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骧(1905年11月5日—1988年1月25日),浙江嘉兴人,九三学社社员,生物学家,昆虫学家,进化分类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陈世骧192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1934年获得法国巴黎大学博士学位;1949年6月—1950年6月任上海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研究员;1953年1月—1962年12月任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所所长;1962年—1982年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所长;1983年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名誉所长;1988年1月2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陈世骧毕生从事进化生物学及昆虫分类学理论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基本资料
中文名:陈世骧
国籍:中国
出生地:浙江嘉兴
出生日期:1905年11月5日
逝世日期:1988年1月25日
毕业院校:巴黎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人物生平
1905年11月5日,陈世骧出生于浙江嘉兴。
1916年—1919年,入读于嘉兴第二高小。
1919年—1922年,从上海南洋中学肄业。
1922年,转入复旦中学就读。
1924年,高中毕业后考入复旦大学理学院。
1927年,转到中央大学借读。
1928年,从复旦大学生物系毕业,后赴法国留学深造。
1934年,获得法国巴黎大学博士学位;8月,任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专任研究员。
1949年6月—1950年6月,任上海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1953年,加入九三学社。
1953年1月—1962年12月,任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所所长。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62年—1982年,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所长。
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3年,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名誉所长。
1988年1月2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主要成就
陈世骧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陈世骧以鞘翅目叶甲总科为研究对象,把叶甲总科三科分类改进为六科系统,为国际同行采用。发表昆虫新种700多个、新属60多个。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物种问题、分类原理和进化规律。1975年总结了“又变又不变”的物种概念,把变与不变、特征与祖征、间断与连续、分与合的四对矛盾综合为系统分类的辩证原理。其代表作《进化论与分类学》将物种概念、进化原理和特征分析综合为进化分类学的一个理论体系。
1953年,陈世骧负责筹建了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所。
学术论著
截至1988年1月,陈世骧共发表论文和专著约185篇(部),其代表论著有《关于物种问题》《分类学的若干基本概念》《生物进化的辩证法》《中国和越南北部叶甲亚科的系统研究》《叶甲总科的系统分类》《进化论与分类学》等。
学术交流
承担项目
科研奖励
陈世骧人才培养
培养成果
陈世骧培养的学生有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原党组书记、副院长杨星科等。
陈世骧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世家背景
陈世骧的父亲陈坚曾在嘉兴与人合股开设绸缎庄,还担任过嘉兴县银行行长,为嘉兴商界知名人士。1924年陈坚参与发起成立了嘉兴民间治虫组织治螟委员会,指导农民科学治虫。陈世骧受父亲影响,为日后专攻昆虫学奠定了思想基础。
婚姻家庭
陈世骧的妻子谢蕴贞曾任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所副研究员,两人育有一子一女,儿子陈受钧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女儿陈受宜曾任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
人物评价
“他(陈世骧)人品好、威望高,有凝聚人才的号召力,也有谋篇布局的眼界格局,始终让人心悦诚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王书永评)
“陈世骧的一生,是献身科学的一生,昆虫所、动物所的发展以及取得的丰硕成果,无不凝聚着他的心血,他为生物分类学理论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光明网评)
“他(陈世骧)是生物学家中的哲学家,以罕见的思想高度烛照后世。”(《中国科学报》评)
“陈世骧把毕生奉献给了中国科学事业,奉献给昆虫学事业,对中国科技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赢得了社会和中国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尊敬和爱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