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1913.11~2008.03),男,河北枣强县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老红军,我国核科学研究战线上的优秀领导干部,原核工业部原子能研究所(现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党委副书记兼常务副所长、代理党委书记,中国原子能院顾问(副部级干部、部长级医疗待遇)。
基本资料
姓名:李毅
别名:原名李国耀
国籍:中国
出生地:河北枣强县
出生日期:1913.11
逝世日期:2008.03
职业:原核工业部副部级干部
毕业院校:北平师范大学(今北京师范大学)
宗教信仰: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核科学研究战线上的优秀领导干部
代表作品:《当代中国的核工业》
人物履历
李毅,1913年出生于河北枣强县,1935年12月参加革命,193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5年至1937年先后参加了一二·九运动、北平民族解放先锋队、九·一八学生运动等。
1938年至1949年,先后担任苏鲁豫边区特委青年部部长兼中心县委书记、中共湖边地委书记、八路军一一五师政治部秘书、山东军区政治部秘书主任、东北辽东军区司令部秘书长、解放军四十一军一二二师政治部主任等职。
1950年至1954年,先后任中共广西省委秘书长,广西军区党委委员,干部管理部副部长、中南军区政治部干部部部长。
1955年,调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现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任副所长兼党总支书记,
1958年任原子能研究所党委副书记和常务副所长,1964年兼任二机部科技局局长,
1980年至1982年任原子能所代理党委书记。
1983年离休。副部级干部、部长级医疗待遇。
2008年3月5日在北京逝世。
曾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逝世
李毅同志(副部级干部、部长级医疗待遇),因病医治无效,于2008年3月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3月13日上午,李毅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对李毅同志的逝世表示悼念,并向家属表示慰问。国家副主席曾庆红,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李源潮等分别表示悼念,向家属表示慰问,并以个人名义送花圈。中组部、国防科工委送了花圈。
中核集团公司党组、中核集团公司以及李毅同志生前工作过的单位等敬献了花圈。中核集团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邱建刚,党组成员王森,以及中核集团公司顾问蒋心雄、陈肇博、闵耀中和核工业老领导刘书林参加了遗体告别仪式并送花圈。中核集团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孙又奇、余剑锋、杨长利,以及刘杰、张忱等多位核工业老领导送花圈表示深切哀悼。中科院院士王乃彦、王方定、张焕乔及国防科工委有关部门领导,集团公司总部、原子能院等单位近150人参加了遗体告别仪式。
人物生平
戎马前半生
李毅同志原名李国耀,1937年从戎后改用李毅。1913年李毅同志出生于河北省枣强县庙前李家庄一个农民家庭,父亲在他还没出生的时候就因伤寒病故了。母亲识字不多,但是坚持让李毅读书。1928年,李毅同志以第二名的成绩考入河北省立第六师范学校。在这里他开始阅读进步文艺书籍,随着知识的增长和视野的开阔,思想也逐渐活跃,他感到学校当局昏庸黑暗,误人子弟,心中渐生革命要求。1930年,作为“学生自治会”的进步学生,他积极参加了反对学校黑暗,拒绝才识浅薄庸俗无能的范金兰出任校长的学潮。
1932年李毅同志考入北平师范大学(今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入学不久,爆发了“九一八”事变。李毅同志满怀爱国热情参加了抗日示威游行,宣传抵制日货、募捐援助东北抗日义军等学生爱国运动。1932年冬,身为师大“自治会”委员的李毅同志被国民党以“共党分子”、“煽惑学生反日”等罪名开除并要予以逮捕。李毅同志到同学家中躲避,1934年重新回到师大继续读书,他先后担任师大“民先”副队长、队长,1936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走上了终生献身革命事业的道路。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当过县委书记,带领部队打游击,调入八路军一一五师后,又从山东转战东北。解放战争后期,李毅同志历经辽沈战役,参加了平津战役。北平解放后,又从北平南下打到广西,他南征北战,为全国解放和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曾获得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
建国后,李毅同志曾先后担任广西省委秘书长和中南军区政治部干部部长等职。1955年,中共中央决定发展核工业,实施核计划。李毅同志奉命从部队转入地方参加中国的原子能事业。他是第一批由部队调入我国原子能科学研究机构的高级军官。从此,他在中国原子能研究战线上,一直工作了30多年。
“荣为科研后勤兵,毕生愿做铺路石”
我国核工业建设开创于1955年,最初抓的两项任务就是核科学研究和铀资源勘查。李毅同志1955年从部队调来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原子能院)工作后,担任副所长兼党总书记的他,积极承担了繁重的行政工作和党建任务。他认真贯彻中央知识分子会议精神,带头学习原子能科学的基础知识,积极支持科研人员的研究工作。作为一个高科技科研单位的管理者,李毅同志把自己定位在“科研后勤兵”上,努力成为知识分子的“贴心人”,努力改善知识分子的生活条件,主动与知识分子交朋友,形成了党政干部与科学家团结合作的良好氛围,并切实做好党在知识分子中的组织发展工作,充分发挥了党在科研机构的领导核心作用。
我国核潜艇的研制是1958年在毛主席的号召下启动的。潜艇核动力的主要研究设计任务交给了原子能研究院,由二机部副部长兼原子能所所长、核物理学家钱三强和原子能所副所长李毅领导。潜艇核动力技术是保密的,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封锁,前苏联拒绝对我国援助。我国潜艇核动力是完全依靠自己自力更生完成的。在原子能所各有关研究室共同努力下,从无到有,培养了我国第一批核动力堆研究设计骨干队伍;开拓性地开展了我国潜艇核动力工程研究,为我国核动力堆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工程启动之初,李毅同志很抓自力更生研制核动力必需的研究实验基础设施。他亲自带队去前苏联考察,亲自组织规划,在原子能研究院首次建成一批实验基础设施。由于种种原因潜艇核动力工程工作停止,李毅同志毅然保留了一些相关的重大项目。这些实验室的建成和重大项目的保留与延续,不仅保证了我国潜艇核动力的研制成功,而且也为我国后来自力更生进行反应堆研究、使我国反应堆科学技术在国际学术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赵仁恺称赞李毅同志为“我国潜艇核动力研究设计的奠基者和开创期的总指挥”。
1960年,我国进入全面自力更生建设核工业、研制“两弹一艇”技术攻关的关键时期。时逢三年自然灾害,前苏联又撕毁协定,撤走专家。能否靠自己的力量,尽快生产出合格的、足够数量的六氟化铀,成为当时重要而又迫切的任务。李毅同志作为六氟化铀生产的负责人,带领全所科技人员,经过13次的试验,生产出合格的六氟化铀,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核材料提供了足够的原料。1964年,李毅同志兼任二机部科学技术局局长,他根据部领导要求对首次核试验成功后,核科研工作如何规划要先做设计的指示,召集有关司局领导和科研单位的负责同志进行座谈,提出了《关于今后原子能科学技术研究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原子核物理基础研究的问题》,为部领导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再铸辉煌的丰碑
文革时期,李毅同志受尽折磨,身心健康遭到摧残,家庭也受株连,但他始终坚信党的政策,没有悲观失望。1978年他恢复职务以后,一如既往,默默地投入了他为之付出过巨大心血的原子能事业中,辛勤耕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审时度势,做出了“保军转民”方针,进行军工结构调整的重大战略决策,我国核工业发展进入了“二次创业”的新时期。李毅同志认真学习三中全会文件,他在《中国原子能事业的‘老母鸡’》一文中,明确提出:“力求把原子能所办成有世界影响的、走在世界科学前沿的、具有国际水平的研究基地”。在讨论原子能所如何贯彻实行“工作重点转移”等问题上积极向部党组提出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的意见,同时按照党中央的统一部署,认真贯彻执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抓紧平反冤假错案,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加强党员教育和党的建设,大力提倡开展业务学习活动。从而使原子能所迅速恢复了昔日的辉煌,迈开了新的前进步伐,走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李毅同志先后提出了关于调整原子能所科研方针、制定核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方面的建议:在全面贯彻科研方针的基础上,特别强调科研工作面向经济建设,在为国民经济服务方面努力做出显著贡献。为此,要下大力量抓应用研究,在积极参加核电技术攻关的同时,狠抓同位素、核技术的应用研究,生产供应与服务工作。把“转民”的步子真正跨出去,把原子能的和平利用开展起来,真正开创原子能所科研工作的新局面。
他目睹在原子能所和整个核工业系统中,队伍老龄化和后继无人的严峻形势,忧心如焚,大声疾呼。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1981年11月他给当时所党委写了“关于加强科技队伍建设问题的建议”。1982年9月又给部领导提出“关于核工业部科技队伍建设问题”的书面建议。李毅同志一再强调“科学技术储备的重要性和培养人才的重要性”。他对科技队伍的问题和严峻形势作了详细分析,提出了加强与大学协作,办好教育、科研基地,下决心自己兴办学校,多招收研究生,重视科技人员的“再培养”,允许科技人员的合理流动等多项具体建议,他的建议对部领导和原子能所关心重视科技队伍建设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
如今,中国原子能研究院提出的发展目标是“创造业绩,造就人才,建设核科研基地”,这与李毅同志所提出的方向,其内涵是一致的。李毅同志在他回忆文章中多次提到:要“全所一盘棋,发挥我所多学科综合性优势”。这是原子能院在完成“两弹”过关中一条极为重要的经验。在改革开放时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原子能院要在国际、国内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李毅同志所总结的这条经验,不但仍然适用,而且显得更为重要了。
著名的核科学家王淦昌这样说“李毅同志是我国核科学研究战线上的一位身负众望的优秀组织者、管理者和领导者。他在工作上一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严谨踏实,埋头苦干。在生活上,艰苦朴素、克己奉公。他政策观念强,办事讲原则,谦虚谨慎,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处事公平,善于团结,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在所内享有很高的威信,受到大家的崇敬。他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1983年,李毅同志主动退居二线,但他仍深切关注核科技工业的发展,继续向部领导提出了关于发展核电问题的建议。离休后,他本着“老有所为”、“奉献余热”的思想,主持原子能所的史料征集整理工作和积极参加了《当代中国的核工业》及《中国核军事工业历史资料丛书》的编纂工作,以自己丰富的阅历和体验,为总结核科技工业发展的历史经验,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还担任原子能院政治工作研究会的名誉理事长和老龄委的名誉主任等职。在纪念“一二·九”爱国运动五十周年、六十周年的活动中,他参加了老同志座谈会;出席了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全国青联、共青团北京市委主办的纪念活动;应邀在原子能院子弟中学的纪念活动中做精彩演讲。
为表彰李毅同志为国防工业做出的突出贡献,1985年,李毅同志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工业部颁发的荣誉证书,1988年10月,又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证章。
成就及荣誉
李毅同志1913年11月出生,1935年12月参加革命工作,193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先后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1955年,李毅同志调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后为核工业部原子能研究所)任副所长兼党支部书记。1958年,李毅同志作为原子能研究所党委副书记和常委副所长,组织所内堆工专业及相关科技方面力量,承担研制潜艇核动力装置的前期工作,为我国核潜艇建造奠定了基础;他协同所长和书记,带领全所广大科技人员和职工,完成了第一颗原子弹的核燃料、点火装置等科研攻关和生产任务,为“两弹一艇”研制作出了重要贡献。李毅同志为中国核事业奋斗了半个世纪,曾荣获国防科工委献身国防科技事业奖章。
1983年离休后,李毅同志向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提出了关于发展核电问题的建议,同时主持原子能所的史料征集整理工作。他作为主编之一,对《当代中国的核工业》进行编审,同时也积极参与《核军工史》的编审工作,为总结核科技工作发展的历史经验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