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存寿(Tsu-shouSung,1930年9月2日~2008年5月27日),江苏江都人,中国台湾电影导演,昔年在华语影坛与李行、李翰祥、胡金铨等人齐名,以拍摄爱情文艺片见长,有“文人导演”称誉,曾一手发掘了秦汉、林青霞等明星演员,代表作有《破晓时分》、《母亲三十岁》和《窗外》等,于2001年获台湾电影金马奖终身成就奖。
基本资料
中文名:宋存寿
外文名:Tsu-shouSung
国籍:中国
出生地:台湾
出生日期:1930年9月2日
逝世日期:2008年5月27日
职业:导演
毕业院校:香港文化专科学校
代表作品:破晓时分,母亲三十岁,窗外,铁娘子,庭院深深
个人经历
宋存寿,扬州震旦高中肄业。毕业于香港文化专科学校,曾任职嘉华公司印刷厂、四维公司,开始创作剧本。
1949年赴香港,在嘉华印刷厂任会计练习生,同时在香港文化专科学校新闻科夜间部学习。
1955年任四维影片公司编剧,创作电影剧本《多情河》。后又为邵氏、新华等影片公司编写电影剧本《一夜风流》、《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同时担任场记,1961年升为副导演。除电影导演作品二十六部之外,自1982年之后,便一直参与电视剧之幕后工作至今,对电视创作贡献良多。其电影作品早已受到国际影评及学术界之肯定,近年更获得日本东京影展、法国杜维尔影展等国际影展的重视与介绍。宋存寿的从影经历很曲折,就读高中时,中日战起,他辗转至香港,于香港文化专科学校夜间部新闻科就读。白天在印刷厂半工半读,认识了在印刷厂任会计助理的胡金铨。胡金铨后来到龙马电影公司作美工,并介绍宋认识李翰祥。之后,李翰祥介绍宋存寿担任罗维自导自演的电影《多情河》编剧。之后,宋存寿先后在邵氏、新华等电影公司担任编剧、场记及副导演。一九六三年宋存寿与王植波、萧铜为李翰祥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编剧,在台湾创下空前卖座的纪录。同年,李翰祥脱离邵氏,到台湾自组国联电影公司,宋存寿也到台湾加入国联担任副导演。
1963年入台湾国联影业公司任副导演,1966年任导演。拍摄影片《破晓时分》,将清朝官吏贪污腐败造成冤狱的故事处理成一部具有强烈震撼力的艺术电影,受到好评。
1970年执导根据琼瑶小说改编的影片《庭院深深》,于1971年获第九届金马奖优等剧情片奖。著有剧本《多情河》、《一夜风流》、《歌迷小姐》等。
1972年导演影片《母亲三十岁》,尖锐批判旧伦理道德,刻画人物心理细致深沉,被台湾中国影评人协会选为1973年最佳国语片。执导影片尚有《窗外》、《女记者》、《此情可问天》、《候鸟之爱》等。总的导演故事片有:1966:天之骄女1967:破晓时分1968:铁娘子1970:庭院深深1971:轻烟1972:鬼吹风心兰的故事母亲三十岁1973:早熟窗外晨星女记者义胆1974:古镜幽魂水云1975:秋霞1976:第二道彩虹1977:花非花此情可问天1978:绿色山庄鹦鹉传奇(与郁正春合作)1979:走不完的路落花流水春去我歌我泣1980:候鸟之爱1981:翘家的女孩1982:老师,斯卡也答。
主要作品
1966年《天之骄女》
1968年《破晓时分》(中国影评人协会1968年度最佳国语片第一名)
1969年《铁娘子》
1971年《庭院深深》(第9届台湾电影金马奖优等剧情片及最佳男主角王戎)
1972年《轻烟》、《窗外》(1977年荷兰鹿特丹国际电影节)
1973年《心兰的故事》、《母亲三十岁》(中国影评人协会1973年度最佳国语片第一名;1977年荷兰鹿特丹国际电影节)
1974年《早熟》、《古镜幽魂》、《夜半怪谈》、《女记者》
1975年《晨星》、《水云》
1976年《秋霞》(第14届台湾电影金马奖优等剧情片及最佳女主角陈秋霞)
1978年《花非花》、《此情可问天》、《留下一片相思》、《鹦鹉传奇》
1979年《第二道彩虹》、《流水落花春去》
1980年《我歌我泣》、《侯鸟之爱》、《走不完的路》
1982年《翘家的女孩》、《老师,斯卡也答》
有关评价
人们历来公认宋存寿最佳作品为《破晓时分》、《母亲三十岁》及《窗外》,备受影评人及知识分子肯定。《窗外》捧红了后来走红台港二十余年的林青霞,但因为原著作者抗议版权问题而没有在台湾公映。
宋存寿融形式与内涵为一体,风格清淡隽永,擅长在平实的叙述中烘托出充满人味的感情世界。在他的电影里,普遍观照人们由农业社会转入工商社会的变迁中造成的个人价值的转化,所以台湾电影学者李道明称他的作品主题大多是“个人的情欲与团体道德规范的冲突、个人主义与家族主义的冲突、个人与社会的冲突、个人与传统的冲突”。然而由于宋存寿本人清淡朴实的审美趣味,他并没有将冲突强烈的题材处理得夸张轻浮,而只是悲悯地呈现出这些人物的冲突、挣扎,并最终屈服于传统的“成熟”过程。他不在影片里给观众讲华而不实的大道理,只求把一些通俗、言情的故事拍得细腻、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