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查尔斯·斯科特·谢灵顿

查尔斯·斯科特·谢灵顿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4777 更新时间:2023/12/12 1:52:01

查尔斯·斯科特·谢灵顿,OM,GBE,PRS(SirCharlesScottSherrington,1857年11月27日-1952年3月4日),英国科学家,在生理学神经系统科学方面有很多贡献。他和埃德加·德里安一起由于“关于神经功能方面的发现”而获得193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基本资料

名:查尔斯·斯科特·谢灵顿

外文名:CharlesScottSherrington

别名:查尔斯-谢灵顿

国籍:英国

民族:盎格鲁-撒克逊人

出生日期:1857年11月27日

逝世日期:1952年3月4日

毕业院校:剑桥大学

职业:科学家

主要成就:皇家勋章

考泊莱勋章

大英帝国骑士大十字勋章

功绩勋章获得者

多所著名高校的名誉博士、教授

出生地:大伦敦北部的伊斯灵顿

信仰:天主教

代表作品:《神经系统的整合作用》

星座:射手座

身高:177cm

爱好:医学、读书

生平

查尔斯·斯科特·谢灵顿(CharlesScottSherrington)于1857年11月27日出生于大伦敦北部的伊斯灵顿。1876年,谢灵顿进入伦敦圣托马斯医院习医,并在1878年通过皇家外科学院的初级考试,翌年又通过该学院的特别研究生的初级考试,在爱丁堡作短暂逗留后,他于1879年前往剑桥大学,在MichaelFoster先生的指导下学习生理学,并于1880年进入剑桥大学的冈维尔和凯厄斯(GonvilleandCaius)学院。

1881年,谢灵顿参加了在伦敦召开的一次医学会议,在会上,MichaelFoster先生就CharlesBell等人对神经功能的实验研究进行了讨论,由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的DavidFerrier和FriedrichLeopoldGoltz所做的关于切除狗和猴的部分大脑皮层所产生的影响在会上产生了分歧意见,激起了广泛的兴趣。后来,在英国和欧洲几乎所有大学都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随后,谢灵顿和JohnNewportLangley在剑桥大学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在1884年他们发表了一篇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论文,从此确定了谢灵顿为探索神经系统奥秘而献身的志

1883年,谢灵顿成为剑桥大学GeorgeHumphrey教授领导下的解剖学讲师,在1883-1884年冬学期,他又在圣托马斯医院讲授组织学。

1884年,成为英国皇家外科医师学会会员(memberoftheRoyalCollegeofSurgons,M.R.C.S.);1884-1885年冬季,谢灵顿去斯特拉斯堡大学在Goltz的指导下工作和学习;1885年,他在剑桥大学第一等级自然科学荣誉学位考试中成绩斐然;并发表了一篇关于Goltz在狗模型上所做的研究论文;同一年中他在剑桥还获得医学士(MedicinaeBaccalaureus,M.B.)学位;1886年他获得了英国皇家医师资格(LicentiateRoyalCollegeofPhysicians,L.R.C.P.)。

1885年,谢灵顿作为一个医学研究协会委员会成员去西班牙调查霍乱的爆发;1886年又到意大利威尼斯地区进行同样的调查,然后将获得的材料带到柏林,在病理学家RudolfLudwigKarlVirchow的指导下进行工作。后来Virchow将他介绍到罗伯特·科赫那里进行6个星期的学习,而谢灵顿却留下来与科赫做了一年的细菌学研究。1887年,他被任命为伦敦圣托马斯医院的系统生理学讲师,也被选为剑桥大学冈维尔和凯厄斯学院的研究成员。1891年,他被任命为VictorHorsley先生的继任者,伦敦布朗高级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研究学院的教授和主管。1895年,他成为利物浦大学的生理学教授。

当早年在剑桥大学时,谢灵顿曾受到英国生理学家WalterHolbrookGaskell和西班牙神经科学家SantiagoRamónyCajal的很大影响,谢灵顿在访问西班牙时曾与Cajal会过面,自此开始研究脊髓。到1891年,他的研究目标转向脊髓反射,这个问题在当时是个热门研究课题。谢灵顿对这个课题发表了一些论文,并在1892-1894年期间,也发表了一些对支配肌肉的传出神经的论文。1893-1897年间,他研究了皮肤感受野的节段性分布并有重要发现,那就是支配肌肉的神经束中有1/3是传出纤维,其的为运动纤维。

在利物浦大学,他回到他早先研究的课题,即对拮抗肌的神经支配的研究,并发现反射抑制在拮抗肌中起重要的作用。此外,他还研究了脑和脊髓之间的联系——锥体束。在此期间,美国外科医生HarveyCushing(库欣综合征的发现者)拜访了他,那时HarveyCushing还是个年轻人,谢灵顿和他共事了8个月时间。

1906年,谢灵顿出版了他的不朽著作《神经系统的整合作用》。1913年,他被聘请为牛津大学生理学教授,在牛津大学,他一直逗留到1936年退休。在这里他写下了经典的《哺乳动物生理学:实习教程》,该教程于1919年出版,是他为学生而写的,也是他在牛津大学用作教材来教他的学生的。也是在这里他获得了193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谢灵顿在1893年当选为伦敦皇家学会院士。1905年被授皇家勋章(RoyalMedal),1927年授予考泊莱勋章(CopleyMetal),1922年给予他大英帝国骑士大十字勋章(theKnightGrandCrossoftheOrderoftheBritishEmpire)和1924年授予功绩勋章(OrderofMerit)。他拥有的名誉博士学位的大学有牛津大学、伦敦大学、谢菲尔德大学、伯明翰大学、曼彻斯特大学、利物浦大学、威尔士大学、爱丁堡大学、格拉斯哥大学、巴黎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鲁汶大学、乌普萨拉大学、里昂大学、布达佩斯大学、雅典大学、布鲁塞尔大学、伯尔尼大学、多伦多大学、蒙特利尔大学和哈佛大学。

谢灵顿在他晚年时仍然思想敏锐。他于1952年3月4日在伊斯特本因心力衰竭而突然去世,享年95岁。

贡献

谢灵顿的一生中对中枢神经系统生理学研究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神经生理学的许多研究领域与他的名字是不可分开的。他在Cajal创立的神经元学说基础上,于1897年提出使用突触(synapse)这个术语来描述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之间的接触部位,并认为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在这个部位进行信息沟通,而这个部位最早是由Cajal在光学显微镜水平作了组织学描述。

谢灵顿在脊髓反射的研究中具有诸多建树,他非准确地将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称为运动传出的最后公路(finalcommonpathway),并于1925年提出使用运动单位(motorunit)这个术语来命名运动功能的基本单位,即一个运动神经元和它所支配的一群肌纤维。他是最早认识到感觉传入信息在调节运动中具有重要作用的少数几个人之一。1894年他发现支配肌肉的神经含有感觉神经纤维和引起肌肉收缩的运动神经纤维。在此之前,他于1893年就已发现肌肉、肌腱和关节等处具有感觉功能,并提出了本体感觉(proprioception)这一术语。他认为本体感觉的信息由传入神经纤维传至中枢后可决定肌肉的紧度。1900年他还指出小脑是本体感受系统的中枢。谢灵顿于1898年描述了猫的去大脑僵直现象,在对脊髓反射的研究中,他建立了一种有用的实验模型来研究脊髓通路。他用猫来做实验,在动物的中脑上、下丘之间横切脑干,动物出现头尾昂起,脊柱挺硬,四肢伸直,坚硬如柱的表现,他称此现象为去大脑僵直(decerebraterigidity)。当切断腰骶部背根后,去大脑僵直动物强直伸长的后肢僵直现象消失,他认为增强收缩的肌肉受到了牵拉,所以他称之为牵张反射(stretchreflex),并且确定了牵张反射需要来自肌肉的感觉传入到脊髓,然后传出信号再回到肌肉。他发现牵张反射的时间(1924年)要比发现去大脑僵直晚得多。在1893-1909年间,谢灵顿和他的同事们在研究中还发现牵拉一群肌肉,在引起被牵拉的一群肌肉兴奋收缩时,可引起与之相拮抗的肌群舒张,他的结论是牵张刺激能引起脊髓内一群运动神经元兴奋,而另一群运动神经元则产生抑制,从而形成交互神经支配。这种交互神经支配的理论后来被称为谢灵顿定律。

由于对牵张反射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以及对去大脑僵直动物进行观察的结果,他最早体会到牵张反射在姿势调节中的重要性,从而奠定了研究运动和姿势调节的反射基础。他还将牵张感受器称为本体感受器(proprioceptivereceptor)。在考虑躯体感觉传入对步行运动的作用中,谢灵顿提出本体感受器和外感受器的区别,本体感受器是肌肉和关节内的并可被躯体运动所兴奋,来自本体感受器的传入信息与步行运动的自动调节有关。外感受器则位于皮肤,其主要功能是通过接受外部刺激对步行运动的调节。这个区分至今仍认为是正确的,尽管认为皮肤的传入信息能提供重要的有关躯体运动的反馈信息。哺乳动物在室外行走时将持续不断地使用感觉传入信息来纠正它们的行走式样,以对待不同的地形和防止发生不可预料的事情。用于调节步行式样的感觉传入信息有三类,即来自肌肉和皮肤的躯体感觉、前庭器官的平衡感觉和视觉。根据刺激的来源及感受器所在位置,谢灵顿将感受器分为外感受器(如视、听、嗅及皮肤等感受器)、内感受器(如感受内脏器官发来的冲动信息的感受器)和本体感受器(如肌肉、肌腱、关节和迷路等感受器)。对感受器通常只对某种特定形式的能量变化最为敏感,这种特定的刺激形式,即在低能量水平就能激活专一的感受器的独特的刺激形式,谢灵顿把它称为适宜刺激(adequatestimulus)。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由于谢灵顿在神经系统研究工作中的杰出成就,他与埃德加·阿德里安(EdgarDouglasAdrian)共享193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更多文章

  • 奥托·海因里希·瓦尔堡

    名人大全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奥托·海因里希·瓦尔堡

    奥托·海因里希·瓦尔堡(德语:OttoHeinrichWarburg,),德国生理学家和医生。1931年因“发现呼吸酶的性质及作用方式”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文名:奥托·海因里希·瓦尔堡外文名:OttoHeinrichWarburg国籍:德国出生日期:1883年10月8日逝世日期:1970年

  • 卡尔·兰德斯坦纳

    名人大全编辑:黑姑娘标签:卡尔·兰德斯坦纳

    卡尔·兰德斯坦纳(KarlLandsteiner),奥地利著名医学家、生理学家,1868年6月14日生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从维也纳大学医学院毕业后,继续留校,学习化学。因1900年发现了A、B、O、AB四种血型中的前三种,在1930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生理学奖。于1943年逝世。中文名:卡尔·兰德斯

  • 弗雷德里克·霍普金斯

    名人大全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弗雷德里克·霍普金斯

    弗雷德里克·哥兰·霍普金斯,OM,FRS(SirFrederickGowlandHopkins,1861年6月20日-1947年5月16日)是一位英国生物化学家,在1929年与克里斯蒂安·艾克曼因为发现了多种维生素,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此外他也在1901年发现了色氨酸(主要氨基酸之一)。中文

  • 克里斯蒂安·艾克曼

    名人大全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克里斯蒂安·艾克曼

    克里斯蒂安·艾克曼(ChristiaanEijkman,1858年8月11日-1930年11月5日)1858年生于荷兰。从阿姆斯特丹大学毕业后,到印度尼西亚当军医,后因患疟疾退役回国。1886年他重返印尼爪哇,建立实验室,继续进行脚气病研究。他发现脚气病的病因不是由细菌传染,而是因为缺少维生素B1。

  • 查尔斯·尼柯尔

    名人大全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查尔斯·尼柯尔

    查尔斯·尼柯尔(CharlesJulesHenriNicolle,1866年9月21日-1936年2月28日)是一位法国细菌学家,曾经因为关于辨认出虱子为斑疹伤寒的传染者,而获得192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文名:查尔斯·尼柯尔外文名:CharlesJulesHenriNicolle国籍:法国出

  • 尧雷格

    名人大全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尧雷格

    朱利叶斯·瓦格纳-尧雷格(JuliusWagnerRittervonJauregg,1857年3月7日-1940年9月27日),奥地利医学家,192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中文名:朱利叶斯·瓦格纳-尧雷格外文名:JuliusWagnerRittervonJauregg出生日期:1857年3月

  • 约翰尼斯·菲比格

    名人大全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约翰尼斯·菲比格

    约翰尼斯·菲比格,出生于1867年4月23日,是一位丹麦病理学家。中文名:约翰尼斯·菲比格外文名:JohannesAndreasGribFibiger出生日期:1867年4月23日逝世日期:1928年1月30日性别:男约翰尼斯·菲比格,出生于1867年4月23日,是一位丹麦病理学家。约翰尼斯·安德列

  • 威廉·埃因托芬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威廉·埃因托芬

    威廉·埃因托芬(WillemEinthoven,1860年5月21日-1927年9月29日)是一位荷兰医师与生理学家。埃因托芬出生于当时属于荷兰的爪哇岛三宝珑,他的父亲是一位医生,在他小时候便过世。父亲过世之后,埃因托芬的母亲在1870年带他与其他小孩回到荷兰。中文名:威廉·埃因托芬外文名:Will

  • 约翰·麦克劳德

    名人大全编辑:黑姑娘标签:约翰·麦克劳德

    约翰·詹姆斯·理查德·麦克劳德(Macleod,JohnJamesRickard(1876年9月6日-1935年3月16日),生于苏格兰。1898年毕业于玛丽歇尔医学院。曾在莱比锡大学生物研究所进修化学1年。后任伦敦大学、莱比锡大学教授等职务。在研究糖代谢方面取得优秀成绩。1923年获诺贝尔生理学医

  • 班廷

    名人大全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班廷

    班廷,加拿大生理学家、外科医师。与C.H.贝斯特等一同从动物胰腺中提得可供临床应用的胰岛素,为临床治疗糖尿病作出贡献,因此获19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891年11月14日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阿利斯顿,1941年2月21日因飞机失事卒于纽芬兰。1916年毕业于多伦多大学医学院后即应征入伍,任军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