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光达,1939年10月出生于陕西西安,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赵光达于1963年从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87年晋升为教授;1990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1994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7年获得第一届周培源物理奖;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光达主要从事粒子物理和量子场论,着重于强子物理和量子色动力学的研究。
基本资料
中文名:赵光达
国籍:中国
出生地:陕西省西安市
出生日期:1939年10月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性别:男
人物经历
1939年10月,赵光达出生于陕西省西安市。
1957年,进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
1963年,从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留校任教。
1987年,晋升为北京大学教授。
1990年,被聘为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
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4年,主持的“量子色动力学与强子物理”集体获基金委创新群体资助并通过专家实地考察。
主要成就
赵光达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赵光达首次从量子色动力学轴矢流反常的基本关系出发,研究了赝标介子间特别是p0,h,h'与重夸克偶素hc等之间的混合及现象学,解释了J/y的辐射衰变实验,对y(2S)的预言与之后的实验一致。与研究生一起对非相对论量子色动力学和重夸克偶素物理进行了研究,首次给出了强衰变中色八重态对QCD辐射修正的贡献,证明了红外发散的抵消,指出色八重态机制可将D波粲偶素在强子-强子碰撞、B介子衰变等过程中的产生率提高一两个数量级,得到了B工厂最新实验结果的支持。1985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学术论著
根据2020年4月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网站显示,赵光达及合作者的研究论文多次在各种重要的国际会议上被引用。其中有四篇论文被由104位物理学家组成的ParticleDataGroup在粒子物理评论《ReviewofParticlePhysics》(1998)中引用,它们是关于B衰变中h'产生(1997)、胶子球(1996)、重子磁矩(1990)、奇异重子(1981)的论文。
Hao,L.K.,Yuan,F.,&Chao,K.T.(1999).PhotoproductionofηcinNonrelativisticQCD.Physicalreviewletters,83(22),4490.
Yuan,F.,Qiao,C.F.,&Chao,K.T.(1998).D-waveheavyquarkoniumproductioninfixedtargetexperiments.PhysicalReviewD,59(1),014009.
Qiao,C.F.,Yuan,F.,&Chao,K.T.(1997).Crucialtestforthecolor-octetproductionmechanisminZ0decays.PhysicalReviewD,55(7),4001.
Huang,H.W.,&Chao,K.T.(1996).QCDpredictionsforannihilationdecaysofP-wavequarkoniatonext-to-leadingorderinαs.PhysicalReviewD,54(11),6850.
赵光达人才培养
赵光达指导的博士生乔从丰获得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博士生袁烽获得1999年北京大学研究生十杰称号。博士生韩浩的毕业论文《重夸克偶素唯象学在pp和pA对撞中的研究》被评为2016年度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赵光达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赵光达担任中国物理学会第九届理事长。
人物评价
自2006年以来,赵光达院士研究组在重夸克偶素的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已经在《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了四篇文章和一篇评论,极大地促进了这一前沿领域的发展。(北京大学物理学院评)
赵光达在粒子物理学的强子物理和量子色动力学等方面,取得了有意义的研究成果。(北京大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