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陈鹤琴

陈鹤琴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4973 更新时间:2023/12/19 4:14:30

陈鹤琴(1892年3月5日-1982年12月30日),浙江省上县人,中国著名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教授,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早年毕业于国立清华大学,留学美国五年,1919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五四运动期间回国后,最初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讲授儿童心理学课程。东南大学成立后,任教授和教务主任。后担任中央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和南京师范学院校长。陈鹤琴提出了“活教育”理论,重视科学实验,主张中国儿童教育的发展要适合国情,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呼吁建立儿童教育师资培训体系。编写幼稚园、小学课本及儿童课外读物数十种、设计与推广玩具、教具和幼稚团设备。一生主要从事于一系列开创性的幼儿教育研究与实践,有《家庭教育》等著作。

基本资料

名:陈鹤琴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省上虞县百官镇

出生日期:1892年3月5日

逝世日期:1982年12月30日

职业: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

毕业院校:哥伦比亚大学

主要成就:中国现代儿童教育之父

儿童教育的圣人

代表作品:《陈鹤琴全集》

人物生平

1892年3月5日(农历壬辰年二月初七),生于浙江上虞百官镇茅家弄一个没落商人家庭。

1898年(6岁)丧父,依靠母亲替人洗衣维持生活。

1900年(8岁),入私塾学习旧学。

1906年,在姐夫资助下考入美北浸礼会开设的杭州蕙兰中学(现杭州二中前身)。

1910年冬,中学毕业。

1911年春,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

1911年秋,考入北京清华学堂高等科,在校期间创办校役补习夜校和城府村义务小学。

1914年夏,清华毕业,考取公费(“庚款”)留学美国,同船者有陶行知。曾打算学医,经反复思考,决心学习教育。抵美后,就读于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

1917年夏,在霍普金斯大学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

1917年秋,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专攻教育学和心理学。

1917年冬,随孟禄去美国南方考察黑人教育。同年,当选为北美基督教中国学生会会长。

1918年,获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转入心理学系,准备博士论文。正值“南高师”教务主任郭秉文在美国物色教员,应邀回国任教,于8月15日乘船回到上海。

1919年9月,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科任心理学、儿童教育学教授,与陶行知等人倡导学生自治。

1920年春,参加新教育共进社。

1920年12月26日,长子出生,将其作为实验与研究儿童心理的对象,对其从出生起的身心发展进行连续跟踪观察和记录,并作系统研究。

1921年,参加中华教育改进社。

1923年秋,在南京鼓楼自己住宅内开办鼓楼幼稚园,试验科学化、中国化的幼稚教育。

1925年秋,鼓楼幼稚园新园舍建成,定名为东南大学教育科实验幼稚园,请助教张宗麟协助工作,全面开展实验,被誉为“中国的福禄培尔”。同年,出版《儿童心理之研究》和《家庭教育》。

1927年2月,与陶行知、张宗麟一同发起中国最早的儿童教育团体——幼稚教育研究会,创办《幼稚教育》并任主编,发表《我们的主张》,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15条办园主张。3月,受邀担任晓庄师范第二院(幼稚师范院)院长兼指导员;与张宗麟等一道创办中国最早的乡村幼稚园——燕子矶幼稚园。6月,任南京市教育局教育课课长,大力推行行政学术化,推广教育实验区。

1928年夏,在收回教育主权声浪中,主持上海公共租界华人教育,任职期间开办7所小学(附设幼稚园)、一所女子中学、4所工人夜校等。

1929年7月,创建中华儿童教育社,成为当时国内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儿童教育学术团体。

1934年7月至次年3月,前往欧洲考察教育,回国后介绍世界新教育发展趋势和先进教育经验。

1935年,发表《对于儿童年实施后的宏愿》一文,呼吁全社会、全民族关心和教育儿童,维护和保障儿童权益,在战争来临时,先救儿童。

1936年,响应“国难教育社”号召,发动募捐,推动“生活教育”、“国难教育”运动。

1937年2月,代表中华慈幼会前往印尼爪哇出席国际联盟远东禁贩妇孺大会。8月,大批难民涌入租界,与上海各界知名人士一道投入救济难民运动。

1938年初,担任上海慈善团体联合会救济战区难民委员会教育委员会主任,与赵朴初、刘湛恩、陈望道等开展难民教育,在开办难民、难童学校;创办难民工厂,倡导生产自救;发起成立儿童保育会并任理事长;宣传推广拉丁化新文字。

1939年,因宣传抗日被伪特务列入暗杀名单,被迫转移,离开上海。

1940年夏,在江西泰和创办中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江西省立幼师,任校长。

1941年,创办《活教育》月刊

1943年,创办国立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即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科前身。

1944年,战争临近,带领师生转移至赣州。

1945年,因前方失守,赣州告急,带领全校师生赣闽交界的广昌转移。9月抗战胜利后,应邀赴沪,任上海市教育局督导处主任督学,负责接管外国人办的学校。11月,创办上海市立幼稚师范学校(后改为市立女子师范学校)。

1946年,与陶行知一道成立生活教育社,筹办社会大学。10月,主持陶行知先生追悼会,后被推选为育才学校顾问委员会主席、山海工学团校董会名誉董事长,与政府当局交涉并向社会募捐,将两所陶行知先生创办的学校和团体迁来上海。

1948年4月,赴菲律宾马尼拉暑假小学教师讲习会讲学。8月,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邀请,前往捷克布拉格参加国际儿童教育会议;会后前往美国考察特殊儿童教育,回国后在上海筹办上海特殊儿童辅导院(现为上海市聋哑青年技术学院)。

1949年5月,两次被国民党特务抓走,后经多位大学校长集体作保、营救获释。8月,接受南京市军管会之邀,担任中央大学师范学院院长。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0月1日,参加新中国开国大典。

1951年春天,在批判《武训传》中,陶行知教育思想受到批判,陈鹤琴及“活教育”被错误批判。同年6月,为响应抗美援朝号召,与夫人一道送小女儿参军。

1952年院系调整,任南京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前身)的首任院长,他以南京大学师范学院幼教系为基础,整合全国多个高校的儿童教育和福利专业,建立中国第一个幼儿教育系。

1956年12月,在“向科学进军”高潮中,作《从一个儿童的图画发展过程看儿童心理之研究》学术报告。

1958年5月,在南师开展的“批判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拔白旗”运动中受到批判,年底黯然离开校长岗位。

1978年10月,在全国心理学会上发言,提出“要加强儿童心理的研究,为振兴教育,适应新时期总任务需要服务。”

1979年3月,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会议上,当选为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11月,在全国幼儿教育研究会成立大会上被推选为名誉理事长。

1981年,为“六一”国际儿童节题词:“一切为儿童,一切为教育,一切为四化”

1982年3月,南京师范学院党委正式为陈鹤琴平反。

1982年年底,陈鹤琴病重。友人潘菽、高觉敷等来探视时,用颤抖的手写下:“我爱儿童,儿童也爱我”。

1982年12月30日,与世长辞,享年91岁。

家属成员

妻子:俞雅琴

长子:陈一鸣

次子:陈一飞

三子:陈一心

长女:陈秀霞

次女:陈秀云

三女:陈秀瑛

四女:陈秀兰

人物评价

“中国现代儿童教育之父”。

二十世纪中国最杰出的教育家。

陈鹤琴先生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儿童教育家,与陶行知、晏阳初、黄炎培并称中国教育界有四位圣人,他被誉为“儿童教育的圣人”。(新华网)

“他确实是一个很真诚的人,一个很淳朴的人,一个热情洋溢的人。只有这样一个人才能真正热爱儿童,儿童也才能喜欢他。”(潘菽)

“我的父亲是一位好脾气的老师。”“他不仅对自己的孩子脾气好,对每个孩子都是如此。因此,在南京开办鼓楼幼稚园期间,孩子们都管他叫‘校长妈妈’。”(陈一心)

陈鹤琴是我国第一位引进西方教育的先驱者。

人物贡献

陈鹤琴创立了中国化的幼儿教育和幼儿师范教育的完整体系。他从事的幼教事业是全面的、整体的,从托儿所、婴儿院开始手,到幼儿园和小学;在师资培养方面创办了中等幼师和高等幼师专校。陈教授为了配合幼儿教育与儿童教育的需要,创办了儿童玩具、教具厂,根据儿童心理的发展程序,制作了多种型式的玩具与教具。陈教授为了丰富儿童的知识,编辑出版了不少儿童课外读物,如:《中国历史故事丛书》、《小学自然故事丛书》等。他所编辑的儿童读物。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语言活泼,图文并茂。他还为幼教、小教界主编了多种辅导性刊物,如:《幼稚教育》、《儿童教育》、《小学教师》、《活教育》与《新儿童教育》等。陈教授为了推广与普及关于幼儿教育和儿童教育,创办与领导了中国幼稚教育社、中华儿童教育社,通过学术团体的活动,对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和教育研究者进行了辅导。

陈鹤琴出版的《语体文应用字汇》,为第一本汉字查频资料,开创了中国汉字字量的科学研究。对编写小学课本和普及教育起了推动作用,也为陶行知、朱经农编写《平民千字课》课本提供了用字依据。

陈鹤琴名言

1、人类的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在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意习惯的养成。但是习惯不是一律的,有好有坏;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得不好,则终身受其累。

2、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3、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刺激来得好,但是鼓励法也不可用得太滥,一滥恐失其效用;刺激法若用得其当,也是很好,不过只可偶一为之而已。出处:家庭教育

4、对于儿童,做父母,做教师的责任,便是如教导他们,使之成为健康活泼,有丰富知识,有政治觉悟和良好体现的现代中国儿童,现代中国人。

5、教导儿童服从真理、服从集体,养成儿童自觉的纪律性,这是儿童道德教育最重要的部分。

标签: 陈鹤琴

更多文章

  • 冯承辉

    名人大全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冯承辉

    冯承辉(1786~1840)清代篆刻家、书画家。字少眉,又字少麋,号伯承,别号老麋、眉道人、梅花画隐等。江苏娄县(今上海松江)人,家住郡城西门外钱泾桥东,贡生。居屋庭园种植梅花八九枝,室名梅花楼,别署古铁斋、椶风草堂、十二长生长乐之斋等,闭门研学。工篆隶,精刻印,取法秦汉,旁及浙、皖两派,所作能出新

  • 冯忠莲

    名人大全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冯忠莲

    冯忠莲(1918年9月—2001年5月),著名女画家,古画临摹师祖籍广东顺德,1918年生于天津,是中国现代国画巨擎陈少梅先生的夫人和得意门生。中文名:冯忠莲国籍:中国出生地:天津出生日期:1918年9月逝世日期:2001年5月职业:画家毕业院校:辅仁大学主要成就:《江南春》、《涛声》丈夫:陈少梅冯

  • 马志明

    名人大全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马志明

    马志明,男,回族,著名相声演员,国家一级演员,相声泰斗马三立先生长子。被喜爱他的观众们尊称为“少马爷”。1945年农历7月14日生于天津,受到家庭影响,自幼喜爱相声和戏曲。1957年考入天津戏校学武花脸。1962年调入天津市曲艺团,正式开始说相声。“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迫害,下放农村,积攒了深厚的相

  • 郭炳湘

    名人大全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郭炳湘

    郭炳湘(1950年-2018年)香港企业家,祖籍广东省中山,郭得胜的长子,郭炳江、郭炳联之兄长。郭氏是香港十大富豪之一,在2018福布斯香港50富豪榜排名第10位,身家达87亿美元。1992年底,新鸿基地产市值超越李嘉诚的长实地产,成为香港市值最大的地产公司,堪称“地产巨无霸”。2008年5月27日

  • 岳华

    名人大全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岳华

    岳华,出生于中国上海,影视男演员。1963年,因参加南国训练班从而进入演艺圈。1966年,主演胡金铨执导的电影《大醉侠》,凭借在片中饰演的大醉侠范大悲一角获得关注。1970年,主演动作片《十二金牌》。1973年,主演李翰祥执导的电影《风流韵事》。1976年,出演动作片《流星蝴蝶剑》。1979年,主演

  • 吴锡豪

    名人大全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吴锡豪

    吴锡豪(1930—1991),绰号跛豪,香港六七十年代贩毒集团首脑,活跃香港、泰国及台湾等地。其故事曾被拍成电影《跛豪》。中文名:吴锡豪别名:跛豪国籍:中国香港出生地:广东汕头达濠出生日期:1930年逝世日期:1991年代表作品:《跛豪》绰号:跛豪妻子:郑月英吴锡豪于广东汕头达濠出生,六十年代初移居

  • 贺知章

    名人大全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贺知章

    贺知章(约659年—约744年),唐代诗人、书法家。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人。少时以诗文知名。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中乙未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贺知章为人旷达不羁,好酒,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

  • 辛弃疾

    名人大全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著有《美芹

  • 吴雷川

    名人大全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吴雷川

    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和中国基督教激进思想家,中国本色神学的开拓者之一。吴雷川(1870—1944年),本名吴震春,字雷川,教育家、宗教神学思想家。他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中进士,后授翰林院编修。1906年任浙江高等学堂监督;1926年后,历任燕京大学教授、副校长,国民政府教育部常任次长;192

  • 张大千

    名人大全编辑:心作祟标签:张大千

    张大千(ChangDai-Chien),男,四川内江人,祖籍广东省番禺,1899年5月10日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中区城郊安良里的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中国泼墨画家,书法家。20世纪50年代,张大千游历世界,获得巨大的国际声誉,被西方艺坛赞为“东方之笔”。他与二哥张善子昆仲创立“大风堂派”,是二十世纪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