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光迪,字迪生、觐庄,1890年生,安徽宣城(今南陵县弋江镇奚滩村西梅村)人。学衡派创始人,是中国首位留美文学博士,南京大学西洋文学系著名的校友代表、《学衡》杂志的创办人之一。1911年赴美留学,先在西北大学,后到哈佛大学专攻文学。并在美国哈佛大学执教十年,为美国培养了大批的汉学人才。1920年回国任南开大学英文系主任。1921年任国立东南大学(1928年更名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洋文系主任。1924年去美国讲学。1927年回国后任中央大学代理文学院院长。后又去美国哈佛大学工作。1936年任浙江大学文理学院副院长兼外国文学系主任。1939年文理学院分开,任文学院院长。1945年在贵阳去世。
基本资料
中文名:梅光迪
民族:汉族
出生地:安徽宣城(今南陵县弋江镇奚滩村西梅村)
出生日期:1890
逝世日期:1945
职业:文学家
毕业院校:哈佛大学
主要成就:中国首位留美文学博士
学衡派创始人
国学大师
代表作品:《梅光迪文录》
简介
梅光迪(1890年01月02日——1945年12月27日),字迪生、觐庄,安徽宣城(今南陵县奚滩镇西梅村)人。1911年赴美留学,先在美国西北大学,后到哈佛大学专攻文学。1920年回国任南开大学英文系主任。1921年任国立东南大学(49年改为南京大学)洋文系主任。创办《学衡》杂志。1924年去美国讲学。1927年回国后任中央大学代理文学院院长。后又去美国哈佛大学工作。1936年任浙江大学文理学院副院长兼外国文学系主任。1939年文理学院分开,任文学院院长。1945年在贵阳去世。
生平
梅光迪(西元一八九○~一九四五年),字迪生,一字觐庄,1890年农历一月初二诞生于今芜湖南陵县奚滩乡西梅村(原属宣城县)一个清末秀才家里。梅氏在宣城是望族,宋代文学家梅圣俞,清初数学家梅文鼎等都是梅先生的远祖,学术相传,是梅氏的家风。先生生于1890年1月2日,十二岁应童子试,十八岁肄业安徽高等学堂,宣统三年(一九一一)考取第三届庚子赔款留美生考试。同年赴美入威斯康辛大学,民国二年夏,自威大转入芝加哥的西北大学。四年夏,转往哈佛大学深造,专攻文学。时白璧德(IrvingBabbitt)以新人文主义倡于哈佛,于东方学说,独近孔子。先生受业门下,最有深契。
1909年,梅光迪、胡适二人经过胡适族人胡绍庭介绍认识。在留学期间,一直有书信往来。双方对于复兴古学、孔教、文学革命都有相当的探讨。(见《梅光笛致胡适信》等)。
先生于1920年夏自美归国,应刘伯明邀,到南京高等师范任教。国立东南大学成立后被任为西洋文学系主任。翌年一月与刘伯明等创办《学衡》杂志,以“阐扬旧学、灌输新知”为职志。撰文介绍欧西古代重要学术文艺,以及近世学者论学之作,期国人于西方文化有更真切深透之了解,而融新变故,能寻得更适当的途径。
1924年到美国哈佛大学任教,27年归国,任中央大学代理文学院院长。未几,再往哈佛大学担任汉文副教授,与于1937年夏自美回国,应浙江大学竺可桢校长聘,任文理学院副院长兼外国文学系主任。1938年当选为国民参政员。1939年浙大文理学院分为文学院与理学院,被任为文学院院长。先生注重通才教育。提倡人文修养,使学生能闳中肆外,笃实而有光辉。
1944年冬,始患心脏病,病发则气逆呕吐。次年春赴重庆休养,稍见康复,六月返遵义。九月病复剧,旋赴贵阳就医,卒以沈疴不治,于1945年12月27日病殁,享年五十有六。安葬于贵阳圣公会墓地。现具体地址为:贵阳市黔灵公园关刀岩。
先生学问渊博,为我国对中西文化思想很有研究的一位学者,但不轻意动笔,不急求出版,所以一生著作不多。其中文著述大多收入《梅光迪文录》,英文著作收入家信集,以为附录;另有《文学演讲集》(海豚出版社,2011)。梅夫人李今英女士,治英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