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贞(1884—1963),字干之。陆军上将。曾任方声涛的福建靖国军营长、旅长、福建自治军前敌司令。北伐时任国民革命军独立第四师师长。张部被先后改称陆军暂编第一师、新编第一师和第四十九师,均由张贞任师长。人称其为“闽南王”。张贞还担任过福建“剿匪”司令,并多次参加“围剿”闽西苏区和红军的战争。抗战期间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风纪视察团第四团上将主任委员。1949年携家眷去了台湾,曾任“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
基本资料
中文名:张贞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福建诏安四都东峤村
出生日期:1884年1月12日
逝世日期:1963年12年19日
职业:军人
投身军旅
张贞,1884年1月12日出生于福建诏安四都东峤村;少年时就读漳州府中学堂。辛亥革命后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二期炮兵科学习。1917年,张贞毕业之后,随同几个闽籍保定同期同学一道去广州投效方声涛,开始了他的军界生涯。张贞到广东不久,方声涛率靖国军从潮汕向福建扩展。入闽之初,方利用张贞在福建的社会关系,派张联络、组编闽南一带的民军,组织福建靖国军,使之成为方入闽后的一个支柱。先后任福建靖国军第四旅工兵营长和旅长。
1922年,张贞和福建各地民军代表聚集上海,拟请方声涛出面联合各股民军,组织福建自治军,以“闽人治闽”为号召,驱逐北洋军阀李厚基。福建自治军的旗帜揭起后,张贞任自治军前敌司令。他到处委派民军头目为支队司令,大肆扩编部队。
1922年10月,孙中山为讨伐陈炯明叛军,将在福建的许崇智部队改编为东路讨贼军。许崇智率师回粤时,福建各路自治军编入东路讨贼军序列,张贞担任前敌司令。1923年2月,孙中山由上海返回广州,第三次在广州建立政权,重建大元帅府,再任陆海军大元帅,张贞被任命为大元帅府副官长。
1925年8月,广州国民政府将广东各种地方军统一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时张部驻广东东莞、石龙,旋又改编为独立团,由张贞充任团长。
1926年,广东国民政府挥师北伐时,张贞独立团驻防闽粤边境,团部在汕头,部队分布在澄海、黄冈、诏安一带。张贞在“为了北伐军入闽时,能为福建省培养一批地方军事干部”的幌子下,在诏安县举办“福建陆军干部学校”,自己兼任校长。
镇压革命
1927年10月,张贞的独立团编为国民革命军独立第四师,12月9日张贞部进驻福州。随后何应钦也于12月18日到达福州,并着手组织福建政务委员会,张贞被任为委员。何应钦离开福建时,临行任命张贞为福州卫戍司令。独立第四师先后奉令移驻杭州笕桥、上海浦东,再调南京,张贞还当上了首都卫戍司令。
张贞率部回驻漳州。在驻漳的几年间,闽西南的漳州、泉州、永春等地方的政治、军事、财政都为张所控制,形成盘踞局面,俨然独立王国。
在张贞率部入粤东参加军阀战争之前,1929年3月,红四军首次入闽,在长汀消灭了土著军阀郭凤鸣。正当张贞的部队在潮、汕讨桂战争中失利时,红四军再次入闽,进袭龙岩,歼灭了留守在龙岩的陈国辉部队,攻占了龙岩。张贞、陈国辉闻讯,大为震惊。张贞令其部队撤回漳州,陈国辉也立即率其主力星夜返回闽西。
1929年3月,蒋介石发动了讨伐桂系的战争。国民政府发表张贞为第二路讨逆总指挥,命令驻龙岩之陈国辉、闽北卢兴邦、海军陆战队林寿国等各率一部,统归张贞指挥,开赴广东讨桂。
1929年3月召开的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张贞被选为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不久递补中央执委以后,张连任国民党中央第四届执行委员会委员、第五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
1929年红四军三次入闽,南京政府为利用张贞进攻红军,遂将张的独立第四师扩编为三旅六团的甲种师,并任命张兼福建“剿匪”司令。此后,张部先后改称暂编第一师、新编第一师和第四十九师等番号。
1930年12月,在南昌召开的国民党党政军高级官员会议上,蒋介石决定将张贞部的番号改称陆军第四十九师。
在此期间,张贞也有营救共产党人陈伯达的另一面。陈伯达曾在张贞的第四师当秘书,1927年南京方面有人打电报给师长张贞,说陈伯达也是共产党,要张贞就地处理,但张贞却下不去手,给他1000块钱当路费,让他远走高飞。到了1931年,张贞已经与闽西南的红军杀得你死我活,但在得知陈伯达被捕以后,依然拿出来一笔钱,派人去北京活动,说不够用还可以再要,陈伯达这才走出草岚子监狱。后来,陈伯达曾跟毛泽东谈及张贞。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说:“我看国民党也不能一概而论。比如,张贞就救过陈伯达一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