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饶宗颐

饶宗颐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2499 更新时间:2023/12/6 7:36:15

饶宗颐(1917年-2018年),生于广东潮安,祖籍广东梅县铜琶村,字固庵、伯濂、伯子,号选堂,是享誉海内外的学界泰斗和书画大师。他在传统经史研究、考古、宗教、哲学、艺术、文献以及近东文科等多个学科领域均有重要贡献,在当代国际汉学界享有崇高声望。中国学术界曾先后将其与钱钟书、季羡林并列,称之为“南饶北钱”和“南饶北季”。曾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荣休讲座教授、艺术系伟伦讲座教授以及中国文化研究所顾问,香港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校名誉教授。1949年到香港,1952年曾于新亚书院任教。1952年至196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1968年至1973年获新加坡大学聘为中文系首任讲座教授兼系主任,期间曾任美国耶鲁大学研究院客座教授及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教授。1973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讲座教授兼系主任,至1978年退休。其后在法国、日本、中国内地、台湾及澳门周游讲学。2009年1月,获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2011年12月,被推选为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长,2013年连任。他曾获多项奖誉、荣誉博士及名誉教授衔,包括法兰西学院儒林汉学特赏、法兰西学院外籍院士、巴黎亚洲学会荣誉会员、法国索邦高等研究院首位华人荣誉人文科学博士、中国国家文物局及甘肃省人民政府授予敦煌文物保护、研究特别贡献奖、香港政府大紫荆勋章,以及香港艺术发展局终身成就奖等。2018年2月6日,饶宗颐在香港逝世,享年101岁。

基本资料

中文名:饶宗颐

外文名:Jaotsung-i

别名:字固庵、伯濂、伯子,号选堂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17年8月9日

逝世日期:2018年2月6日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香港特区大紫荆勋章

法国汉学儒莲奖

法兰西学院外籍院士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西泠印社社长

出生地:广东潮安

代表作品:敦煌书法丛刊、殷代贞卜人物通考、词集考

语种:潮州话、普通话、粤语

人物生平

1917年8月9日(农历六月二十二日),饶宗颐生于广东省潮安县城(今潮州市湘桥区),祖籍广东梅县铜琶村。父亲饶锷,为潮州大学者,著作甚富。幼承家学,未冠整理其父遗著《潮州艺文志》,1937年刊登于《岭南学报》,以此知名。

1929年,从金陵杨栻习书画,攻山水及宋人行草,开始抵壁作大幅山水及人物。

1930年,饶宗颐以优异成绩入省立金山中学,总有“吃不饱”的感觉,因不愿浪费时光仅读一年便辍学。期间古文教师王弘愿指导他“学古文要从韩文入手”,对饶先生影响颇深。其时饶家常常高朋满座,如文学青年冯印月、冯瘦菊,诗人柯季鹗、戴贞素,画家王显诏、杨栻,词学大家詹安泰等,都是饶家的常客。

1933年,咏优昙花诗,一时惊诸老宿,竞相唱和。饶锷老先生因编写《潮州艺文志》劳累过度在饶宗颐15岁这年便匆匆离开了人间,年仅42岁。饶宗颐继承父志,一面将父亲诗文遗稿编成《天啸楼集》,另一面旁搜博采,拾佚钩沉,完成《潮州艺文志》,后刊于《岭南学刊》。

1935年,受詹安泰先生委托,代授国文课于韩山师范学校,旋被聘为中山大学广东通志馆纂修,同年加入“禹贡学会”。

1935年至1937年,应中山大学之聘任广东通志馆专任纂修。

1938年至1939年,在詹安泰的举荐下,饶先生受聘为中山大学研究员。当时广州沦陷,中山大学迁往云南澄江。饶先生拟绕道香港入滇。不料路途坎坷,抱病留港。当时香港集中了各界名流,得知饶先生在港,纷纷投以殷勤。著名学者王云五通过友人邀请他参加《中山大辞典》的编辑,书法家叶恭绰也力邀饶先生加盟《全清词钞》的编纂。这两项工作使饶先生有机会阅读到不少一流藏书家的各种珍本。饶先生的学识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他对国学的研究一发不可收拾,几年间先后撰写《广东易学考》、《尚书地理辨证》、《说文古文考》、《古史新证补》、《西汉节义传》,《金文平议》等,受到顾颉刚的看重并受约为他的《古史辨》撰著第八册《古地辨》和史书《新莽史》。

1940年,饶先生完成成名作《楚辞地名考》,著名学者童书业欣然为之作序云:“考据之学,愈近愈精,读宗颐饶君之书,而益信也。君治史地学,深入堂奥,精思所及,往往能发前人所未发!”

1943年,赴广西任无锡国专教授。成《瑶山诗草》。

1947年至1948年,任广东文理学院教授。《楚辞地理考》出版。复任汕头华南大学文史系教授、系主任,兼《潮州志》总纂,被推选为广东省文献委员会委员。

1948年,入台考察高雄县潮州镇。

1949年10月,移居香港。其间出版《韩江流域史前遗址及其文化》、《海南岛之石器》。

1952年至1968年,历任香港大学中文系讲师、高级讲师、教授主讲诗经、楚辞和六朝诗赋、古代文论及老庄哲学。出版《明器图录》等。

1954年,在日本东京大学教养学部讲授甲骨文。在广岛会斯波六郎、小尾郊一教授,与池田末利教授偕游宫岛,有诗纪行。

1955年,再赴日本在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从事甲骨学研究,著《日本所见甲骨录》、《长沙出土战国楚简初释》、《潮瓷说略》、《〈人间词话〉平议》。

1956年,在日本向神田喜一郎询日本填词史,与吉川幸次郎谈诗,与斯波六郎谈“文选”学,与水原琴窗、水原江渭父子谈词,到京都大原山听梵呗,听多纪颖信演奏日本雅乐。出席巴黎国际汉学会,结识了法国汉学家伯希和的高足戴密微。戴陪同他游览了各处名胜。在法国国家图书馆里,饶宗颐第一次阅读了原版敦煌经卷,想到当时中国的敦煌学已经落后于外国,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研究,为国人争一口气。出版《楚辞书录》、《巴黎所见甲骨录》、《敦煌本老子想尔注校笺》。

1957年,《战国楚简笺证》出版。

1958年,游意大利,返港经黎巴嫩,在贝鲁特晤高罗佩。临别高赠一本万历本《伯牙心法》,饶赋诗两首回赠。出版《楚辞与词曲音乐》、《长沙出土战国缯书新释》。

1959年,出版《九龙与宋季史料》、《殷代贞卜人物通考》。

1962年——经戴密微推荐,饶宗颐以1959年出版的甲骨学著作《殷代贞卜人物通考》获得汉学儒莲奖,成为继洪煨莲之后第二个获此殊荣的中国学者。主编《文心雕龙研究专号》,首次将敦煌本《文心雕龙》印刊。

1963年,印度驻港领事馆一等秘书白春晖慕名与饶结交。(白春晖在北京大学学习过,尼赫鲁访华时曾任翻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国通。)二人交情甚笃,互相切磋学问,饶先生教他《说文解字》,他教饶先生梵文。白春晖是正宗的婆罗门,饶先生跟他学习进步很快,梵学研究日益精进。是年,饶宗颐受聘为印度班达伽东方研究所研究员和永久会员并跟随白春晖的父亲学习《梨俱吠陀》。饶先生学习勤奋,游学足迹遍及印度南北。此间,饶先生发现刘熙《释名》源于《婆罗门经》,韩愈《南山诗》深受马鸣《佛所姓赞》的影响,“悉昙”之学对中国音韵学、文学影响深远。期间饶先生还翻译了《梨俱吠陀》经,为中印文化交流史研究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与汪德曼相识。归途游锡兰等国,有《佛国集》记游踪。《词籍考》出版。

1965年至1966年又在法国国立科学中心研究敦煌写卷。

1968年至1973年,应新加坡大学之聘出任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期间游历星马的星洲、马六甲槟城等地,搜集华文碑刻,后整理为《星马华文碑刻系年》。1970年至1971年,曾任美国耶鲁大学研究院客座教授。

1969年,刊《清词年表(稿)》。

1970年至1971年,曾任美国耶鲁大学研究院客座教授。《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善本书录》、《欧美亚所见甲骨录存》出版。与法国戴密微教授合著的《敦煌曲》,法两种文字在巴黎刊行。《晞周集》出版。

1972年,任法国远东学院(EFEO)院士。

1972年至1973年,任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教授。

1973年至1978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讲座教授兼系主任至退休。期间于1974年,为法国远东学院院士。

1975年,出版《选堂赋语》、《黄公望及富春山居图临本》。

1976年,师从巴黎大学高等研究院(EPHESORBONNE)教授、亚述学泰斗蒲德侯(JeanBottero)学习楔形文字及西亚文献,首次译出《西亚开辟史诗》。在施舟人(KristoferSchipper)教授的陪伴下,一同考察闻名世界的法国西南部拉斯科史前洞窟壁画(LascauxCaves)。亲自观察后,饶公得出了欧洲古代或已存在蒙古马借助欧亚大草原东西交流的考察结论。

1977年,《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出版。

1978年,退休。

1978年1月,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在香港大会堂主办《饶宗颐书画展》;8月,举行个人书画展于曼谷。《选堂诗词集》、《敦煌白画》出版。从香港中文大学退休后,应聘为法国高等研究院宗教部客座教授,主讲“中国古代宗教”。

1978年至1979年任法国高等研究院客座教授。

1979年,于法国高等研究院担任客座教授讲学期间,饶宗颐与其学生施舟人(KristoferSchipper)教授初次萌生了用多种西方现代语言重新进行“五经翻译”国际合作学术工程的意愿与共识。("THEWUJINGPROJECT:TheideaofmakinganewtranslationofthefiveChineseClassicsintothemajorlanguagesoftheworldwasfirstconceivedin1979byJaoTsung-IandKristoferSchipper")。同年,应中山大学之邀,首次回内地参加中国古文字学会议,会后赴湖南考察马王堆出土文物。为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荣誉高级研究员。是年4月,游瑞士,过阿尔卑斯山入意大利,有《古村词》纪游。

1980年,任日本京都大学研究所客座教授。于日本京都大学、九州大学、北海道大学讲学。日本二玄社主办“饶宗颐教授个人书画展”于东京。被选为巴黎亚洲学会荣誉会员。聘为澳门东亚大学文学院讲座教授。10月,在武昌参加全国语言学会后,历时三月,参观国内博物馆33个,足迹遍14省市。

1979年至1986年,担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荣誉高级研究员。

1981年,于新加坡举行个人书画展。参加太原古文字学讨论会。出版《远东墓志:远东学院藏拓片图录》。

1982年,获香港大学颁授荣誉文学博士学位。任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荣誉讲座教授。获授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荣休讲座教授衔。被邀为国务院古籍整理小组顾问。出版《选堂集林·史林》、《云梦秦简日书研究》(与曾宪通合作)。

1983年,日本东京二玄社为其出版《虚白斋书画录》,《敦煌书法丛刊》(共29册,至1986年出齐)。

1981年至1988年,担任澳门大学客座教授。

1984年,为澳门东亚大学研究院创办中国文史学部,并任该学部主任。应聘为敦煌研究院荣誉研究员、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咨询委员、浙江温州师范学院名誉教授。于马来西亚举行个人书画展。出版《选堂选集》。

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荣誉讲座教授。于香港三联书店、汉城利马美术馆及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个人书画展。《楚帛书》、《随县曾侯乙墓钟磬铭辞研究》(与曾宪通合作)出版。

1986年,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主办“饶宗颐教授从事艺术、学术活动50周年纪念——七十大寿书画展”。任香港艺术馆名誉顾问。经倡议,汕头大学、韩山师专、潮州韩愈研究会联办的“首届国际韩愈学术讨论会”在汕头召开。

1987年,任香港大学中文系荣誉讲座教授。任中国敦煌研究院名誉研究员。

1989年,出版《固庵文录》、《甲骨文通检》(一)。

1990年,任香港博物馆名誉顾问。《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悉昙学绪论》、《词学秘笈之一——李卫公望江南》、《敦煌琵琶谱》出版。

1991年,香港大学冯平山博物馆主办“饶宗颐书画展”。《近东开辟史诗》(编译)、《敦煌琵琶谱论文集》、《〈老子想尔注〉校证》、《文辙——文学史论集》(“中国精神史研究之一”)出版。10月,应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和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之邀,作《广州南越王墓的发现及其重要价值》和《香港与广东大陆的历史关系》演讲。11月,参加温州市举办的“谢灵运与山水文学国际研讨会”。12月,到河内参加远东学院90周年的庆典,介绍牙璋在国内外的分布,引起越南考古界的兴趣。

1992年,任复旦大学顾问教授。于新加坡国家博物馆及香港大会堂举行个人书画展。《词集考——唐五代宋金元编》出版。5月,任复旦大学顾问教授。

1993年,巴黎接受索邦高等研究院(EPHESORBONNE)颁予的人文科学博士学衔和法国文化部颁授之文化艺术勋章。广州中山大学聘为中华文化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兼名誉教授,广州美术学院聘为名誉教授,泰国华侨崇圣大学聘为中华文化研究院院长。应邀担任台湾故宫博物院主办的“张大千、溥心畲诗书画国际学术讨论会”主席。出版《梵学集》、《楚地出土文献三种研究》(与曾宪通合作)、《法藏敦煌书苑精华》、《饶宗颐史学论著选》、《新加坡古事记》、《甲骨文通检》(二)。12月,由其倡议召开之“潮州学国际研讨会”在香港中文大学举行。

1994年,任北京广播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研究院于北京中国画研究院展览馆联合举办“饶宗颐书画展”。获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颁授之“潮学研究奖”。2月,参加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举办的“南中国及邻近地区古文化研究”第二次国际学术会议,作《由牙璋分布论古史地域扩张问题》专题演讲。1995年——潮州市“饶宗颐学术馆”落成。泰国华侨崇圣大学、泰国潮州会馆联合举办“饶宗颐书画展”。《甲骨文通检》(三)出版。3月,参加在香港大学冯平山博物馆举办的“东南亚考古学术研讨会”。北京《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全明文》编委会聘为顾问。11月,潮州市“饶宗颐学术馆”落成。

1996年,由广东韩山师范学院主办、潮州市教育局、文化局协办之“饶宗颐学术研讨会”召开。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举办“饶宗颐八十回顾展”。1月,参加由港穗澳三家博物馆联合举办之“南海贸易二千年展览”暨学术研讨会。《澄心论革》(胡晓明编)、《饶宗颐潮学论文集》(黄挺编)、《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由上海再版。8月,由广东韩山师范学院主办、潮州市教育局、文化局协办之“饶宗颐学术研讨会”召开。

1997年,香港艺术发展局颁发第一届终身成就奖。创办《华学》大型学术刊物,由广东中山大学出版。

1998年,获中华文学艺术家金龙奖“当代国学大师”荣誉。受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座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崇基书院首位荣誉院务委员。

1999年,先后受聘为南京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名誉教授。获颁授香港公开大学荣誉人文科学博士。于香港艺术馆及澳门教科文中心举行个人书画展。

2000年,获香港特区政府颁授“大紫荆勋章”。国家文物局及甘肃人民政府颁发“敦煌文物保证研究特殊贡献奖”。受聘为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顾问及北京大学客座教授。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主办“饶宗颐书画欣赏”展览。

200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成立,被聘为学术顾问。于上海、中山、深圳、澳门艺术博物馆、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举行个人书画展,及于潮汕地区举行巡回展。

2002年,被邀往美国哈佛大学作演讲。香港国际创作学会主办“学艺双携”饶宗颐书画展。

2003年,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落成。台湾新文兴出版公司出版《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全集共分十四卷,二十册。

2004年3月,被授予潮州市第二批荣誉市民称号。

2009年,由温家宝总理聘请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同年,获香港艺术发展局颁授终身成就奖;被聘为东北师范大学名誉教授,并为其题词“斯文在兹”。

2010年,在中国首次举办的世博会上,为家乡潮汕地区的唯一展馆“潮府馆”题写馆名。

2011年,正式当选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长

2012年,收获亚洲首位法兰西学院外籍院士荣衔。

2013年,被聘为华侨大学名誉教授。

2013年10月,饶宗颐连任西泠印社社长。

2013年9月19日,饶宗颐教授荣任法兰西学院铭文与美文学院外籍院士。外籍院士是法兰西学院海外院士中的最高级别,饶宗颐教授是亚洲首位获此荣衔的汉学家。

2015年3月17日,香港中文大学举行饶宗颐教授百岁华诞祝寿晚宴,饶教授偕家人出席;12月6日,饶宗颐教授百岁华诞晚宴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香港各界近千人出席向其祝寿。

2018年2月6日凌晨,饶宗颐在香港逝世,享年101岁。

学术研究

综述

饶宗颐早年以治地方史志为主;中年以后兼治四裔交通及出土文献;壮年由中国史扩大到印度、西亚以至人类文明史的研究;晚近则致力于中国精神史的探求。已出版论著50余部、论文400多篇。

饶宗颐在当代中国学术史上的地位,可简明概括为如下三点:

(一)本世纪的中国传统人文学术研究,一个大的趋向即如何在乾嘉诸老的基础上再向上一层。向上之路,依学者个人的天资禀赋与治学风格、学术背景的差异而呈现不同面貌。饶宗颐经其特殊的个性聪明才智,正是处于此一学术潮流中的前线人物,其成绩足以与当代名家相颉颃。

(二)由于1949年至1978年的特殊时代因素所造成的闭关锁国状况,尤其是文革十年动乱对于中国文化的践踏,中国人文学术研究缺乏应有的成就与活力。而这一段时期,正是饶氏学问生命的精进期,也正是他成长为中国与海外汉学研究不多的桥梁人物之一的时期。譬如,1956年,饶宗颐发表《敦煌本老子想尔注校笺》,将伦敦所藏这部反映早期天师道思想的千载秘籍,全文录出,兼作笺证,阐明原始道教思想。其后不久,法国的中国宗教学权威康德谟即以此书教授诸生,以至引发后来欧洲道教研究的长期计划。在二十一世纪的“东学西渐”史中,饶宗颐是一个重要的开风气的人物。如果说,二十一世纪的东学西渐必资延续下去的话,饶宗颐的学术位置亦将因此而显出其重要意义。

(三)饶宗颐在学术上与艺术上的造诣均达到一定水准,他集学问与艺术为一身,以其博洽周流、雅人深致的境界,成为当代罕有的国学名人。同时,他的文化世界具有自信、自足、圆融、和谐的特点。整个二十世纪,一般知识人都觉得一定要在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新派”与“旧派”之间做选择的时候,他却没有一种焦虑与困惑。他的世界里,东方与西方没有鸿沟,古代与现代之间没有裂罅。饶宗颐的学问、艺术与文化人格、与香港一地有极为重要的相似性。是特殊的地缘所造就的学术文化史现象。这一范式所树立的标格,将对于未来的中国学术具有重要示意意义。

根据饶宗颐自己归纳,其著述可分为:“敦煌学”、“甲骨学”、“词学”、“史学”、“目录学’、“楚辞学”、“考古学”(含“金石学”)、“书画”等八大门类。

敦煌学

《殷代贞卜人物通考》(1959)

《选堂集林.史林》(1982)

《甲骨文通检》1.敦煌学:代表作有《敦煌书法丛刊》

《敦煌本老子想而注校笺》

《敦煌曲》(合著)

《敦煌琵琶谙》

在敦煌学研究领域,饶宗颐有许多开创性贡献,被学界誉为当代“导夫先路”的敦煌学大师:首次将敦煌写本《文心雕龙》公诸于世,首次据英伦敦煌写卷讲述禅宗史上的摩诃衍入藏问题,最早提出“敦煌白画”概念,所著《敦煌曲》《敦煌曲续论》是敦煌曲子词研究的先驱之作,他还是研究敦煌写卷书法的第一人;尤为可贵的是创立“西北宗山水画”,在当代画坛独树一帜。

饶宗颐还长期担任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的顾问,在香港举办敦煌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香港中文大学成立“敦煌吐鲁番研究中心”,邀请大陆学者到香港从事敦煌学专题研究,主持编辑《敦煌吐鲁番研究》等敦煌学专门杂志,成为国际敦煌学的有力推手和卓越领袖。

甲骨学

代表作有《殷代贞卜人物通考》

《甲骨文通检》(主编)

《欧美亚所见甲骨录存》

词学

代表作有《词集考》

《清词年表》

《全明词》

史学

代表作有《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

《九龙与宋季史料》

《选堂集林·史林》

《潮州志汇编》

目录学

代表作有《潮州艺文志》(合著)

《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善本书录》

潮州志

1946—1949年饶宗颐总纂的《潮州志》由潮州市地方志办公室补编重刊,编印工作业已告竣,于8月3日正式出版,为建设文化潮州献上一份厚礼。

重刊的《潮州志》是一部鸿篇巨著,全书按1949年已刊行版式编为10册,4400页,230多万字,合为《古瀛志乘丛编》一大集,将于向海内外发行。重刊的《潮州志》补编卷首一册编入4篇序文:民国时期曾任铁道部长、广东省文献会主任叶恭绰1949年夏撰写的《潮州志序》,广东省原省长卢瑞华2004年8月撰写的《重印〈潮州志〉序》,香港潮属社团总会创会主席陈伟南2004年7月撰写的《重印饶氏〈潮州志〉序》,饶宗颐2005年6月撰写的《重刊〈潮州志〉序》。

楚辞学

代表作有《楚辞地理考》

《楚辞书录》

《楚辞与词曲音乐》

考古学

《唐宋墓志》

《楚地出土文献三种研究》(合著)

金石学

《新加坡古事记》

书画

绘画方面,擅山水画,写生及于域外山川,不拘一法,而有自己面目。人物画取法白画之白描画法,于李龙眠、仇十洲、陈老莲诸家之外,开一新路,影响颇大。书法方面,植根于文字,而行草书则融入明末诸家豪纵韵趣,隶书兼采谷口、汀洲、冬心、完白之长,自成一格。

饶宗颐教授的书画艺术秉承了中国明清以来文人书画的优秀传统,充满“士夫气”,是当今社会难得的“学者型”书画艺术家,他的山水画写生和人物白描,独具一格。他的国画题材广涉山水、人物、花鸟,有传统流派的摹仿,有世界各国的风光写生,更有自成风格的创作。书法方面,植根于古文字,而行草书则融入明末各家豪纵韵趣,隶书兼采壳口、汀洲、冬心、完白之长,自成一格,真草隶篆皆得心应手,从大幅中堂、屏条、对联到方寸空间小品,风格多样,而沁人心扉的书卷洋溢于每件作品之中,是名副其实的文人书画。

饶宗颐教授先后举办过多次书画展,出版了很多书画集,每次都引起轰动,引来无数赞誉声,他的作品已为世人所共知,并成为书画收藏家搜寻的对象。早在1994年9月7日《饶宗颐教授书画展》在北京中国书画研究院展览馆揭幕时,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曾亲临剪彩,首都各界知名人士有200多人出席,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中给予了重点报道。

代表作有《画(国画史论集)》

《黄公望及富春山居图》

此外还有大量书画艺术作品。

音乐

除了诗词和书画,饶宗颐也懂得音乐。音乐文学以及中国音乐史的研究,是饶宗颐的重要学问领域,于此建树甚多。然他不仅是一个音乐史方面的学者,还是一个资深的古琴家。饶宗颐蓄有古琴数张,其中一张是北宋郭之所藏“万壑松”琴,关于这琴他曾有《凄凉犯》词咏其事。早年由于研究词曲音乐的关系,饶宗颐对于古琴艺术渐渐入迷,50年代从岭南古琴名家容心言先生习指法,终有所成就。并对琴谱、琴史产生研究兴味,在这方面也有大成,最重要的研究成果就是《宋季金元琴史考述》,此文可谓中国近现代第一部系统论述古琴艺术发展的断代史,发表后为海内外学者和古琴家所传诵。

个人荣誉

饶宗颐教授历年获奖及荣衔表:

1946年广东省文献委员会委员;

1962年法国法兰西学院汉学儒莲奖;

1963年印度班达伽东方研究所永久会员;

1974年法国远东学院院士;

1979年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荣誉高级研究员;

1980年巴黎亚洲学会荣誉会员,该会是欧洲最古老亚洲学会;

1982年香港大学荣誉文学博士;

1982年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荣休讲座教授;

1982年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荣誉讲座教授;

1986年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荣誉讲座教授;

1987年香港大学中文系荣誉讲座教授;

1993年12月法国索邦高等研究院人文科学博士,为该院建院125年颁授的第一位人文科学博士;

1993年12月法国文化部文学艺术勋章;

1994年汕头市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潮学研究特别奖,饶教授将全部奖金捐赠香港中文大学敦煌吐鲁番研究中心;

1997年北京大学开设之原校长汤用彤学术讲座首位主讲教授;

1998年香港海外文学艺术家协会中华文学艺术家金龙奖、国学大师荣衔,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首任荣誉院务委员。

2001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学术地位与影响:饶宗颐教授对于敦煌学、甲骨学、古文字学、考古学、中外文化交流史、中国文学艺术史及世界比较文化史等方面的学术影响,已有季羡林、李学勤、钱仲联、姜伯勤、李联升等中国著名学者以及戴密微、池田温、吉川幸次郎等海外汉学家著文评价,收入香港三联书店《论饶宗颐》一书(1995年出版)。

2011年7月17日,国际天文联合会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已批准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编号为10017的小行星命名为“饶宗颐星”。这颗编号为10017的小行星是紫金山天文台于1978年10月30日发现的。

2011年12月16日在香港接过聘书,正式就任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长。同年12月,荣获首届“中华艺文奖终身成就奖”。

2013年1月,香港浸会大学开设“饶宗颐国学院”。2012年12月,获颁亚洲首位法兰西学院外籍院士荣衔。

2013年3月,国立华侨大学荣誉教授。

2013年3月23日上午,第五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饶宗颐被授予“世界中国学贡献奖”。

2014年3月26日,山东大学在香港大学王赓武讲堂举办仪式,授予国学泰斗饶宗颐名誉博士学位。

2014年9月29日,获得首届“全球华人国学奖终身成就奖”。

2015年4月,饶宗颐获颁“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个人生活

1917年,饶宗颐生于广东潮州,此地人文鼎盛,自宋代便有“海滨邹鲁”美誉。饶宗颐出生时,“家族正如日中天。他的高祖父有四个儿子,每人都开有钱庄,自己发行钱票,有钱就可以买书”。祖父饶兴桐是潮州商会会长,饶宗颐的母亲蔡夫人亦出身名门,其父蔡子渊是清代进士,父亲饶锷是当地知名的考据学家,与著名画家佃介眉、著名诗人高吹万(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高锟之祖父)是故交,几代皆为潮州首富。堂侄女饶芃子是暨南大学原副校长、中文系主任、校学位委员会主席、“中国比较文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2002年9月,根据多方考证后,饶宗颐最终确认其祖籍地为梅县松口镇。为此,他专门为饶氏宗族重修的族谱拜题“饶氏族谱”四字。

人物评价

长年在外讲学,使得饶宗颐“名声在外”,荣誉等身,1962年就获得了有汉学界诺奖之称的法兰西学院汉学“儒莲奖”。但似乎国内知道他的人越来越少,当然他也从来不在乎。有人当面称颂他是“大师”,饶宗颐笑言:“大师?我是大猪吧(潮汕话里,‘大师’与‘大猪’谐音)。现在‘大师’高帽满天飞,太多了。其实大师原来是称呼和尚的,我可不敢当。”

专家叹服

只要触角所及,饶宗颐莫不一针见血、入木三分”

饶宗颐的谈话,昭示了这位饱学之士对“国本”始终怀有一颗敬畏之心。他在1959年出版的甲骨文著作《殷代贞卜人物通考》中提出考史与研经合为一辙的主张,认为“史”是事实的原本,“经”是事实中提炼出来的思想;由“史”到“经”就是由实践上升为理论的过程。中国古人既研史、更读经,是因为经是史的理论总结,具有普遍性,因而更有指导意义。中国文化的主体是经学,所以他对我们民族的古经史深怀难以表达的敬意,研究国学不能亵渎“国本”,要爱惜、敬重“古义”,顺着中国文化的经络本义阐发经史。

1982年,饶宗颐提出从田野考古、文献记载和甲骨文研究相结合来研究夏文化的“三重证据法”,至2003年归纳为:尽量运用出土文物的文字记录,作为三重证据的主要依据;充分利用各地区新出土的文物,详细考察其历史背景,做深入的研究;在可能范围下,使用同时代的其他古国的同时期事物进行比较研究,经过互相比勘后,取得同样事物在不同空间的一种新的认识与理解。学术界普遍认同这是继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前进。饶先生就是在甲骨文中考证出江水之神“帝江”、长江上游的“邛方”,解决殷商统治范围等等问题。

《周易》,中国最古老的文化典籍,饶宗颐将其视同东方的《圣经》。1974年轰动世界的长沙马王堆出土西汉帛书《周易》抄本,立即引起饶宗颐关注,几年后争取观摩了帛书的影印照片,回港后凭着1974年7月《文物》上仅仅发表的一页抄本的图版,写出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略论马王堆〈易经〉写本》一文,提出六方面的研究成果。比如指出马王堆帛书本的卦序与后世通行本的卦序不同,以“乾”为首,继之以“艮”(通行本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将其与“京氏易”八宫卦乾、坎、艮、震、巽、离、坤、兑排序比较,认为马王堆写本开其先河,而通行本卦序与同时代燕人韩婴所传相同,与帛书本出于不同传本;又将帛书本与汉代“中古文本”相比较,认为二者相近,充分肯定了帛书本的文献价值;还将帛书本《周易》与西汉初年长沙王傅贾谊的《新书》中易说相比较,认为“墓中《易经》写本适当贾谊时代,谊在长沙所见之《易经》及传,当为此类,其时《系辞》与《说卦》尚未离析也”。这些至今都是不刊之论。

1992年9月马王堆发掘20周年之际,内地学术界出版了《马王堆汉墓文物》,全文发表了《刑德》乙篇,饶宗颐以最快的速度于10月份写出《马王堆〈刑德〉乙本九宫图诸神释——兼论出土文献中的颛顼与摄提》一文,不但对帛书《刑德》九宫图进行了复原研究,而且对该图中所列诸神名进行了令人信服的考证。如考证位于四仲的四方神名:“东方木,其神大皋,西方金,其神大皋,西方的‘大’字,必是‘少’字之写误,即大昊与少昊。”简明扼要几句话,就将令人晕头转向的迷惑点明了;接着是破解帛书本北方之神“湍王”即“颛顼”,令人豁然开朗,并指出:“颛顼之名,未见于出土文物,是图作‘湍王’,乃是首次,故极可贵。”这些富于首创性的解读,成为经典性的诠释。

看过屈原《离骚》的读者,一定记得开首:“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但“摄提”是什么?众说纷纭,读者不甚了了。饶宗颐考证帛书《刑德》四隅神名的西南“聂氏”,指出“氏”与“是”古文通用、“是”与“提”经常借用;而“聂”、“摄”通假。结论是:“聂氏”即“摄提”。他从《周易·坎》九五爻辞、《说文》、《公羊传》、《初学记》、《左传》等古籍中旁征博引,信手拈来,然后指出:“摄提星名,本随斗杓所指,《史记》索引引纬书《元命苞》云:‘摄提之为言提携也,言能提摄角。’《御览》星下引《天官六星占》:‘岁星一曰摄提’(“摄提贞于孟陬”,即岁星恰值孟陬正月时节),石氏(石申)有《摄提六星占》。聂氏之为摄提,既是星名,亦为神名。《淮南子·地形训》云:诸稽、摄提、条风之所生也。为八风神之一,摄提出现于考古材料,此为初次,原亦作‘聂氏’,以往有人认为摄提格为外来语,此可证其不确。”文章发表至今,凡是研究帛书《刑德》的学者,无不认同饶宗颐的见解。

专家们叹服,饶宗颐对马王堆帛书并非全面研究,“但只要触角所及,莫不一针见血、入木三分,只有博学多才的通儒才能达到如此境地”。

学者评价

饶氏治学,“几乎没有一个时代是交白卷的”

通儒,学兼中西。饶宗颐知古而不泥古,深植中华文化的沃土而能超越民族文化的局限,从世界人类文化的高度审视本民族文化及其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他走的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道路,采用的治学方法却有异于传统,因而才取得超迈前人的成就。他的标新立异,首先源于他对自己民族文化的深入研究,其次是以自己的中华文化之心去深刻理解和感受各不同文化的差异。饶宗颐跳开中国看中国,所以对“国学”、“国学大师”等提法都有保留。他说,国学就是本国的文化,每个国家都有本国的文化,把中华文化称为国学,放到世界上就不通了,因此主张称“汉学”或“华学”更准确。他于1995年创办以中文为媒介的大型国际性学报《华学》并自任主编,由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清华大学国际汉学研究所、中山大学中华文化研究中心及泰国华侨崇圣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联合主办,至今已出版8期。

他说,研究传统中国学问,最好使用中文撰写论文才不隔膜,《华学》发表的论文深受国际学术界重视。

采访中笔者提到,内地有学者一反传统观念,指家喻户晓的忠臣诸葛亮对天下大事看法一成不变,还是大大的奸臣,岳飞不是民族英雄等等。对这些“研究成果”,究竟应怎样看?饶先生没有正面回答,只淡淡地说:历史人物要放到历史环境中看,《三国志》是晋朝人编的,比如“隆中对”里是出山前的原话还是后代史家归纳的文字要搞清,否则站在后来的角度看当时,就真成了“事后孔明”了。

饶宗颐重视“国本”,又能会通古今中外。论者评价:“饶氏治学所涉及的时代,从上古史前到明清,几乎没有一个时代是‘交白卷’的。”他通晓汉语中文及闽、粤等多种方言和英、法、日、德、印度6国语言文字,对古梵文、古巴比伦楔形文字也颇有研究,这连其本国人都鲜有通晓的。因此他史识广博,了解西方和东方一些国家的历史文化,能在古今中外文化的交汇比照中,互动认知,不断发明,提出和解答中国历史文化的新问题,想他人所未想,道他人所未道。而一旦公布,便成人所共想,其观点便为世所公认。

以他在域外汉学传播方面的成就为例,他是编录新马华人碑刻、开海外金石学先河的第一人;是在日本东京出版《敦煌法书丛刊》、在国际学界讲敦煌本《文选》和据伦敦敦煌卷子讲禅宗史上摩诃衍入藏问题的第一人,如今“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已成历史;是在国际上讲巴黎所藏甲骨、日本抄本《文选》五臣注的第一人;是利用日本石刻证明中日书法交流并非始自唐朝的第一人;是讲有关越南历史《日南传》的第一人;辨明新加坡古地名及翻译译名,并撰写新加坡前代史《新加坡古事纪》的第一人;利用中国古代文献补缅甸史的第一人;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他在学术研究上开阔的国际视野,既注重中国历史文化和典籍在海外流传的各种形态的研究,又对其在中国历史文化的源头不懈求索。在1956年《敦煌本老子想尔注校笺》中,将伦敦所藏这部早期天师道思想秘籍公之于世,并作出笺注,从而引发了当年欧洲学界对中国古代道教研究的热潮。

他也不是凡事必中国古代第一。比如他研究认为,我们引以为豪的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郡县制,他则与波斯帝国大流士一世之父Cyrus于公元前五三九年克服巴比伦后统治万民,在圆筒刻石上明功记德、称百姓为Black-headedpeople(黑首)相比较,认为“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天下,刻石颂德,分立三十六郡,更民名曰黔首(黑首),颇疑远受到波斯分省制度之影响,而‘黔首’一名则承袭西亚之旧称。”

前有“南饶北钱”,后有“南饶北季”

钱钟书:旷世奇才

季羡林:他就是我心目中的大师

许嘉璐:“中华文化什么样子?就饶公这样!饶公是中华传统文化呈现于二十世纪的最好典型。我可以说:五十年之内,不会再出第二个饶宗颐!”

沈建华:“无法而法”为至法,“三重证据”贵求真

李焯芬:饶公有一个不老的好奇心

张靖依对他的书法评价是:“无所不能”

林伦伦对饶先生的评述:先生“业精六学,才备九能”

香港大学副校长曾引用余秋雨的话说:“香港如果出了一个饶宗颐,就不会是文化沙漠了。

公益活动

2008年四川省汶川县发生大地震,饶宗颐大笔一挥,书就“大爱无疆”4字,为四川灾区筹得500万元。

2010年8月,得知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后,正在敦煌庆贺95华诞的著名香港学者饶宗颐决定将160万寿礼捐赠灾区。

2010年11月18日,敦煌晚会筹款1316万元用于维修及保育敦煌石窟经费。汉学大师饶宗颐教授捐赠10张书画作品供现场拍卖。

2012年4月,向华侨大学赠送画作。

2013年4月,惊悉四川雅安地震、深感心痛的国学大师饶宗颐说,“戚戚之情,哀哀我心”,“现捐款50万元港币以表微衷。”

2013年4月29日,饶宗颐夫人不幸逝世。经此变故,饶宗颐牵挂灾区同胞之心不改。2013年4月30日,这位大师委托饶宗颐基金会主席孙少文等人来到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中联办)、转交善款。中联办副主任殷晓静说,饶老对国家的一片赤子之心令人尊敬。

人物纪念

2018年2月6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对饶宗颐教授辞世表示深切哀悼。同日,特区政务司司长张建宗亦对饶宗颐教授辞世深表哀悼,并向他的家人致以深切慰问。

2月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对饶宗颐先生的逝世表示悼念,对其家属表示慰问。

饶宗颐先生逝世后,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张高丽、汪洋、刘延东、李源潮、杨洁篪、陈希、胡锦涛、刘云山、王岐山等中央领导同志以不同方式表示悼念,并向其家属表示慰问。

2月8日晚,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主任王志民专程前往饶宗颐先生家中,转达了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对饶宗颐先生逝世的悼念及对家属的慰问。

2月28日,“国学大师”饶宗颐教授葬礼在香港殡仪馆举行,来自香港、内地及海外的政商界、教育界、文化界及宗教界数百人士参加。

为饶宗颐教授扶灵的人员有全国政协副主席董建华、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中联办副主任黄兰发、中国文联书记处书记陈建文、香港大学署理校长谭广亨、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段崇智、法国著名汉学家汪德迈,及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馆长李焯芬。

2018年4月,饶宗颐被光明网评为“逝去的十位国家脊梁”之一。

标签: 饶宗颐

更多文章

  • 屠呦呦星

    名人大全编辑:胖次标签:屠呦呦星

    屠呦呦星(小行星31230,临时编号1998BB47)是由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于1998年1月18日发现的一颗主带小行星。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国际小行星中心于2015年12月25日发布第97568号公报,将第31230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屠呦呦星”。中文名:屠呦呦星外文名:31230Tuyo

  • 中国航天人

    名人大全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航天人

    中国航天人,指为了中国航天事业奋斗的人。2022年3月3日,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的特别致敬环节聚焦了一个特殊的群体——中国航天人。中文名:中国航天人主要成就: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从1970年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到2022年。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道路上,中国航天人勇攀高

  • 张顺东

    名人大全编辑:君莫笑标签:张顺东

    张顺东,男,汉族,1974年6月生,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乌龙镇坪子村村民。张顺东和妻子李国秀身残志坚、自立自强,用奋斗创造幸福生活,照顾年迈老人、抚养年幼孩子以及失去双亲的2个侄女,书写了“踏出脱贫路、撑起半边天”的感人故事。荣获云南省道德模范称号,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 李国秀

    名人大全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李国秀

    李国秀,女,汉族,1969年10月生,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乌龙镇坪子村芭蕉箐小组村民。李国秀、张顺东夫妇身残志坚、自立自强,用奋斗创造幸福生活,照顾年迈老人、抚养年幼孩子以及失去双亲的2个侄女,书写了“踏出脱贫路、撑起半边天”的感人故事。曾荣获云南省道德模范称号,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其家庭被评为

  • 崔天凯

    名人大全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崔天凯

    崔天凯,男,1952年10月生于上海,籍贯浙江,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国际公共政策硕士,资深外交官。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美利坚合众国特命全权大使(第十任中国驻美大使)。中文名:崔天凯国籍:中国籍贯:浙江出生日期:1952年10月毕业院校: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出生地:上海1969年至1974年黑龙江省爱辉县知识

  • 董建华

    名人大全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董建华

    董建华,男,汉族,1937年5月生,浙江舟山人,英国利物浦大学毕业,大学学历。曾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文名:董建华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日期:1937年5月毕业院校:英国利物浦大学出生地:浙江舟山1947年随全家迁居香港1960年毕业于英国利物浦大学,获海事工程理学士学位。其后,在美国通用有

  • 傅成玉

    名人大全编辑:黑姑娘标签:傅成玉

    傅成玉,1951年生,高级经济师,硕士研究生毕业。毕业于中国东北石油学院(现东北石油大学)地质学系,后获美国南加州大学石油工程硕士学位,在中国石油行业拥有逾30年的经验。曾任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中文名:傅成玉国籍:中国出生日期:1951年毕业院校:美国南加州大学1982年加入中国海

  • 龚克

    名人大全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龚克

    龚克,男,汉族,中国国籍,1955年6月生,籍贯湖南湘潭,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原副校长,天津大学原校长,南开大学原校长,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主席。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1970年6月龚克参加工作,先后担任国营第七九八厂工人、政治部干事;1978年3月就读于北京工业学院;1981年11月加入中

  • 胡舒立

    名人大全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胡舒立

    胡舒立女士是财新传媒创办人,现任财新传媒社长,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胡舒立女士担任“全球联合之路”(UWW)全球理事会成员,以及世界经济论坛国际媒体委员会委员。中文名:胡舒立国籍:中国出生日期:1953年(癸巳年)毕业院校:中国人民大学主要成就:创办财新传媒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

  • 金立群

    名人大全编辑:黑姑娘标签:金立群

    金立群,男,汉族,1949年8月出生于江苏常熟。1968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2018年12月,入选“中国改革开放海归40年40人”榜单。是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和中国反恐怖委员会的成员。现任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行长、董事会主席。中文名:金立群国籍:中国民族:汉族籍贯:浙江省宁波镇海出生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