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李连捷

李连捷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2341 更新时间:2024/1/17 17:24:04

连捷(1908年6月17日—1992年1月11日),河北玉田人,土壤地理学家、农业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生前任北京农业大学教授。李连捷1932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理学院生物学和地质地理学系;1944年获得伊利诺大学农学院哲学博士学位;1947年任国立北京大学农学院教授;1949年任北京农业大学土壤农业化学系教授;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2年1月1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李连捷毕生致力于土壤发生和分类、土壤地理分布、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土地资源调查和区域评价、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壤微形态、农业遥感等方面的研究。

基本资料

名:李连捷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河北玉田

出生日期:1908年6月17日

逝世日期:1992年1月11日

毕业院校:伊利诺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人物经历

1908年6月17日,李连捷出生于河北省玉田县。

1927年,从北京汇文中学毕业,同年考入山东齐鲁大学医学院。

1928年,进入燕京大学理学院生物学和地质地理学系学习。

1932年,从燕京大学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同年被聘为中央地质调查所调查员。

1941年,从美国田纳西大学农学院毕业,获理学硕士学位,当年秋季转入伊利诺大学农学院。

1944年,从伊利诺大学农学院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美国联邦地质调查所军事地质组工作。

1945年,任中央地质调查所研究员。

1947年,被聘为国立北京大学农学院教授。

1949年,任北京农业大学土壤农业化学系教授。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79年,任中国农业遥感与应用培训中心主任。

1992年1月1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主要成就

李连捷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李连捷对中国不同地区的地貌和第四纪地质与土壤的形成,特别是对华南热带、亚热带的红壤形成,进行了研究。对中国土壤分类和土壤资源的调查分别进行了研究,他就土壤分类提出了3个土纲:自型土纲、水型土纲和复成土纲。

20世纪30年代,李连捷先后到西北渭河流域、河北、江苏、安徽、浙江、两湖、江西、山西五台山山地、汾河河谷、福建沿海、广东、广西、贵州等地进行地质、土壤和农业环境的调查研究。对中国(除原热河、西藏外)各地土壤地理分布规律的研究和编制土壤图的工作,对各土类和亚类的特性、剖面发育及生成条件发表了一系列的专题研究报告。

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李连捷多次到北京山区、新疆、东北、西北、黄河后套、海南岛等地进行科学考察研究。1976年在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进行草山的开发治理研究。

20世纪80年代,李连捷开始对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研究。

学术论著

[1]李连捷.刘和著:土壤学(卷上)[J].地质论评,1936,1(4):491-494.

[2]著者节述.李连捷著:广西南宁盆地中红壤之分布及其地文之意义[J].地质论评,1937,2(2):177-178.

[3]李连捷.青海布哈河上游地区同域分布的普氏原羚与藏原羚草青期的集群比较[J].地理学报,1954(3):255-266.

[4]李连捷.西藏高原的自然区域[J].地理学报,1954(03):255-266.

[5]李连捷.土壤[M].农业出版社,1958.

[6]李连捷.测量的区域土地覆盖格局研基于多尺度遥感究[J].第四纪研究,1958,1(1):83-87.

[7]李连捷,叶和才,侯光炯编写.农业生产技术基本知识土壤[M].农业出版社,63.

[8]李连捷,辛德惠.内蒙河套地区灌溉农业的发展和盐土改良分区[J].中国农业科学,1964,5(4):14-21.

[9]李连捷.土壤学译丛[M].农业出版社,1981.

[10]李连捷,辛德惠.从土壤科学发展动态中吸取教训[J].土壤通报,1981.

[11]李连捷.土壤学译丛(二)[M].农业出版社,1982.

[12]张凤荣,李连捷.北京山地与山前土壤的系统分类[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88,7(4):357-366.

[13]张凤荣,李连捷.北京低山区两类不同母岩发育的土壤的性质[J].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0,16(2):7.

学术交流

时间

学术活动名称

举办地

1954年

威廉斯土壤学讲习班

北京

1978年

十一届国际土壤学大会

加拿大埃德蒙顿

科研奖励

时间

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1978年

全国科学大会奖

1982年

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草山的开发治理研究

农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

李连捷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李连捷于1947年被聘为国立北京大学农学院教授,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土壤肥料学系。

讲授课程

1953年1月,西藏军区生产管理局组织举办了首届农业技术干部培训班,李连捷主持培训班培训工作,培训课程有“植物学”、“农业气象”、“土壤肥料”、“遗传选育”、“作物耕作栽培”、“果树园艺”、“农产品加工”、“造林学”、“森林管理与利用”、“兽医学识”、“畜牧概论”、“农田水利学”、“农牧林三位一体的农业生态学”等。

1984年,在北京农业大学研究院昌平博士基点,李连捷给研究生讲授“地貌”、“第四纪地质”、“土壤分类和土壤专业英语”等课程。

教学方法

李连捷在课堂上传递科学知识,讲述书本知识产生的背景。他讲课没有讲稿,只有提纲,常在课堂上结合自己的实践讲授新看法、新观点。他善于将土壤理论与政治理论结合起来教学。

培养成果

李连捷一生从事科研与教育工作,培养了一大批土壤学人才,不少人已经成为了土壤学教学和研究领域的骨干力量。如土壤学家石元春院士,土壤学与农业生态学专家辛德惠院士,地资源与区域开发专家石玉林院士,土壤学家林培教授,森林土壤学家林伯群教授,土壤学家龚子同教授,中国农业大学郝晋珉教授、宇荣教授、吴文良教授、张凤荣教授等。

1979年,李连捷出任中国农业遥感与应用培训中心主任,培训中心举办了20期培训班,除为中国培训了500多名农业遥感的应用人才,完成了国家水土保持、土壤监测、作物估产、草场监测等科研项目。

李连捷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授予单位

1955年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1986年

荣誉证

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

1987年

荣誉证

中国土壤学会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1945年

中国土壤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理事

1948年

中国土壤学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

1950年

中国土壤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会计

1951年

中国土壤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

1951年—1952年

中国科学院西藏综合考察队队长农业科学组组长

1954年

中国土壤学会第一届理事会学术(1949年学会完成重新成立手续)

1954年—195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6年

中国科学院新疆综合考察队队长

1956年

中国土壤学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学术(1949年学会完成重新成立手续)

1956年

中国土壤学会第二届理事会土壤分类专业委员会负责人(1949年学会完成重新成立手续)

1959年—1964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63年

中国土壤学会第三届理事会常务理事、理事(1949年学会完成重新成立手续)

1964年

北京山区综合考察队队长

1964年—1978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78年—1983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79年

中国土壤学会第四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常务理事、理事(1949年学会完成重新成立手续)

1979年

中国土壤学会第四届理事会学术委员会土壤发生分类和土壤地理组召集人

1979年

《土壤译报》主编

1979年

中国农业遥感与应用培训中心主任

1983年—1988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83年

中国土壤学会第五届理事会顾问

1983年

中国土壤学会第五届理事会土壤发生分类和土壤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

1987年

中国土壤学会第六届理事会顾问

1991年

中国土壤学会第七届理事会顾问

北京市土壤学会第一届理事长

中国土壤分类研究专家委员会第一副主任

第一届国务院学位评议委员会评议组成员

《土壤学报》编委

个人生活

爱好广泛

李连捷不仅在土壤科学研究和教学领域颇有建树,且善于吟诗作画,许多科学思想与人生抱负在他的诗作中都有表现。

婚姻家庭

李连捷的妻子是树端,在中国农业大学校医院工作,两人育有子女李珊、李亮、李爽、李宁、李是。

人物评价

“他(李连捷)是第一代土壤学家中的楷模,他刚正不阿、一身正气、高瞻远瞩、一表人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伟大科学家的科学成就远远不如他人格魅力的影响大’。”(土壤学家龚子同教授评)

“李连捷是中国土壤学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在土壤分类学、土壤地理学、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方面,科研、教学成绩卓著,在土壤微形态、农业遥感方面有开拓性建树。”(中国科学院评)

“他(李连捷)对中国土壤分类和土壤资源的调查,有独特的贡献。他所做的工作,不仅促进了学科的发展,而且也为中国国民经济的建设与世界土壤分类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教授、科学家。他实事求是、注重实践的科学态度,他兢兢业业、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他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都是从书本上得不到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国农业大学校友会评)

后世纪念

李连捷雕像

2008年9月25日,李连捷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暨铜像揭幕仪式在中国农业大学西区新综合楼前隆重举行。瞿振元书记和沈其荣教授共同为铜像揭幕。

奖项冠名

2019年4月,自然资源部农用地质量与监控重点实验室2019年度春季学术报告会在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顺利召开。为鼓励青年学者的科研热情,大会设立了“李连捷五色土奖”,以传承老一辈学者的探索精神。

标签: 李连捷

更多文章

  • 高振西

    名人大全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高振西

    高振西(1907年7月7日—1991年12月9日),河南荥阳人,地质学家,地质博物馆学家,地质学史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中国地质博物馆馆长、研究员。高振西1931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并留校任教;1940年—1944年任福建省建设厅地质土壤调查所技正;1950年任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

  • 蔡昌年

    名人大全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蔡昌年

    蔡昌年(1905年8月5日—1991年5月8日),浙江德清人,电力系统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电力工业部电力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蔡昌年1924年毕业于浙江省公立工业专门学校;1929年任职于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电气处;1937年—1945年任岷江电厂工务长;1947年,任冀北电力公司

  • 侯学煜

    名人大全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侯学煜

    侯学煜(1912年4月2日一1991年4月16日),安徽和县人,植物生态学家,地植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侯学煜1937年从中央大学毕业;1947年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1949年4月获得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博士学位;1950年

  • 徐士高

    名人大全编辑:笑红尘标签:徐士高

    徐士高(1908年5月16日—1990年12月31日),山东黄县人,高电压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电力工业部电力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徐士高1933年毕业于北平大学电机工程系;1944年赴德国柏林工业大学留学,毕业后获得博士学位;1949年2月起历任上海公用局副处长、处长,上海电业

  • 朱夏

    名人大全编辑:心作祟标签:朱夏

    朱夏(1920年9月10日—1990年11月25日),出生于上海,籍贯浙江嘉兴,大地构造学家,石油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地质矿产部上海海洋地质调查局高级工程师。朱夏1940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地质系;1949年获得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构造地质学和岩石学博士学位;1949年10月任

  • 周泽昭

    名人大全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周泽昭

    周泽昭(1901年12月18日—1990年4月12日),四川江津人,外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四川卫生厅副厅长。周泽昭1927年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1938年11月任广西省立医学院教务主任、外科教授;1939年任广西省立医院院长;1945年任延安中国医科大学外科教员;1947年任陕

  • 高振衡

    名人大全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高振衡

    高振衡(1911年6月21日—1989年11月14日),出生于北京,籍贯浙江绍兴,有机化学家,化学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南开大学化学系教授、系主任。高振衡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1940年—1941年任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助教;1946年获得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46年

  • 金建中

    名人大全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金建中

    金建中(1919年7月23日—1989年10月12日),出生于北京,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兰州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首任所长。1944年金建中毕业于北京大学;1946年从辅仁大学研究生院毕业;1951年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1958年调入中国科学院兰州物理室工作;1962年出任中国

  • 黄劭显

    名人大全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黄劭显

    黄劭显(1914年7月1日—1989年8月10日),山东即墨人,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第三研究所副所长、高级工程师。黄劭显1940年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毕业;1943年任职于中央地质调查所西北分所;1955年2月任铀矿地质勘察大队—309大队副总地质师;

  • 叶桔泉

    名人大全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叶桔泉

    叶桔泉(1896年8月28日—1989年7月7日),浙江吴兴人,中医中药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南京药学院教授、副院长。叶桔泉1920年入读上海恽铁樵函授中医学校;1930年任湖州双林救济院医生;1935年任苏州国医专科学校中医学讲师;1954年任江苏省中医院院长;1955年当选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