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新,1953年8月10日出生于北京,原籍江苏金坛,生物化学家、生物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教授,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志新于1977年从清华大学毕业;1981年考取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生,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1989年至1993年先后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和北达科他州立大学做博士后及访问学者;1993年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副所长、所长,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8年加入九三学社;1999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9年至2003年担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2003年受聘为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2015年受聘为苏州大学医学部教授;2019年被聘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志新主要从事蛋白质物理化学、酶活性调节动力学、蛋白—配体相互作用、蛋白质结构预测方向研究。
基本资料
中文名:王志新
国籍:中国
出生地:北京
出生日期:1953年8月10日
毕业院校: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性别:男
籍贯:江苏金坛
人物经历
1953年8月10日,王志新出生于北京一个干部家庭,原籍江苏金坛。在北京的小学里度过了童年的生活。
1967年,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考入中学。
1969年,16岁时以一名知识青年的身份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第十团第三十八连当农垦战士。
1973年,兵团里分下来几个考大学的名额。经过一番努力,在500人参加的考试中,王志新取得了数学、政治、作文全部考试的优秀。他被录取到了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
1977年,从清华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系毕业,恰好“四人帮”被粉碎,老师们看王志新爱学习,让他留在了学校。他被留在系里的催化教研室当助教。
1981年,考上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研究生,师从生物化学专家邹承鲁教授,从事酶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1984年,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毕业,获得硕士学位,之后继续师从邹承鲁,攻读博士学位。
1989年11月—1993年2月,先后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和北达科他州立大学做博士后及访问学者。
1988年,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毕业,获得博士学位。
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8年,加入九三学社。
1999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1999年—2003年,担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第四任所长。
2003年,担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2015年,受聘为苏州大学医学部教授。
2019年,被聘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
主要成就
王志新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王志新主要进行分子酶学、蛋白质化学及结构生物学研究,他将数学和生物学研究紧密结合,系统地研究和解决分子酶学和结构生物学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在不可逆抑制动力学,特别是酶活性不可逆抑制动力学理论和方法发展及推广应用方面作出了创造性工作;系统深入地研究了MAPK等信号通路中重要蛋白激酶和蛋白磷酸酶活力调控的分子机制。
学术论著
根据2021年8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网站显示,王志新先后在中国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百余篇。
科研项目
科研成果奖励
王志新人才培养
开设课程
王志新开设本科生选修课程《蛋白质的结构、功能和进化》,研究生专业课程《酶作用原理》。
王志新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王志新对导师邹承鲁的酶活性不可逆变的动力学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验证,对该理论的完善、发展及推广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评)
王志新从黑土地的下乡知青到中科院最年轻的院士,他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的人生飞跃;从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前沿课题到分子生物学领域的世界性难题,他“啃”下了一个又一个的科研硬骨头。他在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突出贡献,被誉为独树一帜的“酶专家”。(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