
14,农村黑恶势力和基层政权退化——湘南调查。
15,农民有组织抗争及其政治风险——湖南省H县调查(三)。
16,农民有组织抗争及其政治风险——湖南省H县调查(二)。
17,农民有组织抗争及其政治风险——湖南省H县调查(一)。
18,农民是如何失去土地所有权。
19,村组干部话说“三农问题”。
20,民主制度与中国乡土社会。
21,乡村建设运动对农村政治结构的影响。
22,乡村自治:皇权、族权和绅权的联结。
23,人民公社的权力结构和乡村秩序。
24,近代中国地方权力结构的变迁。
25,中国农村政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26,黑恶势力是如何侵入农村基层政权的?——对湘南40个“失控村”的调查。
27,失范的契约:形式民主下的枷锁。
28,乡村选举:利益结构和习惯演进——岳村与南村的比较。
29,在农民反抗的背后——湖南农村群体性事件的调查和分析。
30,如何破除山西省长们的宿命。
31,超越“省管县”,县政自治才是治本策。
32,对一封来信的两点回答。
33,侵犯信访公民合法权利的制度根源是什么?
34,治乱与治吏。
35,土地流转要遵循自愿有偿原则。
36,如何走出施政和维权的暴力困境?
37,改革与法治及解释权。
38,谁在承受截访的成本?
39,再论社会泄愤事件:瓮安事件的反思。
40,底层社会的政治逻辑。
41,转型中国的社会冲突——对当代工农维权抗争活动的观察和分析。
42,于都事件——共产党县级政权第一个集体腐败案。
43,“全民低保”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44,让劳动者有能力保护自己。
45,学者和庸医及农民的鲜血。
46,农民土地维权抗争的调查。
47,转型期中国的社会冲突——对当代工农维权抗争活动的观察和分析。
48,启蒙与知识精英的话语霸权——来自田野的思考。
49,三农问题的关键何在?
50,土地问题已成为农民维权抗争的焦点。
51,我为什么主张重建农民协会?
52,建东书房记。
53,要重新认识农民和解放农民。
54,中国工人阶级状况:安源实录(片段)。
55,当代中国维权农民群英谱。
56,村民话说“三农问题”。
57,县乡领导话说“三农问题”。
58,学者话说“三农问题”。
59,为基督教家庭教会脱敏。
60,解读和谐社会问题和对策。
61,中国的政治现实和我的梦想。
62,中国的底层社会:我的研究和立场。
63,解决利益冲突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
64,中国的骚乱事件与管治危机。
65,2006年4月3日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
66,转型中国的社会冲突。
67,转型期中国的社会冲突和秩序重建。
68,中国信访制度批判。
69,当代中国农民的维权活动与政治。
70,终结革命:背弃承诺抑或重构价值——解读20世纪中国工农运动。
71,中国农村的政治危机:表现、根源和对策。
72,社会危机治理暨公民社会转型论坛纪要。
73,于建嵘单光鼐:群体性事件应对与社会和谐(合著)。
74,于建嵘对话毛里和子:政治发展:东亚经验和中国特色。
75,中国基督教家庭教会向何处去?——与家庭教会人士的对话。
76,中国的政治传统与发展——于建嵘对话裴宜理。
77,于建嵘对话蔡永飞:呼唤县级地方立法权。
78,解决中国农民问题需要新思维——于建嵘答澳大利亚驻华大使芮捷锐问。
79,于建嵘对话陈志武:把土地还给农民。
80,于建嵘对话斯科特:底层政治与社会稳定。
81,乡村政治改革——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82,农民维权重心出现重大变化。
83,于建嵘:当前中国能避免社会大动荡吗?——2009年2月9日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演讲。
84,抗争性政治:中国政治社会学基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