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征,浙江浦江人,1926年,陈德征继任上海《民国日报》的总编辑,随后又掌握了国民党上海市党部和文教机关的大权。《中央日报》闯祸,殃及职员,蒋介石二次“御批”:著各机关永不录用陈德征。
基本资料
中文名:陈德征
国籍:中国
民族:浙江浦江
职业:《民国日报》总编辑
轶闻
1926年,陈德征继任上海《民国日报》的总编辑,随后又掌握了国民党上海市党部和文教机关的大权。红极一时,他便忘乎所以。一次,《民国日报》发起“民意测验”“选举”中国的伟人。揭晓时,第一名竟是他陈德征,第二名才是蒋介石。老蒋一怒之下将陈押至南京,关了几个月后,“御批”各机关,对陈“永世不得录用”。
多数文章在介绍陈德征时,戏称他“民国第一伟人”。王彬彬在《南方周末》上介绍:陈德征,浙江浦江人。1923年与胡山源、钱春江创办“弥洒社”并出版《弥洒》月刊。1926年任上海《民国日报》的总编辑。1927后任国民党上海市党部主任委员,上海市教育局长等职。据说,在陈某执掌《民国日报》时,曾忽发奇想,在报上搞了一次“民意测验”,“选举”中国的伟人。
揭晓时,第一名是陈德征,第二名才是蒋介石。蒋介石一怒之下,将陈某押到南京,关了几个月。但蒋对他的惩罚仅此而已。陈某回到上海滩后,照样做他的官。
这就是陈德征“民国第一伟人”称号的由来。而还有一种说法是,测评结果显示,陈德征得票低于孙中山高于蒋介石,为“民国第二伟人”,蒋介石盛怒之下关了他三年之久而不是几个月。
在陈德征之前,负责《民国日报》的是著名爱国民主人士邵力子,据邵力子的孙女邵黎黎介绍:他竟然利令知昏,在他主持的《民国日报》发起民意测验,选举“中国伟人”。
他在暗地里还作了些手脚,自己也想弄个榜上有名,以便日后混迹官场时派上用场。岂知他手脚做过了头,出榜那一天他的票数比蒋介石还多,竟然名列第二(第一是孙中山)。这一下,闯了大祸,不日即被以“蛊惑民众、破坏治安”罪革职查办。
暂押南京听候处治。关押数月后,人虽被释放了,却得了个“永远不得叙用”的处分。从此,这个蒋介石的大红人,在上海滩风云一时的显赫人物陈德征,也就销声匿迹了。
据胡山源回忆:有一天,南京来电报召他进京,他兴冲冲地去了。不料到了“国府”,蒋介石并没有见他,而是请他住到了一个“特别招待所”里软禁起来。如是者,一去三年之久。
后来,陈德征回忆:“大约三年后,吴稚晖来看我,邀我去街上走走。。这是我三年来第一次走在街上。过了一会,吴稚晖对我说:‘你不用回到现在的依据了,回上海去吧’。就此,我恢复了自由。”
蒋介石“御批”
《中央日报》闯祸,殃及职员,蒋介石二次“御批”:著各机关永不录用陈德征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陈德征逃难到重庆。寄居他乡的陈德征在重庆举目无亲,没有钱也没有官职,无奈,他想到了《中央日报》的社长陶百川。
当年,陶百川在上海市国民党部工作时,陈德征对他有过提携之恩。对此,陶百川很是为难,一边是恩人的求援,一边是“高层领袖”蒋介石“永远不得叙用”的命令,无奈,他求助于上司邵力子。
邵力子是国民党中常委的元老,时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连蒋介石也敬他三分。陶百川写了个“请部长训示”的条子,把陈德征推到了邵力子处。
邵力子天生心肠软,看到陈德征穷困潦倒的样子,当即在陶百川的条子上批示“酌情录用”。得到部长的批示,陶百川便给陈德征在《中央日报》社谋了个挂名的主笔。
1942年,英美等国和国民党商定好战后归还租界,此事属于外交机密,几方约定同时发布公告。而《中央日报》竟然抢先将此事公之于众,引起了英美两国的抗议。
本由国民党控制的报纸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对此,蒋介石勃然大怒。据《大公报》主笔徐铸成回忆:蒋下令查办,并把《中央日报》名册调去审查,看有无可疑分子,混杂其间。当看到陈德征的名字时,蒋介石火冒三丈,特意批了两句话:“此人尚未死乎?著各机关永不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