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陆生(1901年-2001年),湖北黄陂(今武汉市黄陂区)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参加湖北黄安暴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共山东省委军事部参谋主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军事教员,中央军委四局副处长兼科长,八路军总部高参室参议,中央军委一局副局长、代局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央军委一局局长、四局副局长、代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军委四局局长,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总监部军事出版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院务部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基本资料
中文名:童陆生
国籍:中国
出生地:湖北黄陂(今武汉市黄陂区)
出生日期:1901年
逝世日期:2001年
职业:军人
毕业院校:云南陆军讲武堂
信仰:共产主义
简介
童陆生同志是湖北黄陂人,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参加了北伐战争,参与领导发动了鄂西革命委员会公安暴动,参加了西北抗日救国总会,参与了西安事变,“七七”事变后率部参加了华北抗战的忻口战役。抗日战争时期,他历任山东鲁南抗日义勇总队临时总指挥,山东省委军事部参谋主任,山东鲁南保安副司令员,延安抗大三分校军事教员,军委四局副处长兼科长、高参室高级参谋、一局副局长等职,为创建鲁南抗日根据地,为我军培养军事指挥干部作出了贡献。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重庆、南京谈判中共代表团军事组长,军委一局局长兼延安后梯队第一支队队长,军委四局局长,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军政部部长兼财经委员会副主任等职,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军委四局局长兼军事图书馆馆长,军事训练部军事出版局局长兼军事图书馆馆长,军事训练总监部军事出版部副部长兼军事图书馆馆长,军事科学院院务部副部长兼军事图书馆馆长等职,为繁荣发展我国的军事出版和军事图书馆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童陆生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他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童陆生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1年2月2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人物生平
1901年,童陆生出生湖北黄陂。青少年时代在武昌大华中学读书,与恽代英、林育南交往甚密。在1919年时参加了五四运动。
1920年,进入云南讲武堂韶州分校第二期。
1923年,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并于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童陆生到北伐军2军,当时湘军只有8个团,童陆生既有学历,又有实际工作经验和能力,被任命为5师13团参谋长。大革命失败后,李富春领导鄂西革命委员会时,童陆生任公安暴动总参谋长。
1932年,童陆生应杨虎城之邀,根据杨虎城“缩小范围、节约开支,训练部队官兵”的意图,起草了宪兵团编制及说明。不久,童陆生担任了宪兵营副营长。秋,中共在宪兵营建立了支部,童陆生是支委。
1933年11月,19路军发动“福建事变”,代表杨虎城的去福建进行联系。
1934年1月,童陆生任17路军总部上校参议。
1936年,参与西安事变,领导了“西北特支”和“西救会”的工作。此后应邀到西北军许权中部任参谋主任。
1937年,七七事变后率部参加了华北抗战的沂口战役。不久经林伯渠介绍,任山东省委军事部参谋主任。冬,党组织与山东省第3区督察专员兼第3区保安司令张里元建立了统战关系,先后派童陆生、刘其人等去张部工作。
1940年,童陆生到延安,先在抗大叁分校当教员,后到延安总部高参室任少将高参。按当时标图的习惯,红色代表敌人,蓝色代表我军。童陆生在教学中让大家改了过来。从那时起,标图就这样确定下来,并一直沿用到今。
1942年,整风运动中童陆生曾被定性为“特务”。
1945年8月,童陆生从延安总部高参室调到中央军委作战部1局担任副局长、代理局长职务。1946年1月任局长。
1946年1月,经总参谋长彭德怀提名,童陆生以18集团军少将高级参谋的身份随周恩来到重庆谈判。后来代表团迁到南京,童陆生也到了南京,担任代表团军事组组长。
1947年,党中央、毛泽东撤离延安,童陆生率王家坪工作人员转移到晋西北。周恩来曾带童陆生去见毛泽东,毛泽东向童陆生问了一些民情。在延安,童陆生还担任过四局副局长、代局长。
建国后,童陆生任中央军委四局局长、训练总监部军事出版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院务部副部长。
1955年,他被授予少将军衔,这是他第叁次被授少将军衔。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59年,童陆生在“反右倾”中被扣上“右倾机会主义”和“阶级异己分子”的帽子,被开除党籍、军籍,发配黑龙江北大荒。童陆生在北大荒农场劳动改造,劳动之余,他钻研中医,并义务行医,在农场附近颇有名气。
1963年,调回北京,未分配工作,闲住在军事学院的大院里,童陆生就在北京义务行医,渐起名声。
1981年,童陆生才被恢复党籍和军籍。一位中央领导曾建议给他安排一个较高的职位,他婉言谢绝了。他离休后,全身心倾注于中医,医术越发高超,不少同行前来请教,登门求医者络绎不绝。
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2001年2月27日,童陆生将军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经历
优秀的共产党人、百岁将军童陆生同志,在跨越了三个世纪之后,于2001年2月27日悄悄地离开了我们。寥寥幸存的老战友去世,虽已高寿,我内心仍深感失落和悲痛。
童陆生原名童传甲,湖北黄陂人。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位百岁将军,亲历了20世纪中国革命的伟大发展进程。
创业维艰,早期的革命者尤其值得尊重。回顾20世纪初,旧中国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童陆生的家乡邻近长江南北中枢武汉,辛亥革命后政局动荡,他在武昌中华大学附中求学时,便常与进步师生恽代英、林育南、唐际盛等议论时事,为军阀割据、列强欺凌、民族危难而忧愤,1919年积极投身“五四”爱国运动。次年入云南讲武堂韶州分校,结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许多同学。中国共产党成立,在新思想影响下,他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北伐战争中,任国民革命军第2军5师13团参谋长、代团长,先后参加吉安、南京、沙河集等战役,打败了直系军阀孙传芳。
危急关头见忠贞。1927年国民党右派发动血腥的“四一二”、“七一五”事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一片白色恐怖。为挽救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童陆生同志不畏艰险,在李富春领导下,组织武汉部分工运干部,与中共鄂西特委会合,于9月10日发起公安(今南平一带)暴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利用国民党军队中的老关系,先后在广西李明瑞部、江苏李明扬部、陕西杨虎城部做兵运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九一八”事变日寇占领东北后,继续入侵华北,民族灾难日益深重,抗日救亡运动逐渐兴起。童陆生1932年应邀到西安杨虎城十七路军总部任职,并介绍一些同志进入西北军。1934年,杨虎城即表示了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意向,支持群众救亡运动。同时,党中央及时决定从兵运工作转为统战工作,建立包括童陆生的“西北特别支部”,领导成立“西北抗日救国总会”,开展群众救亡运动。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和中央红军到达陕北,西北各界的抗日救亡运动更如火如荼发展起来。同年秋,张学良率东北军入陕,亦深受影响。1936年下半年,西北的抗日救亡运动达到高潮,蒋介石却要倒行逆施发动第六次“围剿”红军,相反相成,促进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西安事变”。正如周恩来所说:“西安事变是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推动起来的。”在这方面,童陆生、宋绮云等“西北特支”和“西救会”同志是做了大量工作的。
西安事变后,童陆生又回到军队,任改编后的西北军独立旅参谋主任。“七七”全国抗战爆发,他率部参加了著名的山西忻口战役。因情况变化,随即脱离国民党军队,经延安、西安,分配到山东,先后任鲁南抗日义勇总队总指挥、山东省委军事部参谋主任、鲁南保安副司令等职,参与领导创建鲁南抗日民主根据地。1939年奉命调回延安,在抗大三分校从事军事教育,任十八集团军总部高参室参议、中央军委一局局长。
抗战胜利后面临内战危机,童陆生在国共重庆、南京谈判中任中共代表团军事组组长,协助周恩来同志进行了艰苦的斗争。内战爆发后,1946年11月重回延安,继任军委一局、四局局长。在大规模运动战中,负责安全地转移和保护了中央军委重要历史文献,并参与筹办“华北军政大学”。北平解放,任军事管制委员会军政部部长等职,圆满完成和平接管工作。他在革命战争的各个阶段,都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革命胜利了,新中国建立了。资深的陆生同志并未以功臣自居,而是保持其一贯的踏踏实实作风,从此埋头于我军的图书馆事业。50年代他先后担任中央军委四局、军事训练部军事出版局、军事训练总监部军事出版部、军事科学院院务部的领导工作,但都兼任军事图书馆馆长,主要致力于军事图书馆的创建和发展,在他领导下,搜集、整理、收藏了大量古今军事图书资料,拯救和保存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为军队建设和军事科学研究提供大量文献信息,立下不朽功业。
不料风云突变,1959年“反右倾”运动中,他被错划为“右倾分子”、“阶级异己分子”,受到极不公正的处置,下放北大荒九三农场劳动,1963年10月回京,“文革”期间又遭冲击。直到1980年平反,他已是80岁的老人了。
他住在干休所一座旧楼房的第二层,房间狭小,多年没有维修,家具零杂。朋友们劝他换个宽敞舒适的住所,他说:“我比全国大多数老百姓住的还好,不要搬动了。”他穿的衣服破了补补,儿子要替他买件新的,他说:“穿得合适,不必换了。”那么,他的工资用到哪里去了?仅从一项统计数字便可知道:“文革”结束后的二十余年间。
去年春节前,我托人跑遍北京,买来两对粗大的红蜡烛,赠送给两位百岁高寿的老朋友。一位是中国水彩画鼻祖、美术大师李剑晨先生,另一位便是童老。我约陈彬医生同去看望他,当我被扶进门时,童陆生正坐在小房间里看杂志。见到我还客气地说:“应当我去看你呀。”言谈之间,他的思维仍很清晰。他高兴地看着红彤彤的蜡烛,抚摩着我送给他的一块白玉璧,脸上现出喜悦的表情。告别时我们紧紧握手,互相凝视良久,流露着老人分别时难言的隐情。
童陆生同志用他的百年实践,谱写了一部光辉的史诗,愿人们都来讴歌,都来学习。
1932年春,童陆生在上海党组织领导下工作时,接到长沙家中的一封信,说西安的杨虎城将军汇到路费100元,请他去筹办中的陕西讲武堂任教官,希望尽快去西安第十七路军总部办公厅报到。经上海的中央军委组织同意,他前往西安应聘,并进行秘密工作和开展统战工作。童陆生到西安后,受到杨虎城的器重,当李济深、陈铭枢组织“福建人民政府”时,杨虎城特派童陆生等前往联系,表达了闽陕两地的加强合作、共同抗日反蒋的意愿。
童陆生还参加了党在西北特支的工作。在杨虎城支持下,他出面组成西北抗日救国总会,大力进行抗日救亡宣传、组织活动,受到西安各界人民群众和学生以及东北军、西北军中有正义感的军人的响应。
抗日战争爆发后,受党派遣去山东,在山东省委军事部工作,并对国民党山东地方军政领导人员进行统战工作。
1938年冬,国民党鲁南专员兼保安司令张里元将军向山东省委提出,为了加强地方保安部队的训练,请求派人去他那里担任保安副司令,负责训练工作,山东省委决定派童陆生前往。在童陆生担任鲁南保安副司令期间,积极向官兵宣讲《论持久战》的长期抗战、抗战必胜的道理,使张部官兵受到我党抗日救国方针的影响。
1939年冬,中共中央电召童陆生回延安,当他准备动身时,上级给了他一个任务,去张里元处谈判,顺利达成了鲁南专署的保安部队和中共山东省委领导的山东纵队各在所辖地区征收公粮的协议,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对此,组织上对他的工作给予很高赞许,张里元也表示满意。童陆生奉调回延安后,被派往抗大三分校任军事教官。
1941年,中央军委决定在延安第十八集团军总部成立高参室,由朱德总司令直接领导,童陆生被调到高参室工作,并任命他为少将高参。高参室的成立,是为了团结可能团结的军事人才,吸收有爱国、革命要求的军事专家在一起研究军事理论和总结反法西斯战争的实践,并研究如何战胜敌人的战略、战术。高参室的大部分成员是中共党员,选举童陆生为支部书记,他认真做好军事研究工作,也大力团结了非党同志。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在美国支持下发动了内战,但其反动军队向解放区进攻屡遭失败,不得不和中共达成停战协议,下达停战命令,并由国民党代表张治中、共产党代表周恩来、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组成“三人小组”和北平“军调处执行部”,负责调处军事冲突,监督国共双方执行停战令。按照规定,国共双方代表可各带一名将军和一名翻译出席会议。经彭德怀提名、中央军委批准,由当时任军委一局局长的童陆生以少将高级参谋的身份参加谈判。
童陆生出任代表团的军事组组长后,不但要经常参加谈判,还要了解国民党军队调动、部署等情况,供延安中央军委决策和周恩来谈判时参考。他还按周恩来的指示,领导代表团中绘制地图的人员及时赶绘出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进攻、包围的形势图。
1947年3月,中共撤离延安后,中央军委秘书长杨尚昆即指定童陆生为负责转移的总指挥,率领中央军委、十八集团军总部后方工作人员东渡黄河,向晋西北的三交镇转移。他率队到达双塔村驻地后,很快恢复了正常的工作。此后毛泽东电令晋西北后委派有军事经验的人员去陕西北三边中央所在地领受任务,杨尚昆即派童陆生率几位参谋人员前往。他们赶到三边后,接受了把一批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重要文件护送到后委保存的紧急任务。童陆生等从三边以急行军的速度,保护着这批重要的文件向绥德的军渡赶路。可是军渡已是敌人的攻击目标,他们想尽办法排除艰难险阻,终于平安到达三交镇,把文件完整地交给后委领导杨尚昆,胜利地完成了任务。
1959年当部队高级干部集体学习时,有人大谈特谈新任的国防部长林彪是贫下中农出身。童陆生说,我们共产党人是有成份论又不是唯成份论者,我和林总的大哥林育南、二哥林育英(张浩)是同学,曾应他们童陆生之邀到湖北黄冈林家大湾去玩。他家既有高大的房屋,又开着工场,还雇了工人,不能说是贫下中农的家庭吧。因这一席大实话,他被定为“严重右倾分子”和“阶级异己分子”,军籍和党籍也被开除,下放到北大荒劳动。童陆生去北大荒后,当他看到东北边疆地区寒冷,患感冒和地方病的人很多,而那里又缺医少药,便在晚间钻研中医,向老中医求教,逐渐掌握了中医的“望闻问切”等医术,就试着为职工和家属及当地群众义务诊断,并且把从北京等地邮购来的成药送给无钱买药的人们。
一年之后,由黑龙江省委提出,经中央组织部批准,把他调回北京原单位。农场职工和群众对他都是依依不舍。
在“十年动乱”中,他铁骨铮铮坚决和林彪、“四人帮”斗争,自然受到严重迫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军委落实政策时,恢复了他的党籍、军籍,以正兵团级待遇,为他办了离休手续。
他离休后,即被光明中医函授学院特聘为总顾问,为北京现代管理科学函授部聘为首席顾问,并为北京儿童康复研究所、全军印刷业协会聘为顾问。对此类公益事业,他都是认真负责,而且是谢绝酬劳分文不取。他常赋诗自勉:“改革开放兴社稷,科学生产大发扬。回首沧桑多少事,服务人民不能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