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姚熹

姚熹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1573 更新时间:2024/1/26 12:32:37

姚熹,1935年9月28日出生于江苏武进,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功能材料研究所所长,西安交通大学国际电介质研究中心主任。1957年姚熹毕业于交通大学电机系后留校任教,并随校迁往西安,历任西安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82年获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固态科学博士学位;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7年获得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基金奖,同年担任同济大学功能材料研究所所长;2001年当选为美国陶瓷学会会士;2007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姚熹的研究领域涵盖电子信息功能陶瓷、薄膜、厚膜材料与器件;介电、铁电、压电、热释电材料与器件。

基本资料

名:姚熹

国籍:中国

出生地:江苏武进

出生日期:1935年9月28日

职业:教学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

主要成就: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7年当选为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代表作品:《电介质物理》

性别:男

人物经历

1952年,姚熹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附中二院高中。同年经全国统考被录取为北京俄语专科学校留苏预备部学员,后因病休学。

1953年,考入位于上海的交通大学电机系。

1957年,交通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并随校迁往西安,历任西安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助教、讲师(至1979年)、副教授、教授。

1979年10月,姚熹作为访问学者去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材料研究所进修。

1980年6月,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1982年4月,以1年零10个月的时间,获得固态科学博士学位,他的博士学位论文获得施乐(Xerox)奖,之后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继续进行博士后研究(至1983年)。

1983年3月,姚熹从美国回到中国,担任西安交通大学电子工程系副教授、系主任。

1984年,由原高等教育部以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特批晋升为教授、博士生指导教师。

1985年,参与筹建电子材料研究实验室,姚熹担任实验室主任。同年获得美国陶瓷学会“罗恩・科芬・珀迪”奖(RossCoffinPurdy)奖。

1989年,当选为国际陶瓷科学院首批院士。

1990年,被法国国家研究中心固态化学研究所聘请为高级研究员。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技术科学部)。

1993年,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成立,姚熹担任首任院长。同年,当选为国际铁电学顾问委员会委员,并倡议成立亚洲铁电学协会,当选为首任主席。

1995年,受聘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访问教授。

1997年,获得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基金奖。同年,当选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同年,进入同济大学任教,并担任同济大学功能材料研究所所长。

2001年,当选为美国陶瓷学会会士。

2002年,获得美国IEEE铁电学成就奖。同年,参与发起召开亚洲电子陶瓷会议(AMCE),组建了亚洲电子陶瓷协会(AECA),担任顾问委员会主席。

2007年2月,当选为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姚熹主要从事电子陶瓷材料与器件的研究工作,在双晶和多晶界面的研究中发现了陶瓷晶粒的压电共振现象,并采用计算机电路模拟方法,计算出了晶粒大小和取都随机分布的多晶聚集体的介电频谱,其结果与实验十分吻合。对铁电体中的极化弛豫现象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了微畴-宏畴转变、电场诱导纳米结构调整以及超顺电状态等一系列新现象。

1980年姚熹成功地用热压方法制备了各种铌酸锂双晶,研究了双晶界面的结构及晶界对于材料介电性质的影响,提出了双晶界面上的势垒结构及其界面模型,发现了极化矢量相互对接的双晶界面起着阻滞晶体压电谐振的作用。根据对多晶陶瓷介电频谱的测量发现了电子陶瓷中的晶粒压电共振现象,证实了50年代电介质物理学家麻省理工学院VonHippel教授提出的铁电陶瓷中的晶粒压电共振效应的猜想。1983年他用计算机电路模拟方法,计算出了晶粒大小和取向都随机分布的多晶聚集体的介电频谱,其结果与实验十分吻合。为此,他获得了美国陶瓷学会1985年的Ross奖。

姚熹对弛豫型铁电体进行了长期而系统的开拓性研究。1960到1965年期间,他与苏美等国科学家大体同步研究了钛酸锶铋陶瓷的介电行为与极化弛豫现象,提出了铁电现象可能与晶体中的缺陷和离子型极化弛豫有关,其间可能存在着某种中间过渡状态。1982年他利用在偏置电场下测量锆钛酸镧铅(PLZT)的介电温谱和极化—去极化行为,通过反复、大量、细致的实验,从司空见惯的介电频谱的细微变化中发现了一种新的反常弥散,提出了在化学组成复杂的铁电体中存在着线度为数十纳米的极性微畴,这种微畴在偏置电场作用下可以通过热激活转变为通常的铁电畴,并将这种转变称之为“微畴—宏畴”转变(Micro-MacroDomainTransition),并提出了铁电晶体中的“纳米非均匀性”这一重要概念,之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和美国里海大学(LehighUniv.)材料研究中心分别用高分辨率透射电镜直接在多种弛豫型铁电体中观察到了微畴,证实了有关微畴的设想。以姚熹为首的研究组又通过偏置电场下X射线衍射、小角度光散射和电诱双折射等随着温度的变化观察到了“微畴—宏畴转变”所导致的微小结构变化。1989年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又用透射电镜直接观察到了“微畴—宏畴转变”,至此姚熹所提出的“微畴—宏畴转变”机制被世界铁电学界广泛认可和接受。1985年根据弛豫型铁电体方面的研究成果,姚熹与克罗斯提出了有关超顺电态的设想,认为广泛弥散着的微畴在一定的温区被激活后就是在电磁对偶关系中唯一尚未发现的超顺电态。这一观点已得到铁电学界越来越广泛的实验支持,并导致了对可逆(可开关)热释电效应、压电效应等一系列新现象的研究,这些新现象对发展机敏材料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在对弛豫型铁电体的研究过程中,姚熹与张良莹教授还发展了一种独特的测量电介质超慢极化弛豫的研究方法——线变电太法,这一技术1986年获中国电子工业部科技成果二等奖。1986年姚熹在微畴—宏畴转变现象的发下,提出了在纳米尺度上把不同的材料复合起来,可以创造出性能优异的新材料的设想。1986年初,姚熹向国家教委和国家科委提出了有关发展纳米复合功能材料的建议,他的建议很快被采纳。同时他积极参与制定和实施中国高技术新材料发展计划(863计划),把精细(纳米)复合功能材料研究作为材料科学方面探索性较强的一个前沿研究方向列入了该计划。

学术论著

截至2016年11月,姚熹出版《电介质物理学》、《精细功能陶瓷》等专著7本,在中国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学术论文500多篇,其中400余篇被SCI、EI收录。

承担项目&成果奖励

姚熹作为课题负责人,在七.五、八.五和九.五期间主持负责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和863计划新材料研究领域项目及国际合作项目二十余项,先后获得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5年)和多个省部级奖。

人才培养

指导学生

截至2016年11月,姚熹已培养了博士生60余名,硕士生80余名。其中2003年,指导博士生包定华的毕业论文《溶胶凝胶制备的成份梯度铁电薄膜的基础研究》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指导博士生魏晓勇的毕业论文《钛锡酸钡铁电陶瓷的介电性能及电场可调机理研究》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指导博士生周迪的毕业论文《新型铋基低温烧结微波介质陶瓷研究》提名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教学成果

1985年姚熹获得陕西省优秀教师称号。1994年被全国教育工会授予“三育人”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参考资料来源:

时间

担任职务

1984年-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电子学与通讯学科第二、三、四届学科评议组成员

1985年-1991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材料与工程学部第一、二、三届评议组成员

1986年-1996年

国家教育委员会科技委员会电子材料学科组副组长

1987年-1996年

国家高技术新材料专家委员会第一、二、三届委员

电子陶瓷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安交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

国际陶瓷学院创始会员,顾问委员会的委员

国际铁电顾问委员会中代表中国的委员

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863”计划新材料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

国家发明奖评审委员会电子学评审组成员

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无机功能材料开放实验室主任

先进陶瓷与微结构实验室副主任

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任

中国材料研究协会常务理事

中国陶瓷学会理事

中国电子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国际学术刊物铁电快报的编委

国际铁电学报编委或顾问

欧洲无机化学与固态化学学报编委或顾问

欧洲固态与无机化学杂志的科学委员会委员

亚洲铁电学联盟主席

国际铁电学顾问委员会成员

美国电机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高级会员

美国材料研究学会(MRS)会员

美国陶瓷学会(ACerms)会员

UFFC铁电学委员会成员

人物评价

姚熹是中国在铁电陶瓷研究方面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并被国内外同行看成是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和代表。学术造诣深,知识面广,学术思想敏锐,研究工作洞察力强,在国内外学术界有相当的影响。(《中国科学报》评)

姚熹关于“微畴的发现是铁电体研究中的一个重大事件,在理论和应用方面均将产生重大影响”。(美国工程院院士、铁电学家克罗斯教授称)

人物影响

“姚熹铁电奖学金”是姚熹教授在七十寿辰之际设立的永久性奖学金,以激励后来学子发奋学习、报效祖国。奖励对象为西安交通大学铁电研究领域中积极创新、成绩优良的在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标签: 姚熹

更多文章

  • 叶恒强

    名人大全编辑:笑红尘标签:叶恒强

    叶恒强,1940年7月出生于香港,原籍广东番禺,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电子显微镜实验室兼职教授、专家小组组长,以及学术委员会主任。1964年叶恒强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物理化学系物理专业,之后进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就读研究生;1967年

  • 叶培建

    名人大全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叶培建

    叶培建,1945年1月29日出生于江苏泰兴,空间飞行器总体、信息处理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叶培建于1967年从浙江大学无线电系毕业;1980年赴瑞士留学;1985年获得瑞士纳沙泰尔大学科学博士学位;198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7年担任五院502所研究室主任;

  • 叶志镇

    名人大全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叶志镇

    叶志镇,1955年4月7日出生于浙江温州苍南,宽禁带半导体光电薄膜材料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叶志镇于1977年考入浙江大学,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88年博士毕业后进入浙江大学材料系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1990年至199

  • 于起峰

    名人大全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于起峰

    于起峰,男,1958年4月出生于广东丰顺,光测图像技术与光测实验力学领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航天与材料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1年于起峰从西北工业大学飞机系本科毕业;1984年从国防科技大学硕士毕业;1995年获得德国不来梅大学精密光测专业博士学位;1996年回国后担任国防

  • 余梦伦

    名人大全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余梦伦

    余梦伦,1936年11月8日生于上海,浙江余姚人,航天飞行力学、火箭弹道设计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部研究员。余梦伦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力学专业;1958年转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被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总

  • 俞大鹏

    名人大全编辑:晴天标签:俞大鹏

    俞大鹏,1959年3月2日出生于宁夏中卫,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量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俞大鹏1982年7月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1985年7月获得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硕士学位;1993年10月获得法国南巴黎大学固体物理实验室博士学位;1995年9月—1999年7月任北京

  • 俞鸿儒

    名人大全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俞鸿儒

    俞鸿儒,男,1928年6月15日生于江西广丰县,气体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俞鸿儒于1946年6月—1949年6月在上海同济大学数学系本科学习;1949年7月—1953年7月,在大连工学院机械系学习;1953年5月,从大连工学院毕业后留校担任助理教授;195

  • 翟婉明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翟婉明

    翟婉明,1963年8月出生于江苏省靖江市,铁路工程动力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1981年翟婉明考入西南交通大学,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87年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助教、讲师;1991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3年入选国家教委跨世纪优

  • 张楚汉

    名人大全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张楚汉

    张楚汉,1933年10月11日生于广东梅州,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教授,水利水电工程专家。195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1965年研究生毕业。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教授。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楚汉长期从事水工结构工程与抗震研究。中文名:张楚汉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广东梅州出生日

  • 张清杰

    名人大全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张清杰

    张清杰,男,1958年11月出生,河南西峡人,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理工大学原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张清杰于1982年毕业于洛阳工学院拖拉机设计与制造专业;1990年获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1997年11月任武汉工业大学副校长;2000年5月任武汉理工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