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寂(840~916,一说804~890),唐末五代僧。与沩山灵祐同为沩仰宗之祖。因居仰山,故世称仰山慧寂,或仰山禅师。韶州须昌(广东曲江)人,俗姓叶。年少时,有意出家而父母不许,后自断二指以誓求法之心,遂依南华寺通禅师剃染。未受具即游历诸方。初谒耽源,得悟玄旨;继参沩山灵祐,师事十五年,承嗣其法。后领众住王莽山,以化机不契,迁居仰山,宣扬沩山之法,学徒云集,蔚成沩仰宗。
基本资料
中文名:仰山慧寂
国籍:中国
出生日期:840
逝世日期:916
职业:禅师
简介
袁州仰山慧寂通智禅师,俗姓叶,韶州怀化人。九岁时,慧寂禅师背着父母投广州和安寺,从不语通禅师出家。十四岁的时候,父母派人把他抓回家,强迫给他娶亲。慧寂禅师坚决不从,并砍断自己的两个手指头,跪在父母面前,发誓欲求正法,以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父母见也意志如此坚决,只好同意。于是慧寂禅师又重新回到不语通禅师座下,并得以正式落发。慧寂禅师悟道心切,在还没有受具足戒的时候,即以沙弥的身份,开始游方参学。初礼吉州耽源山应真禅师,已悟玄旨,后又参沩山灵祐禅师,遂升堂奥。
相传一日忽有梵僧从空而至,云:“特来东土礼文殊,却遇小释迦。”师遂有“仰山小释迦”之称。后移住江西观音院,复入韶州东平山,受赐紫衣及“澄虚大师”号。后梁·贞明二年(916)示寂,世寿七十七。谥号“智通禅师”,塔号“妙光”。明代圆信、郭凝之等人为编《袁州仰山慧寂禅师语录》一卷。又,师平时常以手势启悟学人,世称之为仰山门风。
附:乃光〈沩仰宗禅要〉(摘录自《现代佛教学术丛刊》{3})
仰山禅师名慧寂(生卒失载),韶州怀化叶氏子。年九岁,于广州和安寺投通禅师(即不语通,得法百丈)出家。十四岁,父母命归欲与婚媾,师不从,遂断手二指,跪至父母前誓求正法,以答劬劳,父母乃许,从通披剃。未登具,即游方。“初谒耽源,已悟玄旨;后参沩山,遂升堂奥”。
典故
一日,耽源和尚告诉慧寂禅师:“国师(南阳慧忠)当时传得六代祖师圆相,共九十七个,授与老僧。乃曰:‘吾灭后三十年,南方有一沙弥到来,大兴此教,次第传受,无令断绝。’我今付汝,汝当奉持。”说完便将记有九十七个圆相的本子交给慧寂禅师。
慧寂禅师接过后,看了一遍,便将本子烧掉了。
后来,耽源和尚有一天问慧寂禅师:“前来诸相,甚宜秘惜。”
慧寂禅师道:“当时看了便烧却也。”
耽源和尚道:“吾此法门无人能会,唯先师及诸祖师、诸大圣人方可委悉(洞悉、看破),子何得焚之?”
慧寂禅师道:“慧寂一览,已知其意。但用得,不可执本也。”
耽源和尚道:“然虽如此,于子即得,后人信之不及。”
慧寂禅师道:“和尚若要重录不难,即重集一本呈上,更无遗失。”
耽源和尚道:“然。”
第二天,耽源和尚上堂,慧寂禅师走出大众,作此○相,接着以双手托给耽源和尚上看,然后退步叉手而立。耽源和尚以两手相交,作拳示之。慧寂禅师便进前三步,作女人拜。耽源和尚见此,遂点头称可,慧寂禅师于是礼拜而退。
一日,慧寂禅师正在洗衲衣,耽源和尚走上跟前,问道:“正恁么时作么生?”
慧寂禅师道:“正恁么时向甚么处见?”
耽源和尚知道慧寂禅师已经悟旨,不再勘验,便走开了。
慧寂禅师悟道后不久即离开耽源,往参沩山灵祐和尚。
沩山和尚问:“汝是有主沙弥,无主沙弥?”
慧寂禅师道:“有主。”
沩山和尚又问:“主在甚么处?”
慧寂禅师于便从西边过到东边站立。沩山和尚一见,便知道他不同凡响。
慧寂禅师问:“如何是真佛住处?”
沩山和尚道:“以思无思之妙,返思灵焰之无穷,思尽还源,性相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
慧寂禅师一听,言下彻悟,从此以后,他便留在沩山和尚座下,执侍前后,盘桓十五年之久。后住仰山开法化众,道誉天下。其接机利物,被后人视为宗门标准。
“圆相”即字相,类似符号哲学,主要在表征心佛众生的微妙关系,这正是一种解脱知见,完全通于义路,寻思即得。此种示教,流弊甚大,不可以之持论宗乘,仰山亦不经常提此,亦未以此为极则,后遂断绝。后来虽间有一二拈圆相以表见者,也不过适应时机方便,非仗圆相以为究竟要道。耽源传圆相,仰山便将火烧却,已卓卓然有出躔之见;但真正宗门寻思功行,还须看仰山参沩山的悟道因缘。
后参沩山。沩问:“汝是有主沙弥,无主沙弥?”师曰:“有主。”曰:“主在什么处?”师从西过东立,沩异之。师问:“如何是真佛住处?”沩曰:“以思无思之妙,反思灵焰之无穷,思尽还原性相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师于言下顿悟。自此执侍,前后盘桓十五载。(《僧传》云:“后参大沩山禅师,提诱哀之,栖泊十四五载,而足跛,时号跛脚驱乌”云云。)
“从西过东立”虽有主亦推迁,虽推迁亦不变,此即知有主的自在处。仰山在耽源处的寻思功行,齐此为限。但他却于寻思极处的空慧,尚有一间地,故发问沩山“如何是真佛住处”,沩山即很郑重的将从上以来禅宗传统的寻思功行,和盘托出当场直指。仰山此际意乐清净,一历耳根当即打彻。此即随于“寻思”的言说,创入顿悟极境。沩山说的“以思无思之妙,反思露焰之无穷”,此正开示寻思当极空慧之境,这与临济说的“是你目前历历的勿一个形段孤明”,实无二致。寻思得力即在一念返照,顿悟,即于此际跃如也。“思尽还原”,极指不遗一法原来如是尔,即“性相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之极则语。悟到原来如是的极则,自然动即合辙,故沩仰禅学其于执劳作务日用生活,总是安乐行道。优游华瞻,无矜持蹐局之态;洒脱自在,具廓落爽朗之姿。
仰山将顺寂时,在东平,数僧侍立,仰示偈曰:“一二二三子,平目复仰视,两口一无舌,此是吾宗旨。”至日午,升坐辞众,复说偈曰:“年满七十七,无常在今日,日轮正当午,两手攀屈膝。”言讫,以两手抱膝而终。南塔光涌禅师(仰山弟子)迁灵骨归仰山,塔于集云峰下。谥智通禅师,塔号妙光。
以上据《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卷及宋·赞《僧宁》传诸书,编写成此沩仰行状,并略加评述。其他关于史实考订之处,只一提及,无暇具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