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鸣剑(1877-1911),男,汉族,原名骨珊,字顾三(山),别号雪眉,光绪三年四月二日(1877.5.14)生,四川荣县五宝镇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者,民主革命党人,中国同盟会会员,光绪秀才。1907年赴日本留学,加入中国同盟会。回国后任四川省谘议局议员,组织四川保路同志军,发动武装起义。1911年11月在宜宾乡下去世,遗有《雪眉诗集》。
基本资料
中文名:龙鸣剑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四川荣县五宝镇
出生日期:光绪三年四月二日(1877.5.14)
逝世日期:1911年11月
职业:革命家
信仰:三民主义
主要成就:组织四川保路同志军发动武装起义
代表作品:《雪眉诗集》
原名:骨珊
字:顾三(山)
别号:雪眉
人物生平
1906年,以秀才考入成都师范学堂,因代表同学揭露学堂腐败而受到斥退。
1907年,赴日本留学,考入东京早稻田大学读法政,加入中国同盟会。
1907年,为吴玉章主办的《四川》杂志撰《党祸论》,揭露清廷屡兴党狱,残杀革命志士。
1908年,到云南宣传革命,组织反清武装起义。
1909年,由滇返川,当选咨议局议员,创办四圣祠法政专科学堂,成为中国同盟会秘密机关。联络川西哥老会领袖秦载赓、张达三等加入中国同盟会。
1911年,以参加“保路运动”为掩护,秘密联络会党,准备武装起义。是辛亥革命四川保路武装起义(辛亥首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9月四川总督赵尔丰诱捕保路同志会代表,封闭铁路,开枪打死请愿群众数十人。他见时机成熟,急驰城南农事试验场,用“水电报”向全川发出起义号令,投入锦江。随即回荣县与王天杰等发动起义,率军攻打成都。在双古镇,对民军进行了整编整顿。在仁寿与清军遭遇,转战仁寿中兴场、中和场、煎茶溪、秦皇寺等地,为时十余天,经历大小战斗二十多,终于占领仁寿县城。秦载赓部攻成都不克后,与井研、威远等部前来会师,经整顿整编后,组成东路民军总部,秦、王任正、副统领,龙鸣剑任参谋长。鉴于成都清兵强大,决定先收复州县,孤立成都,遂分路转进。两月中相继攻克井研等多个州县。龙鸣剑率军牵制清军。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相继爆发武装独立起义。11月初,闻秦载赓在井研被杀,口吐鲜血。
在行军途中,龙鸣剑因长期转战而积劳成疾,兼忧愤发病,1911年11月病逝于宜宾乡下。弥留之际仍为民军运筹献策。他下葬之后,荣县、叙府等各乡群众上万人自发前往悼念,为其送行。遗有《雪眉诗集》。
人物故事
龙鸣剑,荣县五宝镇人,9岁丧父,其母丁氏持家勤俭,教子甚严。龙鸣剑幼年在乡间私塾读书,后游学嘉定(今乐山),19岁举秀才。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考入成都高等师范学堂深造。在这里,他开始接触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思想日趋激进。他对时政多有抨击,因代表同学揭露学堂腐败现象,触怒校方而被开除学籍。时龙鸣剑愤然写道:“我更何心事吟咏,愿提宝剑上燕台。”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春,龙鸣剑去北京考察政俗,沿途目睹清政府的腐败,感触加深。同年东渡日本,考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攻读法政,对革命的信念与日俱增。他常愤慨地说:“吾国不革命,不可与新命!”遂加入中国同盟会,积极投身于推翻清廷的革命运动。是年(1907年)末,荣县同盟会员吴玉章主办的《四川》杂志在日本东京创刊,龙鸣剑为《四川》杂志撰写《党祸论》一文,洋洋洒洒六七千言,揭露清廷累兴党狱,残杀革命志士,伸张大义,“切中时弊”。有人认为他的文字过于激烈,他坦然回答:“吾自尽吾论著之责尔。”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5月,龙鸣剑回国开展革命工作。他远涉南洋,途经越南,于这年冬天进入云南境内。在云南从事革命活动期间,常露宿溪边山洞,以粗粝饮食充饥。宣统元年(1909年)春,龙鸣剑从云南回到四川,在成都四圣祠街以创办法政学堂为名建立了成都同盟会地下机关,积极进行革命活动。他广泛联络四川会党并发展川西、川南会党首领秦载赓(华阳县人)、张达三(郫县人)、罗子舟(雅安人)、王天杰(荣县人)等为同盟会员,共同从事反清活动。同年10月,四川省谘议局成立,龙鸣剑被推选为省谘议局议员。他和程莹度等同盟会员,利用谘议局这个合法讲坛进行反清斗争。
宣统三年(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干线国有政策”,强收川汉、粤汉铁路为“国有”,旋与美、英、法、德四国银行财团订立借款合同,公开出卖川汉、粤汉铁路修筑权。消息传到四川,川民极为愤慨。6月17日,成都各团体两千余人在铁路公司开会,成立“四川保路同志会”,全川各地闻风响应,掀起了群众性的反帝、反清爱国热潮。
龙鸣剑一面发动群众参加公开的合法斗争,一面联络会党,组织群众,准备武装起义。受成都同盟会委托,龙鸣剑于8月4日召集王天杰、秦载赓、张达三、陈孔伯(井研县会党首领)等人,在资州罗泉井召开革命党人和有四川各路哥老会首领参加的会议,即罗泉井会议,商定武装起义方略。会议决定组织保路同志军,由龙鸣剑、秦载庚主持川东川南的起义工作,张达三等人负责川西北起义事宜,并决定于农历七月间在各地相机起义。这次罗泉井会议是四川保路运动从和平请愿转变为武装起义,推翻清王朝统治的转折点。会议结束后,龙鸣剑立即赶回成都,在四圣祠召开秘密会议,亲自作报告,还派人到各地联络并督促起义。安排部署之后,龙鸣剑即冒着酷暑,奔走于成都与各地之间,动员组织武装起义,仅成都与荣县两地,返达即达六七次之多。
同年9月初,四川保路风潮的声浪越来越大,形成“万众附和”罢市、罢课的群众运动。四川总督赵尔丰于9月7日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成都血案”。龙鸣剑认为起义时机已经成熟,应立即发动起义,但成都与外地的通信、交通中断,消息无法传递。他急驰城南农事试验场,与同盟会员曹笃(自流井人)、朱国琛(荣县人),用木板数百片,上写:“赵尔丰先捕蒲罗,后剿四川,各地同志速起自救”,涂上桐油,投入锦江。这“水电报”把成都发难消息迅速沿江传到各地。当即龙鸣剑又昼夜兼程赶回荣县,在县城发表演讲,号召群众起来革命。龙鸣剑的故乡五宝镇首先揭竿而起,数日内集结民军1000余人。
龙鸣剑与王天杰,率起义民军北上会攻成都时,适逢从东京同盟会总部派回四川领导运动的吴玉章,龙鸣剑对吴说:“你回来就好了。同志会由蒲、罗等立宪党人领导,做不出什么好事。我们必须组织同志军,领导人民起来斗争,才有出路。我和天杰马上要到前线去,这后方一切大计,就望你细心筹划了!”与吴玉章分手后,在和王天杰领兵出县城北门时,龙鸣剑慷慨激昂,拔剑起誓:“不杀赵尔丰,吾决不再入此门!”荣县民军到达离县城60里的双古镇时,已增至3000余人。
在双古镇,龙鸣剑与王天杰对民军进行了整编,并申明军纪。经过整顿后,民军在仁寿秦皇寺与清军遭遇,与清军转战于仁寿中兴场、中和场、苏码头、铁庄堰、煎茶溪、秦皇寺等地,为时十余天,经历大小战斗20多,终于占领仁寿县城。9月中旬,攻成都不克的东路秦载赓部前来,以及井研陈孔伯,威远胡御阶等部会聚仁寿,经过整顿、整编后,组成东路民军总部。大家公推龙鸣剑为统领,但他固辞不就,遂推举秦载庚任东路民军统领,王天杰任副统领,龙鸣剑任参谋长。鉴于成都清兵势大,定策先收州县,孤立成都,然后再攻取成都。计划兵分三路:秦载赓收仁寿、井研、犍为后直取嘉定;王天杰收荣县、富顺;陈孔伯为川东游击总指挥,收威远后游击。
之后,秦、王、龙、陈各率所部转战于嘉定、宜宾之间,两月中攻克资阳、简阳、宜宾、犍为、井研、威远、富顺等县。期间井研、仁寿、威远等四县相继宣布独立。’四川保路同志会’与‘保路同志军’实为辛亥革命之始,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深受保路运动的鼓舞,加之湖北新军主力入川,造成武昌空虚,遂发动了武昌起义,各省相继爆发武装起义。
是时端方率鄂军至资州(即资中),并令巡防清军据守自流井、贡井一带。龙鸣剑不顾此时已重病在身,他带病突围至宜宾地界,集聚民团数千人分前后两路向叙府挺进,牵制清军。
当前路军将抵叙府时,龙鸣剑数次吐血,病情恶化。病危期间,他仍在灯下绘制攻战方略:“联合各路同盟会,先订军律及同盟条约,须预备一月,次行筹足军饷,再次定期直捣成都。”直到11月26日临终的那天早上,他还为王天杰规划了“求贤、筹饷、练兵、造械、保民、慎行”的12字策略。有谣言说荣县失守,病榻上的龙鸣剑凭栏而望,留下绝命诗:“槛边极目望三荣,黑黯愁云四野生;不识同群还在否,可怜我哭不成声。”继而吐血不止,于当天下午,在叙府徐场杨湾赵家大院逝世,年仅34岁。
次日,入川新军哗变,杀端方,史称鄂军资中起义(资州起义)。龙鸣剑入葬那天,荣县、叙府两地群众上万人自发前往悼念,为其送行。龙鸣剑为推翻满清、建立共和的民主革命奋斗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愧为吴玉章所说的:“像龙鸣剑这样的人,才是辛亥革命真正的英雄。”在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之际,我也深为这位故乡的英烈感动不已,我敬献给英雄小诗一首:
荣州独立说三雄,白马将军本姓龙。
捣叙救荣人敬仰,英年碧血献同盟。
社会评价
吴玉章:龙鸣剑亲历了同盟会的前期斗争阶段,走过了四川保路斗争的大部分战斗历程,在革命的几个紧要关头皆身居要位,建下丰功。“他是辛亥革命真正的英雄。”
吴玉章赋诗《纪念龙鸣剑烈士》:锦江饯别发高音,举座沉吟感慨深。智借急流传警报,愤归故里起民军。出门拔剑誓除赵,病榻遗言速灭清。毕竟英雄人敬仰,万千父老哭忠魂。
纪念场所
龙鸣剑烈士墓地理位置:四川省自贡市贡井区五宝镇凤翔村1组,距五宝镇镇政府约2000米。北纬2914,东经10429,海拔高程339.1米。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龙鸣剑烈士墓修造于民国元年(1912),墓坐北向南。建筑面积56平方米。墓葬呈长梯56平方米。墓葬呈长梯形状,整体长8.8米,墓头宽5.9米,墓尾宽2.6米。墓家用土石垒成,墓头正面嵌有石碑两块,一块居中,上刻烈士生平事迹简介,另一块居左,上刻“辛亥革命烈士墓”字样。1993年荣县人民政府将该烈士墓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清明为烈士墓立碑刻写了碑文,具有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