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查尔斯·布兰顿·哈金斯

查尔斯·布兰顿·哈金斯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晴天 访问量:1554 更新时间:2024/1/17 6:18:28

查尔斯·布兰顿·哈金斯(CharlesBrentonHuggins,1901年9月22日-1997年1月12日),是一位出生于加拿大的美国著名医学家,1966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世界顶级学府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研究员。主要研究前列腺癌。

基本资料

名:查尔斯·布兰顿·哈金斯

外文名:CharlesBrentonHuggins

国籍:美籍加拿大裔

出生日期:1901年9月22日

逝世日期:1997年1月12日

毕业院校:哈佛大学,卡迪亚大学

职业:医学家

主要成就: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66年)

出生地:加拿大

人物生平

哈金斯1920年本科毕业于加拿大的阿卡迪亚大学(AcadiaUniversity),而后获得哈佛大学医学博士。

1927年起哈金斯一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工作,担任教授及研究员。

受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两项生物学重大突破的影响,哈金斯于30年代后期开始对人类精液所含无机磷果糖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这两种成分都来自精囊。因为很难从人体中取得前列腺和精囊的分泌物,他便用狗来做实验。

实验中,哈金斯发现如果切除狗的睾丸,那么作为雄性生殖系统附属腺体的前列腺就会萎缩,其分泌也会随之停止。如果再给这些狗注射睾丸酮,那么前列腺的萎缩情况就会好转。可是一旦停药,则前列腺又恢复到萎缩状态。这个实验模型证明了雄激素与前列腺的发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他设想出用性激素来控制前列腺癌的新方法——内分泌疗法。

当时,内分泌疗法已经应用在一些病人身上了,如用甲状腺激素来治疗甲状腺功能低下的病人,用胰岛素来治疗糖尿病人,但是将内分泌疗法用在癌症病人身上却是从未有过的事情。

哈金斯经过一系列的准备后,开始在临床上实施自己的计划了。

1941年,他给一些已经无法医治的晚期前列腺癌病人做了睾丸切除术,或者给他们注射雌激素来对抗雄激素,或者两种方法一起使用。临床试验结果令人奋,因为有效率达到了60%-80%。这些被癌症折磨得无比痛苦、濒于死亡的病人,病症缓解了许多,肿瘤明显缩小,甚至完全消失,大大延长了生存时间和生存质量。

哈金斯的这种治癌方法是一种崭新的方法,切除某一正器官(如睾丸),却能使另外一个器官(如前列腺)的癌瘤好转。这种切除手术是一种生理性手术,而用于治疗的雌激素更是一种人体内固有的激素,它既不同于那些具有毒性或者放射性的物质,又能使奄奄一息的晚期癌症病人奇迹般地缓解病痛。

我们知道,激素是高度分化的内分泌细胞合成并直接分泌入血的一种高效生物活性物质,它通过调节各种组织细胞的代谢活动来影响人体的生理活动,在体内作为信使传递信息,对机体生理过程起到调节作用。哈金斯通过抑制雄激素的内分泌疗法来治疗前列腺癌,所使用的雌激素是1938年首次合成的乙烯酚,因此这项治疗实际上揭开了肿瘤化学疗法的序幕,在此之前癌症完全依靠局部治疗(手术或放射治疗)。

前列腺癌的内分泌疗法一经推出就引起了轰动,很快就被医学界所接受,成为此后治疗前列腺癌的主要方式。哈金斯在总结了前列腺癌内分泌疗法的相关经验后,又对乳腺癌等病症用内分泌疗法进行了探索性的治疗研究。其他学者受到哈金斯的影响,又相继发现甲状腺癌、淋巴肉瘤、白血病、肾癌、子宫内膜癌、精囊癌等恶性肿瘤,采用内分泌疗法也有一定的作用。

1966年,哈金斯因发现前列腺癌的内分泌疗法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另一位获奖者是发现诱导肿瘤的病毒的裴顿·劳斯。对于哈金斯研究成果的重要性,劳斯这样评价说:“这个发现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它的临床效应,因为它第一次打破了恶性肿瘤不能被征服的迷信,意味着肿瘤从此不再‘无法无天’。”

1997年1月12日哈金斯教授于芝加哥病逝,享年95岁。

获得荣誉

哈金斯因发展以荷尔蒙(Hormone)控制癌细胞扩散的疗法而与裴顿·劳斯共同获得了1966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对于哈金斯的获奖成果,诺贝尔委员也给出了极高的评价:“哈金斯在实验动物体内正常细胞和新生物细胞对激素的依赖性方面有许多基本发现,它们被立即应用于临床上治疗前列腺癌病人,使整个文明世界的许多晚期癌症病人过上了积极有为的生活——如果采用其他疗法,这些病人早就不在人世了。”

哈金斯成果卓著,除诺奖外,还获得了诸多奖项包括:1943年,美国国家科学院颁发的查尔斯·迈耶奖;1957年,伦敦米德尔塞克斯医院颁发的克罗克申克奖;1958年,爱丁堡大学颁发的卡梅隆奖;1962年,纽约医学院颁发的瓦伦丁奖;1962年,美国治疗学会颁发的亨特奖。

更多文章

  • 裴顿·劳斯

    名人大全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裴顿·劳斯

    裴顿·劳斯((Francis)PeytonRous,1870年10月5日-1970年2月16日)是一位美国生物学家,出生于马里兰州的巴尔的摩。中文名:裴顿·劳斯外文名:PeytonRous出生日期:1870年10月5日逝世日期:1970年2月16日裴顿·劳斯((Francis)PeytonRous,

  • 贾克·莫诺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贾克·莫诺

    贾克·莫诺(JacquesLucienMonod,1910年2月9日-1976年5月31日)是一位法国生物学家,出生于巴黎,他与方斯华·贾克柏共同发现了蛋白质在转录作用中所扮演的调节角色,也就是后来著名的乳糖操纵组,两人因此与安德列·利沃夫(AndréLwoff)共同获得了196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

  • 安德列·利沃夫

    名人大全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安德列·利沃夫

    安德列·米歇·利沃夫(AndréMichelLwoff,1902年5月8日-1994年9月30日)是一位法国微生物学家,出生于阿列省。中文名:安德列·利沃夫外文名:AndréMichelLwoff国籍:法国出生日期:1902年5月8日逝世日期:1994年9月30日职业:微生物学家出生地:阿列省安德列

  • 莫诺

    名人大全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莫诺

    莫诺,又名雅克·莫里德(Monod,JacpuesLucien,1910年2月9日~1976年5月31日)法国生物化学家。1941年莫诺在巴黎大学获博士学位并留校工作直至1945年。与弗朗索瓦·雅各布(FrançoisJacob)一起,为阐明基因如何通过指导酶的生物合成来调控细胞代谢做出了很大贡献。

  • 弗朗索瓦·雅各布

    名人大全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弗朗索瓦·雅各布

    弗朗索瓦·雅各布(FrançoisJacob,1920年6月17日-2013年4月19日),男,出生于法国默尔特,法国遗传学家。2013年4月19日卒于法国巴黎,享年92岁。中文名:弗朗索瓦·雅各布外文名:FrançoisJacob国籍:法国民族:犹太出生日期:1920年6月17日逝世日期:2013

  • 费奥多尔·吕嫩

    名人大全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费奥多尔·吕嫩

    费奥多尔·吕嫩(FeodorFelixKonradLynen,1911年4月6日-1979年8月6日),一般翻译为吕南,德国生物化学家,196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文名:费奥多尔·吕嫩外文名:FeodorFelixKonradLynen出生地:慕尼黑出生日期:1911年4月6日逝世日期:1

  • 康拉德·布洛赫

    名人大全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康拉德·布洛赫

    康拉德·布洛赫(KonradEmilBloch,1912年1月21日-2000年10月15日),德国生物化学家,1936年加入美国国籍,196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文名:康拉德·布洛赫外文名:KonradEmilBloch国籍:美国出生地:Neisse(现为Nysa),德国(现为波兰)出生

  • 安德鲁·赫胥黎

    名人大全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安德鲁·赫胥黎

    安德鲁·赫胥黎爵士(SirAndrewFieldingHuxley,1917年11月22日-2012年5月30日)出生于英国伦敦,是一位生理学家与生物物理学家,与艾伦·劳埃德·霍奇金共同研究神经的动作电位,两人因此与研究突触的约翰·卡鲁·埃克尔斯共同获得1963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文名:安德

  • 霍奇金

    名人大全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霍奇金

    艾伦·霍奇金爵士,全名艾伦·劳埃德·霍奇金爵士(AlanHodgkin,1914年2月5日-1998年12月20日),是英国生理学家和生物物理学家,因对神经细胞电兴奋的开创性研究,发现推动脉冲沿单个神经纤维传递的化学过程,他获得了196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文名:艾伦·霍奇金外文名:AlanL

  • 约翰·卡鲁·埃克尔斯

    名人大全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约翰·卡鲁·埃克尔斯

    约翰·卡鲁·埃克尔斯爵士(SirJohnCarewEccles,1903年1月27日-1997年5月2日,出生于澳大利亚墨尔本,逝世于瑞士洛迦诺),是一位澳大利亚神经生理学家,1963年因在突触研究方面取得进展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文名:约翰·卡鲁·埃克尔斯外文名:JohnCarewEcc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