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铭铭,1962年生,人类学家。1985至1987年厦门大学人类学系研究生,1992年6月英国伦敦大学人类学博士毕业。1987年10月-1992年6月教委分派英国伦敦大学博士生,1992年6月-1994年10月英国伦敦城市大学聘任博士后,1993至1994年英国爱丁堡大学聘任博士后,1995年7月-1995年10月访问学者(台湾)。
基本资料
中文名:王铭铭
国籍:中国
出生日期:1962年
职业:人类学教授
毕业院校:厦门大学,英国伦敦大学
主要成就: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
中央民族大学特聘教授
简介
王铭铭现任教于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特聘教授。《中国人类学评论》主编。中国人类学评论网主持人。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民族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蒙养人类学学社指导教师。近作有《由此及彼,有彼及此——人类学随笔》等。
个人经历
主要学历
1987年10月—1993年1月:英国伦敦大学人类学博士研究生
1985年9月—1987年6月:厦门大学人类学系硕士研究生
1981年9月—1985年6月:厦门大学人类学系本科生
工作经验
1994年10月—今: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博士后(1994)、副教授(1995)、教授(1997)、博导(2001)
1993年10月—1994年10月:英国爱丁堡大学人文学院博士后博士后
1991年10月—1993年10月:英国城市大学社会科学系田野研究员、博士后、研究员
曾任行政职务
2005年7月: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任
1996年6月—2001年12月: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人类学研究室主任、人类学与民俗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
担任社团职务
2005年—:中国文学人类学会副会长
2000年6月—今:中国人类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主任、《人文世界》年刊主编
1998年6月—今:中国都市人类学会常务理事
1998年6月—今:法国国际跨文化研究院学术委员
1997年12月—今: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海外会员
1997年12月—今:英国《国际文化研究杂志》(InternationalJournalofCulturalStudies)学术编委
1995年—2000年:香港《中国社会科学季刊》学术编委
1991年1月—今:北欧民俗学会会员
社会兼职
复旦大学高研院双聘教授(2008-)
西南民族大学客座教授(2006-)
中央民族大学特聘教授(2005-)
中南民族大学兼职教授(2004-2006)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兼职教授(2001起)
云南民族大学兼职教授(2000起)
境外讲学经验
2006年12月:香港树仁学院香港社会学会年会
2006年7月:香港中文大学东亚人类学/人类学在东亚国际学术会议
2005年12月:韩国首尔大学著名外国学者讲座
2005年10月:印度果阿、本地治理、德里互惠知识国际会议、跨文化研究国际学术大会
2005年4月:台湾东华大学“族群与社会研究国际研讨会”
2001年12月:法国索邦大学互惠知识国际会议、欧盟(布鲁塞尔)跨文化研究国际大会
2001年6月:应法国国际跨文化研究院邀请任访问教授,法国农村人类学调查
2000年5月: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校区人类学系访问讲学
2000年4月: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系访问,人类学系与东亚研究中心联合讲演“第三只眼睛:迈向本土人类学的反思”
2000年3月:马里文化部互惠知识大会
2000年1月—6月:美国芝加哥大学人类学系访问教授,讲授博士课程“人类学的中国问题”
1998年12月:意大利波伦亚大学国际跨文化研讨会
1997年9月:全欧汉学会第12界大会主题讲演(爱丁堡大学人文学院)
1995年6—19月:台湾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访问学人,从事台湾汉人社区人类学调查。
1991年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沿线的英雄史诗专家会议”
获奖情况
1990年伦敦大学东方非洲研究学院研究奖励(PostgraduateResearchAwards)
1990年伦敦大学核心研究基金奖助(CentralResearchFund,ResearchAwards)
1996年北京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
1997年北京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1998年国家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科研奖(首届)
1998年北京市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
2001年国家教育部青年教师奖(第二届)
2003年国家图书奖(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之《人类学是什么》)
参与课题
1985—1987年——“人类学研究”,国家教委博士点项目,主要研究人员之一。
1988—1991年——汉人社会中的仪式与时空专题研究课题,伦敦大学中心基金会、伦敦大学东方非洲学院资助,博士论文研究项目。
1991—1993年——“中国地方传统与互助制度:10个村落研究”,英国经济社会科学院资助,田野研究、资料分析。
1993—1994年——“中国传统宇宙观研究”,英国爱丁堡大学资助,独立研究。
1994—1996年——“中国民间权威与象征资源比较研究”,英国城市大学资助,研究课题主任之一。
1995—1997年——“中国农村社区医疗制度的改革”,国家教委博士后课题,独立研究。
1996年—今——社会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及其在中国的应用,国家教委“九五”重大课题,主要研究人员。
1996年—今——“中外文化人类学比较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九五”一般项目,课题主持人。
1996年—今——“社会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国家教委“九五”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点课题,课题主持人。
1996年—今——“中韩华侨与侨乡社会比较研究”,韩国汉城大学比较文化研究所资助,中方合作者。
1999年—今——“云南著名人类学田野调查地点的再研究”,云南省政府省校合作基金,课题主持人。
2004年—今——“藏彝族走廊的族群与文化”,北京大学校长基金,课题主持人。
相关事件
2002年1月10日在《社会科学报》发表的《北大博导剽窃,叫人如何不失望》(署名“晓声”),揭露了王铭铭著作《想象的异邦》第二编《视野》“总共10万字左右,全部抄袭自他自己所翻译的哈维兰的《当代人类学》”,“最令人不可理解的是,在《想象的异邦》书末开列的‘参考文献’中,王铭铭列举了120位中外学者的论著,却没有列举哈维兰的著作。这本由王铭铭自己翻译,且由王铭铭全篇搬运了10万字左右的学术名著,遭遇如此的待遇,实在是不公。”
一石激起千层浪。于是北大教授抄袭再度成为报纸、网络、广播、电视关注的焦点话题。有严厉批评的,有冷静分析的,也有为王铭铭唱赞歌、鸣不平的,无奇不有。
抄袭事件被披露后,北大“有关领导多次找王铭铭教授谈话,对其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要求他做出深刻检讨,并通过适当方式向有关方面致歉”。
王铭铭本人在《我的检讨与致歉》(2002年1月23日)中表示:“《想象的异邦》……在书中介绍学科研究领域、概念和著名描述性案例的过程中,我确实大量录入了《当代人类学》一书中的有关内容。当我意识到这事实上已构成对他人著作的抄袭时,我对自己所犯的严重错误感到震惊,并感到深深的痛悔。在引用他人的论述时,不注明出处,显然不符合学术活动规范。对这一错误,我正在深刻反省,并将终生为鉴。”
北大党委《关于在全校师生中开展师德学风教育的通知》称:“王铭铭事件在媒体披露以后,不仅在校内,而且在社会上都引起了广泛关注。这表明社会各界和全国人民对北京大学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也显示人们对学术腐败现象的强烈不满。”
北大校发24号文件(2002年2月5日)《关于停止王铭铭招收博士生的决定》云:“鉴于王铭铭教授错误行为的性质,为严肃学术纪律,2002年2月4日,学校研究决定,停止王铭铭教授招收博士生。”
事件反思
全国人大代表、原北京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张恭庆对北大教授王铭铭学术剽窃事件感到震惊的同时,剖析了学术领域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他指出,人才培养和科研管理领域一些根本性问题不解决好,很难避免今后不再出现“张铭铭”、“李铭铭”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