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李殿冰

李殿冰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785 更新时间:2023/12/21 8:42:16

殿冰,河北省曲阳县尖地角村人,全国著名民兵战斗英雄。1913年出生,1938年入党。在1941年到1943年的反“扫荡”中,他作战勇敢,机智灵活,立大功3次。1944年,被晋察冀边区授予“神枪手”和“太行勇士”称号。1982年7月病逝。

基本资料

名:李殿冰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河北省曲阳县

出生日期:1913年

逝世日期:1982年

职业:中国人民解放军河北省新乐县人民武装部部长

个人简介

李殿冰是中国民兵著名战斗英雄。1938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矢志革命,对党忠诚,他说:“为了革命的胜利,掉脑袋也不怕。”

李殿冰在抗日战争时期任河北省曲阳县尖地角村党支部书记、民兵队长和联村民兵中队长。1943年9月,日伪军集结4万人,对北岳区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在3个多月的反“扫荡”作战中,他率领民兵游击组作战27次,共毙伤日伪军267人。1944年2月,李殿冰被晋察冀边区政府授予“神枪手”和“二等战斗英雄”称号,赠予“太行勇士”匾额。在作战间隙,他积极组织民兵开荒生产,被抗日民主政府评为“劳动英雄”。1950年9月,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1971年离职休养,离休前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河北省新乐县人民武装部部长。

生平经历

抗日战争时期任尖地角村党支部书记、民兵队长和联村民兵中队长。他经常带领民兵出没于山野密林、青纱帐中,采用忽聚忽散、时东时西的“麻雀战”,不停地袭扰和打击日伪军,配合八路军作战。

1941年秋,1200余名日伪军进犯曲阳县口头村和中佐村,他带领民兵抄小路上山,居高临下突然袭击,毙伤敌5人。日伪军扑山顶,他率民兵已转移到另一座山头,从日伪军背后发起攻击。这样边打边转,将日伪军一步步引向老母庙附近,抓住战机再次开火,毙敌30余人,迫使日伪军撤退。1943年9月,日军1000余人包围曲阳县尖地角附近几个村庄,他混入被日伪军驱赶的民工人群中,摸到敌人将要偷袭驻武家湾村八路军2团的企图,抄近路送出情报。继而带领民兵占领有利地形,预设埋伏,同时向南、北两面进攻的日伪军射击开火,制造日伪军双方误会,引其自相攻打,致敌重大伤亡。打得日伪军晕头转向,不知所措。先后毙伤敌58人,炸死战马3匹。在3个多月的反“扫荡”作战中,他率领民兵游击组作战27次,共毙伤日伪军267人。1944年2月,出席晋察冀边区战斗英雄战斗模范代表大会,被边区政府授予“神枪手”和“二等战斗英雄”称号,赠予“太行勇士”匾额。1971年离职休养,离休前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河北省新乐县人民武装部部长。

战斗事迹

河北曲阳县尖地角村有个民兵游击组,这个游击组只有四个人:组长李殿冰,是共产党员,兼任尖地角村党支部书记;其他三名组员是董长庆、董四、董墨连。别看他们人少,揍起鬼子来可毫不含糊。当年的敌后战场,有许多神枪手,晋察冀边区的李殿冰,就是其中的一位。李殿冰是河省曲阳县尖地角村人,从小家境贫寒,先以种地为生,后来当过矿工。抗日战争爆发后,李殿冰勤学苦练,练出一手百发百中的好枪法。

1938年他参加了共产党,在村里组织游击小组,带领民兵和敌人斗争。

1941年秋天,日、伪军1200多人,向中佐、口头一带“扫荡”过来。李殿冰担任掩护群众撤退的任务,老百姓安全转移后,他和一个民兵赶到石门(石家庄),同原来等在那里的3名八路军战士伏击敌人。李殿冰动如脱兔,敏捷快速地爬上石门山头向下眺望。山下的河滩上,日军正在集合,一个留着仁丹胡的鬼子官正“哇啦哇啦”地说着什么。李殿冰瞄准这个鬼子官,左手托枪,右手扣动扳机,“巴喀”一声响,鬼子官像个沉重的口袋,仰面朝天倒在队伍前面,日军队伍顿时乱了,有散开的,有卧倒的。过了一会儿,另一个鬼子官正比比划划说着什么,李殿冰朝着他又是一枪,那家伙往前一仆,倒了。一个刺刀上绑着太阳旗的鬼子回过头冲同伙说着什么,李殿冰又是一枪,把他打个嘴啃泥。鬼子吓坏了,纷纷往回跑,又被李殿冰打中了两个。鬼子支起炮,向石门山上盲目轰击,可李殿冰他们早已转移了。这次阻击牵制了敌人的行动,李殿冰受到边区的通令嘉奖。

1943年9月,日、伪军纠集4万多人,卷土重来,对北岳区空前规模的“大扫荡”,妄图摧毁这块抗日根据地。9月末,日军从范家庄兵分两路进犯口头、下高儿。李殿冰的游击小组掩护群众撤进山后,便把地雷埋在河滩上等敌人上钩。狡猾的日军早就吃够了地雷的苦头,他们这次没走河滩,而沿着山坡准备偷袭寺儿沟。李殿冰得到消息,心想不能让寺儿沟的百姓吃亏。他熟悉这一带地形,便率民兵董四儿、董长庆快速抄近道赶到寺儿沟的东岭。他上山后往下面一望,鬼子正在200米远的对面山岭的窄路上往中佐方向行进。李殿冰等一阵排子枪,射倒了几个鬼子,剩下的鬼子慌忙爬过山头,躲在沟里不敢动了。李殿冰叫董长庆回村看守地雷,他和董四儿尾追敌人绕到山沟对面的山上。他发现敌军大部已向中佐出发,只留下30几人断后。李殿冰和董四儿迅速逼近这股敌人,然后端起步枪,开始给鬼子往阴曹地府“点名”,先发了枪,就打倒两个鬼子,打伤一个。鬼子乱了,刚要逃跑,李殿冰、董四儿又连发数枪,打死汀伤敌人11名。那天晚上,日、伪军再次出动,侵占口头、东石门、石门上、中佐等村,老百姓被困在山沟里不能下山。为了脱离险境,李殿冰游击小组,不顾白天战斗的疲劳,连夜掩护群众跑出敌军的包围圈,转移到罗家沟。他们还把从敌人手里缴获来的粮食分给众乡亲,大家感激地说:“有咱殿冰,命能保,肚子也饿不着!”敌人多次被袭击,恼羞成怒,“清剿”的次数增多了。一天拂晓,日军围山到处搜索,搜出十几个妇女和小孩,其中有李殿冰的妻子和两个孩子。日军要妇女们说出民兵和八路军的去向,说出地雷和粮食埋在哪里。但他们得到的回答只有三个字:“不知道!”敌人剥光了她们的衣服,把她们赶到尖地角村,用钢针刺她们的脸,用刺刀捅、枪把打,还逼她们光脚走谷楂子地,最后又放火烧房。游击组员在山头见此情形,怒火中烧,他们把愤怒的子弹射向敌人。趁敌人慌乱,妇女孩子躲藏起来。游击组员把她们接上山,听了她们的哭诉,大家眼睛都红了。李殿冰愤怒地说:“小鬼子太欺负人了,我们不跟敌人拼还有脸活吗!”游击小组多次伏击敌人。有一次,他们先在尖地角村里村外埋上地雷,然后到村口放几枪。鬼子闻声追来,被炸得人仰马翻,忙向范家庄撤去。李殿冰登上山头,看见一个翻译官正在鬼子官跟前说着什么,李殿冰咬咬牙,一枪打中翻译官的脑袋,鬼子官转身就跑。董长庆也发一枪打死一个伪军,大家一阵射击,敌人死的死、伤的伤,仓皇逃窜。艺高人胆大,李殿冰枪法准,富于战斗经验,遇险不慌。有一天夜里,李殿冰去吴家湾侦察敌情,在路上忽然被敌人哨兵发现抱住,他憋住气,一个“后别子”(摔交的一种手段)把敌人摔倒,他跑回村里,迅速掩护群众转移,使敌人进村后扑了个空。“反扫荡”胜利结束后,李殿冰在晋察冀边区的英雄会上,被选为民兵英雄,成为全边区闻名的神枪手。

引敌军狗咬狗

1943年9月中旬,李殿冰带领游击小组在山上观察敌情,突然发现敌伪军分南、北两路向邻村的武家湾逼近。而八路军二团此时正在武家湾休整,若是被敌人两面夹击,后果不堪设想。李殿冰果断地决定,带领游击小组人员,快马加鞭地赶往武家湾,以将这个紧急情报告诉给八路军。当李殿冰四人赶到武家湾时,得知八路军已提前转移,他们的心总算安定下来。天渐渐地黑了下来,李殿冰见敌人是从南、北二面夹击而来,于是,想出了一个“狗咬狗”的击敌办法:他一方面通知武家湾的民兵组织群众转移,一方面让游击队员董长庆、董墨连到村北面占领有利地形,等待敌人;他与队员董四则埋伏在村南面。北面的敌军到达村口、准备向村内偷袭,董长庆二人先发制人,各打了一枪,把敌人引进了村子;李殿冰二人又朝南面的敌军各甩了一颗手榴弹,这时,南、北二地的敌人都以为跟八路军主力接上了火,只听机关枪、炮弹声响彻云霄,村中顿时成了一片火海,两股敌军交上火后,越打越激烈。南面的敌人居高临下,占了上风,北面的敌人抵挡不住,赶忙往北边逃;南面的敌军以为是八路军要撤退,也赶紧追杀,把北面的敌军压到了村外山沟,正好遭到汇合在一起的李殿冰四人的猛烈攻击,日伪军损失惨重。当李殿冰四人寻找机会撤离村子时,看到敌人还在“狗咬狗”大战,大家不由舒心地笑开了怀。

作战经验

1941年8月的一天,一千二百多名鬼子和伪军进山“扫荡”,开到尖地角村附近的一条山沟里。李殿冰游击组立即行动,四个人分为两组,两个人在北山顶,两个人在南山梁:分别隐蔽在岩石后头,把枪口对准了这一大群野兽。鬼子的队伍正在行进,突然,从北山顶上飞来了几颗子弹,几个鬼子立即应声倒下。鬼子军官大吃一惊,用望远镜往北山顶一望,只见山顶岩石后面,还冒着几缕硝烟。“啊,八路军在那里!”他用指挥刀一指,鬼子兵立即改变队形,吼叫着朝北山顶冲去。一千多鬼子呼哧呼哧地爬了半天,好不容易爬到山顶上,一看,连个人影也没有。鬼子正在纳闷,突然,从南山梁上又飞来几颗子弹,打在几个鬼子的身上。鬼子军官更加惊慌,用指挥力又一指,一千多人返身跑下山来,向南山梁扑去。他们爬上南山梁一看,又是一个人影也没有,就四下搜寻起来。突然,从山脚下,飞来几颗子弹,撂倒了两三个鬼子。鬼子军官气得拿着指挥刀直往地上乱戳,差点儿把刀折成两截。他吡牙咧咀地一声怪叫,又率领大队人马杀向山脚下。山脚下,有座古庙,庙的附近有棵大柳树和一洼清水。鬼子在太阳底下折腾了好半天。一个个都累得气喘气吁吁,汗流不止,又热又渴,疲乏不堪。如今一看见清水洼和柳树,就乱哄哄地跑过去,有的洗脸,有的穿着鞋就跳进水里,还有的挤在大柳树下乘凉。再说李殿冰他们在北山顶和南山梁上打了几枪以后,早已转移到古庙附近,架起了一门土炮,专等鬼子下来。当鬼子兵都集中到清水洼边和大柳树下以后,李殿冰把手一挥,董长庆立即点燃了导火索,只听见“轰”的一声巨响,一团铁砂飞进敌群,把三十多个鬼子打在地上。鬼子以为中了八路军大部队的埋伏,惊慌失措,四处乱窜。过了好一会儿,却不见一点儿动静,鬼子兵搜查了半天,连个人影也没找着。李殿冰游击组的这种神出鬼没的作战方法,叫“麻雀战”。

1943年9月的一天夜晚,一千多名鬼子和伪军,分成南北两路,经过尖地角村,去偷袭离这儿二十多里的武家湾。当时,武家湾村驻着八路军的一支主力部队——晋察冀军区北岳区二团。李殿冰游击组发现情况以后,赶紧出发,抄小路向武家湾跑去。从尖地角村到武家湾要翻过两道山梁,走大路二十多里,走小路只有六七里。李殿冰和三个战友从小路翻过两道山梁,飞快地赶到武家湾。一打听,八路军二团已经先得情报,转移走了。四个人这才松了口气,象是一块石头落下地。他们又想,既然我们已经到这里了,也不能白跑一趟呀,还是麻雀战术给鬼子们一点厉害尝尝吧。李殿冰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对三位战友如此这般地说了几句,然后把两个拳头一撞:“咱们就来个坐山观虎斗吧!”三个战友听了,连连点头说好,立刻分头行动起来。他们先让武家湾的民兵带领村里的群众转移到山里去。然后,四个人颁两组,李殿冰和董四一组,埋伏在村南面;董长庆和董墨连一组,占据村北面的有利地形,他们借着朦胧的月光,分头监视前来袭击的鬼子兵。约摸过了一袋烟的工夫,北面一路的鬼子先到了。他们以为八路军的主力部队还在村里,打算偷袭,就弯着腰,带着枪悄悄地向村口摸来。董长庆、董墨连瞄准前边的敌人,“叭叭”,就是两枪,打完后转身跑进了村里。敌人以为他们的行动已经被八路军发现,就散成扇面队形向村里发动强攻,机枪、步枪一齐开火。这时候,南面来的一路鬼子也赶到村口,李殿冰和董四往敌群里扔了两颗手榴弹,也飞快地撤回村里。这一路鬼子,也以为是和八路军接上了火,也拼命地向村里射击。于是,两路鬼子对打了起来。轻重机枪、手榴弹,还有迫击炮的火力,猛烈地交织在一起,炮弹“嗖嗖”地划过天空,落到对方的鬼子群中,不少鬼子在炮火中丧了命。李殿冰游击组趁着这热闹劲儿,悄悄地撤出了村子。他们沿着一条山沟,绕到北面一路鬼子背后的山上,往山坡上舒舒服服地一坐,真的来了个“坐山观虎斗”。

人物故事

周总理给李殿冰改名的故事

抗日战争时期,保定曲阳县出了一位全国闻名的民兵战斗英雄,他叫李殿冰,尖地角村人。提起他和他首创的“麻雀战”战术,可以说家喻户晓,但是,关于周恩来总理给他改名字的故事,就鲜为人知了。

李殿冰原名叫“李殿兵”。1950年9月26日至10月1日,李殿兵光荣地出席了全国战斗英雄会议。李殿兵代表全国民兵,同陆海空三军代表各执一角,向主席敬献锦旗,受到毛主席、朱总司令和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吃年饭的时候,周总理与李殿兵坐在一席上。说起名字,周总理亲切地问李殿兵:“你的名字,谁给起的?”

“我爷爷给起的。他希望我长大以后能成为宫殿里的一名士兵,保卫宫殿。”

“宫殿是封建的东西,对旧的东西我们应该淡它,不应亲近它。你能不能把‘兵’改成‘冰’啊,‘冰’就是冷淡的意思,冷淡旧的东西,让封建那一套永远成为历史?”

李殿兵听后十分高兴,听从了周总理的建议,把“兵”字改成“冰”,从此以后就叫“李殿冰”了。

英雄已经故去,但他首创的麻雀战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创造的15种特殊战术之一,被载入史册,值得全人类永远学习、借鉴;李殿冰接受改名的故事,也让我们领略了一位老党员、老战斗英雄的胸怀和情操。

标签: 李殿冰

更多文章

  • 萧永银

    名人大全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萧永银

    肖永银,湖北黄安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长征、解放战争与抗美援朝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南京军区装甲兵司令员、南京军区司令部参谋长、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成都军区副司令、武汉军区副司令员等职。他经常深入部队调查研究、检查指导工作,为军队建设付出了大量心血。

  • 樊学文

    名人大全编辑:笑红尘标签:樊学文

    樊学文(1912—1978)四川省苍溪县人。一九三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三三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革命。一九三四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中文名:樊学文国籍:中国出生地:四川省苍溪县出生日期:1912年逝世日期:1978年职业:军事领域人物信仰:中国共产党主要成就:

  • 陈庭元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陈庭元

    陈庭元,1925年12月出生于江苏省建湖县,194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时参加革命工作。历任滁县县委副书记、县长,滁县地区农业局局长、生产指挥组组长、农办副主任兼农业局党委书记、凤阳县委书记、滁县地委常委、滁县地委副书记兼凤阳县委第一书记、行署专员、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成员兼省人大常委会

  • 张守愚

    名人大全编辑:黑姑娘标签:张守愚

    张守愚(1921~1975),民国10年(1921年)出生,宜宾城区人,原名张志周,化名王愚。张在民国22年考入叙属联中。民国25年起先后在重庆、南溪当学徒。民国27年,参加“宜宾抗敌晨呼队”和“宜宾抗战剧团”,宣传抗日,募捐资助抗战将士。中文名:张守愚别名:张志周国籍:中国出生日期:1921逝世日

  • 毕克官

    名人大全编辑:胖次标签:毕克官

    毕克官,(1931.2—2013.12.1)山东威海人。擅长漫画、理论。1956年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毕业。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漫画》、《美术》杂志编辑,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原所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学会副主席。未发表作品有:中

  • 林锦堂

    名人大全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林锦堂

    林锦堂自八岁起踏上粤剧舞台,多年来在粤剧、电影、电视和电台等媒介积聚经验,建立个人演出风格。至今观众除经常怀缅其豪迈矫捷的武场演出外,更为他改变戏路,在文场戏的细致演绎而动容。中文名:林锦堂民族:汉族出生日期:1948年4月逝世日期:2013年9月16日职业:粤剧演员代表作品:《九天玄女》、《琼花仙

  • 吴咏湘

    名人大全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吴咏湘

    吴咏湘(1914—1970)湖南省湘阴县人(现为汨罗市)。一九三○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三一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三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十六军军部谍报员,湘鄂赣军区独立营连长,第四十七团参谋长,独立营营长,东北分区参谋长。坚持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

  • 沈默君

    名人大全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沈默君

    沈默君,1924年生,安徽寿县人,中共党员,中国电影剧作家,国家一级编剧。1944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后一直在第三野战军从事部队文艺工作,曾任团文工队长,纵队文工团戏剧股长、艺术指导员,师宣传队长,野战军卫生部文工队长。1949年后历任第三野战军办事处文工团长、文艺科创作研究员、第三野战军解放军剧

  • 王友钧

    名人大全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王友钧

    王友钧(1911~1935),湖北广济(今武穴)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文名:王友钧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湖北广济(今武穴)出生日期:1911逝世日期:1935职业:军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在红15军当战士。1931年1月,红15军与红1军合编为红4军。在军部特务队任战士、班长、队长。同年

  • 黄龙飞

    名人大全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黄龙飞

    黄龙飞(1902-1928),籍贯:湖南省耒阳县人,性别:男,在1927年重建中共耒阳地方执行委员会,并组建一支游击队,开展武装斗争。1928年1月因叛徒告密,于农历正月初一被捕。敌人先将他的双腿打断,然后进行两昼夜审讯,但一无所获,于第3天即正月初四将他杀害。中文名:黄龙飞国籍:中国出生地:湖南省