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石泉,男,汉族,1963年1月出生,哈尔滨工程大学本科毕业,湖北大冶人。地地战术导弹总体技术专家。现任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
基本资料
中文名:刘石泉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湖北大冶
职业:中国航天科工副总经理、党组成员
毕业院校:哈尔滨工程大学、华中科技大学
人物履历
1978年08月,在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现哈尔滨工程大学)导弹工程系导弹总体设计专业学习;
1982年08月,任航天部基地设计所技术员;
1984年09月,在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固体力学专业学习;
1987年02月,任航天部、航空航天部基地设计所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1994年01月,任航天总公司基地设计所装备系统总体副主任设计师、副总设计师;
1995年07月,任航天总公司、航天机电集团公司基地装备系统副总设计师;
1999年09月,任航天机电集团公司基地副主任、党委常委、装备系统副总设计师;
2000年04月,任航天机电集团公司基地副主任、党委常委、科技委主任、装备系统副总设计师;
2001年05月,任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基地副主任、党委常委、科技委主任、装备系统总设计师、副总指挥;
2007年04月,任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九研究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
2011年12月,任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第四研究院院长;
2013年01月,任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
2019年02月,任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党组副书记。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十七届、十八届、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研究方向
自参加工作以来,长期致力于地地战术导弹武器系统研制。在某型号研制中,在国内首次建立了导弹在弹性发射台支承条件下弹性动力学分析模型;在国内首次提出用连续质量单元法对子母弹头结构进行振动特性分析,并计算出子母弹头局部结构固有频率和动载荷。在某新型号研制中,主持完成结构优化设计;提出头体分离方案,采取措施解决了头体分离出现大姿态扰动问题,减少了弹上火工品12路及对弹上供电要求和单机继电器数量,提高了安全性和可靠性;创造性地提出和实现烧蚀过渡方案。解决了喷管耐烧蚀、抗冲刷等问题;提出并首次在地地导弹上采用弹道修正加软件延时爆高方案,解决了弹头爆高问题,并降低了制造成本;提出优化发射流程方案,使发射准备时间缩短40%以上;提出技术方案,从根本上解决了有翼再入体在高超音速条件下,第四类激波产生热脉冲对前翼的烧蚀问题;主持完成我地地导弹首次高海拔地区飞行试验,提出方案,导弹落点精度优于战技指标要求。他提出采用两种方式的突防方案实现导弹武器系统有效突防,该方案原创性特征显著,创新性强,使用效费比高,拓展了应用前景;他提出一系列技术方案和措施,主持完成某工程两个型号大量了的关键技术攻关,其中一个型号已完成设计定型,另一型号即将定型。
人物荣誉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航天总公司“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先后获得“全国十大杰出职工”称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2004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
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3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在省部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25篇,独立编著了《弹道导弹突防技术导论》,与梁立孚先生合作编著了《飞行器结构力学》。
被誉为“敢啃硬骨头的航天专家”
1996年被评为第三届湖北十大杰出青年。1963年出生于茗山乡刘福八自然村的一个贫寒家庭。12岁时以优秀的成绩考入高中。当时家中非常困难,连油盐有时也没吃的。为了挣钱供他读书,父亲到远离家乡50多公里的殷祖,帮助造纸厂运草,母亲则到附近的红卫站台,给别人挑铁,换取几个零用钱。
1978年,年仅15岁的刘石泉以总分349的优异成绩考上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为了让他读大学,家里把唯一的一台"大桥"牌缝纫机都给卖了。
1982年毕业后,刘石泉来到湖北鄂西北三江航天集团设计所工作。为了充实自己,1984年又考入华中理工大学继续深造,三载寒窗后又回到了三江集团。
1986年以来,刘石泉先后在国家和省、部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6篇。在科研工作中,敢打硬仗,敢啃硬骨头,被集团领导称为"能打硬仗的青年",荣记二等功。1991年破格晋升为高级工程师,时年28岁,成为集团最年轻的"小高工"。航天高级工程师的任务是搞创造发明。1992年初,刘石泉被任命为某新型号预研组组长。在领导和老专家的支持下,他全身心地投入研究,通过搜集大量技术资料,思考探索,计算分析,模糊的东西逐渐清晰起来,编写出新型号总体方案论证技术报告,配合新型号总设计师敲定了设计原则,完成了新型号改进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1992年4月,某型号方案听证会在北京举行,年仅31岁的刘石泉,成了共和国新一代型号设计方案的发言人。55分钟的汇报,描绘出了一幅新型号产品的蓝图,答辩论证,精辟简洁,使在坐的航天专家赞不绝口。三江集团的新型号设计方案顺利通过。"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祖国培育了我,我就要为祖国争光、争气!"刘石泉经常说,"任何一项工作,我们能干好而没有干好就是犯罪。"研制任务压力大,更要靠集体、靠领导、靠大家的智慧,靠自己多干点、多累点、多想点。每次做产品试验,他总是认真细致地查问题,找原因,力争做到万无一失。他常对同事说:"我是农民的儿子,能干上航天很不容易。我们的试验一冒烟就是几百万,这是多少农民的血汗啊。一旦失败了,我们又怎么对得起我们的衣食父母!"
1995年7月,由刘石泉所在的三江航天集团参与研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东海海域导弹发射圆满成功。此前,江泽民总书记和中央有关领导参观了刘石泉和他的同事们共同研制的产品,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