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陆士嘉

陆士嘉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2051 更新时间:2023/12/20 8:25:17

陆士嘉(1911.3.18-1986.8.29),原名陆秀珍,萧山城厢镇人。中国著名流体力学家、教育家。世界流体力学权威普朗特教授唯一的亚裔女博士。民国十八年(1929年)陆士嘉考入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成为该系唯一的一名女生。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获得德国哥廷根大学博士学位,1949年,担任清华大学航空系教授。1951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2年,担任北京航空学院筹备委员会委员。195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82年,陆士嘉发起、主持了在福州举行的全国第一届边界层和黏性流体力学会议。陆士嘉长期从事空气动力学和航空工程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倡导旋涡、分离流和湍流结构的研究。她是北京航空学院(现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筹建者之一,创办了中国第一个空气动力学专业,为发展中国力学事业和培养航空工业的科技人才作出了贡献。陆士嘉是北航第一任空气动力学教研室的主任,也是建立中国第一个空气动力学专业的主要奠基者之一。

基本资料

名:陆士嘉

国籍:中国

出生地:江苏苏州市

出生日期:1911年3月18日

逝世日期:1986年8月29日

职业:科学家、教育家

毕业院校:德国哥廷根大学

主要成就:北京航空学院的筹建者之一

代表作品:《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高速粘性流体力学》

政党:中国共产党

人物生平

民国十年(1921年),陆士嘉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现在的第一实验小学)读高小时,和钱学森、张维同班,邓颖超在这个学校当老师。

民国十二年(1923年),12岁的陆士嘉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初中和钱学森是同年级但不同班(男女分班),他们幼时先后同窗了五年。

民国十三年(1924年),初中二年级时陆士嘉从朋友那里借到了一本《居里夫人传》,下定决心:学理科,当中国的居里夫人。

民国十八年(1929年),陆士嘉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成为该系唯一的一名女生。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大学毕业后陆士嘉又以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绩拿到学士学位并来到河北大名府第三女子师范教学。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月十六日,在日本人发动七·七事变后九天,陆士嘉和张维告别了亲人,登上南下的火车去南京办理出国留学手续,陆士嘉借钱自费留学,进入德国哥廷根大学研究院,学习物理,并以优异成绩获洪堡奖学金。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陆士嘉因闻日军飞机侵华轰炸,决心改学航空,于是拜见普朗特教授。第一次时间晚了没见着,第二次被秘书拒绝,第三次才给她和教授约定了见面时间。普朗特教授从不收女研究生,更瞧不起来自落后的中国的学生,加之已公开宣布不再收徒,故一口回绝了陆士嘉的请求。陆士嘉很不甘心,提出考试要求,普朗特同意出题考她。2个月后陆士嘉考试成绩之好大出普朗特意外,他接受陆士嘉为自己的关门弟子,也是朗特教授唯一的女学生、中国籍留学生、博士生。

民国三十年(1941年),在德国留学期间与张维(著名力学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结婚。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陆士嘉的论文《圆柱射流遇垂直气流时的上卷》通过,获得博士学位,因为正处在二次大战期间,在实验设施对中国学生严格保密的情况下,她用求解析解理论,解决飞机喷气发动机一个技术关键难题,其理论和实验结果完全吻合。毕业后她曾先后到柏林高等工业学校任助教和在萨克逊堡造船厂的柏林设计研究部任研究工程师。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初,因该研究部被轰炸,她不得不离职,之后在导师普朗特的介绍下,又回到哥廷根大学工作。普朗特本想让她进空气动力研究所工作,但是该所负责人F.里格尔斯(Riegels)是个纳粹党员,他因陆士嘉坚决谴责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而拒绝其进所工作。后来,陆士嘉只能在哥廷根大学内另辟一室,单独搞导师给她的课题,而且当时只让她解方程,并不让她了解方程的由来和作用,为此她愤然辞职,决定尽快返回祖国。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末,陆士嘉夫妇从德国途经瑞士于1946年7月回国,之后担任天津北洋大学教授。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秋,应清华大学钱伟长的邀请,陆士嘉夫妇二人带着女儿张克群和刚刚生下不久的儿子张克潜,来到清华园开始从教生涯,因为“夫妇不能同时任教授”的不成文规定,陆士嘉在清华大学水工试验所,担任研究员。他们在刚竣工的胜因院27号住了多半年,随后迁到胜因院23号安顿下来。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清华大学的第一次教授会上,军代表宣布取消原清华大学关于“夫妇不能同时任教授”的不成文规定。第二天,陆士嘉就收到了清华大学航空系教授的聘书。1951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

1952年,陆士嘉担任北京航空学院筹备委员会委员。建校之初,她自己花钱买来一大堆肥皂,和教师们一起制作建校规划模型北京航空学院最早的蓝图。

1953年,42岁的陆士嘉生下第三个孩子,小女儿张克建,但是为了北航的建设,她只休息了28天便上班了,不幸的是,张克建患上了重感冒,被送到医院后又因过量用药而夭折,活了不到5个月。

1954年,在陆士嘉主持下,北京航空学院招收了该学科最早的研究生。

1956年,陆士嘉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在她和其他专家的提议下,北京航空学院成立了空气动力学专业。她在专业性质和培养目标等问题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958年,陆士嘉和其他同志一道建成一整套低速风洞,同时又积极参与和组织全教研室人员自行设计和制造超声速风洞和大型机械式六分力天平。

1961年,陆士嘉任北京航空学院数学力学系副主任,主张和筹建成立了空气动力学研究室,并首任该研究室主任。

1962年,陆士嘉作为流体力学家,在周总理的关怀下参与了中国第二个科学发展规划的制订工作。

“文革”时期,陆士嘉夫妇二人作为“反动学术权威”都遇到了劫难。由于存款被冻结,而且工资少,他们不得已变卖家里的东西。

1968年8月,女儿张克群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大庆油田,儿子张克潜高中毕业去山西插队。他们的住房被调整,胜因院23号一下子又住进3户人家,只给他们保留了两间屋,又过了两个月,丈夫张维被派遣到江西鲤鱼洲清华干校养猪,清华就剩下陆士嘉一人。

1972年,陆士嘉的住处得以恢复,张维和女儿也先后回来了。

1982年,陆士嘉已年迈多病,仍然接受德国洪堡基金会的邀请访问了德国。同年她亲自写信,邀请美国边界层理论和计算专家Cebeci教授来北航讲学,她带病坚持和大家一起听完了三天的讲课,并主持讨论。

1982年,陆士嘉发起、主持了在福州举行的全国第一届边界层和黏性流体力学会议。

1984年,亲自参加了在四川峨眉山召开的第二次会议(是其生前最后一次参加全国性学术活动),在此次会议上正式确定该系列会议为分离流和漩涡运动会议(每两年举行一次,延续至今),为新兴流体力学分支在中国的发展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

20世纪80年代,陆士嘉已经是70多岁的人了,但她仍然热心于生物流体力学的发展,并参与编写《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有关空气动力学的条文。由于年过度劳累,她患上了心脏病。但是她即便是在生病住院的时候,还是坚持审阅论文、指导学生。

1986年8月29日,病重逝世于北京。

个人成就

学术理论

陆士嘉学识理论精深,尤以粘性流体力学见长。她还关心、支持新兴流体力学分支理论研究,为发展磁流体力学、生物流体力学、分离流和旋涡运动为主体的流体力学做了大量工作。

20世纪60年代初,她积极从事粘性流体力学和电磁流体力学的研究,写出了《电磁流体力学》讲义,并亲自开出了粘性空气动力学课程。60年代中,她组织青年教师开始了对高超声速的气动力学的研究。“文化大革命”后期,她关心和支持生物流体力学的发展,和其他教师一起进行湍流结构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初,她作为中国空气动力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发起并主持新兴分支分离流和旋涡运动研究,并召开全国性学术讨论会。她所从事研究的问题,常常是本学科前沿有待开拓的问题。

陆士嘉一直关注国际流体力学的发展,重视与国外的交流和合作,她先后推荐过几十名流体力学工作者出国学习、进修、交流和合作。她要求他们充分利用国外良好的学习条件多出成果,为国争光,同时专心学习,开阔眼界,掌握国际上最新的发展方。改革开放后,在陆士嘉的努力和支持下,北航开始与德国宇航学院哥廷根流体力学研究所合作。

陆士嘉以其丰富的研究经验和高深的学术造诣,关心并支持对一些新兴流体力学分支学科的研究。在60年代初,她积极从事粘性流体力学和电磁流体力学的研究,写出了《电磁流体力学》讲义,并亲自开出了粘性空气动力学课程。

实验建设

1958年,陆士嘉领导建成一整套低速风洞,同时又积极参与和组织全教研室人员自行设计和制造超声速风洞和大型机械式六分力天平。当时,这些重要实验设备的技术水平在国内领先。七、八十年代,她又关心生物流体力学分支的发展,考虑到水洞实验对研究湍流和减阻的重要作用,支持和帮助北航中年教师建成了该校第一个水槽。

学术论著

70年代后期,陆士嘉重新翻译普朗特教授的《流体力学概论》(第7版德文本)一书,为中国航空事业作出卓著成就。

陆士嘉一贯重视中、小学教育,特别是80年代以来,她不断向有关部门呼吁加强基础教育。在担任全国人大代表期间,她常常利用各种机会到中、小学校去了解教育情况,写出调查报告呈送到人大常委会或教育部。由于她曾经在中学任过教,深深体会到中小学教育的重要性。她还积极倡导和组织民盟成员开展培训幼儿师资的教育工作。在教育工作上,她为培养研究生和博士生,造就新一代中国科学家而呕心沥血。

筹建北航

1952年,中央决定创建一所新型的航空高等学府——北京航空学院。陆士嘉担任建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陆士嘉是北航第一任空气动力学教研室的主任,也是建立中国第一个空气动力学专业的主要奠基者之一。她明确提出此专业是为航天航空建设服务的工程性质的专业,其教学计划要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制定。在教学上应是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并重的,同时,还强调教学科研要结合生产实践。30多年来,这个专业为国家培养了千名本科生和研究生。

教研室成立之后,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先后开设了理论空气动力学、实验空气动力学、附面层理论、水力学等多门课程,使教研室工作很快走上正轨。她自己以身作则,始终在第一线担任教学工作,为学生讲授理论空气动力学等课程。

1962年,她作为数学力学系副主任,积极主张和筹建成立了空气动力学研究室,并首任该研究室主任。同年,她作为著名的流体力学家,在周总理的关怀下参与了中国第二个科学发展规划的制订工作,对中国力学学科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社会任职

1954—1975年任第一、第二、第三届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至1957年,她还应聘为北京大学兼职教授。1983年至1986年,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

1984年,任民盟全国第五届代表大会中央常务委员。同年应邀赴德国访问,被聘为德国应用数学和力学学会委员。

人物评价

陆士嘉一生志存高远、胸怀祖国,为学校的创建和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陆士嘉一生严谨治学、丹心育人,作为普朗特教授唯一的女博士生、新中国流体力学的奠基人之一,为发展磁流体力学、生物流体力学、分离流和旋涡运动为主体的流体力学做了大量工作;陆士嘉先生一生修身立德、淡泊名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践行了庄严的入党誓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张军院士)。

标签: 陆士嘉

更多文章

  • 张克群

    名人大全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张克群

    张克群,女,出生于德国柏林,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原清华大学教授。4岁时随父母回到中国。1961年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后一直从事建筑设计,现退休定居美国。作品有《高低楼房若干》,小说体传记《飞》、《艺术人生》等。中国著名音乐制作人高晓松之母。中文名:张克群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德国柏林职业:

  • 蔡元培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蔡元培

    蔡元培,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浙江绍兴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原籍浙江诸暨。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民主进步人士,国民党中央执委、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

  • 贺拉斯

    名人大全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贺拉斯

    昆图斯·贺拉斯·弗拉库斯(拉丁语:QuintusHoratiusFlaccus、希腊语:Οράτιος,前65年12月8日意大利韦诺萨-前8年11月27日意大利罗马),罗马帝国奥古斯都统治时期著名的诗人、批评家、翻译家,代表作有《诗艺》等。他是古罗马文学“黄金时代”的代表人之一。与维吉尔奥维德并称为

  • 杨昌济

    名人大全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杨昌济

    杨昌济(1871.4.21——1920.1.17),又名怀中,字华生,湖南长沙县人,伦理学家,教育家。1871年4月21日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清泰都隐储山下的板仓冲,后求学于岳麓书院,拥护康梁变法主张,参加南学会、不缠足会等组织。先后留学日本、英国,主攻教育学、哲学、伦理学。1913年后回国任教于湖南

  • 张首晟

    名人大全编辑:胖次标签:张首晟

    张首晟(1963年-2018年),汉族,美国华裔科学家,祖籍江苏高邮,生于上海。斯坦福大学物理系、电子工程系和应用物理系终身教授。2007年,张首晟发现的“量子自旋霍尔效应”被《科学》杂志评为当年的“全球十大重要科学突破”之一。基于他对拓扑绝缘体和量子自旋霍尔效应的开创性研究,张首晟已包揽物理界所有

  • 孟子

    名人大全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孟子

    孟子(约前371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韩愈《原道》将孟子列

  • 孙思邈

    名人大全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孙思邈

    孙思邈(541年—682年,存在争议),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西魏大统七年(541年),孙思邈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他从小就聪明过人,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老庄学说,隋开皇元年(581年),见国事多端,孙思邈隐居陕西终南山中,并渐渐获得了很高的

  • 常宝堃

    名人大全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常宝堃

    常宝堃(1922年5月5日-1951年4月23日),艺名“小蘑菇”,河北省张家口市人,相声名家。常宝堃于1931年拜张寿臣为师学习相声,后与赵佩茹合作,在京津一带演出。抗日战争期间常宝堃在天津与陈亚南等组织“兄弟剧团”任团长。因编演相声《牙粉袋》、《过桥票》等而遭日伪政府迫害。新中国成立后,编演了《

  • 常贵田

    名人大全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常贵田

    常贵田,1942年生于相声世家,相声大师常连安长孙,小蘑菇常宝堃长子。海政文工团国家一级演员、艺术指导。1954年拜赵佩茹先生为师学习相声。1958年入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政治部文工团至今(副军级)。多年来,他走遍祖国各地,成为国内广大观众喜爱的笑星。常贵田老师不但有深厚的传统相声基础,而且能自编自

  • 曹操

    名人大全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曹操曾担任东汉丞相,后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